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日本早稻田大學著名學者吉村憐教授多年來對於東亞佛教美術相關研究論文之集閤。全書共分三部。其第一部分主要關注佛教美術中十分重要的一個要素——天人誕生圖的産生、發展、變化等過程,解決瞭這一多年來學界論爭不斷的問題。第二部分主要討論瞭中國南朝的佛教美術對朝鮮半島和日本的美術樣式的輸齣,認為後二者受南朝的影響十分巨大,反駁瞭以往日本學界忽略南朝的觀點。第三部分是個彆研究,對雲崗石窟、曇曜五窟等個彆情況進行分析研究。此外,書中配有數百幅精美圖片,對於讀者理解佛教美術相關內容有著巨大的作用。書中所收論文有不少在初發錶時即産生較大反響,受到學界的普遍好評。
##很难被“游牧民族的鲜卑一定向继承汉文化正统的南朝学习美术而不是相反”这样的论证说服。因为北朝模仿了南朝画像砖上的天莲华化生所以也一定模仿了衣饰及其他?根本上是对待考古和文献的态度不同吧。
评分##不淡定了~~好感动~~
评分 评分##看了五分之一。关于主题的结论在序言中就很清晰地给出了:变化生作为莲华和天人化生的过渡形态,是从南朝梁传到百济的,而不是北魏的发明。论文行文简洁,没有冗余信息,但由于个人对这个图像史主题兴趣一般,故浅尝辄止。后面的单篇论文等机缘再看。
评分##很严谨的学术著作
评分##建立在细致的资料搜集整理基础上的日式研究,对南朝佛教美术面貌的还原很有启发性。但是对文化传播路径进行分析时,泾渭分明的文化划分似乎割裂了文化交流这个渐近的过程,建立在王朝外交框架内的文化交流有待再思,个人更赞同辻惟雄的观点,有人口的迁移,就有物质的交流和文化的互动。此外,北魏太和十年为公元486年,p152笔误写为485年。
评分##挑着看了一下……对云冈龙门以及日本的内容不怎么感兴趣,最重要原因是没有去过。
评分##短小精悍,极具美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