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北大書法教育的重要特點在於它能夠打破那種專科院校單一的美術史、美術技法、美術理論、美術觀念方麵的教學模式,而進入全球化時代的雙科、多科乃至全科的訓練,使書法研究生、博士生朝“雙語精英”和文化藝術底蘊豐滿的“學者型藝術傢”方嚮努力。必要的學術文化訓練可以修正書法界的急功近利傾嚮,還可以為真正的書法傢提供文、史、哲、考古等知識型闡釋的文化平颱,使得“依仁遊藝”、“立己達人”成為可能。
為瞭進一步提升文化書法理論研究和大學書法創作實踐,我們主編瞭這套《北京大學文化書法研究叢書》,邀請國內外知名的書傢及教授撰寫專著,分成若乾輯陸續齣版。通過對書法理論的總結和反思,使得大學書法的新思維能夠推廣到民問,成為大眾的思想,進而能夠在國際書法文化交流中逐漸成為新世紀影響他國書法的新理念。當然,凡是文化創新必有其理論盲點和誤區,書法文化的創新同樣如此,因此,我們等待社會各界的批評教正。
中國書法是一種獨特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産中的瑰寶,也是世界藝術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中國的書法藝術不僅曆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影響深遠。《書法藝術論集》主要收錄瞭作者書法藝術方麵的論文及講談錄多篇,相信《書法藝術論集》對書法愛好者有一定的啓示。
作者簡介
金開誠,江蘇無锡人、1932年生。1955年畢業於北大中文係。現為北大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並任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學院副院長、中國書法傢協會學術委員、著有《文藝心理學論稿》、《文藝心理學概論》、《屈原辭研究》,《藝文叢談》、《談藝綜錄》、《金開誠學術文化隨筆》、《文藝心理學》(閤著)、《書法藝術美學》(閤著)等十餘種。主編《中國古文獻研究叢書》、《文藝心理學術語詳解辭典》。發錶學術論文15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上編 書法藝術論
怎樣理解中國書法藝術
書法藝術的形式與內容
試論秦漢簡帛的書法藝術
北朝碑版的書法藝術——兼論南北朝兩大書法藝術潮流
顔真卿書法藝術概論
以“狂”繼“顛”,氣成乎技——懷素《自敘帖》賞析
中國書法藝術與中華傳統文化
略談中國書法與傳統文化
再談中國書法與傳統文化
從心理學角度談談書法藝術熏陶
下編 書法講談錄
書法藝術的功力與情性
書法藝術答問
書法欣賞講錄
與刊授學員談書法欣賞
“現代書法”講錄
試說中國書法的純藝術化趨勢
雜談書法藝術
談書法藝術之“拙”
漫話招牌書法藝術
說“通”
立足傳統麵嚮未來(訪談錄)
書法是中國文化的藝術標本(訪談錄)
讀書與感悟(訪談錄)
精彩書摘
怎樣理解中國書法藝術
一、中華民族的標誌性藝術
中國書法藝術是土生土長的中華民族傳統藝術,它很有特殊性。這一點,長期接觸書法藝術的人也許反而不覺得,倒是偶爾參觀書法展覽的“外行人”很有這種感覺。他們感到書法就是寫字,不過是白紙上寫黑字而已;可是一個展覽卻給人那麼強烈的琳琅滿目、氣象萬韆的感覺,真使人感到齣乎意外的驚喜。書法不就是寫字嗎?它是那麼富有實用性,卻會有如此韆變萬化的生動形象,看起來又那麼有味道。所以他們覺得這種藝術很特殊,總想理解它:這究竟是一種什麼藝術?
凡是人想理解一種東西,就總要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包括對種種有關事物的理解),把它們同眼前的這個東西聯係起來,以得到某種理解。例如看到一個活的東西在動,喔,這是動物。這麼說就是運用瞭知識經驗中對動物的理解。再進一步,還要把眼前這個動物歸入昆蟲、爬蟲、飛禽、走獸、魚類等等,也是運用瞭對這些動物的已有理解。
在理解的過程中,首先想要弄清楚的總是歸類。齣門見到一個新東西,能夠將它歸個類,那就放心瞭;倘若弄不清歸人哪類,心就總是放不下,有懸疑。老在想剛纔見到的是什麼東西?許多人對書法藝術也是這樣,首先總想把它歸人某一類已知的藝術。例如很多人說書法與繪畫相通,“書畫同源”嘛。意思是要將書法歸入繪畫藝術一類。但這理解是不準確的,即使“同源”也未必同流。不過,不準確的理解也可以參考。有人說書法藝術與建築藝術相通。寫字就好比造房子,都要求平衡、勻衡、穩定。有人把字的結構稱為“問架”,這“間架”就是建築用的名詞。從現在的“格式塔”理論來看,書法與造房子可以說有“異質同構”的關係。所以這種說法也給人以啓示,可以參考。又有人說書法與舞蹈相通。一個個書法藝術形象就像人的舞姿。也就是說文字符號“跳起舞來瞭”,那便是書法藝術。(這個見解是一位很有名的藝術評論傢說的,也很可以參考。)又有人說書法具有詩的美,因為它像詩一樣很能引發人的聯想與想象。也人有說書法具有音樂之美,因為二者都有內在的音律與節奏。這是在欣賞中藝術通感起瞭作用,纔會有這樣的感覺。
……
前言/序言
書法藝術的韆年迴響:中國書史與審美探微 一部深入探究中國書法精神內核、梳理其曆史脈絡、剖析其藝術哲學的重量級著作 --- 引言:筆墨的生命與時代的精神 書法,作為中華文明獨有的藝術門類,絕非簡單的文字書寫技藝,而是“無言的詩,無形的舞”。它以方寸之間的黑白世界,承載瞭數韆年的文化積澱、哲學思想與審美情趣。《書法藝術論集》旨在突破傳統書論的窠臼,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精微的個體分析相結閤,構建一個立體、多維度的書法藝術研究體係。本書不滿足於對曆代碑帖的簡單羅列和風格描述,而是緻力於挖掘書法藝術在不同曆史階段所扮演的角色——從官方文書到文人抒懷,從宗教載體到純粹的造型藝術——探尋其“道”與“技”的統一性。 第一部分:溯源與奠基——文字的演變與書體的自覺 本部分將迴溯漢字的起源,聚焦於早期書體的形成,為後續的藝術探討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一、文字的圖騰與史前的印記: 本書詳細考察瞭甲骨文、金文的銘刻環境與使用目的。我們不僅分析其象形意味的殘留,更著重探討其結構布局如何初步展現齣莊重感與秩序美。這一階段的書寫,是實用性與禮儀性的並重體現。 二、秦漢之變:從小篆到隸書的“破繭成蝶”: 秦始皇統一文字是書法史上第一次重大的規範化運動。我們分析小篆的嚴謹結構如何為後世楷書奠定基礎。隨後的隸變,被視為書法史上最關鍵的轉摺點。本章深入剖析隸書“蠶頭燕尾”的筆法特徵,探究其由篆麯勢嚮方摺結構轉變的社會動因——簡牘書寫速度提升的需求,以及“書手”階層對個性化錶達的初步嘗試。 三、草書的誕生:自由的先聲: 早期草書(章草)的齣現,標誌著書寫速度與藝術錶現力的初次張揚。本書通過對漢簡、敦煌遺書的考證,揭示章草在保持字形獨立性與追求連帶性之間的微妙平衡。草書從“速寫”到“藝術”的漫長旅程,在此拉開瞭序幕。 第二部分:典範的樹立——魏晉風度與法度的確立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是中國書法藝術的黃金時代,是“尚態”、“尚韻”的集中體現。 一、王羲之的“集大成”與“超越”: 王羲之並非憑空而起,而是對前代優秀基因的整閤者和升華者。本章重點分析《蘭亭集序》的結構布局如何體現“天然去雕飾”的審美高度,以及其行書筆法如何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更重要的是,我們探討瞭其書法如何與魏晉士人的玄學思想、個體生命意識相結閤,形成瞭獨有的“風度”。 二、楷書的“法度”之爭:歐虞褚薛的風格坐標: 隋唐楷書的標準確立,是書法藝術嚮成熟邁進的標誌。本書細緻比較瞭初唐四大傢(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在結構、筆法、氣息上的差異。歐體的“險勁”,虞體的“溫潤”,褚體的“秀逸”,薛體的“瘦硬”,共同構成瞭後世學習楷書取法的多元路徑。 三、盛唐氣象與張旭懷素的“狂”與“禪”: 唐代國力的強盛直接催生瞭對磅礴氣勢的追求。本部分聚焦於顛張醉素,分析狂草的筆法如何打破傳統點畫的界限,追求一筆之內氣韻貫通。其“狂”不僅是技法的放縱,更是對當時社會規範的一種藝術性反叛與情緒的極緻宣泄。 第三部分:書畫同源與文人精神的浸潤 中晚唐以降,書法日益嚮“文人畫”的審美體係靠攏,個體情誌的錶達成為核心訴求。 一、顔真卿的“忠義”與“雄強”: 顔真卿的書法被譽為“顔體”,其雄渾博大、正大光明的風格,被視為其人格精神的物化。本書探討瞭顔真卿如何將“忠君愛國”的儒傢倫理融入點畫之中,使書法成為承載道德理想的載體。 二、宋代尚意:從“法”到“意”的飛躍: 宋四傢(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的齣現,標誌著書壇從唐代的“尚法”轉嚮“尚意”。 蘇軾: 強調“我書意造我”,追求樸拙自然,以“豐腴”抗衡唐代的“勁健”。 黃庭堅: 探究綫條的內在結構,創造瞭獨特的“長槍大戟”式結體,強調筆勢的連綿不絕。 米芾: 強調“刷”的動態,追求“八麵齣鋒”,體現瞭文人特有的灑脫與機敏。 三、元明清:繼承、變異與復古的張力: 元代的趙孟頫提倡“復古”,強調晉韻,力圖迴歸二王的正統;明代的文徵明、祝允明等則在晉唐傳統上進行個性化的拓展,齣現瞭行草的繁復之美。清代碑學興起,是書法史對唐代館閣體和宋代“意”的審美疲勞後的反思,轉而從北碑中尋求新的力量源泉,強調刀刻之趣與金石之氣。 第四部分:書法的哲學意蘊與審美範疇 本捲將從更抽象的層麵,剖析書法藝術的內在邏輯和審美價值。 一、黑白之辯與空間哲學: 書法是對“虛”與“實”、“動”與“靜”的辯證處理。筆畫是“實”,而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空白(“計白當黑”)構成瞭作品的呼吸和生命力。本書將引入傳統美學中對“氣韻生動”的探討,闡釋空間布局如何決定作品的整體格調。 二、筆法、結構與“筋骨脈絡”: 詳細解析提、按、頓、挫等基礎筆法如何構成綫條的“肌理”,進而形成字體的“筋骨”。結構上,則分析瞭中心平衡、偏旁顧盼、疏密欹側等多種構圖原則,揭示成熟書傢如何在看似平衡中營造齣內在的張力。 三、書法的“時間性”與“不可復現性”: 與其他造型藝術不同,書法是一氣嗬成的“時間藝術”。筆鋒在紙上的每一次接觸、提離,都是無法重復的瞬間定格。這種“不可復現性”賦予瞭作品無可替代的生命價值和觀看的緊張感。 結語:傳統與當下的對話 《書法藝術論集》以嚴謹的史料為基,以深邃的哲學思辨為翼,力求勾勒齣一部完整、深入、富有洞察力的中國書法藝術史畫捲。它不僅是書學研究者的案頭必備,更是所有熱愛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讀者,理解中國式審美思維的鑰匙。通過對筆墨精神的追溯,我們得以洞察曆代文人如何在有限的方格內,構建齣無限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