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的藝術史:圖像及其重影

跨文化的藝術史:圖像及其重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軍
圖書標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目录
导论从图像的重影看跨文化艺术史 / 1
一、图像与重影 / 2
二、什么是跨文化艺术史? / 10
三、本书的构成 / 22
第一编
跨越东西:丝绸之路上的文艺复兴

第一章“从东方升起的天使”: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的图像程序 / 31
一、图像制作的第一阶段(1253—1281)及其鲜明的千年主义倾向 / 33
二、约阿希姆主义与中世纪晚期历史神学的变革 / 40
三、图像制作的第二阶段(1288—1305)与激进观念的隐匿表达 / 44
四、从神学文本到视觉图像 / 50
五、东墙图像的秘密 / 60
六、下堂图像的印证 / 66

第二章故事的另一种讲法:从阿西西、佛罗伦萨到苏丹尼耶 / 73
一、“东方”意味着东方 / 74
二、蒙古人与多明我会 / 83
三、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从佛罗伦萨到苏丹尼耶 / 89
四、蔚蓝色的天穹 / 98

第三章图形作为知识:四幅中国地图的跨文化旅行 / 101
一、神圣星空之下的矩形大地:《华夷图》与《禹迹图》 / 103
二、一个牛头形世界:《大明混一图》与《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 / 114

第四章图形作为知识:六幅西方地图的跨文化旅行 / 123
一、完满无缺的圆形:《伊德里西地图》《T-O图》和《托勒密世界地图》 / 124
二、通向伊甸园的道路:《加泰罗尼亚地图》与《弗拉·毛罗地图》 / 130
三、通向真理的谬误:托斯卡内利的地图 / 143
四、图形与知识之整合:《坤舆万国全图》 / 151
五、中国与世界 / 160

第五章犹如镜像般的图像:
洛伦采蒂的 《好政府的寓言》 与楼璹的《耕织图》 / 163
一、犹如镜像般的图像 / 164
二、《好政府的寓言》的寓意 / 166
三、方法论的怀疑 / 178
四、“风景”源自“山水” / 183
五、《耕织图》及其谱系 / 186

第六章图式变异的逻辑与洛伦采蒂的“智慧” / 195
一、图式变异的逻辑 / 196
二、洛伦采蒂的“智慧” / 206

第七章蠕虫与丝绸的秘密 / 217
一、“蠕虫”意味着什么? / 218
二、为什么是丝绸? / 222
三、“和平”女神的姿态 / 238
第二编
跨越媒介:诗与画的竞争

第八章视觉的诗篇:传乔仲常《后赤壁赋图》与诗画关系新议 / 247
一、《后赤壁赋图》:画面场景 / 248
二、疑虑与问题 / 252
三、《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关系 / 256
四、九个场景与三个段落 / 258
五、题跋印鉴和文字考据 / 266
六、图像证据 / 272
七、厢房屋顶为什么是立起来的? / 291

第九章风格与性格:梁思成、林徽因早期建筑设计与理论的转型 / 295
一、梁、林早期建筑设计风格辨析 / 298
二、“现代古典主义”与“适应性建筑”之辨 / 313
三、1932年:断裂与延续 / 318
四、“结构理性主义”之辨 / 325

第十章建筑与诗歌:林徽因结构理性主义思想之产生的历史契机 / 333
一、林徽因的天性与艺术趣味 / 334
二、专业语境:艺术史的作用 / 340
三、接受的历史契机 / 344
四、重奏 / 353

第十一章沈从文四张画的阐释问题:兼论王德威的“见”与“不见” /355
一、王德威的视觉分析:“左”与“右”的对峙 / 357
二、王德威视觉分析中的“不见” / 361
三、王德威文本分析中的“不见” / 367
四、逻辑脉络 / 372

第十二章沈从文的图像转向:一项跨媒介研究 / 375
一、“风景”与“色彩”的隐喻 / 377
二、偶然侵入生命 / 386
三、从《虹霓集》到《七色魇集》 / 390
四、《虹桥》:“政治”作为“艺术” / 401
五、 绿·黑·灰的历程 / 407
六、色彩的“重现” / 416


第三编
探寻方法: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

第十三章理解中世纪大教堂的五个瞬间 / 421
一、哥特式民族主义 / 424
二、结构与技术论 / 428
三、象征性解读 / 429
四、建筑图像志 / 434
五、物质-视觉文化维度 / 439

第十四章阿拉斯的异象灵见 / 453
一、 “从近处着眼”的艺术史 / 454
二、“异象”与“灵见”的变奏 / 456
三、《西斯廷圣母》的奥秘 / 462
四、小天使为什么忧伤? / 466

第十五章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史 / 471
一、叙述的历史 / 472
二、物的历史 / 475
三、庵上坊:谁的牌坊? / 477
四、图像与文字之辩证 / 479
五、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史 / 482

第十六章另一种形式的丝绸之路 / 487
一、重新阐释“丝绸之路” / 488
二、为什么选择13—16世纪? / 490
三、从“四海”到“七海”是什么意思? / 491
四、马可·波罗是谁? / 492
五、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 / 494

第十七章探寻可视的跨文化艺术史 / 497
一、大学与博物馆的相遇 / 498
二、 从“陶瓷之路”到“跨文化艺术史” / 502
三、同时叙述内容与形式 / 504
四、展览促进学术 / 505
五、从学术到艺术 / 509

图版来源 / 511

参考书目 / 523
一、中文部分 / 524
二、西文部分 / 530

后记几点零次的感想 / 537
一、走出“编译时代”,从现在开始 / 538
二、故事总是可以有另一种讲法 / 540
三、中央美术学院的跨文化艺术史研究 / 541
四、致艺术史的里程碑 / 543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本書是世界上第一部以跨文化藝術史命名的專著。作者集十年之功,跨越東西,縱橫數萬裏,穿越美術、工藝、思想與文學等不同領域,以豐富的案例和細膩的圖像分析,集中探討歐亞大陸兩端中國與波斯、意大利諸國之間的藝術與文化交流,以及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媒介競爭和跨媒介生成現象,具體演示瞭跨文化藝術史研究的新路徑和新方法。

本書提齣“絲綢之路上的跨文化文藝復興”的觀念,將意大利文藝復興和現代世界的開端,視為一個與絲綢的引進、消費、模仿和再創造同步的過程;認為是世界上的多元文化在絲綢之路上,共同創造瞭本質上是跨文化的文藝復興。本書還探討瞭“另一種形式的藝術史”的可能性,即藝術史是一部圍繞著藝術作品而展開的“微妙的曆史學”和“有限的總體史”,也是一部以展覽形式齣現的“可視的。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耕植图的部分很惊讶

评分

##非常精彩,因为自身专业的缘故,其实西方的部分看不太懂;比较关注《耕织图》《后赤壁赋图》的部分;梁思成、林徽因以及沈从文那四篇新见迭出、叹为观止,《庵上坊》的书评也极好。文字表述方面金句迭出、颇见感情,比如说“犹如一个被人们挤榨过无数次的柠檬,这一次它还可能被挤出鲜美的果汁吗?”“饕餮者是有权利对大厨提要求的”。

评分

评分

##打卡了沈从文二章,乍看像模像样,学术语言的运用炉火纯青。但根本经不起推敲,为了论证沈从文“图像转型”的主题而对材料乾坤挪移、穿衣戴帽,对王德威的批评更适合于他自己,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用自己美术方面的专业度战胜“对手”,是不是骂一遍王德威大红大紫?(王德威是有很多问题,但此文的批评不在点上。)其中一部分文字,还刊发在文学艺术类顶刊,果然大佬就是可以为所欲为,慕了慕了。

评分

评分

##p23:东方和西方就像地平线上矗立的两位巨人,随着日出与日落,在彼此身上都投下自己的影子,以及影子的影子。ps:后赤壁赋图那一章太精彩了!!!

评分

##p23:东方和西方就像地平线上矗立的两位巨人,随着日出与日落,在彼此身上都投下自己的影子,以及影子的影子。ps:后赤壁赋图那一章太精彩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