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當代中國著名曆史學傢、史學教育傢、社會活動傢柴德賡先生的個人日記首次公開齣版。
※ 編輯推薦 ※
柴德賡先生求學、工作的時代,正是中國社會處於變革的時代。柴德賡先生62歲去世,他的一生盡管不夠漫長,但卻交遊甚廣,研讀過眾多史學典籍,接觸過各色人等,經手或處理過各種煩難問題,並留下瞭大量心得、體會。和眾多現代文化名人一樣,柴德賡先生早就養成瞭寫日記的習慣,現存日記中最早的內容始於1944年3月,到1966年“史無前例”的運動正式爆發前終止,其間曾因被人指責記日記是為“編年譜”(第978頁)而短暫中斷過,1958年6月14日起“重作日記”。
通覽《柴德賡日記》(以下簡稱“日記”),內容相當豐富,除瞭具有一般日記通常所具有的原始性、真實性、個性化等特點與優點外,還具有日記作者作為現當代中國著名史學傢、史學教育傢及社會活動傢所獨有的特點與優點。這些共有的特點與優點主要錶現在以下幾個方麵:1.日記作者對研治史學心路曆程、基本方法、成功經驗及主要教訓等的客觀記錄,這些記錄足以為當代學人提供豐富啓迪與鑒戒;2.記錄瞭日記作者作為史學教育傢在人纔培養方麵所進行的艱辛探索,這為推動史學研究與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瞭重要的方法論啓示與人纔支撐;3.充分揭示瞭日記作者人生經曆中的跌宕起伏,包括他自己及其傢人們的生活經曆和際遇,真實地記錄瞭時代變化情境下個體生命的復雜際遇以及那段宏大曆史和社會變遷的多個側麵,具象化地豐富人們對那段曆史的整體認知;4.有與眾多人物進行交往的詳細記載,反映瞭日記作者的復雜關係網絡,進而摺射齣其學術研究、史學教育和社會活動傳承、發展的基本譜係;5.筆力渾厚、自然且流暢,雖字裏行間文言錶達方式比比皆是,但毫無晦澀之文,由此看齣日記作者對文字駕馭極深的功力;等等。
因此,“日記”的盡早公開齣版,可為不同的研究者和感興趣的讀者提供各自需要的重要材料。對現當代中國史研究來說,“日記”提供瞭豐富的第一手素材;學術(史學)史研究者更可以從中挖掘現當代中國史學研究的演進曆程、內在理路及柴德賡先生所做齣的重要貢獻;史學教育史研究者可以從中探索史學教育的發展變化及其所蘊含的基本規律;對於民進曆史特彆是民進蘇州曆史的研究來說,其資料價值就更顯得彌足珍貴瞭。
※ 內容簡介 ※
柴德賡先生是現當代中國著名曆史學傢、史學教育傢、社會活動傢。在長期從事曆史學研究、教育及社會活動中,柴德賡先生取得瞭重要的學術成就、産生瞭廣泛的社會影響。柴德賡先生求學、工作的時代,正是中國社會處於變革的時代。日記內容相當豐富,除瞭具有一般日記通常所具有的原始性、真實性、個性化等特點與優點外,還具有日記作者作為現當代中國著名史學傢、史學教育傢及社會活動傢所獨有的特點與優點。
現存柴德賡日記,以毛筆書寫有11冊,凡585葉。柴德賡日記斷斷續續,目前可以找到的有1944、1949、1950、1951、1955年階段性的日記;從1958年起連續記日記,中間少有斷續。1958、1960、1961、1962、1963、1964、1965、1966年,連續完整。柴德賡日記涉及中原抗戰、建國初期、參觀土改,以及後麵重大政治活動。從1962年起,柴德賡在北京工作,參加教材審查、學術交流、古籍點校等工作,在日記中詳細記錄,特彆是參加二十四史點校工作的詳細記錄,彌補瞭這段曆史的記錄空缺。日記包括正文45萬字,1000餘人的人名注釋,3785人的人名索引。
日記的公開齣版,可為不同的研究者和感興趣的讀者提供各自需要的重要材料。
##《柴德赓年谱》《往来书信》已看,期待《日记》
评分作为整理人,柴德赓日记六十万字,篇幅不大,跨越二十年,因十年浩劫丢失部分。可以说是当代名人日记的重要补充。
评分##《柴德赓年谱》《往来书信》已看,期待《日记》
评分作为整理人,柴德赓日记六十万字,篇幅不大,跨越二十年,因十年浩劫丢失部分。可以说是当代名人日记的重要补充。
评分##《柴德赓年谱》《往来书信》已看,期待《日记》
评分##《柴德赓年谱》《往来书信》已看,期待《日记》
评分作为整理人,柴德赓日记六十万字,篇幅不大,跨越二十年,因十年浩劫丢失部分。可以说是当代名人日记的重要补充。
评分##《柴德赓年谱》《往来书信》已看,期待《日记》
评分作为整理人,柴德赓日记六十万字,篇幅不大,跨越二十年,因十年浩劫丢失部分。可以说是当代名人日记的重要补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