| 産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儒學與生活 |
| 作 者: | 龔鵬程 |
| 定價: | 52.00 |
| ISBN號: | 9787506094870 |
| 齣版社: | 東方齣版社 |
| 開本: | 16 |
| 裝幀: | 平裝 |
| 齣版日期: | 2018-3-1 |
| 印刷日期: | 2018-3-1 |
| 編輯推薦 |
| 內容介紹 |
| 本書中,作者通過對傳統儒學的挖掘與分析,展現瞭儒學與人們生活之間的關係:儒學為人們在生活中找到美和價值的導嚮,而生活又讓儒學在日常之中充滿生命力與活力。隻有紮根在生活之中,以儒學為代錶的傳統文化纔能生機勃勃地傳承與發展下去,人們的生活也纔能更加充實與豐富多彩。 |
| 作者介紹 |
| 龔鵬程,1956年生,傳統文化研究者。曆任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現為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是富有實效的知名教育傢,有“龔鵬程國學院”等學術組織及活動,遍及各地。著有文史哲等學術著作近百種。 |
| 目錄 |
| 新版自序 版自序
當代思想文化變遷之路 在現代社會重開禮樂文明 生活儒學的麵嚮 人文美學的研究 人文美的道路 風俗美的探討 生活美的追求 飲食男女之道 飲饌的政治學 生活的藝術化 另類生活美:隱逸 日常生活的審美思維
附錄 遊戲的人 遊戲化社會 |
|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
| 三、通人我之情 當然,飲食不隻錶現在典禮或宴席上,日常生活中即有飲食,所以中國人是以吃什麼來界定一年的時間錶的。《豳風?七月》說“六月食鬱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瓠,九月拾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就是個顯明的例子。 由此例亦可見飲食是每人日常都要做的事,所以它是生活世界主要的內容,所以古人纔會以吃什麼來界定時序之變化。但正如前麵引錄瞭許多友朋戚君臣等相互飲會歡聚的詩那樣,飲食其實還有超乎個人的意義。中國人普遍認為:每個人都不一樣,都是不同的生命,但這些不同的生命,有其共同的需求,都要飲食,故飲食乃人之共同點。人與人相處,以此為溝通之基點必然順暢、基本。是以飲食實有超乎個人的功能與意義,可以“通人我”。 《鄭風》有一首《狡童》,說“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狡,可能是美麗的意思,猶如“佼人僚兮”的佼人;也可能是指狡黠的人。這個人不跟我好瞭,不同我說話,不和我共食,害我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著。這首害相思病的詩,短短兩句之中,連說瞭兩次吃飯的事。可見吃飯在人我溝通中的地位。共食,代錶兩人同心,相互可以溝通。不共食,則與“不共言”一樣,錶示言語道斷,不相存問,以緻自己獨自吃也吃不下。 《小雅?正月》說“彼有旨酒,又有嘉殽,洽比其鄰,婚姻孔雲。念我獨兮,憂心殷殷”,也是同樣的意思。 這樣的詩,從反麵印證瞭飲食的通人我性質,正麵寫這種性質與功能的作品,自然更多。比如《唐風?有杕之杜》說“有杕之杜,生於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適我。中心好之,曷飲食之?”“有杕之杜,生於道周。彼君子兮,逝肯來遊,中心好之,曷飲食之?”這就剛好與《狡童》相反,是說有個君子,他肯來跟我在一塊兒呀(逝、噬均為發語詞),他肯來遊、肯來就我,我多麼喜歡,何不請他飲食?飲食的作用,多麼明顯! 正因為如此,所以人都喜歡請他願意近的人吃飯。如果請瞭而人傢不來與我共食,便抱憾自怨,或怨被邀者。《小雅?伐木》即是如此。詩雲:“伐木許許,釃酒有。既有肥羜,以速諸父。寜適不來,微我弗願。於粢灑掃,陳饋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諸舅,寜適不來,微我有咎。”準備瞭八盤菜,又有羔羊、又有肥豬,還有美酒,若邀請諸父諸舅都剛好不能來,豈不錶示我有過失嗎? 同樣講到“簋”的,還有一首《秦風?權輿》,也是類似的心情:“嗚呼我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餘。籲嗟呼,不承權輿。”“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飽,籲嗟呼不承權輿。”權輿,指剛開始的時候。剛開始時,每餐都準備瞭四個盛食器的飯菜給我,現在卻讓我吃不飽,想起來真是嗚呼呀、籲嗟呀、鬱悶呀。 飲食,代錶人對人的善意,錶示願與溝通、情意相洽。不共飲食,或飲食之禮漸衰,自然就代錶瞭相反的意思。所以共飲食成為人們的期望,如《伐木》所雲:“有酒湑我,無酒沽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飲此渭矣。”有酒就要讓我喝,沒有也得為我去買酒,這纔讓我覺得彼此是朋友。這首詩是指交朋友的事,一開頭說“伐木丁丁,鳥鳴嚶嚶,齣自幽榖,遷於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可是結尾卻強調喝酒的事,似乎發聲求友,尚不及藉著喝酒錶示友誼呢!又《小雅?桑扈》雲“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傲,萬福來求”,講天子宴諸侯。隻要多請諸侯吃飯喝酒,一樣可以萬福來聚。可見白天子諸侯以至庶人百姓,這個道理都是相同的。 這種體認想必十分重要,所以《豳風?七月》總結生活之經驗,其結論也是:“四之日其早,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大傢在一起,喝喝酒、宰宰羊,彼此祝福一番。 此飲食之可以通人我之懷也。然而,飲食之道大矣哉,豈僅通人我之懷而已耶?擴彼通人我之意,斯乃更可以通乎鬼神。 凡祭祀,皆須獻牲敬酒。為什麼?因為大傢都相信飲食的溝通功能。我們有飲食祭獻鬼神,代錶我們對他示好;鬼神吃瞭我們的東西,錶示它願意“福我”(莫忘瞭吃喝跟福報的關係)。而且,因我們都愛吃,故想象神也是愛吃的。王充《論衡?譏日篇》:“推生事死,推人事鬼。見生人有飲食.死為鬼當能復飲食。”注意,這也是中國人特殊的觀念,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文化中,並不特彆強調對死者的飲食供養。祭物越豐盛,如供養人要四簋八簋那樣,對神的祭物也是越多越能錶示誠意,若減少瞭,人會嗟谘,神也會發怒報復的。這個道理《小雅?楚茨》講得詳細瞭: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為?我藝黍稷。我黍與與,我稷翼翼。我倉既盈,我庾維億。以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濟濟蹌蹌,潔爾牛羊,以往烝嘗。或剝或烹,或肆或將。祝祭於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饗。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執爨踖踖,為俎孔碩。或燔或炙,君婦莫莫。為豆孔庶,為賓為客。獻交錯,禮儀卒度,笑語卒獲,神保是格。報以介福,萬壽攸酢。我孔謹矣,式禮莫愆。工祝緻告,徂賫孝孫。苾芬孝祀,神嗜飲食。蔔爾百福,如幾如式。既齊既稷,既匡既勅。永锡爾極。時萬時億。禮儀既備,鍾鼓既戒。孝孫徂位,工祝緻告。神具醉止,皇屍載起。鼓鍾送屍,神保聿歸。諸宰君婦,廢徹不遲。諸父兄弟,備言燕私。樂具入奏,以綏後祿。爾肴既將,莫怨具慶。既醉既飽,小大稽首。神嗜飲食,使君壽考。孔惠孔時,維其盡之。子子孫孫,勿替引之。 收成好瞭,便製酒食以祭祀,剝牛烹羊,或陳列或進獻,讓神及祖先來品嘗,以使子孫獲得福報。“神嗜飲食,使君壽考。”說得多麼明白呀!凡祭祀,都服膺這個道理,如《周頌?執競》雲“既醉既飽,福祿來返”;《豐年》雲“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信南山》雲“祭以清酒,從以牡,離心於祖考。執其鸞刀,以啓其毛,取其血膋。是烝是嘗,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報以介福,萬壽無疆”;《鳬鷖》雲“爾酒既湑,爾肴伊脯,公屍燕飲,福祿來下”;《大雅?旱麓》雲“清酒既載,牡既備,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行葦》雲“曾孫維主,酒醴維醹,酌以大鬥,以祈黃考”,與《楚茨》都是完全相同的。此處僅以《詩經》為例來做說明,若推其理,可通六經。我另有《周易飲食事類義證》一文,介紹《周易》中談論飲食的文句與觀念,可以互參。 相反地,假如祭禮太簡慢瞭,神吃得不痛快,神可是要發怒的,《墨子?明鬼》記載:祐觀辜替宋文君禱祀,因牲禮不閤度,鬼怒,依附在祝史身上,用拐杖把他活活打死在祭壇上。故《尚同中》雲:“聖王……事鬼神也,酒醴粢盛,不敢不蠲潔,犧牲不敢不腯肥。” |
這部作品散發著一種久違的、沉靜的力量感。在充斥著碎片化信息和短期主義思潮的今天,它像一塊穩固的基石,提醒著我們,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往往需要時間去沉澱和培養。作者對儒傢“學”與“思”關係的闡發,尤其觸動瞭我——學習不是為瞭應付考試,而是為瞭實現人格的完善與社會的和諧。書中那種對“成人之學”的執著追求,極大地激發瞭我對自我提升的渴望。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需要時常翻閱,並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能從中汲取新的感悟。它的語言風格有一種返璞歸真的美感,沒有花哨的辭藻堆砌,卻自有其穿透人心的力量。讀罷,心中充滿的不是知識的盈滿,而是一種嚮內尋求安定的渴望,一種對更高道德準則的嚮往。這種精神上的洗禮,是任何娛樂性的讀物都無法給予的。
评分這本書的論述邏輯性強到令人稱奇,仿佛作者早已在胸中構建瞭一個無比嚴謹的知識體係,然後用最清晰的語言將這體係的骨架和血肉展現給我們。它展現瞭一種難得的學術勇氣,敢於直麵傳統思想在當代遭遇的挑戰,並且提供齣令人信服的迴應。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和分析史料時所展現齣的審慎態度,既不盲目崇拜古人,也不輕易否定傳統價值的根基。這種辯證的眼光,讓整部作品的論調顯得尤為持重和可靠。閱讀此書,就像是跟隨一位學識淵博的智者進行深度對話,他不僅能告訴你“是什麼”,更能解釋“為什麼會是這樣”,並且巧妙地引申齣“我們現在該如何對待它”。那種嚴謹而不僵化的學風,讓人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學到瞭如何進行批判性思考的方法論。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著實精妙,猶如一位經驗老到的園丁,知道何時該修剪枝葉,何時該施肥澆灌,引領讀者在儒學的廣闊園地中按部就班地探索。它不像某些導讀那樣堆砌術語,而是采取瞭一種循序漸進的引導策略,從最基礎的倫理構建入手,逐步深入到治國理政的方略,最終落腳於個體精神世界的涵養。其中,對於“中庸之道”的現代詮釋尤其令人耳目一新,它擺脫瞭過去那種和稀泥的刻闆印象,展現瞭在變動不居的世界中尋求動態平衡的智慧與勇氣。閱讀的體驗是舒展且富有層次感的,讀完一章,總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緊接著又對下一章的內容充滿期待。文字本身也頗具韻味,作者似乎深諳文字的張力與節奏,使得原本略顯嚴肅的論述,讀起來也有一種沉靜而有力的美感,讓人在不知不覺中便沉浸其中,不忍釋捲。
评分作為一名身處快節奏都市的普通人,我原以為這類探討思想史的著作會是晦澀難懂的“天書”,但這本《儒學與生活》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最可貴的一點是其強大的“可操作性”。作者沒有滿足於對概念的復述,而是深入挖掘瞭儒傢思想在處理人際關係、職業操守乃至於傢庭責任等具體場景時的指導原則。比如,書中關於“君子”標準的探討,不是一套虛無縹緲的道德口號,而是落實在每日言行中的一種自我要求和約束。這種務實的態度,使得讀者在閱讀時能立刻找到對照點,審視自身在社會角色扮演中的不足與可以提升的空間。這種由內而外的自我審視,遠比單純的知識灌輸來得更為深刻和持久。可以說,它提供瞭一套係統的、基於深厚文化積澱的“生活操作係統”,指導我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保持內心的定力和清晰的價值坐標。
评分這部作品的筆觸細膩而深邃,仿佛能穿透曆史的迷霧,直抵儒傢思想最核心的脈絡。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將那些平日裏被視為陳腐或遙遠的理論,巧妙地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具體情境之中。閱讀過程中,我仿佛進行瞭一次思想的漫遊,從對“仁義禮智信”的抽象理解,到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實踐“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每一步都走得紮實而有啓發性。它並非高高在上的學術說教,而是充滿瞭對人性和社會秩序的關懷。特彆欣賞作者在闡釋經典時,那種抽絲剝繭卻又不失溫度的敘事方式,讓古老的智慧煥發齣新的生命力,讓人在慨嘆古人高遠誌嚮的同時,也能反思自我當下的睏境與齣路。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個體經驗無縫對接的能力,是這部書最引人入勝之處。它成功地搭建起一座古今對話的橋梁,讓傳統不再是束之高閣的教條,而是可以用來指導和滋養現代心靈的活水源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