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這套書的時候,我的第一印象是“專業”二字,幾乎是壓倒性的。這顯然不是麵嚮大眾讀者的普及讀物,其行文風格充滿瞭古籍整理的韻味,精確到每一個字、每一個版本號都經過瞭反復的核對。閱讀它,需要時刻保持一種學術研究的警惕性,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我嘗試著將其中的某些部分當作曆史掌故來閱讀,結果發現這種嘗試往往以失敗告終,因為書中提供的綫索往往是鏈條式的,而非故事性的。它更像是一部地方文獻的“普查報告”,詳盡地記錄瞭哪些書存在過、誰收藏過、版本有何差異,其信息的密度極高。舉個例子,當你查找一個作者的名字時,你得到的是他所有已知著作的清單,而不是他的生平軼事或思想變遷。這種詳盡的記錄對於文獻考證者無疑是寶庫,但對於我這種希望通過文字構建起溫州文化圖景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的框架太過骨感,缺少血肉的填充。它需要讀者自帶“背景知識濾鏡”纔能真正領會其妙處。
评分這套書啊,說實話,我當初是抱著極大的期待買的,畢竟“溫州經籍誌”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分量,讓人聯想到浩如煙海的古籍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可當我真正沉下心來翻閱,感覺嘛,就像是走進瞭一座巨大的圖書館,裏麵堆滿瞭各種古老的檔案和目錄,標簽清晰,分類明確,每一冊都像是一個詳細的索引卡片櫃。它更像是一部工具書,一本非常嚴謹的學術參考資料,而不是那種可以讓你沉浸其中、讀得津津有味的文學作品。如果你是指望從中讀齣什麼波瀾壯闊的曆史故事,或者有什麼精彩的學術辯論,那可能會有些失望。它更多的是一種“記錄”和“梳理”,把溫州地區流傳過的、收藏過的文獻資料一一羅列齣來,考據得非常紮實,文獻來源也列得清清楚楚。對於那些專門研究地方文獻或者需要進行文獻溯源的學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是極具價值的“磚頭”,是不可或缺的基礎資料。但對於我這樣,隻是想對溫州文化有個大緻瞭解的普通愛好者,初讀時,那種信息量的密集和缺乏故事性的敘述方式,確實讓人感到有些吃力,需要極大的耐心纔能慢慢消化。它就像是一張密密麻麻的地圖,指引方嚮很明確,但你得自己去探索地圖上的每一條小路。
评分坦白講,這套書的閱讀體驗是相當“硬核”的。它沒有迎閤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沒有設置引人入勝的章節引導,更沒有采用現代學術寫作中常見的流暢敘事手法。整本書的基調是沉穩、剋製,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刻闆的。翻開任何一頁,你都能感受到編纂者傾注的巨大心力,他們對文獻的尊重近乎於虔誠。然而,這份虔誠往往轉化為瞭一種閱讀上的門檻。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初學者,站在一座知識的迷宮前,盡管路標清晰(即目錄和索引),但迷宮本身的設計過於復雜。書中的信息量是爆炸性的,但這些信息被組織成瞭一種極其嚴密、卻又相對缺乏彈性的結構。如果你期待從中學到一些關於溫州文學思想的“精髓”或“金句”,恐怕要大費周章地在浩如煙海的條目中自行提煉。它的價值在於它“是”,而不是它“說瞭什麼”,這使得其作為一本“可讀物”的吸引力相對有限。
评分說真的,這四冊書擺在書架上,沉甸甸的,光是看著就覺得很有氣勢,但實際閱讀體驗嘛,就如同品嘗一壇陳年的老酒,初入口時,可能覺得辛辣、味道復雜,甚至有些難以捉摸,需要時間去適應它的醇厚。我原本以為“經籍誌”會帶我領略一些溫州文人墨客的風采,或許能看到一些鮮為人知的手稿片段,或者對某些重要典籍有獨到的見解。然而,這本書的風格極其“檔案化”,它更像是文獻的編目和考訂,而不是解讀和評論。每一個條目都顯得中規中矩,遵循著古典文獻學的規範,這固然體現瞭編纂者的嚴謹態度,卻也犧牲瞭一定的可讀性。我試圖從中尋找一些可以引發共鳴的情感連接,但更多的是麵對一個個冷冰冰的文獻名稱、作者生平的簡述以及版本流傳的脈絡。對我而言,理解它需要一定的文獻學背景知識,否則很容易迷失在那些專業的術語和繁復的引證之中。它像是一位博學的長者,把畢生的知識都傾囊相授,但講解方式過於直白和全麵,反而讓聽者感覺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從何處入手去吸收。
评分初次接觸這套書時,我最大的感受是其體量和內容的浩瀚。四捲本的規模,本身就暗示瞭其所涵蓋資料的廣度與深度。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如果用建築來比喻,它不是一座精心設計的藝術宮殿,而更像是一座功能性極強的檔案館,每一層樓、每一個房間都塞滿瞭分類明確的捲宗。重點在於“藏”與“錄”,而非“說”與“評”。我花瞭大量時間試圖從中找齣一些關於特定流派思想的深入分析,或者對某些稀有版本的細緻描摹,但發現這種內容極為稀疏,或者需要我自行從那些目錄式的記載中去推導齣結論。它對溫州地方文獻的保存工作功不可沒,這份功績是無可厚非的,它為後來的研究者搭建瞭一個堅實的地基。但對於我這種希望通過閱讀獲得知識和樂趣的讀者來說,它需要極強的自我驅動力去深入挖掘,否則很容易將它視為一本“查閱完即閤上”的參考工具,而非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它的價值在於其索引性,而非其闡釋性。
评分印刷不错,论文正好用到。
评分品相好,速度快,感谢京东
评分就是书的定价太高了,出版社挣太多了
评分《温州经籍志》共三十六卷,包括外编二卷、辨误一卷,另有首一卷。该志记载了温州旧属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泰顺、玉环六县自唐迄清道光年间温州人或有关温州之著述,共收1300余家,1759部。该志按四部分类,遵照《四库全书总目》分目,义例多本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及朱彝尊《经义考》。每目之下,则按朝代排序,其下再按作者排序。每书录书名、卷数、前志著录情况、原书序跋及前人之评议识语等,并注明存、佚、缺、未见四项。若存,则多载明版本。如有评论考证,则加案语于后。该志全书考证精详,体例谨严,网罗宏富。所加各条案语,甚为精到,于“学派升降、文人风尚异同之微尤详”。该志被学界目为地方艺文志之冠,有“一郡文献之帜志”之誉。今有1984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线装重印本,又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第918册)。潘猛补整理点校本,“新增文字达原书四分之一”,2005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收入《温州文献丛书》第一辑
评分就是书的定价太高了,出版社挣太多了
评分质量极高的艺文专志,孙籀廎的每一部著作都无愧经典。
评分印刷不错,论文正好用到。
评分内容不用多说啥了,印刷质量也很好
评分《温州经籍志》,温州地方艺文专志,共三十六卷,包括外编二卷、辨误一卷,另有首一卷;清孙诒让撰。 《温州经籍志》记载了温州旧属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泰顺、玉环六县自唐迄清道光年间温州人或有关温州之著述,共收1300余家,1759部。 《温州经籍志》按四部分类,遵照《四库全书总目》分目,义例多本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及朱彝尊《经义考》。每目之下,则按朝代排序,其下再按作者排序。每书录书名、卷数、前志著录情况、原书序跋及前人之评议识语等,并注明存、佚、缺、未见四项。若存,则多载明版本。如有评论考证,则加案语于后。 《温州经籍志》全书考证精详,体例谨严,网罗宏富。所加各条案语,甚为精到,于“学派升降、文人风尚异同之微尤详”。 《温州经籍志》被学界目为地方艺文志之冠,有“一郡文献之帜志”之誉。今人潘猛补作有校补。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庼,浙江瑞安人,晚清朴学大师,曾官刑部主事。孙诒让以“郡县旧志之于经籍,疏漏踳驳,无裨考证”,“乃讨论排比成书”,于同治八年(1869年)开始动手撰修《温州经籍志》,历时八年,二易其稿,至光绪三年(1877年)方写定。但稿成以后一直辍置,直至1921年由浙江省图书馆刊印。[1]?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