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烽火動蕩後留存的中國文學史講義,由日本漢學大傢吉川幸次郎授課,京都大學學生黑川洋一整理。上溯《詩經》《楚辭》,下至明清小說,以年代為經,經典作者和作品為緯,再現中國三韆年文學菁華。
吉川幸次郎在講義中不求全備,也不發四平八穩的議論,以寬闊的比較文學視野,細密的文本解讀,傳遞中國經典文學的審美和思想價值,展現一位心係“文化中國”者的懷抱和見識。
★以清晰的問題意識、域外視角,編織齣浩瀚中國文學史的坐標係統
作為二十世紀日本漢學的代錶人物,吉川幸次郎充分研究瞭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文學經典,並以日本學者獨特的縴細敏感,結閤現代比較文學視角,自成一派,完成這部具有強烈吉川色彩的中國文學史。
★注重生命體驗與文本細讀,以希望與絕望重新詮釋中國文學的普世意義
通過對文本的細讀,發現不同作品和作者所體現的絕望與希望的生命體驗,並總結各種文學類型流行背後的時代變化,把“文學是人學”的詮釋發揮到極為獨到細膩的高度。
★一部薪火相傳之書,將幾代學人挽留在中國古典文學理想國
據黑川洋一迴憶,“真正將受到挫摺的我們挽留在中國學問中的,可以說是吉川先生的幾部講義”。日後,數十位受到感召的日本學人,畢生從事中國文學的研究與傳播,都以這部書作為起點。
##真好,文笔流畅,浅显易懂,可能这是一本讲义的缘故。不看作者不会让你有这是一部日本人著作,读时竟每每想起《美的历程》这本书。
评分##布面软精装。封面朴素大气。由于是讲义,论述流畅易懂,线索简洁清晰,准确把握了每一时代文学的肌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语言、技艺和情感把握比较准确,常有现代人的独到判断:齐梁文学是语言的过剩。词尊重纤细的情绪。等等。从上古一直讲到清代,却还能兼顾文本,寥寥数语,就点明了一首诗的时代气息和内在品质。
评分##第一眼看去,文学史似乎是一个太大的书名,想要在这么薄的一册书里为中国文学著史,似乎有些托大。读完前言才知道,这是学生整理的老师讲义汇编,类似于叶嘉莹整理顾随的工作,不把它当作文学史的高头讲章,而作为异域学者对中华文化的心得体会,读起来会更加轻松愉悦。
评分##时隔多年,吉川幸次郎的代表作终于出新版了。感谢《读库》编辑的赠书。
评分##看的好累阿
评分##长学问的书
评分##第一眼看去,文学史似乎是一个太大的书名,想要在这么薄的一册书里为中国文学著史,似乎有些托大。读完前言才知道,这是学生整理的老师讲义汇编,类似于叶嘉莹整理顾随的工作,不把它当作文学史的高头讲章,而作为异域学者对中华文化的心得体会,读起来会更加轻松愉悦。
评分##读库套餐用户赠书。
评分##深入浅出,很好的科普读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