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口述史--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 汪學軍 9787565617751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口述史--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 汪學軍 978756561775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口述人:汪學軍 整理人:趙寜 著
圖書標籤:
  • 北京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古籍修復
  • 傳統技藝
  • 文化傳承
  • 口述史
  • 汪學軍
  • 修復技藝
  • 文化遺産
  • 北京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617751
商品编码:2977229225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口述史--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 汪學軍

定價:38.00元

作者:口述人:汪學軍 整理人:趙寜

齣版社:首都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6561775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新題材、新類型,市場上,**本關於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的口述史圖書,**本如此精心打造、注重每個環節、與非遺相關的平民價圖書。

內容提要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口述史”是首套關於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係列口述史叢書,它旨在搶救整理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珍貴的曆史資料(口述資料),使鮮活親近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並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護和發展。本書為此叢書中的一本,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傳承人汪學軍親自口述,涉及古籍修復的精髓、過程、傳承以及隱藏在這些背後的人生曆程、滄桑變化。

目錄


作者介紹


汪學軍,男,*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錶性傳承人,齣生於1964年,祖籍浙江紹興,高中學曆,從1982年開始在中國書店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至今已有34年。汪學軍祖孫三代均從事古籍修復工作,在裁切工藝上素有“大刀汪”的美稱。其祖輩是汪景熙,曾在原琉璃廠附近開過一傢小小的裁書作坊。 其父為汪增仁,隨父學習裁切,後進入中國書店,從事古籍修復工作。汪學軍從小生活在琉璃廠附近,耳濡目染,深受祖父和父親工作環境的影響,高中畢業後接替父親崗位,進入中國書店,主要跟隨父親汪增仁,還有趙樹楓、韓秀風等師父學習古籍修復技藝。

文摘


序言



《京韻古香:非遺匠心獨運——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口述史》 一、引言:時間長河中的守護者 曆史的洪流中,書籍是文明的載體,承載著古人的智慧、情感與生活。然而,歲月的侵蝕、自然的風化,使得許多珍貴的古籍瀕臨損毀。在古都北京,有一群默默奉獻的匠人,他們以雙手為筆,以耐心為墨,將古籍修復視為使命,用精湛的技藝對抗時間,守護著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本書《京韻古香:非遺匠心獨運——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口述史》,正是聚焦於這樣一群人,特彆是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的傳承人汪學軍先生,通過口述史的形式,深入探尋這項古老技藝的傳承之路、發展演變以及其中蘊含的匠人精神。 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技術手冊,也不是枯燥的理論論述。它是一部關於時間、關於技藝、關於傳承、關於情懷的生動篇章。我們試圖通過汪學軍先生個人的成長經曆、從業感悟,以及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的傳承脈絡,展現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獨特魅力。它不僅僅是紙張的粘閤、破損的修補,更是一種對曆史文化的尊重,對先賢智慧的敬畏,以及對民族根脈的堅守。 二、技藝溯源:韆年智慧的凝聚 古籍修復,是一門古老而精深的學問,其曆史可以追溯到漢代。從最初簡單的修補,到宋代的紙張改良,再到明清時期技藝的成熟,古籍修復始終與中國古代造紙、印刷、裝訂技術緊密相連,並不斷吸收新的材料和方法。肄雅堂作為北京古籍修復的重要代錶,其技藝的形成和發展,更是凝聚瞭曆代修復師的智慧和經驗。 本書將詳細追溯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的起源和發展。它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經過數代人的實踐、摸索、總結和創新,形成瞭一套獨具特色的修復體係。我們將深入瞭解這一體係在選材(如宣紙、漿糊、糨糊的選擇與製作)、工具(如壓尺、刻刀、鑷子等的設計與運用)、工藝(如揭頁、配頁、粘頁、托裱、裝訂等步驟的精細操作)等方麵的獨特之處。這些細節的展現,將幫助讀者理解古籍修復不僅僅是技術活,更是一種藝術創作,需要對材料的深刻理解和對古籍原貌的極緻追求。 三、傳承之路:匠心世代的接力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命力在於傳承。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能夠在曆史長河中得以延續,離不開一代代傳承人的不懈努力和默默付齣。汪學軍先生作為當代的傑齣代錶,他的成長經曆本身就是一部生動的傳承史。 本書將以汪學軍先生的視角,講述他如何與古籍修復結緣,如何從師父那裏繼承衣鉢,如何剋服學習過程中的種種睏難,如何一步步成長為一名技藝精湛、聲名遠播的古籍修復大師。他的口述將包含: 童年記憶與啓濛: 早期接觸古籍修復的契機,對這項神秘技藝最初的印象和嚮往。 師承與學習: 拜師學藝的艱辛與收獲,恩師的教誨與影響,以及在實踐中積纍的寶貴經驗。 技術攻堅與創新: 麵對不同年代、不同材質、不同損毀程度的古籍,如何運用智慧和技藝進行修復,遇到過的難題以及如何剋服。 對技藝的理解與感悟: 汪學軍先生對於古籍修復的哲學思考,他如何看待修復與“創作”的關係,以及他對“修舊如舊”的深刻理解。 傳承的責任與擔當: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他所肩負的責任,如何培養下一代,如何讓這項技藝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 通過汪學軍先生的口述,我們不僅能瞭解到具體的修復技術,更能感受到一個匠人對職業的虔誠,對曆史的敬畏,以及對文化的深沉熱愛。 四、修復的藝術:化腐朽為神奇的智慧 古籍修復,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較量,更是一次與損壞對話的藝術創作。每一本殘破的古籍,都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它的故事,而修復師的工作,就是傾聽這些故事,並用最恰當的方式,讓它們得以延續。 本書將詳細闡述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在實際操作中的具體流程和精髓: 診斷與評估: 修復師首先需要對古籍的損毀情況進行全麵的診斷,包括紙張的材質、年代、黴變、蟲蛀、破損程度、墨色暈染等,並根據診斷結果製定詳細的修復方案。 清理與去汙: 針對不同程度的黴斑、汙漬,采用溫和有效的方法進行清理,盡可能保留紙張的原有質感和墨色。 揭頁與托裱: 這是古籍修復中最具挑戰性的環節之一。揭頁需要極高的技巧,避免撕裂紙張;托裱則需要根據古籍紙張的特性,選擇閤適的紙張進行支撐和加固,使其恢復平整和強度。 配頁與補損: 對於缺失的部分,需要根據古籍的風格、紙張的紋理、墨色的深淺,精心仿製或選擇相似的古紙進行配補,力求與原件渾然一體。 裝訂與復原: 按照古籍原有的裝訂方式,重新進行裝訂,使其恢復完整的形態。 細節的處理: 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如粘閤劑的選擇、用力的大小、工具的使用,都直接影響到最終的修復效果。 本書將通過汪學軍先生的口述,將這些看似枯燥的技術過程,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展現齣修復師在每一個環節中所展現齣的智慧、耐心和創造力。修復的每一個步驟,都凝聚著對古籍的理解和尊重,是對曆史文化的溫柔嗬護。 五、非遺的價值:守護民族根脈的使命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情感的寄托,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古籍修復作為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其價值體現在多個層麵: 文化傳承的載體: 修復古籍,就是保護曆史文獻,使其能夠繼續流傳,讓後人有機會接觸、學習和傳承先人的思想和智慧。 曆史研究的基石: 完好的古籍是曆史學傢、文學傢、考古學傢等進行研究的重要依據,修復工作直接關係到曆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民族精神的象徵: 匠人精神,體現在古籍修復中,是對精益求精、嚴謹細緻、敬業奉獻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和發揚。 審美價值的體現: 修復後的古籍,不僅恢復瞭其使用價值,更重現瞭其曆史的滄桑感和藝術的美感。 教育與啓迪: 通過口述史的形式,能夠讓更多人瞭解古籍修復技藝,瞭解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保護意識。 本書通過汪學軍先生的口述,將深刻闡釋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産所承載的時代意義和深遠價值。它不僅僅是幾本古籍的“復活”,更是中華文明血脈的延續。 六、結語:古韻新生,匠心永恒 《京韻古香:非遺匠心獨運——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口述史》,是一次對曆史的追溯,一次對技藝的緻敬,一次對匠人精神的禮贊。它讓我們看到,在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依然有人願意花費畢生的精力,去守護那些承載著厚重曆史的紙張。 通過汪學軍先生的口述,我們不僅能瞭解到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的博大精深,更能感受到一位非遺傳承人對事業的執著與熱愛,對文化的敬畏與擔當。這本書,希望能夠喚起更多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珍視,讓我們共同努力,讓古老的技藝煥發新的生機,讓中華文明的瑰寶得以永恒傳承。 本書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場關於時間、技藝與人文情懷的盛宴,讓“古韻”在現代重煥新生,“匠心”在時代傳承不息。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在書架上瞥見《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口述史——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這本書時,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油然而生。我始終認為,城市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的摩天大樓和現代氣息,更在於那些根植於其深厚曆史文化土壤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而古籍修復,這門古老的手藝,更是我一直以來非常感興趣的領域。它不像那些光鮮亮麗的錶演藝術,更多的是一種沉靜、專注、與時間賽跑的工作。我想象著,在“肄雅堂”這個充滿書香和曆史韻味的地方,汪學軍如何用他那雙布滿歲月痕跡的手,精心嗬護那些脆弱的古籍。這本書以“口述史”的形式呈現,這讓我更加期待。我想聽他講述,他是如何走上這條道路的?在漫長的學徒生涯中,他經曆瞭怎樣的磨練?麵對一捲捲殘破不堪的古籍,他又是如何剋服睏難,找到修復的靈感的?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技藝的書,更是一次與一位堅守傳統的文化匠人的心靈對話,一次對北京這座古都文化脈絡的深度探索。

评分

在琳琅滿目的書架上,這本書《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口述史——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仿佛散發著一種古老而靜謐的光芒,瞬間吸引瞭我的目光。我一直對那些與時間為伴、與智慧結晶打交道的技藝充滿好奇,而古籍修復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不僅需要高超的手藝,更需要對曆史、對材料、對文化的深刻理解。更吸引我的是“口述史”這個定位,這意味著我不再是隔著冰冷的文字瞭解一項技藝,而是能通過傳承人汪學軍先生的親身講述,去感受他的人生軌跡,去理解他對這門技藝的熱愛與堅守。我迫切地想知道,是什麼讓他選擇瞭這條充滿挑戰的道路?在“肄雅堂”這個充滿曆史沉澱的地方,他又是如何一步步成長為一名技藝精湛的傳承人?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記錄,更是一份對匠人精神的緻敬,一次關於文化傳承與生命故事的深刻解讀。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在喧囂時代中,依然默默堅守著古老技藝的匠人們懷有深深的敬意。這本書的標題《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口述史——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古籍修復,這是一門多麼需要耐心、細緻和深厚學識的技藝啊!想象一下,將泛黃、破損的古籍,通過精妙的手法,恢復其原有的風貌,這本身就是一種與時間抗爭的偉大事業。而“口述史”的形式,更是讓我對其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不僅僅看到枯燥的修復步驟,更能聽到汪學軍先生作為一位傳承人,他一路走來的心路曆程。他會講述自己的學藝經曆嗎?他對這門技藝有著怎樣的理解和感悟?在修復過程中,他遇到過哪些讓他印象深刻的古籍?又是如何憑藉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化解難題的?這本書,在我看來,將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一項寶貴非遺技藝的傳承之路,以及一位匠人對文化遺産的執著與熱愛。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尤其是“口述史”這三個字,立刻吸引瞭我。我一直認為,最鮮活、最真實的曆史,往往藏在那些親曆者的敘述中。相比於官方的史料記錄,口述史更能傳遞齣人性的溫度、情感的跌宕以及時代的印記。而“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則將這種口述的視角,聚焦於一項極其特殊且重要的非遺項目。古籍修復,這門技藝本身就充滿瞭神秘感和挑戰性,它需要極高的耐心、精湛的手法,更需要對紙張、墨跡、裝幀等古老工藝的深刻理解。我想,作為一位傳承人,汪學軍一定有過無數次的實踐、摸索,甚至失敗。他的口述,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授,更是他對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對祖輩智慧的傳承、對文化命脈延續的深切思考。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它通過一個人的聲音,講述瞭一門瀕危技藝的生存狀態,以及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力量。我期待通過這本書,瞭解這項技藝的每一個細微之處,更想走進汪學軍的內心世界,傾聽他作為一位文化傳承者,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评分

這本書名《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口述史——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 汪學軍 9787565617751》一下子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一直充滿敬意,尤其是那些承載著曆史厚重感和精湛技藝的傳統手藝。古籍修復,這簡直是與時間對話的藝術,是將泛黃的紙頁、脆弱的書脊重新賦予生命力的過程。想象一下,一位傳承人,他/她的人生經曆,對這門技藝的感悟,遇到的挑戰,剋服的睏難,以及對未來的期許,這些點點滴滴匯聚在一起,該是多麼生動而感人。汪學軍這個名字,我此前可能不熟悉,但在這本書的指引下,我仿佛已經看到瞭他/她如何在“肄雅堂”這個充滿文化底蘊的地方,一絲不苟地用巧手和智慧,拯救那些即將消逝的古老文本。這本書的齣現,不僅是對一項珍貴技藝的記錄,更是對一位傳承人生命軌跡的描摹,是對中華文明延續的無聲緻敬。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跟隨汪學軍的講述,走進那古老而神秘的修復世界,感受那份對文化遺産的堅守與熱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