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研究前沿之作。揭示信仰迷思,為世俗幸福正名★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丹麥和瑞典社會為主要研究對象。作者基於一年多的實地居住考察,深度訪談瞭近一百五十位不同年齡層次和教育背景的對象,得齣一個核心觀點:宗教觀念淡薄的世俗社會不僅可能存在,而且完全可以做到溫文爾雅、令人愉悅,給人們帶來自足、幸福的生活。硃剋曼認為,社會的高度發達與宗教並無關聯,宗教的影響可以為社會帶來醫療和教育的發展,但是同樣有可能帶來混亂、緊張和暴力。
【名人評價及推薦】
過去二十年的黃金時期,在世俗研究這個新興的領域,硃剋曼一直身處前沿。從《自足的世俗社會》中,我們很容易看齣個中原因:行文精緻,引人入勝,既依靠深厚的學養,又不乏睿智的思想。這是典型的硃剋曼式作品。
—— 斯蒂芬·布利萬特,英國聖瑪麗大學學院神學與宗教社會學教授
大多數美國人堅信,對上帝的信仰是文明社會的基石。《自足的世俗社會》錶明,這無非是一種聽瞭讓人受用的美國式奇想。如果發現當今大多數丹麥人和瑞典人竟如此不受宗教之纍,就連身處美國的無神論者也會感到驚訝吧。對另一種世俗現實的這一瞥,既令人謙卑,又鼓舞人心——來得太是時候瞭。硃剋曼的研究確實不可或缺。
——薩姆·哈裏斯,《紐約時報》
【編輯推薦】
說到北歐,你可能會想到安徒生的童話,想到美人魚的故鄉,想到在各種發達程度、幸福指數和廉潔程度排行榜上,丹麥和瑞典總是位居前列,那裏似乎是一片無憂無慮的樂土。你可能想不到的是,那裏總體上是一個世俗社會,宗教信仰淡薄。那裏的多數國民雖不願自稱“無神論者”,卻也並不相信存在著一位人格神。他們可能會在教堂裏舉行婚禮,但僅僅是儀式性的,是在遵循一種文化傳統。
的確,宗教有許多積極作用,比如提振人心、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凝聚力、教人寬厚仁愛;另一方麵,我們也看到,極端的宗教勢力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製造著動亂、紛爭甚至殺伐。這本書並不是想說,沒有宗教信仰必然會使社會和諧、繁榮,而隻是說,宗教的缺失並不構成障礙,由此否定瞭一種極端的說法:“沒有宗教信仰,社會必將滅亡。”
##论点论据样本都没有一点信服力的社会学研究
评分##关于世俗化与宗教这个大话题,任何缺乏中国样本的社会学研究结果都是不够严谨的。基督教路德宗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成为文化意义上的宗教传统,说明宗教的发展除了极端化,世俗化可能是更好的归宿,但随着中东移民的增加,北欧的现状很可能被打破,最终重回宗教竞争之路。
评分##我注意力全在受访者讲述的灵异事件上了……
评分##只谈论现象,不深入本质地列举北欧社会宗教信仰状况
评分##关于世俗化与宗教这个大话题,任何缺乏中国样本的社会学研究结果都是不够严谨的。基督教路德宗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成为文化意义上的宗教传统,说明宗教的发展除了极端化,世俗化可能是更好的归宿,但随着中东移民的增加,北欧的现状很可能被打破,最终重回宗教竞争之路。
评分##北欧五国,地球上幸福度最高的国家,很好奇是怎样的价值观塑造了这样的社会?没有将人生交给上帝或者天堂,也没有相信教条,但拥有基督教道德观,普遍具有正面积极向善的价值观,对宗教,灵魂等超自然事物包容,思考问题更多基于理性。另外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得两国人更乐于享受生活,关心日常事务,对死亡和生命的终极意义没有太多关注。总结:向善包容温和理性的好人。拥有对理性而不是对耶稣复活的信仰,把社会建立在为同胞谋福利的基础上,而不是对上帝的崇拜上,在彼此身上,在此时此地,而不是从超脱尘世中寻找意义
评分##选题本身是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在于,作者并没有通过严谨的逻辑来论证“繁荣、和谐的世俗化社会何以可能”。中间对访谈内容整段整段的引用其实也无必要,显得啰嗦且冗余。最后对影响因素的归纳总结,也没有和田野所得进行有机结合。
评分##丹麦瑞典宗教信仰访谈。最好的一句是第三章末,契合自己近来的想法。健康人本不必知道药为何物。宗教与哲学作为思想疾病的治疗方法,是正常健康情况下大家本不必要关注的问题。引用安德鲁格里利那句蛮好:把知识界发生的事情——只是其中一部分——与整个社会等同起来这一谬论,长久以来在学术界一直被铭记。有时候自己有病总觉得人都有病,总煞有介事地觉得自己发现的问题是可以笼罩全社会的问题,其实很多只是自己小圈子里的自嗨。有时候认为世人皆醉我独醒,这个在存在问题上尤其显著。
评分##作者旅行期间写了一本民族志,宗教和社会幸福并无关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