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處女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鳴驚人之後,畢業於颱大法律係,卻走上作傢之路的吳曉樂帶來瞭她的第一本隨筆集《可是我偏偏不喜歡》。她以誠摯、洞察幽微的筆調,去揭示那些我們無比熟悉卻視而不見的事物。她寫女性之間隱藏的厭女情緒,體察女性潛移默化的“月經恥感”,也自陳母女兩 代人的衝突與和解;她寫自己曾為迎閤男友病態節食的經曆,迴顧言情小說如何塑造瞭女孩最初的愛情觀;寫“女神”這個詞背後隱藏的陷阱,也反思“年輕人一定要在大城市拼搏”這種論調。
由於下筆精準,簡中版尚未上市,就有讀者手敲其中篇目分享,獲上韆人共鳴。
那些很好很好,可非我所願的,可不可以不要?能否任我們長齊個性,擁有不與人同的自由?
——————————————————————
《正果與它們的産地》
不想結婚的人們,應值得一次鼓勵,他們對自己誠實,誠實地說,目前並無把握負擔誰的逆境、貧窮、疾病與哀愁。在天災滿布的現世中,他們調節著人禍的比例。
《習得復忘掉》
世人常誤解一件事:僅僅男性特彆喜歡摺抑女性。絕非如此,打自很小的年紀,我時時見聞,那些坐成一圓桌的女人,如何將一位不在場的女性給說得低進塵埃裏。幾乎每個女生都接受瞭一套完整且順序儼然的厭女練習。
《我與我的血》
自那迴起,我變得相當尊重自己的月事,部分是不想再挨針,部分是我終究經驗到,當我厭惡著自己這規律地滴齣鮮血的身體時,我的身體也以等量齊觀的惡意迴敬著我。
《聖母病再見》
聖母的存在,是為瞭讓人崇拜或耍賴,不是為瞭相愛。……珍惜生命,具體的方案之一便是汝不可寵壞他人。不要硬生生剝奪彆人實際感受生命的可能性,不要代人受過,更不能替人頂受生命的細小礫磨。
##贝壳送我的书,比起书名和封面可能带来的营销感,内容还行的。可能和作者的背景比较相似,共鸣蛮多,关于父母的部分有些还蛮戳。有很多轻巧的比喻。是好读的随笔,但可能更像是重新咀嚼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且因此很容易觉得作者的抖机灵不必要(。)可能是可以给年纪小一点的人提供帮助的,但我不想咀嚼共鸣了
评分 评分 评分##为了维持精神生活上的绝对,许多创作者只能对于物质生活相对了。不止一回,看到创作者坦承自己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上力有未逮。暴食者有之。酗酒者有之。颠狂者有之。药物成瘾者有之。半夜会孤坐在沙发上自我怀疑者,亦不在少数(越写越觉得跟某些创作者共处一室,可能是上辈子踢翻他的骨灰坛)。即使创作者看似“没有在进行一个创作的动作”,也不代表此刻他是可亲的,很有可能他的内心搬演着宁静的风暴。作品与真实生活中欠缺一个明确的分野,有时戏剧性逾越了作品,浸润至创作者的现实认识。想到上述种种,不禁冷汗直流,陪伴创作者,何尝不是苦行一种?且苦行的果往往不是结在自己身上,而是落于邻地,成全他人之美。创作者在做功,身边的人则是做功德。钓雪按:想起了杨德昌的《恐怖分子》(1986):写个小说怎么会变成那么要命的事呢?
评分 评分 评分##读完之后,唯有二字可言:真实。 像序里面说的,“这个作者有很好的观察力”,女性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重男轻女,语言、社会等各种意义上(潜在的)歧视,生理羞耻,青春期暗恋故事的背后,那些失去自我的时刻等等,都让我看到了背后一个个真实的人-我的外婆,我的妈妈,我自己,我的那些已婚、其他的朋友。 这本书的文字,让我想起李娟,宛如澄清透亮的水,流淌入心间,荡起涟漪。
评分##写家人的都挺好的,但这个文笔和腔调:)专栏时代已经过去惹,能写小说能编剧的没有必要把fb微博文字集结成集惹
评分##读完之后,唯有二字可言:真实。 像序里面说的,“这个作者有很好的观察力”,女性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重男轻女,语言、社会等各种意义上(潜在的)歧视,生理羞耻,青春期暗恋故事的背后,那些失去自我的时刻等等,都让我看到了背后一个个真实的人-我的外婆,我的妈妈,我自己,我的那些已婚、其他的朋友。 这本书的文字,让我想起李娟,宛如澄清透亮的水,流淌入心间,荡起涟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