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經典一般被劃分成經、律、論三藏,經部以《長阿含》為首。長期以來,學界普遍認為完整的《長阿含》隻有存於漢文和巴利文中。然而,上世紀末在巴基斯坦發現瞭書寫在樺樹皮上的梵文本《長阿含》殘捲,這一固有觀念被徹底打破。一時間,這部斷代為公元七八世紀的《長阿含》寫本研究成瞭國際印度學和佛學界的最新研究熱點。作者在德國留學期間承擔瞭該寫本中的一部經——《修身經》的破譯、整理和研究工作。該經沒有漢文和藏文的譯本,隻有在巴利文的《中部》中有對應的文本。因此,很有必要嚮中國的學界和宗教界介紹這部梵文佛經。
《修身經》講述的是佛陀和一位名為薩遮的耆那教信徒談論有關修身和修心的問題,中間插入瞭佛陀傳記的片段,構成整部經的核心部分。這個佛傳片段講述的是菩薩(佛陀成佛前的稱謂)齣傢之後到成佛之前修習禪定和苦行的故事。雖然整部經沒有太多的類似文本,但這部分佛傳卻見於很多梵文、巴利文、藏文和漢文佛經。作者用西方文獻學的研究方法,將這些文本一一歸類,並作對照,特彆是對那些禪定和苦修的專用名稱和模式化的描述作瞭細緻的剖析。通過研究,本書試圖探尋佛教史中對苦行觀念的發展和演變。由於這些類似文本皆齣自一種名為“齣傢經”的佛傳文體(即講述佛陀成道之前半生的傳記),在完成文本対勘工作的同時,也將 “齣傢經”作瞭一次全新的檢視,其中包括目前國際學界尚未係統研究的藏文《齣傢經》。這對佛陀傳記研究也是很有價值的。此外,本書還涉及瞭一些國際上一些新的耆那教研究成果,該宗教在國內也是鮮有關注的。
##湿木取火三喻,准确至极
评分##只看了汉语部分。经文内容本身在南传佛陀传记中接触过。作者的观点大概在于有明显部派特征尤其是有部和大乘的文献里对当时菩萨的苦行有明显的贬抑态度。但其实早期更多是一种中性的表述。以及从经文的诸多细节来重演经文的编撰生成过程。大概也是一种切入手段,但得是有文本够丰富的前提。制心的苦行在释尊看来并非正道,而应尽快调伏心,再生起明。但后来似乎也有特意要在苦行中找心从而破执的作法,大概属于座下修的内容。。总之还是有收获
评分###20121209起讀。楔子與引言部份概述詳述。編譯見梵巴漢藏語言功力。宗玉媺書評中指出的幾處錯誤,也讓我意識到文獻研究之不易。《修身經》內容與耆那教有關,有意思。該書於我有語文學研究範例之意義,et c'est avec la signature de mon futur guru. :)
评分##125页后,为说有一切部梵文《长阿含•修身经》汉译,为佛陀对一位名叫萨遮的耆那教徒辩答出家后修习各种定和苦修的经过。
评分##125页后,为说有一切部梵文《长阿含•修身经》汉译,为佛陀对一位名叫萨遮的耆那教徒辩答出家后修习各种定和苦修的经过。
评分不明觉厉。。主要是请作者签了名= =
评分##只看了框架,文本编译的方法很值得参考。
评分不明觉厉。。主要是请作者签了名= =
评分##只看了汉语部分。经文内容本身在南传佛陀传记中接触过。作者的观点大概在于有明显部派特征尤其是有部和大乘的文献里对当时菩萨的苦行有明显的贬抑态度。但其实早期更多是一种中性的表述。以及从经文的诸多细节来重演经文的编撰生成过程。大概也是一种切入手段,但得是有文本够丰富的前提。制心的苦行在释尊看来并非正道,而应尽快调伏心,再生起明。但后来似乎也有特意要在苦行中找心从而破执的作法,大概属于座下修的内容。。总之还是有收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