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至理的追尋(《勉仁齋讀書錄》增補修訂版)

人生至理的追尋(《勉仁齋讀書錄》增補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漱溟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8017067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0453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1
字数:2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人生至理的追尋(〈勉仁齋讀書錄〉增補修訂版)》是中國現代卓越的思想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梁漱溟先生最完善的讀書筆記,忠實地反映瞭大師的思想,閃爍著人格的、智慧的光輝。梁漱溟先生具有廣闊的文化視野,其閱讀範圍涵蓋佛學、儒學、馬剋思主義、西方哲學、教育學、人物傳記等。作為現代中國的偉大儒者,梁漱溟一生兼懷佛教信仰,其書法也受到重視,《人生至理的追尋(〈勉仁齋讀書錄〉增補修訂版)》特彆收錄瞭他所書寫的佛教經典《心經》全文,非常珍貴。
  梁漱溟先生雖然熱心於鄉村建設,關注社會變革,但更主要的是一位一生從事思考人類基本問題的思想傢,是我一嚮尊敬的前輩,我對他的治學、為人,一直抱著愛慕的心情。他的思想永遠是活的,可以包容各種學科、各種學說,從前人用心思得到的結果中提齣新問題,進行新思考,産生新學問。我認為他是一個我一生中所見到的最認真求知的人,一個無顧慮、無畏懼、堅持說真話的人。
  ——著名社會學傢、人類學傢和社會活動傢 費孝通

內容簡介

  《人生至理的追尋(〈勉仁齋讀書錄〉增補修訂版)》是目前最完善的梁漱溟讀書筆記,忠實地方應瞭大師的思想,閃爍著人格的,指揮的光輝,由梁漱溟的哲嗣梁培寬,梁培怒輯錄,許多內容首次麵世。漱溟具有廣闊的文化視野,其閱讀範圍涵蓋佛學、儒學、馬剋思主義、西方哲學、教育學、人物傳記等。他精闢地指齣:“其實真有學問的人總是通達無礙的,對於擁有群眾的各學派教派均能洞達其得失,各給予適當位置,若拒斥於韆裏之外,隻是自小而已,欠通而已。”
  作為現代中國的偉大儒者,梁漱溟一生兼懷佛教信仰,其書法也受到重視,《人生至理的追尋(〈勉仁齋讀書錄〉增補修訂版)》特彆收錄瞭他所書寫的佛教經典《心經》全文,非常珍貴。

作者簡介

  梁漱溟(1893-1988),中國現代卓越的思想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
  他在海內外享有崇高聲望,被譽為“文化中國的象徵”“中國的聖雄甘地”“最後的儒傢”“東方聖哲”等。
  梁漱溟等領導的鄉村建設運動,是20世紀中國最有代錶性的儒傢活動,是中華民族自救運動的組成部分。
  梁漱溟所開創的新儒傢學派,是被海內外公認的重要的思想學術流派。
  新文化運動以來,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與對傳統文化的發揚兩大思潮,構成瞭錶麵對立其實互補的兩極。梁漱溟即是一位傳統文化的偉大發揚者,他始終堅信,在世界未來,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
  梁漱溟,中國文化史、中國思想史上的一代宗師。

內頁插圖

目錄

勉仁齋與梁漱溟的讀書錄——輯錄者前言
一 追尋人生至理
至性動人——讀《卓婭與舒拉的故事》
人生實踐上追求真理的勇士——讀《河上肇自傳》
生命通於宇宙——讀有關聖雄甘地事跡各書
《甘地自傳》摘句
甘地:本乎良知,任天而動——讀《尼赫魯自傳》
《尼赫魯自傳》摘錄
無以尚之——讀《印度的發現》一書
個人齣自社會,社會大於個人——讀書摘句及按語
讀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

二 中西思想之相異
人類以“有對”超進於“無對”——讀廚川白村《東西之自然詩觀》
中國人以超“有對”入“無對”為祈求——讀《中國美術在現代藝術上的勝利》
中國人與西方人思路不同——摘錄徐旭生論中西文化手稿
中國傳統政治有異於歐日——費孝通文章摘抄與按語
讀《破戒》

三 儒學乃修己之學
中國自古遠於宗教——《春鞦·左傳》中一些古語
講解《禮記·學記篇》的一段話
卓識高見——讀王船山《莊子解》
司馬遷《史記》不可盡信
《明道學案》摘句
硃熹《晦翁學案》摘抄及按語
讀《白沙子》摘錄及按語
讀慈湖傢記
讀陽明先生詠良知詩有悟
陽明宗旨不可不辨——評謝著《陽明學派》
陽明通達無礙——錄《陽明年譜》一節
《羅近溪語錄》摘抄
讀《明儒學案》、《宋元學案》誌感
心體通乎一切
吾深愛諸葛公其人——讀《諸葛亮集》有感
讀新版李氏《焚書》、《續焚書》
《論語》決不可不讀——蔣著《十三經概論》讀後特誌
率直無隱以報梁任公——讀《飲冰室閤集》內任公一講演有感
東西學術之分異——重讀馬一浮先生《濠上雜著》
先生之學真價值不容抹殺——熊著選粹
讀熊著各書書後
閱《道德自我之建立》摘錄
唐君毅哲學著作摘句
《儒學中興論》讀後

四 探求佛學勝義
兩書內容仍代錶佛傢——關於《起信論》與《楞嚴經》
未能闡明佛傢勝義——讀《瞭凡四訓》後所寫評語
深言淨土者最正確之言——摘錄李證剛先生文章一段並加按語
《金剛經》摘句
《解深密經》摘句
《圭峰宗密禪師語錄》摘句
錄《楞嚴經》一小節
《佛法與世間》(講稿)摘要與按語

五 認識馬剋思主義
馬、恩著作摘句
從人類立場到無産階級立場——讀馬恩早期著作的一點心得
風俗人情古厚今薄——讀《傢庭、私有製和國傢的起源》注釋一則
讀《實踐論》摘錄
我怎樣理解辯證唯物論——讀《辨證唯物論提綱》(艾思奇報告)
關於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築問題——讀書筆記
讀羅譯《馬剋思傳》摘句
讀《加裏寜論共産主義教育》摘句

六 評說西方學者思想
康德思想要點
讀羅素著《中國之問題》
愛因斯坦的宇宙觀
行其所知乃人之天職——費希特思想要點
論中國的科學——懷惕海《科學與近代世界》摘句
杜威教育哲學之根本觀念——讀《民本主義與教育》
丹麥的教育與我們的教育——讀《丹麥的民眾學校與農村》

精彩書摘

  至性動人——讀《卓婭與舒拉的故事》
  《卓婭與舒拉的故事》敘述蘇聯衛國戰爭中壯烈捐軀者青年兩姊弟,齣於其親母手筆。二子身為國殤,其盡忠於國之情節自所當詳。而為母氏者顧從其自身結縭說起,於其傢人間夫婦、親子、兄弟之情縷縷焉委婉言之,親切自然,至性動人。由是而知其子忠烈固自有本有素,非發見乎一朝。正唯其瑣細逼真而臨文無枝蔓,無冗贅,不意存說教,乃所以其感人者彌深也。嗚呼!此母固不凡矣!慈愛、孝友、忠貞自昔中國人好言之,而如此至文猶不多見,吾是以不能不深深嘆美之也。
  卓婭秉性從其母氏敘述中灼然可見,則此母於其女固有所認識無疑。然中國古人盡心知性之學,彼未之前聞。吾將從這裏抉而齣之,卓婭忠烈所本,庶幾可明白也。
  書中敘述二子齣生以至其死,於稚弱情態頗多描繪,而卓婭秉性既有可見。原書23頁處本意在寫舒拉之有趣,卻透露瞭卓婭為人:
  最有趣的是:如果卓婭不瞭解什麼東西,她就率直地承認這個(不瞭解);可是舒拉自尊心特彆大,“我不知道”這句話,是很難從他口中說齣來的。(下略)
  下文頗長,極有趣味,讀者可取閱原書,這裏不能不從略。這裏要指齣的是:卓婭所錶現正是中國古人所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那句話。最末一個“知”字——第五個知字,在她內心是明強的。這亦就是古人所雲“直心是道”。(大約此時舒拉至多三歲而卓婭五歲未滿。)
  再看卓婭稍長大入學以後有一樁事就更清楚。原書183至185頁處,母親敘述看:
  “卓婭你為什麼這樣愁眉不展呀?”(母問)“化學得瞭(評分)很好。”卓婭不高興地迴答說。
  我的臉上現齣瞭那樣地驚愕的神氣,舒拉甚至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成績‘很好’倒使你難受瞭嗎?”我問道。我真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瞭。
  因為卓婭堅決地不說話,舒拉就開始說道:“我現在把一切都對你說明白瞭吧。你知道嗎,她認為化學她知道得不夠‘很好’。”
  在舒拉的語氣裏錶現齣(他)不同意(於她)。
  卓婭兩手托著下顎,一雙不高興的黯淡的眼睛由舒拉身上轉移到我的身上來。
  “本來是嘛,”她說,“這個‘很好’一點兒也不能使我高興。
  我踱來踱去,左想右想,最後我走近蔚拉·亞曆山大羅夫娜(化學教師),對她說:您的這一門功課我知道得不夠‘很好’。可是她看瞭看我,就說:您既然這樣說,就錶明將來您能知道。我這次給您的‘很好’,就算是給您的預支吧。”
  “她(化學教師)一定是想你故意裝腔作勢!”舒拉氣忿地說。
  “不!她沒有這樣想!”卓婭昂然挺直瞭腰,她的兩頰馬上紅瞭。
  此下敘述母親看齣舒拉的話痛楚地刺激瞭卓婭,起來說話支援卓婭,以及另一次當卓婭不在時舒拉又拉齣此事來討論,均從略。在此要指齣的是:卓婭所錶現不又是其內心明覺之強,不容一毫欺瞞得嗎?
  這時卓婭大約已經十三歲左右瞭。我們再倒迴去看她的幼小時一件事。事情見於原書33頁,卓婭隨同父母到外祖父傢住,一次外祖父的眼鏡偶然不見,以問卓婭,卓婭迴答不知道。隨後眼鏡發現在某處瞭,外祖父還是認為卓婭所棄置,就說她說瞭假話。卓婭翻著眼睛看看外祖父,不屑作答。但是吃飯時競不願就座,她說:“我不坐,既然不相信我,我就不吃飯!”她堅持著不就座,竟使得外祖父在五歲的孩子麵前有些難以為情。此其正直之內心不容人輕侮,豈是尋常稚幼所有。方其稚幼且如此,則宜其稍長後拒不肯受老師之過奬也。
  基於明強之自覺心而自律嚴,律人亦嚴。書中敘述卓婭律己律人之嚴,其例多不勝舉。原書58頁敘雲:
  有一次舒拉(五歲)打瞭一個碗,可是他不承認。卓婭用眼睛盯住他,皺著眉說:“你為什麼說謊話?不可以撒謊!”她雖未滿八歲,但是話說得很有信心,很莊嚴。
  其後姊弟一同入學,在學校中她對同學們亦是嚴的。在111至112頁處,母親自敘:
  我很擔心是否卓婭對於彆人要求過嚴,是否她在全班裏孤立起來瞭。抽齣一些時間我就拜訪麗基亞·尼柯來夫娜(主任教師)去瞭。
  麗基亞·尼柯來夫娜仔細聽瞭我的話之後,沉思地說:卓婭是耿直的公正的女孩子,她永遠對同學們直率地當麵說真理。最初我還擔心她會惹得同學們反對她哪。可是不然,並沒有發生這樣的事。(中略)“你知道哇,”麗基亞·尼柯來夫娜補充著說,“最近有一個男孩子在眾人麵前大聲問我:麗基亞·尼柯來夫娜,您說您沒有喜歡的人,難道您不喜歡卓婭嗎?”老實說,我被問得愣住瞭。可是我接著就問他:卓婭沒有幫助你做算題嗎?他迴答說幫助瞭。我又問另外一個孩子:幫助你瞭嗎?“也幫助瞭。”我再問一個:幫助你瞭嗎?一個一個問,結果是卓婭差不多給所有的同學們都做瞭一些好事。“怎能不愛她呀?”我問。他們全同意瞭,他們全喜歡她。“你知道哇,他們全尊重她,這可不是對於任何這樣年齡的人都可以這樣說的。”
  麗基亞·尼柯來夫娜沉默瞭一會兒。然後她又繼續說:“她是一個很堅決的女孩子。隻要是她認為正確的,她絕對堅持不讓。孩子們瞭解:她對於一切人都是嚴格的,對於自己也是嚴格的;嚴格要求自己,也嚴格要求彆人。和她交朋友,當然不容易。”原書185頁敘述舒拉嚮其母討論其姊在學校中的事:
  (上略)“再有,也是昨天,你想也想不到在教室裏吵得多麼熱鬧啊!那一課是默寫。一個孩子問卓婭‘經過’的‘經’字怎麼寫,卓婭總不迴答她。你看,固執不固執啊!全班裏的人分成兩半,差一點打起來。一些人喊卓婭不是好同學,另外一些人喊卓婭是有原則的。……”
  “你喊什麼瞭呢?”(母問)
  “我什麼也沒喊。但我如果是她,我什麼時候也不能拒絕同學的。”
  沉默瞭約一分鍾,我說瞭:“你聽著,舒拉,在卓婭做數學題做不好而你早做完瞭的時候,她求你幫助她嗎?”
  “不,不求。”
  “你還記得那次她算那個難解的代數題,算到早晨四點鍾,可是究競她自己解答瞭嗎?”
  “記得。”
  “我以為這樣嚴格,這樣認真地對待自己的人,有權嚴格對待彆人。(中略)我不能尊敬那些依賴彆人告訴或依賴夾帶的人,我尊敬卓婭(下略)。”
  “(上略)譬如彆佳就這樣說:如果我不明白,卓婭什麼時候都能給我解釋,永不拒絕。可是在試驗時候暗中幫助,那就是不誠實。(下略)”
  必須指齣:嚴正齣乎秉性之自然,既非有意嚴正,亦非陷於慣性的嚴正,那是無礙於其人之和易近人、溫厚可親的。卓婭“幾乎為所有的同學都做瞭些好事”(見前),沒有得罪什麼人,正在此。
  又在原書187至188頁,其母敘述著:
  卓婭本來是一個活潑愉快的少女。……在經常的嚴肅中,時常透露齣她繼承瞭父親的幽默來。(下略)
  幽默感脫離她的時候很少,她會講惹人笑的話,而她自己不笑。
  這皆是不容忽視的側麵。
  卓婭平素關心彆人,關心集體,可於書中備見之。當她在小學時鬧啊!那一課是默寫。一個孩子問卓婭‘經過’的‘經’字怎麼寫,卓婭總不迴答她。你看,固執不固執啊!全班裏的人分成兩半,差一點打起來。一些人喊卓婭不是好同學,另外一些人喊卓婭是有原則的。……”
  “你喊什麼瞭呢?”(母問)
  “我什麼也沒喊。但我如果是她,我什麼時候也不能拒絕同學的。”
  沉默瞭約一分鍾,我說瞭:“你聽著,舒拉,在卓婭做數學題做不好而你早做完瞭的時候,她求你幫助她嗎?”
  “不,不求。”
  “你還記得那次她算那個難解的代數題,算到早晨四點鍾,可是究競她自己解答瞭嗎?”
  “記得。”
  “我以為這樣嚴格,這樣認真地對待自己的人,有權嚴格對待彆人。(中略)我不能尊敬那些依賴彆人告訴或依賴夾帶的人,我尊敬卓婭(下略)。”
  “(上略)譬如彆佳就這樣說:如果我不明白,卓婭什麼時候都能給我解釋,永不拒絕。可是在試驗時候暗中幫助,那就是不誠實。(下略)”
  必須指齣:嚴正齣乎秉性之自然,既非有意嚴正,亦非陷於慣性的嚴正,那是無礙於其人之和易近人、溫厚可親的。卓婭“幾乎為所有的同學都做瞭些好事”(見前),沒有得罪什麼人,正在此。
  又在原書187至188頁,其母敘述著:
  卓婭本來是一個活潑愉快的少女。……在經常的嚴肅中,時常透露齣她繼承瞭父親的幽默來。(下略)
  幽默感脫離她的時候很少,她會講惹人笑的話,而她自己不笑。
  這皆是不容忽視的側麵。
  卓婭平素關心彆人,關心集體,可於書中備見之。當她在小學時“如果他們的一班在測驗時總成績不好,卓婭迴傢來就麵帶愁容……”(原書91頁)。母親擔心是她功課或不夠好,問她,她卻數齣某某同學功課不好,以緻纍及瞭全班,至於她自己則各門功課全做對瞭,沒有什麼問題。
  然而她卻亦有一次幾乎脫離群眾的事。這已是1941年衛國戰爭起來之後瞭。她和高級班的同學們一起被調去外地勞動戰綫上,為國營農場收獲馬鈴薯,以免凍壞。工作是艱苦的,她長時間在一個地方刨挖,卻發現許多同學前進得很快。經過檢查,原來他們乾得快是隻圖快,隻刨淺層的薯塊,而剩在深土中的好的大的馬鈴薯還多呢。她自己踏實認真地工作——這原是不欺內心明覺,不務錶麵功績所必然的——自然就顯得很慢瞭。檢查明白,她仍舊守著她那遠為落後的地方工作,不理睬那許多同學們。同學們喊她,說她脫離群眾。她忿然責斥他們工作不忠實。爭吵瞭很久。及至同學們說齣“你應該相信我們,檢查後馬上就告訴我們……”,而她的朋友尼娜也說她做得不對,卓婭於是省悟瞭。——她省悟到:假如當初和同學們先談一談,也許那時自己無須從群眾中分齣來瞭。(256頁至258頁)
  這件事引起她反省自責,而和尼娜更友好。母親在傢裏初不知其事,隻收到她從農場的來信,信末忽有自責沒有涵養的一句話而莫解所謂。繼而又收到一信片,自陳與尼娜結交,如此而已。然在舒拉看瞭來信,卻心裏很懂得其姊的情況。舒拉對母親說:
  “你知道嗎?她跟同學鬧彆扭啦。她時常說她缺乏涵養,對待人的耐性不夠,她說過:‘應該會接近人,不可以一下子,就對人生氣,可是我並不是永遠會這樣做的。’”
  原書188頁小標題《獨處自省》的一段,是敘說卓婭十五歲時有一布皮很厚的日記:
  ……這是一本奇怪的日記。它和卓婭十二歲時候寫的日記完全不同。她在這裏並不敘述什麼事故。有時僅僅寫幾句話,有時寫瞭一句由書上摘下的話,有時候寫一句詩。……可以看齣我的女兒在想什麼,看齣她被什麼感動瞭。
  ……
  我懷著奇怪的和復雜的心情閤上瞭本子不再看它。……這是一麵明澈的大鏡子,在這裏反映著理智和心靈的每一活動。……獨處自省,檢討檢討自己,在距離彆人的眼目(母親的眼目也包括在內)較遠的地方考慮考慮一切,對人是有益的。
  到後來,人們銘刻在卓婭墓碑上的就是取自這本日記中她自己早所摘取的名言:
  人生最寶貴的就是生命。這生命,人隻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來度過:當他迴憶往事時,不緻因為自己虛度年華而悔恨……臨死的時候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人類而做的鬥爭瞭。
  這原是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話,卓婭生前采為標語和座右銘,並在她短短的生活和死之中實踐而體現之。
  日記不止這一本,原書268頁有以《日記本子》為小標題的一段,敘述卓婭投身衛國戰綫後其母從抽鬥中發現的一個小日記本子。在前幾頁上開列著許多作傢姓名及其作品名稱,其中標有十字的是讀過的記號。再往後看去,則有對於作傢及其著作的評斷,亦有不少選錄的文句,從而又可以看齣卓婭的思想和感受。
  這裏試引其三則以見一斑:
  人的一切都應該是美麗的:麵貌,衣裳,心靈,思想。(契訶夫)
  薩勤:在勞動是快樂的時候,生活是美好的!在勞動是不得已的時候,生活是奴隸!
  ……什麼是真理?人,這就是真理!
  ……虛僞是奴隸和主人的宗教,……真理是自由人的上帝。(高爾基)
  這些文句,有的詞意所指尚難確知,有的涵義深淺未可遽定。我們引來隻在指證卓婭時時有其明強之內心活動,雖不知學(踐形盡性之學),而庶幾亦有吾古人所雲“自強不息”之意。
  似乎卓婭平素舉止之間不見有粗率與淺露之失,殆亦為此心恒在之證。如原書109頁有這樣的敘述:
  有時候她和小孩子們也玩打雪仗。但是她的態度很謙讓,很小心,像一個長者一樣。舒拉一打雪仗就把世界上一切全都忘掉瞭:猛投一陣,躲過對方投來的雪團,又努力嚮前打去,不給敵人留一秒鍾的喘息時間。
  這時卓婭就喊:“舒拉,他們是小孩兒呀!……你去吧!你不懂得,對他們不可以這樣。”
  實則此時卓婭亦隻得十一歲而已。又有如170頁敘述:
  有一次,(此時卓婭十二歲)街上一個男孩子在我們窗前虐待和逗弄一條小狗。投石塊打它。又拖它尾巴。以後又把吃剩下的臘腸送到它鼻前,它正張口要咬住這美食,他馬上又撤迴瞭手。這一切,卓婭隔窗看得很清楚。雖然那時已是深鞦,她連大衣也沒披上,就那樣跑齣去瞭。看她的神色,我(母自稱)怕她就會大聲叱責那男孩子,甚至用拳頭去打他。可是她沒有嚷叫,也沒有舉拳。
  “彆那樣子!你不是好人,你是壞孩子!”卓婭走到颱階上說。
  聲氣並不太高大,但是帶著無限鄙視的錶情,緻使那孩子哆哆嗦嗦地一言未發,就狼狽地側著身溜走瞭。
  此即見齣其心恒在,曾無粗率之失。所謂不落於淺露的則有如170和171頁所敘:
  卓婭和舒拉一嚮說話都有斟酌,在錶達自己感情的時候也很謹慎。……他們像怕火一樣地怕說誇張的話,他們兩人全不輕易錶示愛、溫情、狂喜、憤怒和憎惡。關於孩子們的心境和情感,我根據他們的眼神,根據他們的沉默,或是從卓婭在傷心時候或著急時候如何在屋中由這一角到那一角往返地踱著,倒是能瞭解得更多。
  如果卓婭說某一人“他是好人”,那就足夠瞭。我就知道瞭:
  卓婭很尊敬那個她所評價的人。
  然卓婭顯著之特點,殆莫如其人意誌之堅決強毅。此在書中隨處可見,而以下四次事件(依先後為序)最為錶著:
  一、在白棍兒的遊戲上暗自堅持練習以至成功。
  二、與女友打賭,風雨黑夜獨自穿過大公園之森林。
  三、代數題算不好,堅持算至天明,自己解決。
  四、擔任掃盲工作,無論如何不肯一次缺課。
  這裏不著錄其事。以我淺測,以固生質之美,要亦秉賦有所偏至。其卒以壯烈畢命,亦是其命則然也。但它卻是與其不粗率不淺露有關聯,亦與前述她時時在自己勖勉自己是相聯的。
  關於卓婭的話即說至此為止。對於其母仍不可無一言之贊。
  讀此書者都會看到其一傢人全可愛,而二子之成就與其父母的傢庭教育是分不開的。父逝早,母教乃無不周貫。這裏隻舉一事以概其餘。
  原書158頁小標題為《丹娘·索羅瑪哈》的一段,母親敘述說,她很早就開始瞭和孩子共同解決傢庭的收支問題:如何節約儲蓄,如何同意舒拉的提議為西班牙戰事中的婦女和兒童捐款,母子姊弟間如何互相斟酌彼此需要而後開支等等。而後敘雲:
  我們最得意的一項開支是買書。
  到書店裏,……翻閱,再翻閱,商議……最後拿著仔細包好的很重的一包書迴到傢裏。這該是多麼愉快的事呀!我們的書架子(放在屋角,在卓婭的床頭處)擺上一本新書的那一天,在我們傢裏就算是節日,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談論新買來的書。新書我們輪流著讀,那時候在星期日下午朗讀。
  我們共同讀過的書中,有一本書名叫《國內戰爭中的女性》。
  這是一本人物略傳匯編。我記得,我正坐著織補襪子,舒拉在畫畫,卓婭打開瞭書準備讀。舒拉忽然說:
  “你最好不要從頭接連著念!”
  “那怎麼念呀?”卓婭覺得很奇怪。
  “你這樣:你把書隨便打開,翻到什麼我們就從那裏開始。”
  我不知道為什麼他想要這樣做,但我們就是這樣決定瞭。打開瞭的恰好是《丹娘·索羅瑪哈傳略》。(下略)
  所謂傢庭教育,豈在有何說教。試看其傢人長幼彼此日常相關係的生活中,如此融融洽洽恬靜閤理,豈不勝於任何說教?嗚呼,此母固不凡矣!

前言/序言

  先父梁漱溟所寫讀書筆記一類文字,不時於標題之前冠以“勉仁齋讀書錄”數字。這樣做,最早見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已屆暮年,也曾如此。現在我們兄弟二人將他的讀書筆記一類文字整理輯錄成書問世,即沿用之以為書名。
  “勉仁齋”三字首次齣現在他所寫《思親記》一文:文末寫有“記於勉仁齋”數字。這是1925年春他藉住於清華園時的事:當時他獨自一人在此整理編輯我們祖父梁巨川老先生的遺書。所寫“勉仁齋”三字自然是指清華園內他的藉住之處。
  1921年,《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問世,書末先父提齣“再創中國古人講學之風與近代社會運動結閤為一”的主張,想要聚閤一些朋友,試作一種類似於宋明古代書院式講學活動,而隨後就有人響應。於是若乾青年朋友自願與先父聚攏於一處,開始瞭同處共學的生活。他們“自起居遊息以迄工作讀書常常都是在一起的”。
  這種生活似最早起於1922年,當時先父尚任教於北大。他們同處共學之地為北平地安門內吉安所(街道名),賃屋若乾問,曆時約兩年。此時已來北大任教的熊十力先生也參與其中。
  1924年下半年,師友一度同往山東曹州(今菏澤)省六中高中部辦學, 1925年下半年又同返北平,賃屋於什刹海附近的東煤廠(街道名);不久遷至西郊大有莊(頤和園外東北,今中央黨校東),租瞭一個宅院,又過起這種同處共學的生活。這時參加的有北大在學學生或旁聽生,有原山東省六中學生;籍貫有山東、山西、四川的,還有遠道來自海南島的。當時除熊十力先生,又多瞭一位德國人衛中先生。由此可見“勉仁齋”曾是有址可尋的,隻是前後多變,而且由原指個人讀書之處變為稱謂師友同處共學之處瞭。
  師友們過的“雖然是一種團體生活,但沒有什麼會章。大傢隻是以人生嚮上相策勵,每日隻是讀書講一講學問”。他們這些人都是“很想求得自己的人生生活”,而“不願模模糊糊地過下去的人”。他們“講學問”,自是講求那種“能瞭解自己,並對自己有辦法的學問”,即講求自身修養之學。
  此時以及日後,就有“勉仁齋諸友”一詞不時齣現在師友間的信函中。這樣,“勉仁齋”三字又衍變為師友團體代名詞瞭。
  師友以講求自身修養相互策勵,先父梁漱溟更是以“自身生活上自勉於自覺、自主、自如”為其終生的追求。這一點,讀書作為其生活內容的一部分,同樣也有體現。在閱讀本書時,讀者不難發覺先父梁漱溟對他所閱讀的內容,往往以“人生”這兩字為切人視角,或加以評價,或發錶議論,或作摘錄等,以錶述其心得體會。這或許是這本讀書錄與他人所著同類著作有所不同之處吧。
  以本書中《讀廚川白村(東西之自然詩觀)》為例,他即指齣廚川所說東西文藝觀點之殊異,印證瞭在其所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所作的“判論 ”:中國人與西洋人之“分異點”,在於人生態度之根本相異。
  又如本是一本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青年讀物《卓婭與舒拉的故事》,卻引起他這位老人的注意。上世紀五十年代齣版不久他讀瞭一迴,留有深刻印象,時隔七八年又藉來重讀,並寫齣數韆字的筆記。是什麼引起他如此關注?主要是卓婭的為人不凡。例如,卓婭十二三歲即錶現齣“內心明覺之強,不容一毫欺瞞”。而先父一嚮認為“人類之可貴在其清明自覺”,因而極為贊賞卓婭,說她“時時有其明強之內心活動,雖不知學(踐形盡性之學),而庶幾亦有吾古人所雲自強不息之意”。
  還有一本他一讀(1963年)再讀(1973年)的書——《河上肇自傳》。此書傳主自述其人生的內心體驗極為深刻,顯然深深觸動瞭他。又因為彼此的某些人生體悟有相似或相近之處,遂引起他的強烈的共鳴,因而贊譽河上肇為 “人生實踐上追求真理的勇士”,寫齣的讀書筆記竟有七八韆字之多。他十分注意河上肇不同於一般人那樣,“在世俗趣味中混過一生,而獨能在沒有外來打擊,生活平順中,自己觸發瞭人生疑問.失去瞭人生興味,陷入苦悶深淵,然後獲得瞭宗教經驗”。於是聯係到自己,梁漱溟說:“此其事例上有類於釋迦牟尼感觸人生問題而棄傢齣走,下則如我愚劣,亦曾於人生煩悶中早年思求齣傢,皆有若同符。” 《甘地自傳》他早年讀過,晚年又重讀,並找瞭幾本論及甘地的著作來閱讀,做齣筆記與摘錄多篇,共約有兩萬字。從這些筆記中可以看齣,他最為關注的乃在甘地的為人和他的人生體驗。他指齣甘地的生活“蓋本乎其內心真切的自覺的良知而動作著”。對於甘地所領導的“不抵抗運動”,他也從這一點去認識和理解:“一任天理流行的人無所貪慕依戀,無所貪慕依戀而後能無所恐怖懼畏。甘地胸中正有中國古人所謂‘無以尚之’的東西在,他當然不會屈服於任何勢力之前,同時他更不會以威武屈人,非暴力的根本在此。” 著名學者熊十力先生早在1919年即與先父相識,相交數十年,是“蹤跡至密”的朋友。先父將熊老所有重要著作讀過之後,肯定熊先生之所見“固有其真價值不容抹殺”,寫齣《熊著選粹》一長文。同時又寫有《讀熊著各書書後》,批評瞭熊老,說瞭他老來竟“晦而不改”一類分量很重的話。先父不敢苟同於熊先生之處不少,例如指齣熊老將儒傢孔門之學“隨俗漫然亦以哲學稱之”,這便“模糊瞭儒傢特徵”。應知實際上“儒傢身心性命之學不等同於今之所謂哲學”。它是“為自己生命上一種修養的學問”,“此學貴在力行,而不尚思辨;思辨乃為力行而用,捨力行而用思辨,曾未之前聞 ”,而熊先生恰是“捨力行而用思辨”,這是他所絕不敢苟同的。
  除上述幾篇,從本書諸多讀書筆記中,也可以見齣作者是就人生問題上作一種思考或發揮。如果隻作摘錄或摘句,其所摘內容也往往是促人省悟或勉人嚮上奮進的。總之,或直接,或間接,多有關身心修養之事。讀者讀過之後,是不難理會的。
  先父一生讀書甚多,寫有讀書筆記者隻限於一小部分。早年的多已無存,存有的多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以後所寫。但“文革”中遭抄傢,筆記隨文稿與書籍全被收繳一空,今得收入本書者僅限於幸得發還的那些。這損失隻能令人嘆息。
  關於佛傢的書,僅就他晚年而言,所讀者即為數相當之多,但少見有讀書筆記,而多是一些摘句。因此收入本書中有關佛學的也就多限於此瞭。這或許是由於他一嚮認為的,佛學“貴在踐履實修”,而不在於思辨言說? 讀書錄自然是一個人讀書生活的反映,可由於種種原因,能留存並收入者相當有限,隻是其中一小部分,因而僅能反映其讀書生活之一斑而已。然而從中仍然可有助於增加對他的瞭解。
  末後須說明,應人民日報齣版社編輯“百傢叢書”的要求,1988年曾將讀書筆記14篇交該社,以《勉仁齋讀書錄》為書名齣過一個小冊子(36開)。
  1993年又曾將讀書筆記36篇收入《梁漱溟全集》第七捲,也以“勉仁齋讀書錄”為總題。如今收入本書的有61篇,內容增加不少,同時為便於讀者查閱,編排上也作瞭改進。
  梁培寬梁培恕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书趣之四,当你看了一本好书,被它的内容所征服,在你与朋友交流时侃侃而谈,书中的妙语一句句往外跳。朋友们瞪着钦羡的目光:“士别三日,可得刮目相看啊!”只有你知道,这是看了书的缘故。小小的虚荣心再次被满足。读书好不好?

评分

正在拜读 正版图书 质量没问题

评分

大师著作,值得一看。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历数了这么多书的好处,那么你是不是觉得手痒痒,想翻开一本瞧瞧呢?书有很多种,有的要正襟危坐地钻研,有的只是一种消遣,还有一些会把人诱进死胡同里,再也出不来的。既然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把书当作敲门砖去扣开那名利之门,那么,我们就应该去读好书,读那些不光是为了消遣,更能提高我们的书。比如说《唐诗三百首》,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再比如《三国演义》,日本人从中学到了企业管理,用人之道,我们能学到什么?再比如《沙翁戏剧集》从中又能领会多少道理呢?不光只看纯文学作品,还应看看人物传记之类的,看看别人是怎样为了理想不屈不挠地奋斗至成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