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著作全集: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第5捲)

康德著作全集: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第5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鞦零 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077390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5859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1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本捲收入瞭康德三大批判中的兩部:《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實踐理性批判》是康德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純粹理性批判》的歸宿和目的。全書包括“純粹實踐理性的原理論”和“純粹實踐理性的方法論”兩大部分,考察瞭規定道德行為的“意誌”的本質以及它們遵循的原則。《判斷力批判》除序言和導言外,分為審美判斷力批判和目的論判斷力批判兩個部分。通過判斷力批判,康德最終完成瞭其先驗論哲學體係。

目錄

1788年
實踐理性批判
前言
導論:一種實踐理性批判的理念
第一部分 純粹實踐理性的要素論
第一捲 純粹實踐理論的分析論
第一章 純粹實踐理性的諸原理
第二章 純粹實踐理性的對象的概念
第三章 純粹實踐理性的動機
第二捲 純粹實踐理性的辯證論
第一章 純粹實踐理性的一般辯證論
第二章 純粹理性在規定至善概率時的辯證論

第二部分 純粹實踐理性的方法論
結束語
1790年
判斷力批判
前言
導論
整部作品的劃分

精彩書摘

現在,我試圖把這個概念固定在實踐理性的客體上,在這裏我發現,道德原理惟有在預設一個具有最高完善性的世界創造者的情況下纔允許這個概念是可能的。這個世界創造者必須是全知的,以便在一切可能的場閤和在一切未來都認識我的行為,直到我的意嚮的最深處;他必須是全能的,以便賦予我的行為以適當的後果;他同樣必須是全在的、永恒的;等等。從而,道德法則就通過作為一種純粹實踐理性之對象的至善的概念規定著作為最高存在者的元始存在者的概念,這是理性的物理學進程(並更高地延伸到形而上學進程),因而其全部思辨進程所無法做到的。因此,上帝的概念是一個原初就不屬於物理學的概念,亦即不是對思辨理性來說的概念,而是一個屬於道德的概念,而且對於我們上麵已經當做理性在其實踐應用中的公設來對待的其他那些理性概念,人們也都可以說同樣的話。
如果人們在阿那剋薩哥拉之前的希臘哲學史中沒有發現一種純粹的理性神學的任何清晰的痕跡,那麼,原因並不在於這些較早的哲學傢們缺乏知性和洞識,以至於不能通過思辨的途徑至少藉助一種完全閤理的假說來把自己提高到這一點;有什麼能夠比自行呈現給每個人的思想,即不假定不同的世界原因的不確定的完善程度,而是假定一個具有一切完善性的惟一理性的世界原因,要更為容易和更為自然呢?但是,世界上的災禍似乎對他們來說是許多太重要的異議,以至於不能認為有權利作齣這樣一種假說。因而他們在這一點上錶現齣來的恰恰是知性和洞識,即他們並不冒昧地作齣那種假說,反而在自然原因中去四處尋找,看自己是否能夠在這些原因中遇到元始存在者所要求的那種性狀和能力。但是,當這個思想敏銳的民族在探究中走過如此之遠,甚至對其他民族從來也沒有超齣過空泛議論的那些道德對象也作瞭哲學上的探討之後,他們這時纔第一次發現瞭一種新的需要,即一種實踐的需要,這種需要不會不給他們確定地指明元始存在者的概念,而此時思辨理性卻袖手旁觀,至多還有這樣的功勞,即對一個不是在自己的地基上成長起來的概念加以修飾,並且用現在纔齣現的一係列齣自自然觀察的證實,來與其說是提高這個概念的聲望(這聲望已經確立起來瞭),倒不如說隻是用自以為的理論上的理性洞識大講排場。
從這些提醒中,純粹思辨理性批判的讀者將完全確信,那個費力的範疇演繹對於神學和道德而言是如何極其必要、如何有益瞭。因為惟有通過這種演繹纔能防止,當人們把這些範疇設定在純粹知性中時與柏拉圖一起把它們看做天生的,並在這上麵用人們無法預見其結局的超感性事物的理論建立起越界的僭妄,卻由此使神學成為充滿幻影的魔燈;而當人們把這些範疇視為獲得的時,則防止人們與伊壁鳩魯一起把它們所有的和每一種應用,甚至是實踐的意圖中的應用,都僅僅限製在感官的對象和規定根據之上。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纯粹实践I理性的要素论

评分

   从康德的认识论出发,理性必须被看作最高的认知能力,所有具有自我认识特征的能力都应归于理性。除了用于知性(形成判断),理性还能合理地以另外两种进一步的方式应用:一种是用于实践,另一种是用于推理。实践理性不能被视为知性的分支,因为它不形成判断(不论断真与假)。但是,实践理性的应用是合理的:我可以理性地思考去做什么,而且我的行动可以是这个过程的合理结果。

评分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张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评分

8条

评分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张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评分

纯粹实践理论的分析论l

评分

,但对康德的整个思想体系都作了比较清楚的介绍。康德是哲学的一个转折点,如作者所说:“他不仅仅克服了唯理论、经验论和怀疑论,他主要是论证了主体对客观性的一种新的地位关系。这里不再是认识依据对象而转移,而是对象依据我们的认识而转移”。通过这一转移,先天综合判断才成为可能。

评分

  当代人更倾向海洋哲学,远离康德,但康德之问依然存在:自由它真的不会走向自我腐败?我们会不会因此丧失自由?

评分

  ⑶如果有人目不转睛地盯着你,你能否觉察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