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詩》通過分析林徽因、穆旦、顧城、海子、馬雁等幾位優秀漢語詩人及其詩歌,提供理解新詩的有效路徑,希圖使讀者麵對一首陌生的詩時不再膽怯和無所適從,而麵對熟悉的詩時,也可以恢復濟慈所說的“消極感受力”——在美麵前,一個人有能力經受不安、迷惘、疑惑,而不是 煩躁地務求事實和原因。
本書是waits繼《既見君子:過去時代的詩與人》之後,談論中國詩的第二本小書,這次談論的是尚處於未完成的新詩。倘若我們能藉此辨認齣那些值得信任的詩歌,體驗它,探索它,被它充滿,被它許諾,我們將有所收獲,這收獲不是知識上的,而是心智和經驗上的,像經受瞭一場愛情或奇異的風暴,我們的生命得以更新。最終,我們在由那些最好的母語詩人構築的漢語山河中,繼續分享和延展因他們的存在而變得更為廣闊的中文。
##喜欢这本书,开本,设计,书名,本身就在取瑟而歌。没有能力评论定浩老师的评论,但读出了他的框架和关怀,诗本身词语本身、诗与生活之间窄小的纯真、现代汉语未完成的历程。还是回到最普通的读者,被他选择的诗打动,被他评论诗人的句子打动,在一个夜晚忽然读完,几乎要重新相信或者爱了。
评分##有识见,有才情,有态度。
评分##技艺之外最动人的还是那些一以贯之的理念,“维护真,保留美,达到善”,“将生命本身塑造成更好的诗,醇正且完整”,“无论他个人的生命如何晦暗脆弱,在诗人最好的那些诗行里,他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健康自然的现代汉语”……另外,决定放弃明天的现当代考试后看的书,怎么能不骄傲地发一条广播。
评分“发明词语者发明未来,我们从最好的现代汉语诗人那里亲近母语,习得语言的奥秘。”
评分##最有价值的显然是对顾城与海子的重估,两人名气最大,流传甚广,却太多误解,始终聚焦,却又失焦。而在这里,单刀直入,与诗句素面相见。而因为这两个人对诗恰是奋不顾身的,所以得了诗,也就获了这人。林徽因的发掘也是惊喜,因为佳话被模糊了面目的诗人,拈出的几句诗里那深沉的音乐性足够迷人。穆旦讲的也好,不过也都是平稳的话,可能更多出于破,而破的那几个说法本来就平平,无理处多。这里也连累了。穆旦译诗又写诗,而两者俱佳,所以他是在汉语与英语之间的输入输出上做的功,是值得深入的,也特别期待定浩能详写的。文中也有提到,可惜有点一掠而过的意思。另一个期待写马雁,但也感觉无多,但不失望,甚至在预料中。太近了,物理空间,时间上来说,都太近,有些东西的意义,必然得沉淀中完成。(留一颗星给未来,希望本书将来有增补篇。)
评分##好书,写海子的那篇最佳。张定浩是学者型的诗人,因其是学者,所以从文化角度谈诗可以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因其是诗人,所以对写诗这件事本身足够内行,做起文本细读来条分缕析面面俱到。而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他是一个严肃生活的人,对痛苦与爱,都有非常独到,同时又蕴藏着普遍性的体悟。
评分##知识密度很高,像在读论文,但语言如此优美,消解了枯燥。作者对五位新诗诗人及作品的分析,扎实、充满诚意,不似以往的新诗解,解释本身成了新的谜团待解。精辟深刻的分析迭出,当然一部分得益于诗人自己的一些自我剖白、一部分得益于恰到好处引用国外诗论家的文字——正是这些真正打动了我。每一篇都是技术分析,词语、语法、句法、声乐——我同意这一点,诗首先是音乐的、格律的;作者让我知道诗也可以做技术分析,从语言本身。 作者的文字优美,但稍显孱弱:像是遁隐的古典隐士,没有强健有力的体格。这是作者的个人风格,无可厚非,也正合现在“文艺青年”的倾向。读完本书可以对什么是好的新诗有所体会,也可以对大学时自己曾写的所谓新诗付诸一笑了。
评分##张定浩针砭当下诗歌写作的时弊部分是精准的,也是最恰切的;对诗人的分析却往往不得要领,比如海子,拉拉杂杂写了几十页却始终是管中规豹;对诗的解读部分是最尴尬的,文本的细读就像是在为了写而写,毫无吸引力可言。他所针砭的时弊,在他的笔下渐次铺展,就像他在论海子时提到的雄心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评分##醇正和整全的意义,是反复读和一定做的原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