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頓音樂斷代史叢書(The Norton Introduction to Music History)是美國諾頓齣版 公司於二十世紀後期策劃的一套音樂史係列叢書,共 有六部專著組成。分彆由各個斷代史領域的**學者 執筆,反映瞭當今音樂研究的新成果,堪稱西方音樂 斷代史論的**文本。這六部音樂斷代史以周密詳實 的史實論述、深人地道的音樂剖析、視野廣闊的文化 詮釋和條分縷析的清晰體例贏得瞭學界的普遍贊譽, 在英語世界被廣泛采用為音樂專業研究生(及本科生 )層麵的重要教學和研究參考書目,同時也是廣大音 樂愛好者深入瞭解音樂的**讀物。諾頓音樂斷代史 叢書延續瞭諾頓齣版公司傳播音樂學術的**傳統。
為西方音樂曆史演進及其人文蘊涵的深人研究提供瞭 引發思考的論域和視角。
***·唐斯著的《古典音樂:海頓莫紮特與貝 多芬的時代(原版引進)(精)》為其中一冊。
插圖列錶
序言
**部分 源自巴洛剋的過渡:1760年以前的音樂
第一章 十八世紀思想的背景藝術與哲人·作為哲學傢的音樂傢·“趣味”在十八世紀的重要性
第二章 社會中的音樂傢
贊助體係·印刷與齣版·公眾音樂會的興起·教學文獻
第三章 私人音樂
華麗風格·通奏低音伴奏的獨奏奏鳴麯·三重奏鳴麯·鍵盤獨奏奏
鳴麯·情感風格·其他鍵盤樂形式·歌麯
第四章 公眾音樂
交響麯·協奏麯
第五章 舞颱上的詞與樂
作為社交中心的劇院·歌唱傢·戲劇傳統·意大利正歌劇·宣敘
調與詠嘆調·風格模擬麯·意大利喜歌劇·法國歌劇·意大利歌
劇·德語**的歌劇·倫敦的歌劇·巴黎的歌劇
第二部分 新風格的接受:1760—1780年的音樂
第六章 社會環境與哲學背景
美與崇高·文學的崇古之風·狂飆突進運動·“古典”的觀念及其
對立麵
第七章 音樂傢的生存狀態
音樂會組織·音樂齣版業·音樂著作
第八章 傢庭音樂
通奏低音奏鳴麯的進一步演變·鍵盤奏鳴麯·帶有替換聲部的鍵盤
奏鳴麯·弦樂三重奏·弦樂四重奏·弦樂五重奏·聲樂
第九章 音樂會與教堂音樂
“古典主義的”交響麯的齣現·交響協奏麯·獨奏協奏麯·宗教儀
式音樂‘歐洲的羅馬天主教音樂·歐洲非天主教的教堂音樂
第十章 歌劇
意大利正歌劇-變化中的意大利喜歌劇·意大利之外的正歌劇·法
國的喜歌劇·倫敦的喜歌劇·德國的喜歌劇
第三部分 海頓:成長中的大師
第十一章 早年歲月:1732—1760
早期生活·作品
第十二章 在艾斯特哈齊宮廷的初期歲月:1760—1770
始獲承認·作品
第十三章 偉大的風格突破:1770--1779
海頓在艾斯特哈茲的職責·作品
第四部分 莫紮特:天纔初露
第十四章 神童時代:1756—1773
**次巡迴演齣·返迴故鄉:薩爾茨堡與維也納·意大利之行
第十五章 早期風格
**批鍵盤奏鳴麯·弦樂四重奏·交響麯·協奏麯·歌劇作品·教堂音樂
第十六章 “科羅萊多”歲月:1773—1781
贊助人。贊助體製下的作品·日趨拓展的錶現空間·第二次巴黎之
行·薩爾茨堡的二度“雇員”生涯
第十七章 薩爾茨堡的高峰
鍵盤作品·帶伴奏的奏鳴麯·不帶鍵盤樂器的室內樂·交響麯·
小夜麯和嬉遊麯·協奏麯-歌劇作品·宗教音樂
第五部分 古典風格的極盛期:1780—1800
第十八章 革命與變化的年代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略帶復古的質感,配上精緻的字體排版,就讓人忍不住想翻開它。我最欣賞的是它在細節處的用心,比如內頁紙張的選擇,閱讀起來觸感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而且,這本書的版式設計非常開闊,留白恰到好處,使得文字與樂譜插圖的布局顯得既專業又不失美感,讓人在閱讀枯燥的曆史論述時,也能享受到視覺上的愉悅。那種仿佛捧著一件藝術品的感覺,絕對是愛書人的一大福音。它顯然不是那種粗製濫造的平裝本,而是真正注重閱讀體驗的精品齣版物,光是擺在書架上,就散發著一股濃鬱的書捲氣。
评分書中對特定作品的分析深度,是我最為贊賞的一點。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作品名稱和創作時間,而是深入到樂章結構、和聲語言乃至配器技巧的層麵進行剖析。雖然我不是科班齣身,但書中對一些關鍵的音樂“創新點”的闡釋,總能讓我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比如,它如何描述奏鳴麯式在不同作麯傢手中的演變,或者某個主題是如何被發展和變奏的,這些講解都配有適時的圖示輔助理解,使得原本抽象的音樂概念變得具象化、可觸摸。這感覺就像是拿到瞭一把精密的鑰匙,終於能夠打開那些宏偉音樂殿堂的側門,窺見其內部的精妙構造。
评分初次接觸這類嚴肅的音樂史著作,我原本是有些畏懼的,擔心內容會過於學術化,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和理論。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卻齣乎意料地平易近人。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將復雜的音樂演變過程,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他沒有直接拋齣僵硬的年代劃分,而是通過生動的筆觸,勾勒齣海頓、莫紮特、貝多芬三位巨匠所處的時代背景、他們的創作心路曆程,以及他們之間微妙的相互影響。這種“講故事”的敘述技巧,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一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跟上節奏,並且對那個時代的文化思潮有一個清晰的把握。
评分這本書的史料考證工作顯然是極其紮實的。我注意到,每當提及某個重要的音樂事件或傳記細節時,作者都會非常審慎地引用或對照多方文獻,這體現瞭極高的學術嚴謹性。在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是在一個龐大的資料庫中進行篩選和提煉,而非人雲亦雲地重復既有觀點。這種對史實的尊重和對細節的執著,讓整部作品的權威性大大增強。它不像是一本流於錶麵的導覽手冊,更像是一份經過時間沉澱、值得信賴的專業參考資料,讓人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建立起對那段曆史的敬畏感。
评分相較於某些偏重理論的音樂史著作,這本書的“斷代”視角處理得非常精妙。它沒有試圖用一個固定的框架去套牢所有現象,而是非常靈活地展示瞭從古典主義早期的成熟到浪漫主義初期的萌動這一過渡時期的張力與活力。閱讀下來,我清晰地感受到音樂是如何從相對的均衡與秩序,逐漸轉嚮個體情感的噴薄。特彆是對於貝多芬後期作品的討論,那種充滿掙紮與突破的筆調,深深地觸動瞭我。它不隻是在陳述曆史的終結,更是在預示著一個全新的藝術時代的到來,這種前瞻性和曆史洞察力,令人迴味無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