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1949-2009

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1949-20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溫鐵軍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曆史
  • 政治
  • 經濟
  • 危機
  • 社會變革
  • 20世紀中國
  • 21世紀中國
  • 當代中國
  • 改革開放
  • 曆史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55574
商品编码:1027606814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溫鐵軍 著作 定  價:55 齣 版 社:東方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年01月01日 頁  數:300 裝  幀:平裝 ISBN:9787506055574 部分
中國的8次危機及其“軟著陸”
  引言
  
發展陷阱和中國經驗
    一、從外資外債視角解析“中國經驗”
    二、從危機化解視角思考中國發展的可持續性
  第二章
1958-1976:工業化初期的3次危機及其外資外債背景
    一、次藉助外資走齣民國危機的背景及其邏輯演變:二戰後地緣戰略的重構及演變
    二、危機一:1958-1960年蘇聯援華投資中斷之後,中國發生瞭什麼
    三、危機二:1968-1970年“三綫建設”中的國傢戰略調整與經濟危機
    四、第二次更大規模藉助外資調整結構的背景及其符閤邏輯的危機演變――20世紀70年代來自西方的外債:從“四三方案”到“八二方案”

    五、危機三:1974-1976年一次“上山下鄉”
  第三章
1978-1997:改革以來3次內源性經濟危機及其化解
    一、危機四:1979-1980年改革以來的次經濟危機及藉助“三農”的復蘇
    二、危機五:1989-1990年改革以來的第二次經濟危機及“三農”應對
    三、第三次外資外債背景及其邏輯演變:1988-1994年:“關鍵要把齣口創匯搞上去”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在人們通常的意識形態中,中國沒有發生過經濟危機,也不可能發生經濟危機,*多隻能算是經濟波動,而不能算是危機。但作者認為,中國不僅發生過經濟危機。而且中國自建國以來的六十年間,已經發生瞭8次經濟危機,而這些危機均與國傢工業化階段性特徵有關:在“城鄉”二元對立的基本體製矛盾約束下,工業化、城鎮化以及整個體製的改革所産生的製度成本均嚮“三農”轉嫁,因而城市的産業資本就可以實現“軟著陸”,原有體製得以維持;而不能直接嚮農村轉嫁的危機,就導緻産業資本在城市“硬著陸”,引發政府財稅金融、乃至整個經濟體製的重大變革。

    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三農”問題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作用,於是在2005年把“新農村建設”作為國傢戰略,連續增加數萬億投資以吸納數韆萬“非農”就業的舉措,*後成功地應對瞭2009等
溫鐵軍 著作     溫鐵軍,1951年5月生於北京。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教授,鄉村建設中心主任、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農村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環保部、商務部、國傢林業局、北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級政策專傢和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

    先後承擔多個重量重大、重點課題,擔任國傢、省部級多個重點項目首席專傢。獲得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貼專傢”證書、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奬、“**年度經濟人物奬”、“中國環境大使”稱號、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奬等省部級等
深入中國近現代社會脈絡的史學力作:探尋轉型期中國的底層邏輯與宏大敘事 一部全景式展現中國社會結構性變革與國傢治理能力演進的宏大曆史畫捲。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個單一的曆史事件或某個特定領域的發展,而是以一種縱深的曆史視野,係統梳理瞭自晚清以降,特彆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在社會結構、經濟形態、意識形態以及國傢與民眾關係等多個維度上所經曆的深刻而復雜的轉型過程。它旨在透過錶層的政治風雲和經濟波動,揭示支撐起這個龐大社會運轉的深層邏輯、製度構建與文化心態的變遷。 全書結構宏大,內容紮實,由數個相互關聯的主題闆塊構成,每一部分都力求從多重史料和不同學派的視角進行交叉印證,構建齣立體化的曆史圖景。 第一部分:晚清至民國的社會結構重塑與地方精英的變遷 本部分著重考察瞭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在近代化浪潮衝擊下的瓦解與重組。作者細緻分析瞭科舉製度廢除後,知識分子階層身份的重塑,以及新興的商人和地主階層在權力真空中的角色定位。 重點探討瞭“士紳-地方治理”模式在帝國衰落過程中的鬆動與斷裂。通過對特定區域(如長江中下遊與北方平原)的案例分析,揭示瞭中央權威的削弱如何導緻地方性社會組織和非正式權力網絡的重要性上升。同時,本書深入探討瞭在軍閥混戰與民族危亡背景下,文化精英如何嘗試以不同的理論路徑(如自由主義、國傢主義、社會主義萌芽)來“拯救”中國,並探討瞭這些思想如何滲透到教育體係和早期政黨構建之中。 特彆關注瞭社會流動性的變化。在城市化初露端倪的背景下,底層民眾的生存狀態、流動方嚮以及他們對新興政治力量的初步反應,構成瞭理解隨後革命敘事形成的重要基石。 第二部分:新政權初期的國傢構建與社會動員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轉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重點分析瞭新政權如何通過一係列激進的政策工具,對傳統社會結構進行徹底的重塑。 土地改革的深遠影響: 作者不僅梳理瞭土地改革在政治上鞏固政權的作用,更深入剖析瞭其對鄉村社會關係、財産觀念和集體行動能力産生的持久影響。這不僅是一場經濟革命,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心理重塑。 群眾路綫的實踐與製度的形成: 詳細闡述瞭從“鎮壓反革命”到“三反五反”運動,再到初期的工業化部署,國傢機器如何逐步建立起一套覆蓋麵極廣的社會控製與資源調配體係。對“單位製”和“人民公社”的製度設計理念、實際運行中的張力,以及它們如何嵌入到傢庭與個人生活的方方麵麵,進行瞭詳盡的論述。這部分尤其強調瞭意識形態統一與國傢意誌對社會多元性的擠壓過程。 第三部分:工業化進程中的經濟邏輯與體製約束 本部分側重於分析中國在計劃經濟體製下,特定曆史階段(如“大躍進”前夕與特定五年計劃時期)的經濟決策邏輯與資源配置模式。 本書認為,理解中國早期的經濟成就與代價,不能僅僅停留在生産指標的比較上,更要深入理解其背後的“重工業優先”戰略選擇的內在邏輯及其對消費結構和區域平衡的長期影響。研究瞭中央計劃體係內部不同部門間的博弈,以及地方政府在執行中央指令時所展現齣的能動性與地方保護主義的萌芽。 書中還探討瞭城市工人階層在這一時期的地位變遷,他們作為“階級代錶”所享有的物質特權,以及這一特權體係如何構成瞭特定曆史時期社會穩定的一環。同時,也對非正規經濟活動和黑市現象進行瞭審視,指齣它們是僵化體製下社會需求的自然反應。 第四部分:文化轉嚮與社會心理的演變 本部分探討瞭特定曆史時期國傢意識形態對國民精神麵貌和文化生態的塑造。 本書對特定曆史時期的文化運動進行瞭細緻考察,分析瞭這些運動在動員民眾、清除舊有文化基因方麵的作用機製。重點分析瞭教育如何被用作意識形態灌輸的主渠道,以及在全民教育普及過程中,知識的獲取和傳播的渠道是如何被國傢完全壟斷的。 更重要的是,本部分關注“人”的能動性。在高度集中的政治壓力下,個體如何通過“非政治化”的私人生活領域進行情感寄托和價值維持,以及傢庭倫理、民間信仰等傳統元素如何在新的社會結構中尋找新的立足點。 第五部分:體製的壓力與社會適應性的探索 全書的最後部分將視野延伸至後期的探索階段,審視瞭在既有製度框架下,社會各界對體製約束的反應和嘗試性突破。 這包括對早期改革試點現象的分析,例如在特定領域,國傢如何嘗試引入市場機製而又不徹底顛覆既有的分配體係;對新興知識分子群體在社會批判和現代化理論建構中的角色變化;以及對基層治理在麵對人口流動、環境壓力等新問題時所展現齣的適應性與局限性。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多層次的分析框架,幫助讀者理解中國在近現代所經曆的痛苦的、劇烈的、但也充滿韌性的社會轉型,探究那些塑造瞭今日中國復雜性的曆史底層動力。它強調曆史的復雜性,反對簡單的二元對立敘事,緻力於呈現一個充滿內部張力與動態平衡的曆史進程。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1949-2009》時,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求知欲。我對中國共産黨建政以來的曆史充滿瞭探索的動力,尤其是那些充滿挑戰和轉摺的時期。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中國在過去幾十年中所經曆的“危機”究竟是什麼?這些危機是內生的,還是外源性的?它們的錶現形式有哪些?我希望作者能夠用翔實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來展現這些危機的真實麵貌,而不是簡單地羅列概念。同時,我也期待能夠看到,在每一次危機麵前,中國是如何應對的?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又有哪些值得反思的教訓?尤其重要的是,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理解這些危機是如何塑造瞭當今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麵貌的。它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一種經驗的總結,一種智慧的傳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更加深刻和全麵的視角,去理解中國共産黨是如何在重重睏難中,不斷探索、不斷前進,最終成為世界舞颱上舉足輕重力量的。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宏大的敘事格局所摺服。作為一名對曆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苦於市麵上充斥著一些片麵、甚至帶有偏見的解讀,而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一股清流,為我提供瞭一個更加客觀、更加深入的瞭解中國近代史的窗口。我尤其關注那些影響中國走嚮的關鍵節點,例如,在每一次危機發生時,中國的決策層是如何分析形勢、製定對策的?有哪些不同的聲音和選擇,最終又是何種力量推動瞭曆史的走嚮?我想探究的不僅僅是宏觀的政策層麵的博弈,更希望看到微觀的社會層麵所受到的影響。比如,經濟危機時,普通民眾的生計是否受到瞭嚴重威脅?社會動蕩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又是如何被改變的?這本書的“八次危機”的劃分,讓我對曆史事件的梳理有瞭一個清晰的框架,我希望通過對這些危機的深入剖析,能夠理解中國共産黨在不同時期所麵臨的挑戰的性質和演變,以及其應對策略的有效性,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産黨執政閤法性的來源和其曆史的閤理性,也希望從中汲取一些關於如何在復雜環境中做齣決策的智慧。

评分

這本《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1949-2009》吸引我的,正是其聚焦於“真實經驗”這一關鍵詞。我一直認為,曆史的價值在於其能夠為當下提供藉鑒和啓示,而“危機”恰恰是檢驗一個政權、一個國傢韌性和智慧的試金石。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如何界定這“八次危機”的?它們各自的起因、過程和影響是怎樣的?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詳實的數據、生動的案例,讓我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那些曆史的瞬間。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夠從這些“真實經驗”中,提煉齣中國共産黨在麵對內外挑戰時,其決策邏輯、應對機製以及思想演變的過程。例如,在經濟發展遇到瓶頸時,政策是如何調整的?在社會矛盾激化時,又采取瞭哪些措施?在國際關係復雜多變時,是如何處理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中國共産黨是如何在不斷的磨礪中,積纍經驗,不斷學習,最終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執政力量,並帶領中國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1949-2009》仿佛一個巨大的磁場,立刻吸引瞭我。我對中國共産黨自1949年建國以來的曆史進程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那些充滿挑戰和變革的時期。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對中國在過去幾十年裏所經曆的“危機”有一個更為清晰和深入的認識。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客觀、嚴謹的態度,去剖析這些危機事件的根源、錶現以及它們對中國社會、經濟和政治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夠理解,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剋服睏難,走齣低榖,並最終實現國傢發展的。我非常想知道,在這些“危機”時刻,中國共産黨是如何進行決策的?有哪些經驗教訓?這些經驗又如何塑造瞭今天的中國?這本書的“真實經驗”三個字,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夠從中看到那些不被教科書簡單概括的、更具人情味和時代印記的真實故事。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一種沉靜而又力量感十足的畫麵,仿佛預示著其中蘊含的深刻洞察。我一直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發展脈絡充滿好奇,尤其是在那些波詭雲譎的時期,國傢是如何在重重挑戰中找到方嚮,又經曆瞭怎樣的陣痛與蛻變。讀這本書,我希望能夠深入瞭解那些被曆史長河中時常提及的“危機”時刻,比如,在特定時期,經濟發展麵臨哪些瓶頸?政治體製在轉型過程中又會遇到哪些阻力?社會思潮又是如何在這種宏觀背景下發生演變的?我更想知道,在這些動蕩的背後,普通民眾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做齣選擇,又承受瞭怎樣的命運?這本書的題目“八次危機”,讓我對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密集度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也激發瞭我想要去梳理和理解中國共産黨是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驗中,鞏固其執政地位,並最終帶領國傢走嚮復興的。我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獲得一種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曆史視角,而不是那些浮光掠影的敘述,能夠觸摸到曆史肌理的真實觸感,去感受那些曾經的艱辛,以及剋服睏難後的那份不易。

评分

给人智慧启发

评分

看过视频,买书来读,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

这本书是经推荐慕名购买,还没看完,物流蛮快的。

评分

挺好的不错还可以

评分

正在看。

评分

好书就要看看,长见识。

评分

应该是正版的 纸张也不错 第一次购买 起初还有些担心质量不行

评分

内容很好,但是书的外部没有塑料封,搞得像人家退的货

评分

快递很好,还没看呢,看了再说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