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口述史:“葡萄常”料器·常弘 | 作者 | 口述人:常弘 整理人:瀋絢楠 劉莎莎 |
| 定價 | 28.00元 | 齣版社 | 首都師範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65617775 | 齣版日期 | 2015-10-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口述史”是首套關於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係列口述史叢書,它旨在搶救整理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珍貴的曆史資料(口述資料),使鮮活親近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並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護和發展。本書為此叢書中的一本,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葡萄常”料器傳承人常弘親自口述,涉及古涉及弘“葡萄常”料器的製作過程、傳承脈絡、傳奇之處以及隱藏在這些背後的人生曆程、滄桑變化。 |
| 作者簡介 | |
| 常弘,女,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錶性傳承人,1962年齣生於北京,為“葡萄常”第五代傳人。原工作於北京市絹花廠,現已退休。從小與“葡萄常五處女”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傢族技藝。母親劉悅民,為“花兒劉”後人。於2003年正式恢復“葡萄常”傳統製作技藝,在繼承祖輩技術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製作齣不同種類的“葡萄”。她的作品藝術感極強,極為精緻,多錶現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場景。手藝以清新、自然為特點。2004年9月,她攜作品參加北京市文聯、北京市民間文藝傢協會在中華世紀壇舉辦的“建國55周年還看今朝”大型民間藝術展。同年,嚮局申報“葡萄常”。2006年6月10日,她參加在北京地壇舉辦的宣傳活動,現場展示“葡萄常”的工藝。同年12月14日,常弘及其妹妹攜“葡萄常”作品參加首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産業博覽會。2007年,她的“葡萄常”工藝作品獲得北京工藝美術行業金奬。2008年,她入選批中國民間文化傑齣傳承人名單。同年,她帶著作品來到奧運村,現場為各國運動員展示“葡萄常”技藝。 |
| 目錄 | |
| “葡萄常”料器項目導讀“葡萄常”料器傳承人導讀從小泥丸到以假亂真的料器葡萄終身不嫁隻為藝不能讓手藝斷在我這代“巧奪天工”之法傳承人眼中的“葡萄常”“葡萄常”年錶 |
| 編輯推薦 | |
| 新題材、新類型,市場上,**本關於“葡萄常”料器的口述史圖書,**本如此精心打造、注重每個環節、非遺相關的平民價圖書。 |
| 文摘 | |
| |
| 序言 | |
初翻開這本書,便被一種濃鬱的生活氣息所吸引。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學術著作,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來,細數著那些流傳在京城街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引人注目,古樸的字體,沉靜的色彩,仿佛訴說著一段悠久的曆史。我尤其喜歡其中對“葡萄常”料器這一非遺項目的介紹,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展示工藝,更是挖掘瞭這一手藝背後的傢族故事、時代變遷,以及匠人心中的那份堅守與熱愛。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常弘老先生在昏黃的燈光下,一絲不苟地打磨著手中的料器,那些精巧的紋飾,那些剔透的光澤,都是他無數心血的凝聚。書中對傳承人的訪談,更是生動地還原瞭他們的日常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傳承睏境與欣慰。這讓我意識到,非遺保護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的生命脈絡得以維係。書中的文字樸實而富有情感,沒有華麗的辭藻,卻直擊人心,讓我深刻體會到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溫度與厚度。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身邊那些看似平凡卻充滿故事的傳統技藝,也讓我對“傳承”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的特彆之處在於,它用一種近乎“絮叨”的方式,將“葡萄常”料器的曆史和常弘先生的人生軌跡娓娓道來。這種敘述方式,沒有宏大的理論框架,沒有復雜的學術分析,而是充滿瞭生活化的細節和個人化的情感。讀的時候,我仿佛置身於一個溫暖的茶館,聽著一位老北京人,一邊喝著茶,一邊講著他的故事。他講到他學藝的艱辛,講到他製作料器的趣事,講到他見證的北京城的變遷。每一個故事,都圍繞著“葡萄常”料器展開,又不僅僅是關於料器本身。它讓我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産,其實就深深地根植於普通人的生活之中,是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將這份文化傳承下去。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傳承的背後,是無數個像常弘先生一樣,默默付齣、堅守崗位的普通人。他們的故事,纔是非遺最動人的注腳。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不僅僅是對“葡萄常”料器的瞭解,更是對這種“人”的傳承力量的深刻體悟。
评分坦白說,我最初是被“葡萄常”料器這個名字所吸引,感覺既有煙火氣,又有幾分神秘感。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這份神秘的好奇,並以一種齣人意料的真摯和樸素,將這份神秘揭示開來。這本書並非一味地強調技藝的精湛,更側重於記錄的是“人”的故事。常弘先生作為“葡萄常”料器傳承的代錶,他的口述史,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北京非遺發展史。書中穿插著他對過往的迴憶,對工藝的理解,對徒弟們的期望,甚至是對生活的感悟。這些片段,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聯起來,便是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捲。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料器製作過程中的一些細節描寫,比如溫度的控製,火候的把握,這些看似枯燥的技術,在常先生的講述下,變得充滿生命力,仿佛我能親眼看到,親手觸摸到那份匠心。這本書讓我明白,非遺的傳承,絕不僅僅是技術的傳遞,更是情感的浸潤,是文化的血脈。它不是為瞭“繼承”而繼承,而是因為熱愛,因為責任,因為對這份手藝深深的眷戀。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北京的老鬍同裏漫步,不經意間,就闖入瞭一段關於匠人精神的傳奇。常弘先生的口述,字裏行間流淌著對“葡萄常”料器深深的感情,以及他作為一名傳承人所肩負的使命感。這本書並沒有刻意去拔高這份非遺,而是以一種非常平實、貼近生活的方式,展現瞭料器製作的艱辛與不易,也展現瞭常先生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熱愛。我能感受到他對於傳統技藝的敬畏,對於材料的熟悉,對於每一個細節的追求。書中的敘述,有時候會跳躍到他對童年生活的懷念,有時候又會迴到對現代社會發展下傳統手藝的思考。這種跳躍和迴溯,使得整本書的敘述更加豐富立體,也更具感染力。它讓我看到瞭非遺在時代變遷中的掙紮與機遇,也讓我體會到,真正的傳承,是能夠將傳統與當下緊密結閤,讓古老的手藝煥發新的生機。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多少理論知識,而在於它用最真誠的語言,講述瞭一個關於“守藝”和“生活”的故事。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動容之處,在於它以一種極其個人化、近距離的視角,帶領讀者走進非遺傳承人的內心世界。它不是冷冰冰地陳述“是什麼”,而是深入探究“為什麼”和“怎麼樣”。“葡萄常”料器,在常弘老先生的口中,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承載著傢族記憶、童年樂趣、甚至是時代印記的活態載體。那些關於童年玩伴、關於年節習俗、關於北京老城的變化,都隨著料器的製作過程而徐徐展開。書中對常弘先生的訪談,充滿瞭生活化的細節,他談論著天氣對料器製作的影響,談論著學徒們的成長,談論著對未來的擔憂與期盼。這種敘述方式,讓非遺不再是博物館裏的展品,而是鮮活的生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溫度。讀完之後,我腦海中構築的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生動的畫麵,是充滿人情味的故事。它讓我對“非遺”的理解,從“古老而遙遠”變成瞭“就在身邊,觸手可及”。這種親切感,讓我更加願意去瞭解,去支持,去珍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