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小乘佛學》為世所公認的世界佛學名著,原書名為《佛教的中心概念和法的意義》,與原著者的另一重要作品《大乘佛學》同為姊妹篇。作者依據印度世親菩薩的《俱捨論》和世友菩薩的注釋本,按西方哲學的理路來轉述小乘說一切有部的哲學體係。這一體係對於中國漢地和藏地的佛學思想發展都有著至關重大的影響。說一切有部哲學自身是一完整的佛學體係,在藏地和漢地都極受重視,它是修慧發智,步入佛學奧堂的階梯。《小乘佛學》對有西學基礎而不諳佛學術語的讀者,尤為適閤。
目錄
原書序
第一章 序論
第二章 五蘊——存在的基本元素
第三章 十二處——認識的基本元素
第四章 十八界——意識的基本元素
第五章 物質基本元素
第六章 心理的基本元素
第七章 力
第八章 元素的非實體性
第九章 相依緣起——因果法則
第十章 業
第十一章 構成元素的非永恒性
第十二章 數論瑜伽中的非永恒性
第十三章 元素的不穩定性
第十四章 認識的理論
第十五章 佛陀之前的佛教
第十六章 總結
附錄一 世親論說一切有部的基本原理
附錄二 說一切有部的一切諸法總覽
所有一切諸法的分類
物質(rupa)、精神(citta-aitta)、力(viprayuktasamskara)及永恒不變性(asamskrta)的單獨構成元素
專有名詞索引
梵文術語索引
藏文術語索引
精彩書摘
對於佛教的有關遺傳和業報觀念——所有這些事實歸在業異熟(karmavipaka)一類中——的意義,下麵的這個經院式的疑問作齣瞭極有意思的說明。聲音是憑意誌發動的,結果它卻不可能是道德的先行條件,即業的産物。它不是異熟所生(vipakaja),因為所有遺傳的事實是自動地(nisyanda)産生齣來的。但我們知道,大士(mahapurusa亦即菩薩)如佛陀一樣有著難以抵抗的美好的嗓音和高貴的雄辯力。這是佛陀的種種祥瑞天賦之一。同其他的高貴品性一樣,它也是遺傳而來的,應歸功於曆經多少世的長期的道德修養和進步。因而,佛的超凡音聲及辯纔必然也是其道德先行條件的結果(vipakaja異熟生)。這個疑難隻有依據雙重因果性纔能解決。發音器官中的原子組閤是受到遺傳力即道德性原因(vipakaja)的影響的,但他實際所講的話卻是意誌所為,不屬自動的行動,因此並不能解釋成其高貴秉性的直接産物或者其前世成就的後果。①
道德染汙的元素(klesa煩惱)始終以一種或眠伏或顯露的狀態存在於生命(samtana相續)中。
前言/序言
本書原名《佛教的中心概念和法的意義》,其姊妹篇為《佛教的涅槃概念》,臨發排付印前分彆易名為《小乘佛學》與《大乘佛學》。
《小乘佛學》與《大乘佛學》是俄國著名佛教學者捨爾巴茨基(Th.Stcherbatsky,1866-1942年)的代錶作品。與捨氏大部分著作一樣,最初即以英文寫成。這兩部書齣版七十餘年來一直被西方的佛教學研究者、東方學學者視為不朽名著,代錶瞭以西方比較語言學、比較哲學方法研究東方佛教的成果。捨氏本人也被認為是獨闢蹊徑的開拓性哲學史傢。由於其特殊風格,捨氏同他的門下弟子被稱為彼得堡學派。在20世紀20-30年代的西方佛學研究界可謂是獨領風騷。
捨爾巴茨基齣身於帝俄貴族傢庭,從小即受良好的西歐標準的教育,少年時代,他便掌握瞭英語、德語、法語。
小乘佛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好書要慢慢看,慢慢讀的。一下子讀不完。
評分
☆☆☆☆☆
3.商品評價資格有效期為訂單完成後半年內,滿意度評價資格有效期為訂單完成後三個月內。
評分
☆☆☆☆☆
第十三章 元素的不穩定性
評分
☆☆☆☆☆
“凡一切成功的人類行動都必然以正確的知識為先導,所以我們要研究它①。”這是法稱給知識論所劃定的範圍與目的②。人的目標或是肯定的、或是否定的⑧,或者是欲求的、或者是迴避的某物。預期的行動④在於達到所欲而避開非所欲。正確的知識⑨是成功的知識,即是說,它跟隨有決心或判斷@,後者便會引導成功的行動⑦。那使人誤入歧途的認識,即欺騙有知者的希望和欲求的認識便是錯誤的認識⑧。錯誤與 疑惑①是正確知識的反麵。疑惑是雙重性質的。它可能是根本無知的懷疑,因為它全然沒有決心和判斷。這種疑惑便不會引起預期的行動。但它也可能包含瞭對成功②的企望或對失敗③的瞭解,這60就會象正確的認識一樣,引導判斷和行動。農夫並不能確信豐收,但他指望有好收成並采取行動④。他妻子並不知道有行乞僧人要來,不知道會不會要施捨給他為彆人準備的食品,但她預料他不會來,所以罐子熱在火爐上⑨。
評分
☆☆☆☆☆
法稱的這個知識論定義與現代心理學所認可的定義相差不遠。心理學被定義成精神現象學。精神現象的特性就是“對將來的結果的尋求及對所欲達到的目標的手段選擇。”印度的這門學科隻限於研究精神的認識現象、真理與謬誤,限於人類知識範圍。內心的情感成份不在研究之列。從認識的現象定義看,總得說認識活動中存在著(雖然它可以是微妙難言的)情緒,或者是欲望或者是厭惡⑦。這一點在佛教的認識理論中自有特彆的意義,因為那稱作我(ego)的本質被認為是由情感成份構成的。而詳細的分析這些情感並估量價值也就構成瞭佛學另一分支的內容,而不在認識的真理與謬誤的討論中考察。
評分
☆☆☆☆☆
這一套書都買到瞭,慢慢讀。
評分
☆☆☆☆☆
努力精進,學佛第一!
評分
☆☆☆☆☆
書不錯的。。。。。。。。。。。。。。。。。。。。。。。。。。。。。
評分
☆☆☆☆☆
服務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