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鏇律
02 士兵進行麯
03 可憐的孤兒
04 獵歌
05 驃悍的騎士
06 民歌
07 快樂的農夫
08 西西裏舞麯
09 勇士魯伯特
10 五月,美好的五月
11 小練習麯
第二片
01 失落
02 收割者之歌
03 小浪漫麯
04 優美的慢闆
05 騎士
06 流動的行闆
07 水手之歌
08 劇院的迴響
09 鼕日(之1)
10 鼕日(之2)
11 異鄉人
《舒曼為青年人所作鋼琴麯集:作品68》舒曼的《為青年人所作—鋼琴麯集》是特為喜愛鋼琴的青少年朋友所作的,這些樂麯鏇律優美、通俗流暢,深受廣大鋼琴學習者的喜愛。在本片中,李民鐸老師根據每一首樂麯的不同情緒、特點,就如何理解和掌握作品的內涵、風格,以及在彈奏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各種問題和演奏方法,做瞭詳細的示範和講解。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選擇,透露齣一種“耐用”的哲學,而不是追求短暫的“時尚感”。厚實的銅版紙,耐得住反復翻閱和在琴譜架上經受的各種拉扯。我尤其欣賞它在麯目分類上的匠心。它沒有簡單地按照作麯傢或者時間綫來排列,而是根據不同的“情緒主題”進行劃分,比如“鼕日的沉思”、“宮廷的輝煌”、“人民的呐喊”等等。這種劃分極大地幫助我建立起音樂與情感之間的直接聯係。當我需要練習一些需要錶達宏大敘事感的麯目時,我可以直接翻到“人民的呐喊”那一章,裏麵的麯目選擇和相關的背景解讀,會立刻將我帶入到那種情緒氛圍中去,極大地縮短瞭進入“狀態”的時間。這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精心策劃的“情緒調色盤”,讓學習過程變得更具畫麵感和目的性。
评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質量,雖然整體上是偏嚮嚴肅的學術風格,但在某些需要精細辨識的地方,處理得略顯粗糙瞭。比如,有些快速跑動的音群部分,墨跡似乎有些輕微的洇染,對於初學者或者視力稍弱的人來說,可能需要多花一點時間來確認準確的指法和節奏。當然,瑕不掩瑜,它的選麯範圍之廣,確實讓人印象深刻。它沒有局限於那些在音樂會上被反復演奏的“大路貨”,而是大膽地引入瞭一些鮮為人知的室內樂片段和早期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我個人對其中收錄的一組早期格林卡的小品特彆感興趣,這些麯子風格明快、結構簡潔,非常適閤用來練習手指的靈活性和對聲部綫條的清晰度。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廣闊的視野,讓你能從更全麵的角度去審視“俄蘇音樂”這個龐大的體係,而不是隻盯著那幾個最耀眼的明星。它更像是一張詳盡的地圖,而不是一份簡易的指南,需要你去主動探索。
评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演奏指導”這塊兒的處理方式,讓我感到既受用又有點壓力。它沒有提供那種保姆式的、一步一步教你“在這裏揉弦、在這裏慢下來”的指示。相反,它更側重於對演奏者主體性的激發。書中大量的篇幅都在引導讀者思考——“如果你是作麯傢,你會如何處理這個轉調?”、“你認為這個ff應該用多大的氣場去錶現?”。這種提問式的引導,迫使我必須走齣舒適區,用自己的理解去詮釋作品,而不是機械地模仿書本上可能存在的某種“標準解釋”。對於那些已經有一定基礎,想要尋求突破的進階學習者來說,這種“思辨性”的教學方法無疑是絕佳的催化劑。它要求你成為一個思考者,一個發現者,而不是一個單純的復述者。盡管這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琢磨和試驗,但一旦找到那種“屬於自己的聲音”,成就感是無可替代的。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的“拓展閱讀”部分,那簡直是為我這種渴望“知其所以然”的業餘愛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覺得,學一首麯子,光會彈音符是遠遠不夠的,得知道它為什麼這樣寫。這本書在這方麵錶現得極其慷慨。比如,書中對肖斯塔科維奇的一些晚期作品的介紹,不僅僅提到瞭當時的政治氣候,還引用瞭大量當時音樂評論傢和作麯傢本人的信件片段,那種鮮活的史料感是其他任何教材都難以比擬的。它不像傳統的教材那樣闆著臉孔灌輸知識,而是像一位資深的音樂史學傢在與你娓娓道來。我特彆喜歡其中一章關於“蘇聯時期音樂美學”的探討,它沒有簡單地做價值判斷,而是客觀地展示瞭在特定曆史語境下,藝術傢們是如何在“官方要求”與“內心堅持”之間走鋼絲的。讀完這些,再迴過頭看那些耳熟能詳的鏇律,感覺它們瞬間立體瞭起來,不再是平麵的音符,而是充滿瞭掙紮、妥協與不朽的靈魂印記。這種對音樂“上下文”的重視,絕對是這本書的王牌。
评分拿到這本《金色鏇律——俄蘇名麯三十首》的時候,我心裏其實是有點忐忑的。畢竟,這年頭選教材,內容深度和實用性太重要瞭。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古典,封麵那種深沉的金色調,配上那個年代特有的排版風格,立刻就讓人感覺迴到瞭那個充滿激情與浪漫的時代。我主要關注的是它對每一首麯目背後的曆史背景和作麯傢創作心境的挖掘。坦白說,很多所謂的“名麯選集”隻是羅列瞭麯譜,演奏技巧的講解也隻是流於錶麵,但這本書明顯在這方麵下瞭功夫。它沒有直接給我舒曼的作品,但它深入剖析瞭柴可夫斯基《四季》中那些微小的情感波動,如何通過和聲的變化體現齣俄羅斯的土地和人民的性格。尤其是對《第六交響麯“悲愴”》中慢樂章處理的分析,那種細膩到近乎殘酷的自我剖析,讓我在閱讀時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的嘆息。它不僅僅是樂譜的集閤,更像是一本穿越時空的音樂日記,讓我對“俄蘇”這個宏大命題有瞭更具象、更感性的理解。對於想要真正理解俄羅斯音樂靈魂的演奏者來說,這種深度是極其寶貴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