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纔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退一步,並不難 2冊 佛教名傢作品 哲學/宗教 《金剛經》佛學書籍

苦纔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退一步,並不難 2冊 佛教名傢作品 哲學/宗教 《金剛經》佛學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索達吉堪布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蔚蓝书店
出版社: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52700138
商品编码:10465023910
包装:平装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作者簡介

索達吉堪布,藏地偉大的佛學上師。
★在北大、清華、人大、復旦等著名高校開設佛教講壇。
★很受全國各地佛教愛好者和修行者歡迎的上師,全國各地講授佛法,場場轟動。
★1987年起,肩負傳法的重擔,足跡遍及印度、不丹、尼泊爾、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荷蘭、英國,享有極高聲譽。
★精通藏語、漢語,翻譯多部佛經,被譽為“當代玄奘”。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認識人生之苦,纔能找到幸福
一章 人怎麼活纔能不痛苦
“苦難,到底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瞭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當苦難戰勝瞭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1.偉大和渺小隻有一念之隔
2.追求錯瞭,當然痛苦
3.樂觀、悲觀,一念之間
4.苦樂皆由心造
5.彆人的肩膀靠不住
6.“人傢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傢,莫記心上”
7.不能戰勝苦難,它就是你的屈辱
8.“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
9.安忍的智慧
10.做人彆學“一根筋”
11.易嗔之人,就連親人都厭惡他
12.欲除痛苦,多念觀音心咒
13.消除痛苦的六大法
14.藏地幸福密碼
離苦得樂的幸福咒語

第二章 佛是這樣為人處事的
不責備彆人的小錯,不揭發彆人的隱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這三者不僅可以培養德行,還能讓自己遠離禍害。
1.有一種感動叫守口如瓶
2.不求以心換心,但求將心比心
3.對朋友要知恩、念恩、報恩
4.見彆人短處,請勿輕易揭露
5.為彆人著想,是大的利己
6.韆萬不要忘記給你戴高帽子的人
7.學會敷衍不講理的人
8.不遠離小人,你就可能變成小人
9.說人過失,本身就是一種過失
10.對朋友要看在眼裏,放在心裏
11.感謝揭露你過失的人
12.不經逆境,怎能見真情
13.寜與君子結怨,不與小人為友
14.老友不可輕拋,新友不能全信
15.“愚者學問常宣揚,窮人財富喜炫耀”
16.自負的人一定會自取其辱
17.不知道就說不知道
18.不怕你犯錯,就怕你掩飾
19.給內心好好整一下容

第三章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被眾人恭敬、名利雙收時,沒必要心生傲慢,因為這個會過去的;窮睏潦倒、山窮水盡時,也不必痛苦絕望,因為這個也會過去的。
1.永遠快樂的保險你買瞭嗎
2.什麼都想要,會纍死你
3.感謝無常,讓我們少受摺磨
4.三種活法快樂
5.越執著,失去越快
6.萬事從調心開始
7.一切都會過去
8.幸福是怎樣煉成的
9.蓮藕是佛陀加持過的食物

第四章 感恩逆境
我們來到人間,每個人都有天神保護。中陰法門等密法中講過:“人的身上有許多與生俱來的神,如肩神、護神、白護神、黑護神……”
1.“我隻希望我的事情失敗”
2.學會藉力,甩掉逆境
3.今日苦乃昨日種
4.忍是世上難的修行
5.“忍”要經得起考驗
6.八風吹不動
7.相信報應,方能苦從甘來
8.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9.智慧駛得萬年船
10.不要緊,一切隨緣

第五章 在說話中修禪
一個人所說的語言、身體的行為,實際上都是心靈的外現。有什麼樣的心靈,就會有什麼樣的語言和行為。
1.惡語傷人,會遭惡報
2.一謊摺盡平生福
3.為什麼你會弄巧成拙
4.說話算數
5.請彆嘲笑有生理缺陷的人
6.“說法一”
7.多說話有好處嗎
8.閉嘴
9.哪些“閑事”必須管
10.“若說悅耳語,成善無罪業”

第六章 父母就是菩薩
我們孝養父母的時間,每天都在遞減,如果不能及時盡孝,以後定會終身遺憾。
1.母心如水,子心如石
2.盡孝等不得
3.孝順並非隻是給錢
4.要把父母的話當菩薩語
5.對父母永遠要軟言柔語

第七章 生老病死都有福
假如從20歲就開始修行,到瞭80歲時,可能會直接進入來世的快樂生活。
1.生死事大,早做準備
2.學佛的老人不癡呆
3.生老病死不過纔一個輪迴
4.不要臨“死”抱佛腳

第八章 為什麼我們的日子過得那麼難
幸福的根本,並不在於你擁有瞭多少金錢,而在於你減輕瞭多少欲望。
1.世人大的毛病,就是沒有無常觀
2.人80%的痛苦都與金錢息息相關
3.修心是一門技術
4.一切苦樂都是心在作怪
5.難得知足
6.財富宛若鞦雲飄
7.錢越多,欲望應該越少
8.越攀比,越吃虧
9.耍小聰明的下場都不好
10.把嫉妒心化為隨喜心
11.比富不如比德
12.失敗是如何煉成的
13.浪費時間等於謀財害命
14.學佛後我們能開什麼神通
15.有利他之心的人福報纔大
16.不圖迴報,反而有大迴報
17.布施,隻會讓你越來越富
18.慈善不是錢,是心
附錄大歡喜--索達吉堪布開示錄
後記與智慧、慈悲同在

精彩書摘

1.偉大和渺小隻有一念之隔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再偉大的人也有自己的短處,再渺小的人也有自己的優點。
所以,不必拿彆人的優勢,來和自己的短處比。你的長處,或許是他人永遠也無法比擬的!
很多人總是貪執自己的目標,達不到時就會去羨慕他人,過去叫“榜樣”,今天叫“偶像”,覺得彆人比自己完美,總想成為彆人。
就像莊子的《鞦水篇》中所說:一隻腳的夔,非常羨慕多腳的讅能夠行走;讅,又羨慕沒有腳的蛇跑得很快;蛇,羨慕沒有形體的風行得更快;風,羨慕人的目光特彆快;目光,又極為羨慕心的快速,心一轉念就到瞭。佛經中也說:“一切當中,心是快的。”
還有一則寓言,也闡述瞭這個道理:
有隻小老鼠,覺得自己太渺小瞭,特彆希求偉大的東西。
有一次,它抬頭一看,天空廣闊無垠,就覺得天是偉大的,於是對天說:“你是不是什麼都不怕?我這麼渺小,你能給我勇氣嗎?”
天告訴它:“我也有怕的,我害怕烏雲。因為烏雲能遮天蔽日,它遮住我的麵容時,我什麼都看不見瞭。”
小老鼠覺得烏雲更瞭不起,就去找烏雲:“你能遮天蔽日,應該是偉大的。”
烏雲說:“我也有怕的,我怕狂風。好不容易把天遮得密密的,大風一吹,就把我吹散瞭。”
小老鼠又跑去找風。風說:“我也有怕的,我怕牆。地上有堵牆的話,我根本繞不過去,所以牆比我厲害。”
小老鼠就跑去找牆:“你連風都擋得瞭,你是不是偉大的?”
牆說瞭一句令它非常驚詫的話:“我怕的就是老鼠。因為老鼠會在我的下麵鑽洞,總有一天,我會因若乾個鼠洞而轟然倒塌。”
這時候,小老鼠恍然大悟:找來找去,整個世界都找遍瞭,原來,偉大的就是自己。
這則寓言說明瞭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不能因為看到彆人好,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再偉大的人也有自己的短處,再渺小的人也有自己的優點。
所以,不必拿彆人的優勢,來和自己的短處比。你的長處,或許是他人永遠也無法比擬的!
2.追求錯瞭當然痛苦
“人的奇怪之處真是太多瞭:急於成長,然後又哀嘆失去的童年;以健康換取金錢,不久後又用金錢恢復健康;活著時認為死離自己很遠,臨死前又仿佛從未活夠;明明對未來焦慮不已,卻又無視眼下的幸福。”
天地之間,一切都在變化,身體、財富、名聲、親眷等皆為無常,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唯有自己的心纔與自己生死相隨。
從前,有個商人娶瞭四個妻子:四夫人得丈夫寵愛,丈夫對她言聽計從;三夫人是經過一番辛苦追求纔得到的,所以丈夫常帶在身邊,甜言蜜語;二夫人與丈夫天天見麵,猶如一個推心置腹的朋友;大夫人像個女僕,毫無怨言地任由使喚,但在丈夫心目中沒有地位。
一天,丈夫要遠行,問四個妻子誰願意跟他去。
四夫人說:“不論你怎麼疼我,我都不想陪你去。”
三夫人迴答:“連你愛的四夫人都不願去,我為什麼陪你去?”
二夫人說:“我可以送你到城外,但不想陪你去那麼遠的地方。”
隻有大夫人說:“不管你去哪裏、走多遠,我都會陪著你!”
這個故事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寵愛的四夫人,代錶我們的“身體”。人活著的時候,對這個身體為重視,可是死瞭以後,它卻沒有辦法跟隨自己。
三夫人代錶我們的“財富”,不論多麼辛苦積纍起來,死時都不能帶走一分一厘。
二夫人代錶世間的“親友”,他們多在我們死時哭泣,把我們的屍體掩埋。
大夫人則代錶我們的“心”,它和我們的關係密切,但也容易被忽略,反而將精力全部投注於身外之物上。
所以,有智者說:“人的奇怪之處真是太多瞭:急於成長,然後又哀嘆失去的童年;以健康換取金錢,不久後又用金錢恢復健康;活著時認為死離自己很遠,臨死前又仿佛從未活夠;明明對未來焦慮不已,卻又無視眼下的幸福。”
一個人若能懂得萬法無常,緣閤則聚、緣滅則散,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就會顯得尤為燦爛;對世間的名利,不會瘋狂去追逐;就算遭遇到不幸,也不會感到一片絕望。
熟悉無常,接受無常,可以讓我們身心開闊,遇到任何睏難,都不會斤斤計較、怨天尤人。
3.樂觀、悲觀一念之間
麵對同樣的半杯水,悲觀者會傷心於杯子一半是空的,而樂觀者會滿足於杯子一半是滿的。
麵對同樣的一朵玫瑰,悲觀者會哀嘆花下有刺,而樂觀者會贊嘆刺上有花。
前不久,一位居士打電話跟我說:“堪布,我近一直感覺情緒低落,十分悲觀,所以想換個好點的環境,可能對調整我的情緒會有幫助。”
聽瞭他的話,我想起瞭一個故事:
一位父親為自己的兩個兒子,分彆起名叫樂觀、悲觀。
這兩個孩子從小在同一環境中長大,卻擁有兩種不同的性格:樂觀不論遭遇何種艱難,都活得十分快樂;悲觀就算一帆風順,也時刻心緒沉重。
父親因給兒子起名不公,深深感到自責。為瞭補償悲觀,他將樂觀放在一堆牛糞中,而將悲觀放在一堆珍寶玩具中。
過瞭一段時間,父親去觀察他們兩個。齣乎意料的是,樂觀在牛糞中玩得十分開心,他告訴父親:“既然您讓我在這裏,牛糞中就一定有什麼寶貝,我正在想辦法把它找齣來。”
令父親大失所望的是,可憐的悲觀仍傷心地坐在一堆珍寶中,很多玩具因為他的憤懣而被摔壞。
父親終於明白瞭:想扭轉人的情緒,依靠外境是於事無補的。要從悲觀轉為樂觀,隻有調整自己的內心。
其實,整個世界,全部是我們心的顯現。心態不同的話,即便是對同一事物,看法也會有天壤之彆:
麵對同樣的半杯水,悲觀者會傷心於杯子一半是空的,而樂觀者會滿足於杯子一半是滿的。
麵對同樣的一朵玫瑰,悲觀者會哀嘆花下有刺,而樂觀者會贊嘆刺上有花。
可見,一個人的人生是苦是樂,並不是由外境決定的。哲學傢愛默生也說:“生活的樂趣,取決於生活者本身,而不是取決於工作或地點。”
在我們的人生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不能正視這些痛苦,一味地怨天尤人,總想改變外境來讓自己快樂,這無疑是不現實的。
所以,我們不論身處什麼環境、不論遇到什麼挫摺,與其一味地抱怨外境,倒不如靜下來調伏自心。因為,這比什麼都管用!
4.苦樂皆由心造
有一位皇帝,在流亡途中,偶爾嘗得一種豆腐,感覺如天界甘露。流亡之後他迴到皇宮,令禦廚仿製,卻怎麼也做不齣當時的美味瞭。
前不久,與一位十分投緣的朋友一起聊天,從佛法到人生,從分前彆後到大江南北,可謂包羅萬象、無所不談。
不知不覺,午飯的時間到瞭,有人送來瞭麵條。一看湯色,便令人垂涎欲滴,一品味道,更令人叫絕。世人說:“酒逢知己韆杯少。”沒想到,遇到好朋友,連麵條也變得可口起來。心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議。
記得在我幾歲時,一次,父親帶我去爐霍,途經真都小鎮,在鎮上一間破爛不堪的小麵館,吃瞭一碗麵。實在是太好吃瞭!
如今幾十年過去瞭,在那以後,我品嘗瞭許多公認的世間美味,卻再也找不到那碗麵的滋味瞭。
其實我也清楚,一碗小鎮上的麵,不可能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味道,一切皆由心情所緻。當時也許是因為難得齣門,興緻很高,或者是因為在那個年代,實在沒有什麼美味可嘗。
記得古代有一位皇帝,在流亡途中,偶爾嘗得一種豆腐,感覺如天界甘露。流亡之後他迴到皇宮,令禦廚仿製,卻怎麼也做不齣當時的美味。僅僅因為對豆腐美味的強烈貪執,便導緻眾多廚師平白濛冤、身首異處,如果那位皇帝知道“境由心造”之理,也不至於屠殺無辜瞭。
然而,世間又有幾人能明白呢?
5.彆人的肩膀靠不住
古人說:“秀纔不怕衣衫破,就怕肚裏沒有貨。”隻要有真纔實學,去哪裏都能闖齣一片天。否則,處處依賴他人的話,“靠山山會倒,靠河河會乾”,到瞭後,什麼都是靠不住的。
一個人,如果常常依靠他人的扶持纔能衣食無憂、飛黃騰達,這種美景必然不會長久。
比如,世間的有些人,靠父母的地位而謀得一官半職。但父母不可能跟自己一輩子,終有一天會撒手西去,更何況,父母的地位也不是恒常的,怎麼可能成為的依靠呢?
從前,有兩隻天鵝和一隻烏龜,共同生活在一個愜意的水池裏。一年夏季,久旱不雨,眼看水池即將乾涸,三個夥伴愁眉不展,急得團團轉。
兩隻天鵝商量:“我們不能在此等死,應該飛往遠方的湖泊。”烏龜聽後,怒容滿麵,責罵天鵝無情無義。
天鵝說:“我們有翅膀能飛,你不能飛,又有什麼辦法呢?”
烏龜靈機一動,說:“你倆口銜木棒各居一端,我口含木棒中間,這樣就能跟你們一起飛瞭。”兩隻天鵝覺得有道理,點頭同意。於是,它們用木棒帶著烏龜,飛往遠方的湖泊。
當它們飛到一個村莊上空時,被幾個頑童看見瞭,覺得非常有趣,便拍手大喊:“天鵝天鵝真聰明,帶著烏龜天上飛……”
此時,烏龜感到萬分委屈,心想:“這個飛行的主意,是我烏龜想齣來的,怎麼歸功於天鵝呢?”雖然烏龜心懷不滿,卻不敢張口分辯,隻好忍氣吞聲,隨著天鵝繼續飛。
到瞭另一個村莊上空,它們又被一群小孩看見,歡蹦亂跳地追著邊跳邊喊,稱贊天鵝聰明。
烏龜聽瞭,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不平,不顧一切地張口大喊:“這個聰明的主意,是我烏龜想齣來的!”
隨著喊聲,它飛落直下,“啪”地一聲摔死在地上。
依靠他人生存的人,就如同這隻烏龜一樣,終究是要遭殃的。所以,任何人都應自立自主,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麵的能力。古人說:“秀纔不怕衣衫破,就怕肚裏沒有貨。”隻要有真纔實學,去哪裏都能闖齣一片天。否則,處處依賴他人的話,“靠山山會倒,靠河河會乾”,到瞭後,什麼都是靠不住的。
6.“人傢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傢,莫記心上”
“人傢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傢,莫記心上。”
“一隻腳踩扁瞭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跟上,這就是寬恕。”
大乘佛教隻講報恩,不講報怨。一般人做不到的話,也應盡量少一點報怨,多一點報恩。
他人若對自己有恩惠,要時時想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正如著名數學傢華羅庚所說:“人傢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傢,莫記心上。”而他人與我有仇怨,則應盡快忘掉,不要耿耿於懷、記恨在心。
有些心量寬廣的人,對彆人的傷害,不但不記恨,反而還會心生感恩。就像美國的羅斯福總統,有一次他傢中失竊,被偷瞭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後,忙寫信安慰他。
羅斯福在迴信中寫道:“謝謝你的來信,我現在很好,非常感恩:,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隻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
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失竊絕對是件不幸的事,而羅斯福卻找齣瞭感恩的三條理由,實在令人嘆服。
這一點,在大乘佛教中也體現得淋灕盡緻。古代就有一個故事:
一天傍晚,有個和尚在返寺途中,突然遇上傾盆大雨。雨勢滂沱,看樣子短時間內不會停,和尚見不遠處有一座莊園,就想去藉宿一晚,避避風雨。
莊園很大,守門的僕人見是個和尚敲門,問明來意後,冷冷地說:“我傢老爺嚮來與僧道無緣,你好另做打算。”
和尚懇求道:“雨這麼大,附近又沒有其他人傢,還是請你行個方便。”
僕人說:“我不能擅自做主,要進去問問老爺的意思。”僕人入內請示,一會兒齣來,說老爺不肯答應。
和尚隻好請求在屋簷下暫歇一晚,可僕人依舊搖頭拒絕。
和尚無奈,便嚮僕人問明瞭莊園老爺的名字,然後冒著大雨,全身濕透奔迴瞭寺廟。
三年後,莊園老爺納瞭個小妾,寵愛有加。小妾想到寺廟上香祈福,老爺便陪她一起齣門。到瞭廟裏,老爺忽然看見自己的名字被寫在一塊顯眼的長生祿位牌上,心中納悶,就嚮一個小沙彌打聽這是怎麼迴事。
小沙彌說:“這是我們住持三年前寫的。有天他冒著大雨迴來,說有位施主和他沒有善緣,所以為他寫瞭這塊長生祿位。住持天天誦經,迴嚮功德給他,希望能和那位施主解冤結、添些善緣,並讓他早日離苦得樂。至於詳情,我也不是很清楚……”
莊園老爺聽瞭這番話,當下瞭然,心中既慚愧又不安。後來,他便成瞭這座寺廟虔誠的功德主,香火終年不絕。
這是一個改造“惡緣”的故事。試問,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會不會這樣做呢?當彆人不幫你、甚至傷害你,你還願不願意關心他,用三年時間為他念經加持呢?
所以,在大乘佛教中,對怨敵不但不能報怨,還要想辦法施恩於他。
正如安德魯·馬修斯所說:“一隻腳踩扁瞭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跟上,這就是寬恕。”
7.不能戰勝苦難它就是你的屈辱
“苦難,到底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瞭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當苦難戰勝瞭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有些人覺得,苦難是安樂的障礙,因而不願意接受它。這是一種膚淺的看法。實際上,對將苦難轉為動力的人來講,苦難會顯露齣功德和利益的一麵。
讀過《本生傳》的人都知道,佛陀當初萌生齣傢之念,正是因為四門齣遊見到老、病、死的痛苦,而頓然生起求解脫之心。蓮花色比丘尼也因頻頻受苦,齣傢後一心修道,終證阿羅漢果。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高僧大德無一不是經曆瞭難忍的磨難,方纔獲得大成就。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一次在成功實業傢的聚會上,聽到有位富翁訴說童年的苦難經曆,並講道:“苦難,到底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瞭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當苦難戰勝瞭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這句話雖然很簡短,卻深深打動瞭丘吉爾。依靠這種精神的鼓舞,他終成為英國政界的首腦。
人生需要一些苦難,纔能激發自己抵禦逆境的潛力。對堅強的人來講,苦難可以轉為前進的動力,可以成為成功的助緣。否則,沒有絲毫苦難、整天放逸無度的話,這種人生就像大海上沒有載貨的“空船”,往往一場突如其來的“狂風巨浪”,便會輕易把它打翻。
8.“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
用寬恕自己的心來寬恕彆人,就沒有交不到的朋友;用責備彆人的心來責備自己,如此則會少有過失。
許多人都想保護自己,不願遭受點滴痛苦。但假如真想饒益自己,好的辦法就是去愛護他人。
上師如意寶說過:“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
古時候有個楚莊王,一次在作戰中大獲全勝。為瞭慶功,楚莊王大宴群臣,還專門讓王妃為每一位有功將士敬酒。到瞭晚上仍未盡興,於是楚莊王命人點燭夜宴。
忽然,一陣疾風吹過,宴席上的蠟燭都被吹熄瞭。趁漆黑一片,有個將軍仗著酒興想輕薄王妃。王妃拼命掙脫,順勢扯下瞭他的帽纓,然後到楚莊王麵前告狀,讓國王查看誰沒有帽纓,以找齣剛纔無禮之人。
那位將軍見此情景,酒一下子全醒瞭,心驚膽戰地等待處罰。
齣人意料的是,楚莊王聽完王妃的訴說,卻大聲宣布:“寡人今日設宴讓大傢歡聚,諸位務必要盡歡而散。酒後失態也是人之常情,不足為怪。請大傢全部去掉帽纓,盡興飲酒。”並傳命重新熄滅蠟燭,等眾臣都把帽纓取下來後,纔點上蠟燭。君臣盡興而散。
後來,楚國與彆國發生爭戰,楚莊王帶兵迎戰時被敵軍圍睏,眼看就要被生擒活捉。正在這韆鈞一發之際,有名大將奮不顧身地衝入敵營過關斬將,勇猛地將楚莊王救瞭齣來。
楚莊王對他特彆感激,一問之下,得知此人就是當日那位沒有帽纓的將軍。
楚莊王一時的忍讓寬容,無形中卻救瞭自己一命。可見,善待彆人,就是善待自己。
《格言聯璧》中也說:“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意即用寬恕自己的心來寬恕彆人,就沒有交不到的朋友;用責備彆人的心來責備自己,如此則會少有過失。
然而,現在很多人不是這樣,他們是“寬”於律己、“嚴”以待人,有錯誤的必定是彆人,應善待的必定是自己。這有點顛倒啊!
9.安忍的智慧
人生的旅程,不會永遠是平坦寬暢、風和日麗,作為善惡業力相雜的人,不可能不遇到一些逆境違緣。現實生活中,許多令人後悔之事的發生,都是因為缺乏安忍的緣故。因此,安忍的智慧對我們來講,顯得尤為重要。
曾有一位叫盡見的大臣,國王給瞭他500兩黃金,委派他去買好的東西。他走瞭很多國傢,一直都沒有買到。
後來,他遇見一個老人在街上喊:“賣智慧,賣智慧!誰要買智慧?”
大臣心想,這個東西我們國傢沒有,於是問道:“怎麼賣?”
“500兩黃金,要先付款。”
大臣交齣黃金後,老人字正腔圓地說:“這可是真正的人生智慧,一共12個字,你務必要記住:緩一緩,再生氣;想一想,再行動。”
大臣聽後,心裏直喊冤枉、後悔不迭,認為500兩黃金可惜瞭。
他迴到傢裏,已是深夜。走進臥室,見妻子身旁躺著一個人,不由得氣憤至極,心想:“這個水性楊花的女人,居然敢紅杏齣牆,背著我與人通奸!”想到這裏,他氣不打一處來,立即抽齣寶劍嚮妻子刺去。
忽然,他想起瞭那12個字,就一邊念一邊仔細察看,結果發現:在妻子身邊躺著的人,竟然是自己的母親。原來,妻子今天生病瞭,母親是特意來照料她的。
大臣這纔醒悟過來,覺得那12個字,字字珠璣,若不是它的提醒,自己險些釀成大禍,500兩黃金又豈能與妻子和母親的性命相比!
世人發生一些大事,有時候原因非常簡單,“眼裏揉不下沙子”,或者意氣用事,十分鍾之間就能齣現可怕的後果。所以,當我們怒不可遏時,韆萬不要在衝動的情況下,做齣任何決定和行為。
要知道,嗔心就像夏天的狂風暴雨,驟然齣現時,風雲變色,但過一會兒就萬裏無雲瞭。故而,當你産生嚴重的嗔心時,請停一停、緩一緩,深吸一口氣,在心裏默數十個數,給自己一個冷靜的機會,這樣就不會做齣不理智的傻事瞭。
10.做人彆學“一根筋”
在生活中,有些人懂得變通,會根據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對策;有些人則恰恰相反,做事“一根筋”,不管什麼事都用同種思維對待,以緻很多事情弄巧成拙。
從前,有個金匠和木匠一起趕路,行至曠野,遭遇劫匪。木匠的衣服被剝去,金匠立即逃跑,藏在草叢裏。
木匠曾在衣服的領子裏,藏瞭一枚金幣。他對劫匪說:“這衣服有一枚金幣,我想把它要迴來。”
劫匪反問:“金幣在何處?”
木匠解開衣領,拿金幣給他們看,並鄭重其事地說:“這是真金的,若不相信,你可以到那邊草叢裏找我的夥伴鑒彆,他是位好金匠。”
劫匪找到金匠,不由分說,將他的衣服、行李也搶走瞭。
這個木匠就是個不知變通的人,不僅自己濛受損失,還殃及自己的同伴。“一根筋”的壞處還不止如此,有時候更過分的話,還會釀成大禍:
很久以前,有父子二人相依為命,兒子又笨又憨且“一根筋”。
一天,父親對兒子說:“今天我的仇傢會上門來鬧事。不管什麼樣的東西,隻要傷害我,你就用斧子把他砍死。”
於是,那寶貝兒子將斧子磨得又快又亮,專心等待仇傢的到來。
可是等瞭很長時間,都沒有見到一個傷害父親的仇人。兒子有點著急瞭,左瞧瞧、右看看,不知如何是好。
突然,他看見一隻虱子叮在父親的背上吸血,便立即舉起斧頭嚮虱子砍去。不知虱子被砍死瞭沒有,他的父親卻因此喪瞭命。
麵對一些復雜的人或事,假如不思變通、太過愚鈍,往往不會有好結果。就好比一支鋒利無比的箭,若不經思考就直接射齣,瞄準的目標若是人,必定使彆人輕則受傷,重則喪命;瞄準的若是堅硬之物,如石頭、山崖、鐵門等,終隻能摺斷,傷害的是自己。
蔓延、擴散。實際上,有時候我們的嗔恨心,正是自己在煽風點火。
所以,麵對逆境或傷害時,每個人應運用智慧調伏自心,不要任由嗔恨心壯大。否則,它就會如同星星之火,終將燒盡一切功德之林。

編輯推薦

  ★《退一步 並不難》是當今講“忍辱”智慧的著作,一部能改變你當下生活態度的佛學經典! 

  ★達照法師是中國佛教頭一宗——天颱宗第47代傳人,當今具有信服力的法師之一,持續講法數十年,多次受邀於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講法。  

  ★《金剛經》中說:一切法得成於忍。“忍的智慧”是佛教的超高智慧。《退一步 並不難》用樸實的語言和故事將這一智慧傳遞給讀者,每個人都能讀得懂,每個人都能用得上。

  ★退一步,是為瞭走得更遠。謹以此書獻給每一個認真對待生活的讀者,願你們從本書中獲得無限的智慧和動力!
  

  

內容簡介

  《金剛經》說:一切法得成於忍。佛陀智慧,來源於忍辱。世間福報也是如此,所謂“吃虧是福”。越不計較個人得失,最終迴饋的也就越多!《退一步 並不難》是達照法師20多年講法的精粹之選,也是當今講佛教“忍辱”精神好的著作。就如達照法師在書中所說:“彆忘瞭用歡喜心開始一天的工作,無論世事滄桑如何,隻要心存光明,前路一定充滿美麗!好好吃飯,好好休息,勞逸結閤。工作要眼到手到,盡力而為;將佛理落實在行為、語言和心念中,讓內心滋潤著陽光雨露而生機無限!睏難都是考驗,順利常懷感恩,你一定會越來越好!”謹以此書獻給每一個認真對待生活的讀者,願你們從本書中獲得無限的智慧和動力!

作者簡介

  達照,俗姓林,筆名天颱子,天颱宗第47代傳人。2001年在中國佛學院獲佛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研究生導師、浙江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溫州佛教永嘉禪學會會長、溫州市妙果寺住持、文成縣安福寺住持。

  2007年6月獲得香港觀宗寺覺光長老傳授天颱教觀第47代法嗣;2009年創立安福利生功德會,組織開展禪修、養生、慈教、懷老等四大誌業;近二十多年來從事於天颱、淨土、禪宗(尤其是永嘉禪)的修學和弘揚,講經說法不輟,常應邀赴海內外各大寺院、團體、高校講演,弘法音像廣為傳播。

齣版專著

  《金剛經贊研究》

  《飭終—佛教臨終關懷》

  《永嘉禪講座(初級、中級、高級)》

  《<天颱四教儀集注>譯釋》

  《一股清泉》《雪蓮花》

  《禪心密印2010》《楞嚴大義》等

目錄

第一章 生活可不可以不忍

讓“比較”變成人生智慧/02

人,不能像畜生一樣地活著/05

穩定的情緒感召穩定的結果/07

世俗的快樂是迷失的/10

妄想隻是水中的月亮/13

貪著五欲就是刀口舔蜜/16


第二章 忍,不是讓人苟且偷生

人生是盤菜,酸甜苦辣得自己調/20

『命』是靠自己來『運』的/22

他踩的隻是你的帽子/26

越固執的人越容易受傷/28

人生就是苦樂參半/32

因果不會偏袒任何人/34

改緣消障,還清因果/37

想要快樂,就不要貪/39

比較是一種技巧/43

跟好人比是件幸福的事/46

妄想是難以清理的『垃圾』/48


第三章 懂得忍,人生纔會得心應手

做瞭好事為什麼沒好報/52

煩惱都是自找的/56

無常不是壞事/58

情緒可以影響世界/62

要有正確的發心/65

讓金錢為你揚善/67

做一個善護因緣的人/70

生活本來無大事/73

改善人生的三步/75

發菩提心,成就佛果/79


第四章 嚮佛陀藉智慧

一生為何而來/84

顛倒快樂和痛苦就是顛倒人生/86

感情,可以改變人的命運/89

培養齣離心,超越善惡/92

自己得瞭利益,就該想著利益他人/95

捨棄痛苦的方法/97

持戒利於改善人際關係/99

珍惜、善用生命/102

增長智慧的方法/105

我們的兩種迷惑/109


第五章 如何把痛苦變成助緣

消除痛苦的四種轉變/112

剋服『性本惰』/120

彆讓煩惱毀瞭你/123

丟開心中的矛和盾/126

療愈好你的內心/129

敢於徵服自己/132

分清想要的和真正需要的/135

投入感情,纔可以把事做好/137

就算痛苦,也要快樂地承擔/139

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一切眾生/142

帶著歡喜心做事纔有功德/145

起心動念都要善/148


第六章 你可以活得更好

你可以活齣更好的生命/152

來自心上的快樂最真實/155

內心的升華更能帶來幸福感/159

付齣會讓你得到幸福/161

齣離煩惱和痛苦/165

發現自己的佛性/168

有信仰的人不怕死/170


第七章 安忍得福報

如果想運氣好,一定要心平氣和/174

唯有當下最真實/179

每一刻,都是改善生命的最佳機會/182

身心和諧的人纔是真健康/185

安心,福報會不請自來/187


第八章 忍得住,世界就是你的

心量越寬,智慧越高/194

氣度大,福報就會大/196

靈性的包容,讓你更加強大/201

如何去包容/204

包容,讓你擁有世界/211

打開心量——達照法師精彩問答/213


精彩書摘

  讓“比較”變成人生智慧
  人們常說:“傢傢有本難念的經。”每個人在生活當中經曆的痛苦各不相同,因此煩惱也都有不同之處,講一百年恐怕也講不完。具體來說,小孩有小孩的煩惱,大人有大人的煩惱,就是到死的時候,每個人也都不一樣——有些人死得很難看,有些人死得很無奈,有些人死得很安詳。
  盡管每個人生老病死的狀態都不一樣,但生活中遇到的煩惱、痛苦、不幸總的來說是大同小異的。佛陀非常慈悲,他把我們人生的痛苦已經總結好瞭。
  佛告訴我們:“人的痛苦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彆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這八類痛苦是人人都有的,所以世間的苦都可以歸在這八類當中。
  如果再簡單地說,可以分為三苦:“苦苦,行苦,壞苦。”
  苦苦,這是我們大傢都能感覺到的痛苦;行苦,就是在我們錶麵上既不痛苦也不快樂的時候,因為生命的無常,剩餘的生命越來越短,諸行遷流而産生的苦;壞苦,就是所有的快樂一定會失去,一切快樂在將來失去時都會成為痛苦,就如這一期的有情生命有生必有死,這就構成瞭將來痛苦的原因。
  颱灣星雲大師還總結瞭一個苦,他說:“在八苦之外,其實還有一個苦,叫做‘比較苦’。”“比較”很容易帶來痛苦,實際上“比較”是雙刃劍,它既可以讓你感覺快樂,又可以讓你感覺痛苦。
  人生在世,常常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你和比你好的人比,覺得自己不如彆人,可能就會有一種痛苦的感覺;你和不如你的人比,可能挺得意的。不管是比彆人好還是比彆人差,不管你是得意也好,難過也好,都是沒有覺悟,都算是痛苦。
  “比較”也可以使人産生智慧,這種智慧會使我們在生活中升華自己,升華彆人。修行到底從哪個地方入手,哪些方麵需要改善,我們看到瞭沒有?對於自他生命狀態的存在,有沒有進行比較?我們跟比自己好的人比,如果産生自卑,這樣的比較是沒有智慧的。如果我們看他比自己好,就想到:“哦,原來有人已經走過這條路,他做得就比我好,說明在這個世界上是可以成就像他這樣好的人的。”那我們就有動力、有榜樣瞭。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通過比較,能樹立起自己的榜樣,這樣的比就是有智慧的。
  ……


前言/序言

  認可瞭這個世界,纔能得到這個世界的支持
  說我們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意思就是一個“要忍的世界”,不但凡夫眾生在此迷惑、造業、受苦需要忍受,而且佛菩薩等聖賢在此示現、修習、度生也需要忍受。反正,隻要在這個世界上生活著,無論你是以什麼形態來生活,都是要“忍”的。
  十月懷胎就要忍著母親的各種生活習慣;初生之時要忍著世界之風猶如刀劍一樣劃過稚嫩的皮膚;忍不住哇哇大哭之後還要忍著成長。在成長過程中,內要忍著情緒的變化波動、矛盾糾結,外要忍著他人的反復無常、挑戰中傷,更要忍著自然界的無限度的考驗。所有一切的獲得和付齣,均需要做齣相應的忍耐和忍受。
  忍,又是忍可之意,忍可就是認可。六度當中的忍辱波羅蜜,包含瞭三種忍:一是生忍,作為有情眾生的生命體,需要忍受著生命體本身帶來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種種生活和生命之苦。二是法忍,作為生命的主體必須依賴於外界的客體環境,也需要忍受著外界他人和自然界帶來的春夏鞦鼕、世態炎涼的種種思考、衡量。三是無生法忍,對於修道者所達到的超越世間的境界和智慧,也要能夠忍受個中滋味。除瞭被動和無奈的忍受之外,這裏更重要的是有深遠的洞察力,看到瞭世間的因果緣起性和齣世間的無我之空性,從而對一切人生百態都能夠看清楚其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也因此就會“忍可”這一切的發生。無論世間還是齣世間,都是有其內在的必然性和唯一性,認可瞭也就不再抱怨和恐懼,反而更加心甘情願、君子坦蕩蕩地麵對一切瞭。
  忍得住,世界就是你的。忍得住,是因為能認得清楚,認得清纔能忍得住。忍可就是認可,認可瞭自己的理想,就能獲得理想的實現;認可瞭這個世界,纔能夠得到這個世界的支持。
  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讓大傢認可自己的生命和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有其必然因素,從而對身心世界做齣自他都能夠認可的選擇,使人心更加純善,讓世界更加美好!
  感謝同仁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勞動,把我各篇文章中的語句摘錄編輯成書!感謝一切參與者和讀者諸君的忍可!

  達照寫於天聖山安福寺
  2015 年5 月1 日


用户评价

评分

āaaaaaaaaaaa

评分

满意。

评分

非常好,精神支柱!

评分

质量不错,速度很快

评分

āaaaaaaaaaaa

评分

书很不错,买了送朋友,推荐给大家

评分

非常好,谢谢

评分

非常好,精神支柱!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