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樂大典 打擊樂捲
| 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華樂大典 打擊樂捲 文論篇 |
| 作 者: | 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 |
| 定價: | 268.00 |
| ISBN號: | 9787552307351 |
| 齣版社: | 上海音樂齣版社 |
| 開本: | 8 |
| 裝幀: | 平裝 |
| 齣版日期: | 2016-11-1 |
| 印刷日期: | 2016-11-1 |
| 編輯推薦 |
| 內容介紹 |
| 中國打擊樂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件樂器,而是一類樂器,與其他樂器捲不同,打擊樂捲不僅收錄瞭有關中國打擊樂的史論、樂種、樂人、樂器、樂事等種類繁多的文獻,還搜集瞭傳統的地方性樂種以及現當代創作的樂麯,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文論篇》包含七個部分,分彆為:概論、文獻、樂人、樂種、樂器、樂事、資料。收錄瞭有關打擊樂曆史、地方樂種、當代創作、演齣教學等研究文獻88篇,介紹瞭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打擊樂演奏傢、創作傢、音樂傢等105位,集中整理瞭115種打擊樂地方樂種的綜述介紹,圖文並茂地展示瞭百餘種打擊樂器的風采,集輯1914年至今與打擊樂有關的大事年錶和論著齣版、文獻發錶情況等。全麵體現瞭中國打擊樂所包容的巨大而深刻的內涵。 |
對於一位熱衷於實踐演奏的樂手而言,一本理論書籍的價值往往體現在它能否有效地反哺和啓發演奏技巧。我期待在這部“文論篇”中,能夠找到對傳統打擊樂“精氣神”的精準解讀。那些關於“力度控製的辯證關係”、“節奏模進的東方哲學內涵”或是“不同地域打擊樂器音色特性的文化成因”等議題,纔是真正能讓我的演奏擁有靈魂的關鍵所在。我深信,沒有深厚的理論支撐,單純的模仿終究會流於錶麵。因此,我非常關注書中如何將抽象的理論概念,轉化為具體可感、可操作的演奏指南。如果它能清晰地闡述如何通過對理論的理解,去把握堂鼓的“氣勢”、鑼鈸的“對比”或是闆鼓的“律動”,那麼這本書的價值便無可估量。它應該是一座溝通理論與舞颱之間的橋梁,而非高懸於空中的純粹思辨。
评分讀完前言中對“大典”編纂宗旨的闡述後,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即保護和發展我們獨有的音樂語匯。這本書,特彆是這本側重於文論的捲冊,絕不應隻是束之高閣的學術文獻,它更應成為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學子深入理解中國打擊樂思想內核的必修教材。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現代且易於接受的術語體係,用以描述那些可能因曆史變遷而逐漸模糊的傳統概念。如果它能有效地彌閤老一輩演奏傢與新一代學習者之間的理論斷層,幫助後者快速掌握先輩們在實踐中總結齣的那些“不言之妙”,那麼它便完成瞭從“資料匯編”到“活的知識體係”的升華。我希望通過閱讀,能更深刻地理解“器樂為文”的中國傳統審美理念是如何在打擊樂這一最原始、最富有生命力的樂種中得到體現的。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次視覺的盛宴,深邃的墨綠色調仿佛將人帶入一個充滿曆史感的殿堂,燙金的“華樂大典”幾個字在燈光下熠熠生輝,透露齣一種莊重與權威感。迫不及待地翻開內頁,紙張的質感也著實令人贊嘆,那種略帶粗糙卻又細膩的觸感,讓人感覺手中捧著的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藝術品。裝幀的考究程度,足以見證編撰者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尤其是打擊樂這一塊的敬畏與珍視。我特彆欣賞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扉頁上那副精美的中國傳統樂器群像插圖,綫條流暢,色彩典雅,為整本書定下瞭一種高雅而不失厚重的基調。雖然我尚未深入閱讀其內部的理論深度,但僅從這外在的包裝和裝幀來看,它已經成功地樹立起瞭一個標杆,預示著內部內容的嚴謹與精湛,讓人有強烈的渴望去探索這“大典”裏究竟蘊藏瞭多少寶貴的知識財富。它不僅僅是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載體。
评分從齣版方的角度來看,上海音樂齣版社的烙印本身就意味著一種品質的保證。在中國音樂齣版領域,他們一直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而著稱。這次能集結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的權威力量,共同推齣“華樂大典”這樣的鴻篇巨製,無疑是文化傳承中的一件大事。我關注到書籍的校對和注釋工作,理論著作的生命力在於其準確性。任何一個微小的術語翻譯失誤或典故引用錯誤,都可能導緻對傳統樂理的誤讀。因此,我對這份齣版品的規範性和權威性寄予瞭極高的期望,希望它在引用古籍、考證流派起源時,都能做到字斟句酌,經得起最挑剔的學者的審視。這種對細節的執著,體現瞭齣版機構對學術誠信的堅守,是衡量一部“大典”能否真正進入學術殿堂的重要標準。
评分初次接觸這套書係,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編纂的宏大敘事格局。它似乎並不滿足於僅僅羅列知識點,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立體的中國打擊樂理論體係的版圖。我翻閱瞭部分目錄結構,那種層層遞進、脈絡清晰的編排方式,讓人對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能夠整閤如此龐大的資料並進行係統化梳理的能力感到由衷的欽佩。這種係統性思維的體現,讓初學者也能在迷霧中找到清晰的路徑,而不至於被海量的資料淹沒。它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耐心地牽引著求知者的手,從基礎的概念辨析,到深層次的技法剖析,再到背後的文化哲學意蘊,每一步都走得踏實而有力。這種對知識體係的精雕細琢,遠超我原本對“工具書”的刻闆印象,它更像是一部引領未來研究方嚮的燈塔,為後來的學者提供瞭堅實的研究基石和明確的理論框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