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混閤方法論: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結閤》是重慶大學齣版社自2004年7月以來陸續齣版的一套深入、係統地介紹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書係,至今已齣版圖書近60個品種。“萬捲方法”的理想:為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經濟學、傳播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社會科學各領域的學者和研究生提供一個內容規範、使用便捷的“研究方法工具箱”。“萬捲方法”的受眾:圖書館及大學社會科學各院係的資料室。社會科學各領域的研究人員、研究生及高年級本科生。社會及市場調查的實務工作者。
  作為一部方法論的專著,本書專門討論瞭如何將定量和定性研究結閤起來用於研究實踐的問題。
  在相對簡約的篇幅內,作者首先迴顧瞭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的曆史發展、範式爭論和對立主張,進而提齣瞭以實用主義哲學思考為基礎的混閤方法論理念。
  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區分瞭相對簡單的混閤方法應用和更高層次的混閤模型應用,以相對地位和先後次序為維度,建構瞭全麵的分類體係,以囊括混閤方法論的各種實際應用狀況。
  為說明和證明混閤方法論的長處和優勢,作者又特彆根據科學研究的進程結構,逐項介紹瞭混閤方法論在研究設計、抽樣和測量計劃、資料收集技術、資料分析策略以及成果錶達等各個方麵的混閤方法論問題,並穿插介紹瞭大量相關的研究案例。由此,作者提齣瞭可實際用於社會科學研究的混閤方法論應用指南。                 
內容簡介
     《混閤方法論: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結閤》是對混閤方法(mixed methods)和混閤模型(mied mode1)研究這一發展迅速且備受關注的方法論領域的補苴罅漏之作。盡管當下已有若乾位作者正在多個領域內就混閤方法問題有所撰述,但是他們的許多文章和章節仍缺乏明晰的概念,他們也往往沒有對正在應用的方法舉證齣具體的案例。就此而論,《混閤方法論: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結閤》的獨特貢獻在於兩個方麵:一,對混閤模型和混閤方法研究,我們構建瞭一個在邏輯上周全詳盡的分類體係;第二,針對每一種主要的研究類型,我們提供瞭可用於實踐的操作指南。     
作者簡介
     阿巴斯·塔沙剋裏(Abbas Tashakkori),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從事研究方法論教學的教授。他於1979年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獲得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並曾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人口學中心從事博士後工作,在德州A&M;大學的教育管理學係做過訪問學者。他先後任教於伊朗設拉子大學、美國史丹森大學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心理學係。
  查爾斯·特德萊(Charles Teddlie)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從事研究方法論教學的教授。他於1979年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取得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此後在新奧爾良大學、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從事教學工作。此外,他先後在英國、伊朗、比利時、挪威、俄羅斯、烏剋蘭和白俄羅斯等國就學校效率研究、研究方法論教學等主題進行過學術訪問和演講。
  譯者簡介:
  唐海華,200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政治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講師,對於政治學方法論的教學與科研有相當的知識積纍和實踐經驗。
  校注者簡介:
  張小勁,1989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獲政治學博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政治學係主任、教授,長期從事政治學方法論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研究中的範式與政治
1 導論:社會和行為科學中的混閤方法與混閤模型研究
範式之爭與混閤方法論
關於範式之爭的更多詳情
方法論路徑在社會和行為科學領域內的演變
2 實用主義與研究1策略的選擇
研究問題主宰,而非範式或方法為王
範式之比較
與單一方法有關的設計問題
社會和行為科學領域中傳統資料收集方法的類型學
3 混閤方法和混閤模型研究的研究設計問題
與混閤方法研究相關的設計問題
與混閤模型研究相關的設計問題
第二部分 研究的方法與策略
4 抽樣、測量及推論質量
抽樣及其與通則化/推論之質量的關係
測量的質量和推論的質量
信息/資料的質量:定量研究的視角
推論/結論的質量:定量研究的視角
資料的質量與推論:定性研究的視角
5 資料收集策略和研究程式
資料收集的傳統路徑和替代路徑
資料收集策略
6 傳統資料分析策略的替代性選擇
傳統的定量資料分析
傳統的定性資料分析
混閤方法研究的替代性分析策略
第三部分 混閤模型研究的運用、案例和未來的方嚮
7 混閤模型設計的案例
確證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
8 混閤模型設計的擴展案例
一個平行型混閤模型研究(類型Ⅶ)的案例
一個順序型混閤模型研究的案例
在單項研究中分步驟進行簡單和復雜的混閤模型設計的
案例
第9章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譯後記      
精彩書摘
     在哲學層麵上,實用主義者不得不與範式鬥士的不相容理論築壘對抗,這一理論所依據的是認識論與研究方法之間的關聯性。為瞭對付這種範式一方法的關聯論,Howe(1988)選擇瞭使用另一種不同的範式:實用主義。和已經將實用主義的起源追溯到等美國學者,以及其他一些更加晚近的理論傢,但這一哲學幾乎隻在其起源地(美國)得到認同,歐洲學者總有點衊視實用主義,因為它對形而上的概念(如真理),持有批判的態度與尋求形而上的真理相反,實用主義者將真理看成是“起作用的東西”。Howe(198815)將這種取嚮總結如下:畢竟,大多數實用主義哲學都是解構性的——試圖勸說哲學傢們不要使用諸如“真理”、“現實”和“概念圖景”之類的概念,不再將這些概念轉變成“真理”、“現實”和“概念圖景”之類的宏大概念並在這一過程中提齣一些無法解決的僞問題。(原文是斜體)Howe所理解的實用主義的一個主要原則就是,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是相容的。這樣一來,由於實用主義宣稱這兩類方法是相容的,因而研究者就可以在他們的研究中同時使用這兩種方法。的觀點與此如齣一轍:但是,通過提齣不同的具體問題,實用主義在對同一個總問題的研究中可以使用多種研究方法,這對於社會理論具有一。些實用的意義。與其固守一種特定的理論風格……及其最相容的方法,不如將各種方法結閤起來使用,而這會鼓勵,甚至要求將不同的理論視角整閤起來用以解釋研究資料。在分析“定量研究與和定性研究”的相容性時,Reiehardt和Rallis(1994)走得更遠。他們指齣,定性研究者與定量研究者的基本價值觀之間有大量的相似性,足以“結成持久的閤作關係”這種基本價值觀的相似之處包。      
前言/序言
     本書是對混閤方法(mixed methods)和混閤模型(mied mode1)研究這一發展迅速且備受關注的方法論領域的補苴罅漏之作。盡管當下已有若乾位作者正在多個領域內就混閤方法問題有所撰述,但是他們的許多文章和章節仍缺乏明晰的概念,他們也往往沒有對正在應用的方法舉證齣具體的案例。就此而論,本書的獨特貢獻在於兩個方麵:第一,對混閤模型和混閤方法研究,我們構建瞭一個在邏輯上周全詳盡的分類體係;第二,針對每一種主要的研究類型,我們提供瞭可用於實踐的操作指南。
  盡管作者開始在上述多個領域就這些新的方法發錶瞭相關文字,但定量傳統的主流學者(如實證主義者和後實證主義者)以及定性傳統的主流學者(如建構主義者),都還沒有接受混閤模型的研究。譬如,著名的後實證主義的“聖經”式著作(Cook and Campbell,1979)僅僅是在討論單一方法的偏畸時纔提及瞭混閤方法。與此相似,《定性研究手冊》(Denzin and Lincoln,1994)直接論及混閤方法問題的隻有一章的篇幅(即關於臨床診斷研究方法的一章)。
  混閤方法的主要研究文獻目前在多個領域中已經得到瞭長足的發展,但很少有作者嘗試過對這些方法作齣類型學分析(參見Creswell,1995;Miller and Crabtree,1994;Morse,1991)。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的一些主要領域和次領域已經要求采用混閤方法。這些領域包括教育、評估、護理、公共健康、社會學、臨床研究、管理科學、社區心理學、女性研究和學校效率研究等。    
				
 
				
				
					探索科學真理的多元維度:混閤方法論的理論與實踐  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如同追尋璀璨星辰的旅程,總是在不斷拓展邊界、深化理解。科學研究,作為這一探索過程中的精銳力量,其方法論的演進更是直接關乎我們抵達真理的速度與深度。長期以來,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這兩大看似涇渭分明的陣營,各自在揭示現象本質、探尋因果關係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當現象復雜性日益凸顯,單一的研究視角往往難以捕捉其全貌時,一種更為宏大、更為精密的探索框架便應運而生——混閤方法論。  本書將引領您深入理解混閤方法論這一前沿的研究範式。它並非簡單地將定性與定量研究並置,而是強調這兩種方法在研究設計、數據收集、數據分析以及結果解釋等各個環節進行有機的整閤與協同,從而實現“1+1 > 2”的研究效能。通過融閤兩種方法的優勢,我們可以突破各自的局限,構建更具說服力、更富洞察力、更貼近現實的科學圖景。  第一部分:混閤方法論的哲學根基與理論框架  在正式踏入混閤方法論的實踐之前,理解其背後的哲學思想是至關重要的。本書將首先探討認識論和本體論上的考量,闡述混閤方法論如何巧妙地迴應這些深刻的哲學議題。我們將解析實用主義作為混閤方法論核心哲學立場的重要性,它不拘泥於單一的真理觀,而是關注研究的實際效用與問題解決能力,認為最有效的研究方法是能夠為研究者提供最可靠答案的方法,而這往往需要藉助於多種方法的整閤。  接著,本書將深入剖析混閤方法論的多重理論框架。我們將介紹幾種主要的混閤方法論設計類型,例如:     探索性順序設計(Exploratory Sequential Design):首先進行定性研究,以探索和發現潛在的變量、理論或模式,然後基於定性發現設計定量研究,對這些發現進行檢驗或泛化。這對於研究領域尚不成熟、缺乏現有理論支撐的課題尤為適用。    解釋性順序設計(Explanatory Sequential Design):首先進行定量研究,以獲得總體性的發現或統計學證據,然後通過定性研究來深入解釋和理解這些定量結果,探究其背後的原因或機製。當定量結果齣現意料之外或需要更深入的理解時,此設計顯得尤為重要。    匯聚設計(Convergent Design):同時進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收集不同類型的數據,然後將兩種數據的分析結果進行比較和整閤,以獲得更全麵、更深入的理解。這種設計能夠提供一種“三角驗證”的效果,增強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嵌入設計(Embedded Design):一種方法為主,另一種方法作為輔助,嵌入到主導方法的研究過程中。例如,在一項大型定量調查中,加入一些訪談來補充定量數據的深度理解。  本書將詳細闡述每種設計的邏輯、適用場景、優勢與劣勢,並提供清晰的圖示和案例說明,幫助讀者準確選擇最適閤自己研究問題的方法。  第二部分:混閤方法論的研究設計與實施  成功的混閤方法論研究,離不開周密嚴謹的研究設計。本部分將聚焦於研究設計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導。     研究問題的界定與研究目標的設定:我們將強調如何將復雜的研究問題分解,並針對定性與定量研究分彆設定清晰、可衡量的研究目標,確保兩者能夠協同服務於整體研究目的。    抽樣策略的整閤:如何在研究的不同階段采用閤適的抽樣方法,並確保不同抽樣方法之間的有效銜接?例如,在探索性設計中,定性研究可能采用目的性抽樣,而後續的定量研究則可能采用概率性抽樣以確保結果的泛化性。    數據收集方法的選擇與協調:本書將詳細介紹各種定性數據收集方法(如訪談、焦點小組、觀察、文本分析等)和定量數據收集方法(如問捲調查、實驗、二手數據分析等),並重點探討如何根據研究設計,科學地選擇並組織這些方法,確保數據的互補性與一緻性。    數據分析的整閤策略:這是混閤方法論最具挑戰性也最有價值的部分。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進行定性數據分析(如主題分析、敘事分析、紮根理論等)和定量數據分析(如描述性統計、推斷性統計、迴歸分析等),並著重講解數據整閤(data integration)的各種策略。這包括:        並列分析(juxtaposition):將兩種數據分析結果並列展示,進行橫嚮比較。        嵌套分析(nesting):將一種數據分析結果作為另一個分析過程的輸入。        轉換(transformation):將一種類型的數據轉換為另一種類型,例如將定性訪談內容編碼為定量變量,或將定量數據可視化為定性模式。        嵌入(embedding):將一種研究方法的發現整閤到另一種研究方法的框架中。  本書將通過豐富的案例,生動地展示這些整閤策略在實際研究中的應用,幫助讀者剋服數據整閤的難點。  第三部分:混閤方法論的專題應用與前沿探討  為瞭展示混閤方法論的強大生命力與廣泛適用性,本書還將深入探討其在不同學科領域的應用,並展望未來的發展趨勢。     跨學科應用範例:我們將精選來自社會科學、教育學、醫學、環境科學、市場營銷等多個領域的經典混閤方法論研究案例。這些案例將涵蓋從宏觀的社會結構分析到微觀的個體行為研究,從疾病預防的公共衛生乾預到用戶體驗的創新産品設計,展現混閤方法論如何幫助研究者應對不同領域的復雜挑戰。    混閤方法論研究的倫理考量:隨著研究方法的復雜化,倫理問題也愈發重要。本書將探討在混閤方法論研究中,如何平衡研究參與者的隱私保護、知情同意,以及如何處理不同數據類型可能帶來的倫理風險。    混閤方法論研究的質量評估:如何判斷一項混閤方法論研究的質量?本書將介紹評估混閤方法論研究信度、效度和嚴謹性的標準,並提供實用的評估框架。    未來發展趨勢:我們將探討混閤方法論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新興技術背景下的發展潛力,以及如何在數字化時代更好地運用混閤方法論,推動科學認知的邊界。  本書的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以下各類讀者:     研究生和博士生:希望掌握前沿研究方法,提升學術研究能力的學者。    學術研究人員:正在進行或計劃進行復雜研究項目的科學傢和研究者。    政策製定者和從業者:需要通過多角度、多維度研究來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決策者和專業人士。    任何對科學研究方法論感興趣的讀者:希望拓寬視野,理解如何通過整閤不同研究視角來更全麵地認識世界。  通過閱讀本書,您將不僅能夠掌握混閤方法論的核心理論和實踐技巧,更能培養一種超越單一視角、擁抱多元證據的科學思維模式。我們相信,混閤方法論將成為您在探索科學真理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強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