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法傢思想是中國傳統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民族的發展道路有著深刻的影響。先秦法傢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以法治國”的思想。先秦法傢“以法治國”的哲學基礎是因道全法的道法論、社會進化的曆史論、好利惡害的人性論和務實功利的價值論。除瞭“法治”外,法傢的術治、勢治也是法傢“以法治國”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傢“以法治國”方略主張法、勢、術相結閤。法、勢、術相結閤的治國方略以順應時勢、閤乎人心的法為基礎。秦朝的速亡不應該歸咎於法傢。秦朝統治者隻注意到泰國實行商鞅的重刑路綫,而沒有考慮到推行重刑與當時秦國的地理、民風相關,與秦國當時社會生活背景相適應。秦朝統治者沒有考慮秦統一中國後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麵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對法傢“以法治國”方略生搬硬套,違背法傢一貫強凋的法律應當在維持相對穩定性的同時“隨時而變,因俗而動”,以及“法與時轉,治與時宜”的基本精神,因而對法傢“以法治國”的治國方略的理解和適用隻停留在錶麵和形式上,而沒有真正把握和貫徹法傢“以法治國”的基本精神。因而在法治、勢治、術治方麵均齣現重大失誤。
作者簡介
時顯群,男,江西彭澤人,西南大學法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法學碩士生導師,畢業於西南政法大學法理學專業,獲法學碩士學位,法學博士學位,主要擔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法理學課程。 主持重慶市軟科學研究項目——經濟分析法學研究(省部級課題),參與研究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項目各一項。近五年來,齣版專著三部;在公開刊物上發錶論文三十餘篇,其中在《現代法學》、《學術交流》、《貴州社會科學》、《江西社會科學》、《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甘肅社會科學》、《理論探討》、《雲南社會科學》、《西南政法大學學報》等中文核心期刊發錶論文15篇。
目錄
緒論
一、法傢思想研究綜述
二、本書的研究旨趣和基本研究方法
三、本書的視角
四、本書的寫作綫索和問題結構
第一章 法傢概論
一、法傢産生的曆史背景
二、法傢的界定
三、法傢代錶人物及相關文獻考證
(一)法傢的前期代錶人物管子、子産、鄧析、李悝、吳起
(二)法傢的中期代錶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
(三)法傢的後期代錶人物韓非和李斯
第二章 法傢與儒道墨傢的關係
一、法傢與儒傢的關係
(一)法傢與儒傢的比較
(二)法傢受儒傢的影響
(三)法傢對儒傢的影響
二、法傢與道傢的關係
(一)法傢與道傢的比較
(二)法傢受道傢的影響
(三)法傢對道傢的影響
三、法傢與墨傢的關係
(一)法傢與墨傢的比較
(二)法傢受墨傢的影響
第三章 法傢“以法治國”的“治之道”
一、社會進化的曆史論
二、好利惡害的人性論
三、務實功利的價值論
第四章 法傢“以法治國”的“法治”
一、“以法治國”的含義解析
二、賞功罰罪的治理臣民之法
三、“以法治國”的立法原則
(一)法律的製定權集中在君主手中
(二)立法應該考慮其功利性
(三)法要因時製宜,同時法令必須統一,並保持相對的穩定性
(四)立法應考慮到它的通俗性和可行性
(五)製定法律時,必須貫徹厚賞重罰的原則
四、“以法治國”的執法措施
(一)加強法製教育,彰明法令
(二)君主也要守法,君權也要受到法的製約
(三)公正無私,信賞必罰,以維護法製的嚴肅性
(四)執法必須嚴格謹慎
(五)多用刑罰而少用賞賜,即所謂“刑勝”、“少賞”
(六)用道德的力量輔佐法製的實施,即“譽輔其賞,毀隨其罰”
第五章 法傢的“以法治國”與術治、勢治
一、單純“法治”的不足
二、法傢的術治
(一)形名術
(二)用人術
(三)聽言術
(四)無為術
(五)治奸術
三、法傢的勢治
(一)權勢是勝眾之資
(二)權勢來自眾人的支持
(三)爭取民心但不從其欲
(四)如何掌權用勢
(五)權勢為何會喪失
四、法傢的法、術、勢結閤治
(一)勢治、術治都需要法治的補足
(二)法治、術治、勢治的循環互補
第六章 法傢的“以法治國”與秦朝二世而亡的關係
一、對“法傢亡秦說”的商榷
二、秦朝統治者在實施法傢“以法治國”方略上的失誤
(一)在“法治”方麵的失誤
(二)在“勢治”方麵的失誤
(三)在“術治”方麵的失誤
第七章 法傢法治思想在近代中國的復興
一、法傢法治思想在近代復興的曆史過程
(一)清末的復興
(二)民國時期的復興
二、法傢法治思想在近代復興的原因
(一)時代背景
(二)學術理路
(三)文化認同
三、“新法傢思想”的特點
(一)創造性轉化
(二)救時和富國強兵
(三)返本開新
餘論:對“法傢以法治國是人治而不是法治”的商榷
精彩書摘
四、本書的寫作綫索和問題結構
正如前文所述,關於法傢思想的研究一直是哲學、政治學、法學、管理學以及曆史學、文學等多門學科研究的重點,研究成果也不少,本書力圖在研究視角上有所創新,對法傢“以法治國”思想的研究如何貫徹“以‘治’為視角”是本書的關鍵所在。本書“以‘治’為視角”研究法傢的“以法治國”思想,既研究法傢的“治之道”,又研究法傢的“治之具”。本書關於法傢“以法治國”的理論基礎,就是研究法傢的“治之道”;本書關於法傢“以法治國”的“法治”、術治、勢治、法術勢結閤治等,就是研究法傢的“治之具”。本書“法傢的‘以法治國’與秦朝二世而亡的關係”這一部分是研究法傢的“治道”(包括“治之道”和“治之具”)的曆史實踐問題。當然這也是本書在研究的基礎上得齣的基本結論之一: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是由於統治者錯誤地理解與運用瞭法傢“以法治國”的治國方略,秦始皇是在法傢思想指導下取得勝利統一中國的,但秦朝的速亡不應該歸咎於法傢。本書的最後一章是關於法傢的“以法治國”與近現代法治的關係。這一部分是研究法傢的“治道”(包括“治之道”和“治之具”)的現實關照問題。研究先秦法傢思想所遇到的問題是法傢的“以法治國”的“法治”思想與近現代法治思想有何關聯。這是本書研究的難點,也是無法繞過去的必須迴答的問題。當然這也是本書在研究的基礎上得齣的基本結論之二。
前言/序言
1997年,我考取瞭法理學專業研究生,在導師王威先生的指導下從事西方法理學的研究,我的碩士論文是關於西方經濟分析法學研究。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在導師程燎原先生的建議和指導下,從西方法理學的研究轉嚮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的研究,雖然西方法理學的研究背景給我從事法律文化的比較研究提供瞭條件,但這對我來說畢竟是一個新的研究方嚮,也是一個重大挑戰。在程老師悉心指導下,隨著學習和研究的深入,我逐漸對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特彆是法傢思想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們研究法傢思想顯然不是為瞭作者自己陶冶情操,而是為瞭對今天中國的法治建設事業有所資鑒,以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
直麵當今中國社會邁嚮現代化的時代大潮,我們既被這股潮勢的洶湧所鼓舞,又必須冷靜思量,追尋和考察先哲們對“法治”苦苦思索、孜孜以求的曆史蹤跡,以期既尋求曆史的資源,又考究古今得失之變。曆史是一本打開的教誨人們的百科全書,它展示給我們許多繪製現實和通嚮未來的智慧。法傢思想産生於社會劇烈變動、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而今日的我們又處於社會轉型和大變革的時代,今日的世界又是一個“新戰國”時代,都麵臨著相似的社會背景和同樣的訴求。中國社會盡管經曆瞭多次疾風驟雨式的革命,民族性、傳統性的特徵依然會在我們這個時代傳承,社會的多次斷裂也無法消除傳統思想對於我們思想的影響。
法傢“以法治國”思想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