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工具書係列:常用古文名句分類辭典(第3版)

漢語工具書係列:常用古文名句分類辭典(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華駿銘 編
圖書標籤:
  • 古文
  • 名句
  • 工具書
  • 漢語
  • 辭典
  • 文化
  • 學習
  • 參考
  • 經典
  • 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185461
版次:3
商品编码:10116202
包装:平装
开本:64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收錄常用古文名句1200餘條——量多
  按意義類彆編排——實用
  標明朝代、作者,篇名——易考
  串講名句的本義及引申義——義切
  附義類錶、名句筆畫索引——便查

內容簡介

  一、本辭典收錄自先秦至清末的著名文學作品中的名句約1200句。
  二、名句按意義類彆編排,共分26類。同一類彆中的名句按所齣朝代的先後順序排列。
  三、每一名句條目包括所引句子、朝代、作者、篇名、釋義等五部分內容。
  四、釋義力求準確、簡明。如有難字、難詞,先加注釋;有典故的,說明齣處。
  五、為便於讀者查檢,正文前有“分類總目”,正文後有“名句筆畫索引”。

內頁插圖

目錄

凡例
分類總目
正文
名句筆畫索引

精彩書摘

  煢煢:孤單沒有依靠的樣子。孑立:孤單地生活。相吊:相互慰問。兩句以“隻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互相寬慰”描寫齣作者所處的環境非常孤獨。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
  [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絕:斷絕。遊:交往。駕:指齣遊。言:語氣助詞。幾句錶達瞭作者不願與當時的混濁社會同流閤汙的決心和辭官歸隱的情懷:我要斷絕與官場世俗的交往,這世道與我的本性不相符閤,我離傢齣遊還能有什麼追求!
  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南朝·梁]江淹《恨賦》
  飲恨:抱恨含冤。吞聲:不敢齣聲。兩句通過對古人含恨而死的描寫,反映齣作者消極的思想感情。
  玉之在山,以見珍而終破;蘭之生榖,雖無人而自芳。
  [南朝·梁]蕭統《陶淵明集序》
  幾句用兩個比喻,說明居處的高低並不是衡量“道”的標準,得顯達者未必得“道”,處窮睏者未必失“道”。
  魚遊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上。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巢:築巢。兩句以“魚遊於沸水”、“燕巢於飛幕”比喻人的處境十分危險。
  不無危苦之詞,惟以悲哀為主。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兩句齣自嵇康《琴賦》“稱其材乾,則以危苦為上;賦其聲音,則以悲哀為主”,錶達瞭作者對傢國淪喪的悲哀之情。
  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慤之長風。
  [唐]王勃《滕王閣序》請纓:請求賜予長纓,即請求給予報國的機會。終軍:字子雲,漢代濟南人,武帝時,曾齣使南越,臨行前請受長纓,終將南越王縛歸,時年二十餘歲,正值弱冠。投筆:指東漢班超投筆從戎的事情。宗慤:南朝宋南陽人,年少時曾嚮叔父錶明自己將來的誌嚮:“願乘長風破萬裏浪。”這幾句寫作者雖然懷有投筆從戎的壯誌,卻無請纓的機會。
  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唐]王勃《滕王閣序》
  貪泉:相傳廣州附近石門有水名貪泉,據說人一飲此水就會變得貪得無厭。覺爽:指雖身處汙濁的環境仍然保持高潔的品格。涸轍:乾涸瞭的車轍,指窮睏的境遇。兩句的大意是:喝著貪泉的水卻品行愈加高潔,處在乾涸的車轍中而心情依然樂觀。
  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
  [唐]王勃《滕王閣序》
  地勢極:極遠的地方。南溟:南海。天柱:相傳昆侖山上有銅柱高聳入雲,稱為天柱。北辰:北極。天柱和北辰都喻指朝廷。兩句暗喻作者的境遇不佳而遠離朝廷:地盡東南而南海幽深,昆侖高聳而北極遙遠。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唐]王勃《滕王閣序》
  失路:迷失路途,這裏指仕途不得意。幾句抒發瞭作者對自己“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的悲慨:關山失路誰來同情?萍水漂泊,全是陌路人。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唐]劉禹锡《陋室銘》
  絲竹:古代對弦樂器與竹製管樂器的總稱,也泛指音樂。亂:擾亂。

前言/序言


漢語工具書係列:常用古文名句分類辭典(第3版) 導言 浩瀚的中華古典文化,以其深邃的思想、精妙的語言和不朽的藝術魅力,傳承至今。而在這璀璨星河中,古文名句無疑是最為耀眼的星辰,它們如同凝練的精華,承載著先賢的智慧、曆史的沉澱與情感的抒發。這些名句,或擲地有聲,或委婉動人,或哲理深邃,或意境悠遠,不僅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瑰寶,更是我們理解古人思想、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 對於學習、研究古文,抑或是希望在現代漢語錶達中增添文采與底蘊的讀者而言,掌握並靈活運用這些經典名句,無疑是提升語言功力、豐富思想內涵的有效途徑。《漢語工具書係列:常用古文名句分類辭典(第3版)》正是在這樣的時代需求下應運而生,旨在為廣大讀者提供一本係統、實用、權威的古文名句查閱與學習工具。 本書特色與價值 本書作為“漢語工具書係列”中的重要一員,曆經多次修訂與完善,第三版更是凝聚瞭編者數載心血,力求在內容的廣度、深度的挖掘,以及編排的科學性、易用性上達到新的高度。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名句匯編,更是一部精心策劃、融匯古今的語言文化寶典,其核心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海量收錄,盡覽群籍 本書收錄瞭從先秦諸子百傢到明清小說的各時期、各體裁的經典古文名句。我們廣泛涉獵瞭《詩經》、《楚辭》、《論語》、《孟子》、《道德經》、《莊子》、《史記》、《漢書》、《唐宋八大傢文鈔》、曆代詩詞麯賦以及具有代錶性的古典小說等。力求做到,凡是流傳甚廣、對後世影響深遠、在現代漢語中仍有較高使用頻率的古文名句,本書幾乎無一遺漏。收錄名句的數量龐大,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讀者。 二、科學分類,便捷查閱 為瞭方便讀者高效地查找和使用,本書采用瞭科學、係統的分類方法。我們並未僅僅按作者或朝代進行簡單羅列,而是將名句按照其蘊含的思想主題、情感色彩、應用場景以及錶達的哲理等進行瞭多維度、精細化的分類。例如: 人生哲理類: 涵蓋瞭關於生命、時間、處世、學習、修養等方麵的經典語錄,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經》)等。 情感勵誌類: 匯集瞭錶現忠誠、友誼、愛情、離彆、思鄉、抱負、奮鬥等情感的名句,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等。 品德修養類: 包含瞭關於仁義、禮智、信、孝、悌、謙遜、節操等方麵的箴言,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等。 景物描寫類: 搜集瞭描繪山川、日月、花草、風雨等自然景色的優美語句,如“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鞦暝》)、“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時令節氣類: 涵蓋瞭與四季變化、農事活動、傳統節日相關的名句,如“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高鼎《村居》)。 政治軍事類: 包含瞭關於治國、用兵、民生、曆史興衰等方麵的精闢論述,如“得民心者得天下”(《三國誌》)、“兵者,詭道也”(《孫子兵法》)等。 每一類下,我們又根據內容的具體側重點進一步細分,力求做到條理清晰,一目瞭然。這種分類方式,不僅便於讀者在需要某個特定主題或情感錶達時快速定位,更能引導讀者在不同主題下進行比較和聯想,深化對古文名句內涵的理解。 三、精選釋義,透徹解讀 對於每一條收錄的名句,本書都提供瞭精心編寫的釋義。釋義力求準確、簡潔、易懂,既保留瞭原文的古雅韻味,又用現代漢語清晰地闡釋瞭其字麵意思和深層含義。我們還會在必要時,簡要介紹名句的齣處、背景典故,以及作者創作時的心境,幫助讀者更全麵地理解名句産生的曆史文化語境,體會其獨特的價值。 四、溯本追源,考據嚴謹 在釋義和考證過程中,編者始終秉持嚴謹的學術態度。對於一些曆來存在爭議的文本或解釋,我們會在釋義中加以說明,或引用權威學者的觀點,以保證內容的可靠性。同時,本書也注重名句在不同版本中的差異,並盡可能給齣最為主流或準確的版本。 五、活用指南,點撥啓發 為瞭更好地服務於現代讀者,本書在釋義的末尾,往往會加入“用法提示”或“賞析”等內容。這部分旨在啓發讀者如何將這些古文名句巧妙地運用到現代的寫作、演講、日常交流中,如何通過引用名句來增強語言的錶現力,提升思想的深度。例如,在引用“水滴石穿”時,我們可能會提示讀者可用於形容堅持不懈、持之以齊終會成功的道理。這種點撥性的內容,能夠有效地幫助讀者將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生活融會貫通。 六、專題選編,拓展視野 除瞭按主題分類,本書還特彆設置瞭一些專題選編,如“成語典故”、“諺語俗語”、“文學典故”等。這些專題能夠幫助讀者進一步瞭解古文名句的起源、發展及其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拓展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本書適用對象 本書麵嚮廣泛的讀者群體,包括但不限於: 大中小學生: 語文學習、古文背誦、文學鑒賞、作文素材積纍的必備工具。 文學研究者與愛好者: 深入瞭解古典文學、語言精髓、思想文化的重要參考。 語言文字工作者: 提升專業素養,豐富錶達的實用典籍。 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 感受古文的魅力,汲取先賢的智慧,提升個人品味。 需要提升語言錶達能力的各類人士: 在商務、演講、日常交流中增添文采與厚重感。 結語 《漢語工具書係列:常用古文名句分類辭典(第3版)》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座連接古今的橋梁,一座通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的鑰匙。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凝聚著民族智慧的語言精華,讓古文名句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光彩,為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增添更多色彩與深度。閱讀經典,傳承智慧,讓我們在古文名句的海洋中,尋覓思想的珍珠,感受文化的脈搏。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對於工具書,我最怕的就是“故紙堆”的感覺,拿在手裏像在啃乾麵包。但這本《辭典》的裝幀雖然傳統,裏麵的內容設計卻很人性化。我注意到,它在收錄標準上似乎非常剋製,隻選那些真正具有代錶性、且在後世影響深遠的句子,避免瞭大量低質量或過於生僻的“邊角料”。這種精選帶來的好處就是檢索效率極高,我很少齣現翻瞭十幾頁卻一無所獲的情況。而且,它的引文校勘做得非常到位,對於那些在不同版本中略有差異的句子,它通常會注明主要的通行本以及可能存在的誤植,這種嚴謹程度,即便是給資深學者使用也不會覺得不夠用。閱讀時,我會把這本書放在手邊,遇到一個陌生的典故或一個似曾相識的佳句時,隨手一查,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其他網絡資源或碎片化信息無法替代的,它提供的是一種係統的、脈絡清晰的知識架構。

评分

我接觸過好幾本號稱“古文名句大典”的工具書,很多都是“大而無當”,收錄量巨大但實用性差,查詢起來如同大海撈針。而這本工具書,給我的感覺是“小而精”,它更側重於對“常用”和“經典”的深度挖掘,而不是追求數量上的碾壓。我尤其欣賞它在“分類”上的匠心獨運,很多分類標題都極為精妙,比如直接使用古人自己總結的“格言”、“警語”等概念,而不是生硬地套用現代修辭學的術語。這使得讀者在查找與自己閱讀情境相符的語句時,能更快地找到落點。例如,當我需要尋找描寫“隱逸情懷”的句子時,直接跳轉到那個分類,裏麵集閤的句子往往帶有相似的韻味和精神內核,這比盲目地搜索“山”、“隱居”等關鍵詞要高效得多。它更像是一位博學的引路人,而不是一個冰冷的數據庫。

评分

這次拿到的是第三版,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覺很有分量。我通常會在閱讀一些明清小說或者整理舊筆記時遇到不甚熟悉的引文,以往的經驗是,要麼查不到,要麼查到的解釋過於籠統,讓人抓不住精髓。這本書的妙處在於,它不僅僅提供“齣處”和“釋義”,更常常附帶一句簡短的“語境說明”或者“流變辨析”。舉個例子,書中對“樂天知命”這個詞條的闡釋,就細緻地追溯瞭它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側重點變化,從早期的哲學思考到後來的生活態度,這種層層遞進的解讀,遠比一本簡單的字典要深入得多。我發現,即便是我們當下耳熟能詳的一些成語,在這本書裏也能找到它們最初的、更具張力的原始麵貌。這對於我撰寫一些需要引用古文來支撐論點的文章時,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它提供的引文不僅準確,而且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能立刻提升文本的說服力。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樸素,米黃色的紙張帶著一種陳舊的年代感,字體是傳統的宋體,透著一股嚴肅的學究氣。我抱著它迴到傢,小心翼翼地翻開扉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套嚴謹的排版和細緻的校注,讓人立刻感受到編者在學術態度上的嚴謹和一絲不苟。從目錄來看,它似乎涵蓋瞭從先秦到晚清各個時期的經典名句,分類上更是彆具匠心,不像一般的工具書那樣簡單地按朝代或主題堆砌,而是嘗試構建一套更符閤古文語境的檢索體係。我個人特彆欣賞它對“意象”的歸納,比如專門開闢瞭關於“山水意境”、“人倫情誼”的章節,這比單純羅列句子更能幫助讀者理解古人在特定語境下使用這些詞語的微妙差彆。作為一名長期與文言文打交道的愛好者,我更看重的是這種“活的”分類法,它不是死闆的索引,而更像是一張通往古代精神世界的導覽圖。雖然初看內容略顯晦澀,需要耐心消化,但那種紮實可靠的學術功底,絕對是閱讀和研究古籍時最需要的定心丸。

评分

從使用體驗上來說,這本辭典的字體和行距處理得非常舒服,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翻閱的工具書來說至關重要。更讓我驚喜的是,它似乎對不同曆史時期的語言風格差異有所體現。比如,對唐詩宋詞中的名句,它的注釋會更側重於意境和情感的抒發;而對於先秦諸子或漢賦中的語句,則會更強調其哲理性和結構性。這種針對性極強的注釋策略,大大提高瞭閱讀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它不是一刀切地用現代白話去“翻譯”古文,而是努力在保持古文原貌的基礎上,提供最恰當的理解輔助。這本書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散發著一種沉靜的力量,讓人有種安心感——你知道,當你在古籍的海洋中迷航時,總有這麼一本可靠的航海圖在等待著你。

评分

正是这些精彩故事背后的文化,对于我来说,消化不良。我也是农村的,我身边也有一些类似于马桥人的农村人,但是,我不能够理解马桥人的晕街不能理解仲琪的“同意”,尤其不能理解盐早对于“汉奸”一词的深刻认同。盐早应该是马桥最悲苦的人,只是不知道他自己有没有感觉到。他似乎从未对自己的命运反抗过,他本来就很少话,到最后干脆成了牛哑哑。所以我无法从他的语言里揣摩他的情感,但是多年后他背着原木追到韩少功,冲着韩发出“呵呵”的声音,像有很多话要说,“他出门了,眼角里突然闪耀出一滴泪”。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对于盐早情感流露的描写。他总是隐忍的,隐忍的对待老祖母的无理取闹,隐忍的对待弟弟盐午的责备,隐忍的对于知青们的逗闹。他习惯了隐忍,习惯了掩埋自己的情感,习惯了不表达,所以他丧失了语言的能力,丧失了沟通的能力。对于马桥人的误解和知青们的戏弄,什么也不说。对于父亲是汉奸儿子也是汉奸的论断,他接受的莫名其妙,他比任何人都记得清,这种认同是宝气的是神的是狠狠的。正是他的这种毫无反抗的认同导致了他的命运悲剧吧。可是他自己是否察觉呢?最后的这一滴泪,又蕴含了怎样复杂的情感啊!他不说话,是不是其实一切都看在眼里,比谁都觉呢?我不知道。

评分

刘亚洲、丁一平、金一南等著刘声东、张铁柱主编 上海远东出版社 今天我们反思甲午战争,首先必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时隔两个甲子,如今的中国面貌早已翻天覆地,进行这场“甲午殇思”的意义何在? 我的回答是: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况且,甲午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一场战争。 正如思想先驱梁启超先生所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战争是用血与火对一个国家进行的最严格检验。而甲午战争,既是近代历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外敌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又是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这场检验,充分暴露了大清王朝的所有弊端,沉重打击了国人的心灵,迫使人们思考:甲午之战败在哪?是军备落后,还是军饷不足?是指挥失误,还是贪生怕死?最后发现是整个国家制度和意识出了问题,是一种整体的衰败。腐朽落后的制度导致军队腐败,军队腐败导致战争失败,最终瓦解了整个王朝。甲午战争的直接后果是1895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大清王朝延续的时间可能还要长一些。 中国之觉醒,自甲午始。甲午之前,孙中山是改良派;甲午之后,他成为革命党。1895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就在此前不久,他仍在频繁上书“鞑虏”,疾呼改良。是甲午之败让孙中山这样的先行者、继而让更多国人开始认识到,中国和世界的差距有多大,而当时的清政府完全无法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甲午之前,国人、尤其是统治层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比比皆是。在签订不平等条约时,让西方列强代表走皇宫偏门,作为对其的羞辱——国家已战败割地赔款,王公贵族们仍用这种方式自我安慰;甲午之后,民族觉醒,奋发图强。从康梁主张君主立宪到孙中山建立共和,直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共产主义,建立新中国,一系列的历史实践,都源于甲午之后中华民族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切肤之痛,和一定要掌握自己命运的坚定决心。这是惨败的甲午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启示。 如今,120年过去了,无论是国家综合实力还是国际地位,都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对甲午的关注,也让我们不经意地发现了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比如官僚之风、腐败之风、奢靡之风、造假之风,又比如互相埋怨、互相指责、互相推诿的心态,再比如沉湎安逸、不思进取的消极情绪。历史决不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就会轻易抛弃某些民族痼疾。今天,我们和世界一些强国的种种差距依然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甲午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其中一个简单对比便是,当年一个团结一心的日本战胜了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国,如今的中国团结一心了么?当今,无论是美国的“亚太再平衡”,还是日本在钓鱼岛肆意寻衅,对方均在集中全力,而我方是否仍然存在人心不齐、甚至有些三心二意? 事实上,当中国成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大国时,面临的考验将严峻得多。这种考验决不限于经济、军事层面,更在考验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一个国家的强大首先是内聚力的强大。仅仅经济上去了,安全态势改善了,百姓生活提高了,还不能说明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从这点来看,老人摔倒了有没有人扶,歹徒作恶有没有人挺身而出,穷人和富人之间有没有沟通和接济,舆论氛围是激发良知还是刺激欲望……都在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这就是我们回顾甲午、思考如何消除未来的隐患时必须考虑的大问题。 历史,既是包袱也是财富。此次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和参考消息报社组织、刊登了一大批军队高级将领的反思文章,并集结成书,就是力图把沉重的包袱变成巨大的财富。同样一段历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毫无疑问,甲午的“营养”是多方面的。如果不同岗位上的人都能通过反思,在各自的领域里自我提升、不断进步,一定能汇聚成一个强大的中国——这就是今天我们反思甲午的最大意义。 (本报记者 曹静整理)《甲午殇思》 刘亚洲、丁一平、金一南等著刘声东、张铁柱主编 上海远东出版社 今天我们反思甲午战争,首先必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时隔两个甲子,如今的中国面貌早已翻天覆地,进行这场“甲午殇思”的意义何在? 我的回答是: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况且,甲午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一场战争。 正如思想先驱梁启超先生所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战争是用血与火对一个国家进行的最严格检验。而甲午战争,既是近代历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外敌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又是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这场检验,充分暴露了大清王朝的所有弊端,沉重打击了国人的心灵,迫使人们思考:甲午之战败在哪?是军备落后,还是军饷不足?是指挥失误,还是贪生怕死?最后发现是整个国家制度和意识出了问题,是一种整体的衰败。腐朽落后的制度导致军队腐败,军队腐败导致战争失败,最终

评分

包装的一点不好→_→

评分

[唐]刘禹锡《陋室铭》

评分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巢:筑巢。两句以“鱼游于沸水”、“燕巢于飞幕”比喻人的处境十分危险。

评分

cghkm p tu附yzB义类表、名句笔画索引——便查

评分

书还行,优点:书小携带方便,缺点:只有解释出处,无原文也无赏析

评分

还可以吧

评分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