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烏托邦與革命》是對英國現代早期人文思想的多維時空的精妙呈現,代錶瞭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張沛近十年來對英國現代(1516—1690)人文曆史的觀察和思考。
“曆史”的觀念意味著“曆史性”的自覺。由於時間-運動,人類得以進入四維存在;由於記憶-想象,我們得以思想五維時空。對曆史的解讀或者說意義的製作穿越和連接瞭“異代不同時”的四維時空。
《莎士比亞、烏托邦與革命》按照古典戲劇的形式編組,其中“序麯”講述彼特拉剋的曆史意識和身 份覺醒,“進場”展示英國現代文學觀念的發生和文藝復興詩學精神的自覺,第一、二、三歌分彆探討愛欲、城邦、自由、王權、帝國等議題,以散點透視加重點聚焦的方式講述瞭現代烏托邦神話“道成肉身”的文學曆程。
##读的时候还是很感动的,虽然很多篇章以论文的形式发表过,但并不是所谓的文集而先是一本书再拆分成不同的论文发表出来,重新放回书中每一篇论文都获得了新的有机的生命。最近开始写博士论文才发现能够把所有的问题归置成一个整体本身就很难(柏拉图笔下文化和武功指的是μουσική和γυμναστική吗?)一定要挑刺的话,觉得《城邦与诗人》中认为1599年莎士比亚意识到诗人不但未能拯救城邦甚至无法拯救选择做一个大隐隐于市、笑傲江湖的判断不够有力,直觉上来说这种风格和莎士比亚成熟时期的作品风格不太一致;从1599年开始莎士比亚应该是经过了某种思想斗争最后选择了《暴风雨》的结尾而不是从1599年开始坚定了诗人神话的破产。【这么安排可能有导自己的私心在吧~】小伙伴的论文修改意见是最好的结伴而行,每多走一点都会欣喜
评分##提供了莎士比亚历史剧串联的一个思路:得国不正(约翰王)—用新血洗去旧血(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摆烂(净罪工具人理查三世)—净罪—光明的前途(伊丽莎白)莎士比亚前面的部分以人本主义/现代文学/英国民族共同想象的诞生铺垫 以及城邦从凯撒一人政治转向全体人民的共和引出后面乌托邦利维坦现代政治哲学思想 乌托邦有趣的一点就是乌托邦的机制设计使其本身就是反乌托邦 莫尔的乌托邦既要和平又要自由 系统必然封闭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维持和平不可避免会导向全景敞视监狱 最后两章利维坦如何导致自身的死亡和洛克的自然法可配合咖市新闻帮助消化
评分##啊!沛公的书读不懂也要给五星啊!
评分关于英国早期人文主义研究,诗教、现代、政治、哲人王-立法,“人的境况”种种。
评分关于英国早期人文主义研究,诗教、现代、政治、哲人王-立法,“人的境况”种种。
评分##选辑了沛公代表性的关于英国早期人文主义研究的文章,读来依旧老辣。相关引文材料依旧很有参考性。分篇总结。
评分##「在这里,人们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甚至统一着装、统一作息。的确,齐一保证了秩序,但也压抑甚至扼杀了个性和差异。即如罗素所说:“参差多样是幸福的基本要素,但它在乌托邦几近于无。这是所有实际存在和假想存在的计划性社会制度的一个缺陷。”个性和差异不仅是幸福生活的来源和保证,甚至也是生活本身的目标和要求。没有个性和差异,生活将成为自身的反讽,即非生活。幸福的生活必须首先是生活,为幸福而牺牲生活,这不仅愚蠢可笑,而且违反人性。违反人性的生活绝不会是可欲的生活。在这里,个人消失了:他物化为国家机器中规格统一、可以互换的零件。随之消失的是个性的生活乃至生活本身。这时,乌托邦成为反乌托邦。事实上,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是同时诞生的,或者说乌托邦本身就是反乌托邦。在这个意义上,乌托邦的诞生同时也就是乌托邦的死亡。」
评分##除了第一篇和第二篇,其他文章都散见于刊物或那本《比较文学:人文之道》,最喜欢《英国“现代文学”的诞生》,里面谈及“影响的焦虑”说道:“提供了自我超越的动力并转化为审己知人的自信”,愿自己始终能是“满怀超越野心并深感影响焦虑”的人。乌托邦那篇总让人想到所谓“乌托邦的冲动”,乌托邦一旦变得具体,就会变得固定,就会封锁,就会从进步到退步,从莫尔《乌托邦》里,就能看到乌托邦的建立也标志着它的反乌托邦
评分##(笑(見月忘指,拈花一笑(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