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今古傳奇》(第2輯)真是給瞭我一個驚喜,它讓我重新認識瞭“通俗藝術”也能達到如此高的藝術水準。很多市麵上所謂的“懷舊”産品,隻是粗製濫造地模仿個樣子,但這一套書的內涵和外延都非常紮實。我特彆喜歡它在處理一些帶有諷刺意味的故事時,那種不動聲色的幽默感。畫師們通過誇張的麵部錶情和肢體語言,把人性的弱點,比如貪婪、虛榮,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在捧腹大笑之餘,又能深思反省。這套書的八個分冊,每一個故事都像是精心打磨過的微型戲劇,人物性格鮮明,衝突明確。它證明瞭,好的故事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或炫目的技術,隻需要真誠的觀察和精湛的技藝就能打動人心。作為一套傢庭藏書,它既能陶冶情操,又能成為與傢人分享傳統文化樂趣的載體,實乃近幾年購書清單中的大亮點。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我還擔心,作為“經典選本”,會不會選得太偏門或者太晦澀。但翻閱這《今古傳奇》(第2輯)後,我完全放下瞭心。這套書的選材範圍非常巧妙,既有大眾接受度高的經典,也穿插瞭一些比較少見的民間故事改編。比如其中關於古代士大夫的軼聞,畫風就明顯轉嚮瞭文人畫的寫意風格,人物刻畫入神,寥寥幾筆便勾勒齣瞭人物的清高或落魄。這使得整套書的閱讀體驗非常豐富,避免瞭單一風格帶來的審美疲勞。而且,這八冊的內容編排上似乎也下瞭不少功夫,不是簡單的按時間綫排列,更像是圍繞著某種主題或者情感脈絡來組織的。它提供瞭一種多維度的視角去觀察“傳奇”這個概念本身,不僅僅是神怪妖魔,更是人性的復雜展現。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的“平衡感”和“廣度”,絕對是值得反復品讀的藝術品。
评分這本畫冊簡直是國粹的活化石!我從小就對這種老式的連環畫情有獨鍾,那種細膩的筆觸、飽滿的色彩,現在看依然讓人心頭一震。特彆是這次選的《今古傳奇》(第2輯),裏麵的故事題材廣博,既有耳熟能詳的民間傳說,也有曆史演義中的精彩片段。我記得翻開其中一冊,裏麵的《白蛇傳》部分,畫師對水漫金山那一場景的處理簡直是神來之筆,那種氣勢磅礴的感覺,比現在很多大製作的動畫電影都要來得震撼人心。而且,老畫師們講故事的節奏感太拿捏瞭,寥寥數格就能把人物的心理變化勾勒得入木三分,這種敘事功力在當下的快餐文化中幾乎絕跡瞭。買這套書,買的不僅僅是圖畫,更是一種對匠人精神和傳統美學的緻敬。我打算找個周末,泡上一壺好茶,慢慢地、細細地品味每一幅畫麵,重溫那段逝去的黃金時代。這八冊內容量十足,足夠我迴味一陣子瞭,絕對是案頭必備的珍藏品。
评分我是一名美術專業的學生,一直對中國傳統繪畫的敘事技巧非常感興趣。這次購入《經典傳統連環畫選本:今古傳奇》(第2輯),主要是衝著其曆史價值和藝術研究性來的。這套書的裝幀質量和內容校對都體現齣瞭齣版方的專業態度。從技法角度看,裏麵包含瞭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畫傢的作品風格,這對於研究連環畫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演變脈絡提供瞭極佳的實物樣本。比如,有幾冊的綫條處理,明顯帶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種嚴謹的寫實主義風格,造型精準,結構嚴密;而另一些則更偏嚮於民間剪紙或年畫的誇張變形手法,充滿瞭生命力和趣味性。這種風格上的多樣性,讓每一冊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小型展覽。對於我來說,它不僅僅是閱讀材料,更是我學習構圖、人物動態和場景氛圍營造的絕佳範本,我打算把其中一些構圖臨摹下來,深入學習其精髓。
评分簡直是喚醒瞭我童年的記憶!我小時候傢裏條件一般,能看上一兩本這種畫冊都是天大的享受。這次看到《經典傳統連環畫選本》這個係列,二話不說就入手瞭。這套《今古傳奇》(第2輯)的裝幀也做得非常講究,紙張厚實,印刷色彩還原度極高,那種老版畫冊特有的墨香和油墨味仿佛又迴來瞭。我最欣賞的是,這套書沒有過度“現代化”處理,保留瞭原汁原味的藝術風格。比如其中關於俠義故事的描繪,人物的衣袂飄飄、兵刃交擊的瞬間動態感十足,那種樸實無華卻又力量飽滿的綫條藝術,是現代數字繪畫難以企及的。它讓我清晰地感受到,在那個沒有特效的年代,藝術傢們是如何僅憑雙手和想象力,構建齣一個個波瀾壯闊的世界。這套書,對於想瞭解中國傳統敘事藝術如何通過圖像媒介進行錶達的年輕一代,也是極好的教材,遠勝於乾巴巴的理論書籍。
评分服务很好,书很新,物流给力
评分书是正版书,物流速度挺快
评分服务很好,书很新,物流给力
评分印刷比较好,太贵,只是这套是精装。用劵200返100,同时参与300减100,否者不会买。我还有些200反100的劵,有需要的我可以帮你在京东订。QQ1294777916,给我留言就可。
评分50开本精装,8本连环画
评分不搞活动的话,太贵了,感觉不值得。
评分五折封顶再200-100,赞!(书还未看)! 1、概述 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2、简策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3、帛书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4、卷轴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目前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5、活字印刷术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6、平版印刷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功能和作用 从书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了解,书籍逐渐的发展到轻便、历久,易于记载、复制文字和图画的材料上,通过不断完善的技术方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流传和保存信息,具有宣告、阐述、贮存与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书籍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跨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历史来源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发展历史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评分书是正版书,物流速度挺快
评分五折封顶再200-100,赞!(书还未看)! 1、概述 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2、简策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3、帛书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4、卷轴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目前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5、活字印刷术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6、平版印刷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功能和作用 从书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了解,书籍逐渐的发展到轻便、历久,易于记载、复制文字和图画的材料上,通过不断完善的技术方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流传和保存信息,具有宣告、阐述、贮存与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书籍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跨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历史来源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发展历史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