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這本書由萬維鋼作序,並在《得到》日課中多次推薦!中文版未上市之前,中文前沿媒體就在力推這本書!關於注意力爭奪戰的曆史和現在,作者給瞭權威的梳理和定位!
百年來,在爭奪注意力的戰場上,媒體、廣告、商人、企業和大眾成為博弈的主角。商人是如何在注意力爭奪戰中獲利的?媒體是如何在改變報道形式的?廣告是如何進化的?以及,營銷是如何變得隨處可見、無孔不入的呢?這本書講述瞭令商人或企業從吸引注意力中獲益的各種套路。
從戶外廣告到社交平颱到知識付費再到視頻APP的崛起,大眾的注意力始終是一種可以變現的商品,特彆是智能手機齣現以後,時間越來越不夠用,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類注意力逐漸渙散的全過程。
名人推薦
一部大眾傳媒的發展史,就是媒體、廣告商和大眾的博弈史。每一次或大或小的技術進步,都可能導緻博弈格局發生改變……讀這本書之前,我也大概知道書裏要講些什麼。可是讀完之後,我還是獲得瞭一種社會地位上升瞭的感覺。這大概是因為我現在更加珍惜自己的注意力,也更加……同情那些隨意揮霍注意力的人瞭。
萬維鋼 科學作傢
媒體推薦
吳修銘優雅的寫作給讀者帶來的愉悅感就像帶領著讀者走進瞭一間井井有條的衣櫥。
《紐約時報》
這本書中提到瞭許多試圖阻止廣告侵犯我們生活的人,但是他們通常都失敗瞭……吳修銘寫作中的戲劇化推拉效果很棒。
《紐約時報書評周刊》
注意力經濟的曆史引人入勝……吳修銘嚮我們展示我們目前的注意力分散是如何産生的。
《華盛頓郵報》
##翻译腔太浓了,感觉翻得很一般。
评分##不错的传媒史
评分##注意力商人,这让我想到了网红
评分##不错的传媒史
评分##前几天高铁上终于看了这本,还是旧版译名《注意力商人》更贴切。 注意力套利的模式可以概括大部分内容网络,对Facebook和buzzfeed的分析写的很好,就突然一下子明白了。 内容的焦虑是要不断推陈出新,因为受众的阈值在随着各种吸睛套路的疲惫轰炸而提高,平台的博弈是怎么从用户一天24小时中挤出更多时间,时间上限是明显的,不能无限增多。
评分##注意力商人,这让我想到了网红
评分##大众传媒mass media的连贯商业史,从报纸、广播、杂志、新闻、电视剧、综艺、早期网络社区、互联网社交(脸书)、移动端社交(推特、Ins)、互联网视频(Netflix),感觉把这本书和那本《HBO的内容战略》叠加起来,可以整理出特别完整的娱乐行业发展史。书写的非常扎实(厚),能看得出作者是想着从历史演变中寻找逻辑驱动因素,不仅仅是商业因素,还有时代心理变迁。找到这本书真的是很偶然,某天在图书馆闲逛抽出一本关于数字阅读的书籍,里面提到了Tim Wu的一篇论文,在图书馆网站上搜论文的时候发现18年他还写了这本书,很喜欢这种因缘际会。
评分##娱乐至死的后续,互联网时代,从谷歌到ins到buzzfeed到网飞,甚至到我下载的电子书最后一页的广告,广告商总是在变着法的想要侵入私人领域,占据你的大脑,控制你的行为。甚至于他们被改写成为你自身的需求:通过朋友圈塑造自身形象,通过网剧学习语言,通过清单体学习技能,因此越发地模糊了娱乐与其他生活的界限。 甚至于网瘾这个词都被以时代的名义抛弃了,试看当下哪个不是悲哀的网虫。作者只能做到让读者明了相关专业术语。 媒介素养教育在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已经起步,而我国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都很少,更不要提实际应用了。在媒介与资本的合谋下,我们恐怕看不到什么曙光,最多骂骂腾讯无耻行径,然后我们继续坐下来沉迷于观看。
评分##从报纸、杂志、电台、电视这样的旧媒体,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搜索引擎、博客、社交网络、网络视频、直播、网红等等新媒体、自媒体,这些注意力商人无一例外通过高效手段获取人们注意力,然后贩卖给广告商,从中赚取利润,这一核心逻辑贯穿始终。作者梳理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注意力商人的演变史,关键人物、时代风潮、内容形态与媒体技术被巧妙串联,形成一幅大图景,大历史与小故事在其中相得益彰。历史主线叙述一气呵成,评论反思部分发人深省,整体读来酣畅淋漓,堪称商业史典范之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