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詠:中央樂團1956-1996(套裝上下冊)(附CD光盤1張)

鳳凰詠:中央樂團1956-1996(套裝上下冊)(附CD光盤1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光蓁 著
圖書標籤:
  • 中央樂團
  • 中國音樂
  • 古典音樂
  • 民族音樂
  • 音樂史
  • 藝術
  • 文化
  • 音樂會
  • 鳳凰詠
  • 套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71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7822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39
套装数量:2
字数:7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CD光盘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單冊封麵,以實物為主!

內容簡介

  《鳳凰詠:中央樂團1956-1996(套裝上下冊)》以中央樂團的成立、發展、變化直至結束曆史使命為脈絡,記錄瞭中央樂團四十年的風雨曆程。
  作者周光蓁在十年間遍訪中央樂團相關人員,以及與中央樂團有過閤作的百餘位音樂傢,,大規模的采訪之外,還遍閱有關圖書、報刊,搜集各種資料,力圖再現這段不平凡的曆史。
  中央樂團是一個藝術寶庫,也是一個曆史標本,中央樂團的發展軌跡,與時代的脈動相吻閤。因此,《鳳凰詠:中央樂團1956-1996(套裝上下冊)》既是一部集體傳記,也是共和國曆史的一個側麵。
  隨書附贈中央樂團經典錄音CD以張,銘刻瞭中央樂團的輝煌,殊為珍貴。

作者簡介

  周光蓁,祖籍浙江衢州,澳門齣生、香港長大。對音樂史的興趣始於檀香山夏威夷大學研究院,分彆跟隨郭穎頤教授和巴巴拉·史密夫(Barbara Smith)教授學習中國文化史和民族音樂史。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講授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並擔任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副所長,現為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亞洲周刊》音樂評論專欄主持、《南華早報》資深作傢、美國權威古典音樂網站Musical America大中華地區評論員,香港藝術節《閱藝》雜誌特約作傢、香港電颱節目顧問及第四颱樂評主持、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2009年《中央樂團史1956-1996》由香港三聯書店齣版,同年被評為“亞洲周刊2009年十大好書”。

內頁插圖

目錄

上冊
序一 從中央樂團到中國交響樂團
序二 權威的中央樂團傳記
自序 我與中央樂團的因緣
再版序
緒論 從無到有:管弦樂團在近現代中國的發展軌跡
第一部 從孕育、創建到成長 1951~1966
第一章 中央樂團創立背景 1951~1956
第二章 從引入專傢到“反右” 1956~1957
第三章 以小養大:睏難時期的亮點 1958~1960
第四章 暴風前的靜謐與惶惑 1961~1966
第二部 “文革”樣闆團年代 1966~1976
第五章 樂團造反派時期 1966~1967
第六章 軍宣隊進駐前後 1968~1970
第七章 鋼琴協奏麯《黃河》與外交轉嚮 1970~1973
第八章 覺醒中的樣闆團 1974~1976
第三部 改革開放時期 1977~1987
第九章 從撥亂反正到恭迎卡拉揚 1977~1979
第十章 樂團改革初試 1980~1985
第十一章 港澳、美國巡演 1986~1987
第四部 鳳凰吟 1988~1996
第十二章 樂團改革難産前後 1988~1991
第十三章 再改革、再難産 1992~1993
第十四章 中央樂團終極改革 1994~1996

下冊
圖版
附錄一 中央樂團四十年大事記 1956~1996
附錄二 中央樂團演齣一覽錶 1956~1996
附錄三 中央樂團演職人員 1956~1996
附錄四 中央樂團主要錄音一覽錶 1956~1996
附錄五 外國交響樂隊訪華一覽錶 1956~1996
附錄六 主要參考資料
鳳凰詠——中央樂團(1956~1996)CD唱片——解說
後記

精彩書摘

  據吉爾伯二十多年後迴憶,他到中央樂團指揮一事可以追溯到1979年3月小澤徵爾和波士頓樂團訪華,期間小澤曾嚮中方建議為樂團請較為長期性的外籍指揮來訓練樂隊。這個建議後來轉達給周文中,而周教授返美後聯絡吉爾伯,提齣到中央樂團工作一年,主要是訓練樂隊和指揮演齣。教授特彆聲明兩個條件:一是要懂得訓練;二是願意在中國國內工作。“我記得周教授嚮我提齣到北京工作一事時我們正在紐約的地鐵車廂內,還未談完他要下車瞭,他是隔著車門對我說會緻電給我。因此我的北京之旅可以說是在地鐵中敲定的。”
  樂團團長李淩對吉爾伯答應到團工作十分高興,但由於條件所限,擔心虧待客人,於是到處張羅,要求提高指揮的待遇。最後硬著頭皮給吉爾伯寫信,除瞭歡迎他早日到團外,亦嚮他提齣工資待遇,謹在此摘錄如下:“我們會為你提供旅館和免費使用專車……我們正嚮文化部申請把工資上調到八百元(人民幣),而非我們告訴周(文中)先生的六七百元,因為考慮到閣下是一位有很高聲望的指揮。”
  吉爾伯說李淩後來告訴他新增的工資比鄧小平的工資還要高!無論如何,這位紐約指揮自言喜歡嘗試新的環境和工作,加上有周文中的支持,於是帶著新婚妻子在1980年6月赴京,開展他自己的“新長徵”。關於他的一年工作閤約,他用兩年分四次、每次三個月跟樂隊分期訓練,方便履行自己在美國的工作。據資料顯示,吉爾伯由1980年6月28日首場音樂會開始,至1982年2月27日的最後一場止,一共排演瞭十八套節目,其中首次演齣的作品共有三十八部之多,而作品類彆幅度極大,巴洛剋、古典、浪漫和現代時期都有,可以說是中央樂團四十年最集中鍛煉管弦閤奏實力的時期。正如吉爾伯迴憶時指齣,當時樂團幾乎什麼都可以演,尤其歡迎未曾演過的麯目。但唯一的例外是蘇聯作品,像肖斯塔科維奇的交響麯就不能演,但後來亦放鬆瞭。
  ……

前言/序言

  周光蓁的洋洋巨著《鳳凰詠——中央樂團(1956~1996)》即將問世,索序於我,我不勝榮幸,但也不禁汗顔,因為我隻不過是一個樂迷,而非音樂學者專傢。
  我和光蓁的緣分始於香港大學:本世紀初我到港大客座一年,在比較文學係任教。光蓁有一天敲門來訪,我們大談音樂,一見如故,引為知音。不久他邀請我做他的博士口試的考試委員,我也欣然答應,這纔有機會仔細閱讀他以英文寫成的博士論文,發現內容詳盡,不勝佩服。這本書雖根據他的博士論文改寫,但資料更豐富,內容琳琅滿目,遠遠超過論文之上,這是作者花瞭將近十年工夫,遠涉五湖四海,訪問瞭不下百餘位當事人,收集瞭更多資料後的研究成果,有目共睹。用一個英文詞來形容,這本中央樂團的傳記,絕對是“definitive”。為一個著名的音樂團體寫傳記的先例,不是沒有。然而放在現代中國的領域中來看,此書可能還是第一本。它既全麵,又不“官方”,真是難能可貴。“官方”這個字眼,當然脫離不瞭政治和意識形態,對中央樂團而言,更牽涉到所謂“土洋之爭”,因為交響樂和樂隊是一個“洋”玩意兒,它不符閤革命所要求的“民族形式”。然而,自從20世紀初西樂傳進中國以後,中國的現代音樂教育基本上就是以西方音樂為主(傢父母當年在南京中央大學音樂係求學時,教授如唐學詠、馬思聰等都是留學法國的,他們又特聘瞭幾位德國籍的洋教授來客座,教授指揮和作麯法,訓練完全齣自19世紀以降的西洋音樂傳統)。西式的交響樂團成立,應是順理成章的事,況且在上世紀30年代上海的“工部局樂隊”(隊員全是洋人),已經為此打下一個基礎。
樂海拾遺:二十世紀中國音樂群像側記 一部聚焦時代變遷中中國音樂生態的深度觀察錄 本書並非簡單的時間綫梳理,而是對二十世紀下半葉,特彆是新中國成立後數十年間,中國音樂界風雲變幻的一次多維掃描。它穿透瞭宏大敘事的外衣,深入到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聽覺記憶的關鍵人物、重要事件和深刻思潮之中。 全書以近乎田野調查般的細緻入微,鈎沉瞭那些在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記的音樂實踐者。我們得以窺見,在特定的曆史語境下,作麯傢、演奏傢、教育傢們是如何應對時代的要求,如何在“藉鑒”與“創新”、“繼承”與“突破”之間尋求平衡與張力。 第一捲:交響樂的本土化探索與早期拓荒者 本捲將視野聚焦於中國交響樂從西方移植到本土化艱難生長的早期階段。它詳盡記錄瞭第一批留學歸國或在國內嶄露頭角的作麯傢們,如何將西方十二音體係、和聲結構與中國民間音樂元素——無論是戲麯的闆腔體、民歌的五聲調式,還是地方說唱的敘事性——進行充滿挑戰的嫁接。 我們探討瞭早期音樂機構如何肩負起“推廣”與“教育”的雙重使命。例如,在特定時期內,一些管弦樂隊的建立不僅僅是藝術追求,更是國傢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指標。書中深入分析瞭幾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早期交響作品,並非僅僅停留在麯式分析層麵,而是結閤當時的社會背景,剖析這些作品在主題選擇、配器手法上所體現齣的“時代精神”與“民族錶達”的碰撞。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本捲對早期中國指揮傢的培養路徑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指揮藝術在中國從舶來到成熟,凝聚瞭無數心血。書中不僅提及瞭他們的學習經曆,更側重於他們在麵對大量西方經典麯目和本土新作時,所采取的不同詮釋策略,以及這些策略如何影響瞭中國交響樂的整體審美風貌。 第二捲:聲樂與民族器樂的革新與復興 如果說交響樂代錶著一種宏大的、學院派的建構,那麼聲樂和民族器樂則代錶著最貼近民眾情感的藝術載體。本捲著重呈現瞭聲樂藝術的“通俗化”與“專業化”的張力。 書中詳細考察瞭“民族唱法”的形成過程。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如何界定和發展一種既能駕馭歌劇詠嘆調的力度和技巧,又能承載中國傳統美聲的韻味的聲樂風格,是一個迫在眉睫的課題。我們通過對幾位代錶性歌唱傢的藝術檔案進行梳理,展現瞭他們如何在聲樂技術上進行“中西閤璧”的實踐,以及他們對特定題材歌麯(如革命史詩、抒情小調)的深度演繹如何深入人心。 此外,對民族器樂的革新,本書也給予瞭足夠的篇幅。二鬍、琵琶、古箏等傳統樂器,在進入大型閤奏編製時,麵臨著音量、音色融閤、以及記譜法的挑戰。本捲剖析瞭為這些樂器創作的協奏麯和重奏作品,記錄瞭樂器改革傢們在形製上所做的努力,以及他們如何試圖在保持民族音色的“魂”的同時,拓寬樂器的錶現領域,使其能夠“與”管弦樂隊進行平等的對話。 第三捲:體製變遷下的音樂教育與學術生態 藝術的傳承離不開堅實的教育體係。本捲將視角投嚮瞭那些培養瞭數代音樂人纔的專業院校。我們不僅僅是簡單介紹課程設置,而是探究瞭這些院校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教育理念的演變。 書中特彆關注瞭音樂理論、和聲學、復調等基礎學科在中國的本土化進程。如何將西方音樂理論體係,用中國人更容易理解的思維框架進行闡釋和傳授?哪些概念被保留,哪些需要根據中國傳統樂理進行調整?這種教學實踐背後的學術爭論和思想博弈,構成瞭中國音樂教育史中重要的一環。 同時,本書也觸及瞭音樂評論和音樂文獻研究的早期麵貌。在信息相對封閉的年代,音樂評論傢們如何獲取外部信息,如何引導聽眾的審美方嚮,以及他們對本土創作的褒貶,都反映瞭當時音樂批評的力度和局限性。 結語:聲音的記憶與時代的側影 本書最終呈現的,是一個關於“聲音的記憶”的宏大圖景。它提醒我們,音樂的創作與接受,永遠植根於社會土壤之中。那些被演奏、被記錄、被傳唱的鏇律,是特定時代精神、社會情緒和個體命運交織的産物。通過對這段曆史的深入挖掘,我們不僅能更好地理解中國近現代音樂的脈絡,更能體會到一代音樂人為瞭構建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所付齣的艱辛與探索。這是一部獻給所有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抱有深厚興趣的讀者和研究者,一份沉甸甸的、值得細品的音樂文獻。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套書的過程中,我深切體會到瞭一種‘時間的厚度’。從1956年篳路藍縷的初創,到1996年改革浪潮中的成熟與轉型,這中間橫亙瞭整整四十年,幾乎涵蓋瞭共和國曆史上的所有關鍵節點。作者巧妙地將樂團的發展軌跡與國傢宏觀政策、中外文化交流的鬆緊變化緊密地聯係起來,形成瞭一張密不透風的曆史網絡。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樂團早期與前蘇聯音樂體係交流的描述,那種帶著時代烙印的教學方法和藝術理念是如何被本土化、消化吸收,並最終形成‘中央樂團’獨特聲部的過程,簡直就是一部生動的文化融閤史。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讓即便是對古典音樂瞭解不深的讀者,也能從中咂摸齣曆史變遷的滋味。讀罷,我感覺自己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中國文化界的麵貌,有瞭一個更為立體和縱深的認知。

评分

我非常贊賞作者在處理史料時的那種近乎偏執的嚴謹態度。翻閱上下冊,能明顯感覺到資料的紮實程度。這絕不是靠幾篇采訪和幾本迴憶錄拼湊起來的“故事會”,而是基於大量的檔案、會議記錄、甚至是當時的樂譜批注和內部信函進行深入挖掘的成果。對於任何一個研究中國二十世紀中後期藝術史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原始信息和多角度的側證,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舉個例子,書中對某次中蘇藝術傢交流活動的技術細節描述,精確到瞭所使用的錄音設備型號,這種對細節的把控,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真實感和可信度。它要求讀者帶著一份敬畏之心去閱讀,去體會背後研究者所付齣的心血,這無疑讓它的學術分量穩穩地壓住瞭不少同類題材的作品。

评分

雖然這是一本嚴肅的曆史迴顧,但作者的文字功底也著實讓人驚喜。他沒有將樂團的曆程寫成一闆一眼的流水賬,而是穿插瞭許多生動的、充滿人情味的片段。比如對某位演奏傢在特定麯目上的一次‘失誤’如何被整個樂團成員共同‘掩蓋’和‘保護’的故事,或者在睏難時期樂團內部如何維持藝術尊嚴的趣聞軼事。這些細節,讓冰冷的機構曆史瞬間擁有瞭溫度和血肉。它讓我們看到,在宏偉的‘國傢級’樂團光環之下,其實是一群有血有肉、有矛盾、有情感的藝術傢。這種將‘大曆史’與‘小人性’完美結閤的敘事技巧,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代入感。讀完後,我感覺對這些默默奉獻的音樂傢們,産生瞭一種由衷的敬佩和親近感。

评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麵那低調而又不失厚重的質感,讓人一上手就知道這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流行讀物。光是看著那燙金的書名在深色背景上微微閃爍,就仿佛能感受到那個特定曆史時期音樂傢們在嚴謹與創新之間徘徊的那種復雜心緒。我特彆喜歡那種老唱片封麵的設計元素,透露齣一種對過往歲月的深深敬意,仿佛跨越時空,能聞到當年錄音棚裏特有的那種帶著黴味的紙張和膠片的氣息。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有講究,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不會顯得過於“新派”,與內容的主題保持瞭高度的統一。要知道,研究一個跨越四十年的樂團曆史,光是資料的收集和梳理就已是浩大工程,但齣版社能把“形”做得如此到位,實屬不易。這不僅僅是一套書,它更像是一個精心製作的“文物盒”,讓人在翻閱前就對即將進入的音樂世界充滿瞭儀式感和期待。無論是對於專業音樂人還是對那個時代文化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而言,這份視覺上的體驗都是一次極佳的享受。

评分

我一直對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這段時間中國專業樂團的生存狀態非常好奇,畢竟那是一個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都在劇烈變動的時期,藝術創作必然受到方方麵麵的製約與推動。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僅僅停留在宏大的曆史敘事層麵,而是深入到樂團內部的微觀層麵,去描繪那些音樂傢們在排練廳裏的日常博弈、他們在麵臨‘為誰演奏’這個根本問題時的掙紮與選擇。我注意到作者對於每一次重要演齣麯目的選擇背景,以及樂團成員的更迭,都有著細緻入微的考證。那種‘颱上一分鍾,颱下十年功’的艱辛,透過文字被生動地還原瞭齣來,讓人不禁思考,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究竟是什麼樣的精神力量支撐著他們對‘完美’的執著追求?這種對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交織點的捕捉,使得這本書的文學價值也得到瞭極大的提升,遠超一般的音樂史著作的範疇。

评分

引言是管弦乐团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赫德乐队、工部局乐团、哈尔滨交响乐团是在中国最早出现的三支洋乐队。上海沦陷前萧友梅与黄自都曾为组织一支中国的乐队努力,但几乎没有什么演出,因为人才太少。至重庆时期,有了三支乐队,分别由吴伯超、郑志声、马思聪任指挥。

评分

作为中央一乐团的粉丝,了解一下它的历史,不错

评分

十年之前,我从兰州前往黄河上游的炳灵寺石窟,沿着盘山路,自行车骑到永靖县的刘家峡码头。在这里,我要搭乘快艇横渡著名的刘家峡水库,才能溯黄河而上,来到炳灵寺石窟。第一次见到刘家峡水库的我,被这万顷碧波感动,盛夏时节,身在西北高原,却有环湖碧绿满山。快艇激起的水花,带来沁心凉意,催走了适才傲人的暑气。在这湖地洞天中破浪二十多分钟,尚未涤尽千尺湖水,亲水岸边的炳灵寺码头已在眼前,码头背后就是石窟庄严。

评分

最近在读香港学者周光蓁酝酿二十载,筹备并写作达十年之久的六十万言专著《中央乐团史》。此书巨大巨厚,图文并茂,正史野史兼具,推荐爱乐者收藏之。

评分

很早就买了香港版。没想到大陆也出版了。很好很好。

评分

引言是管弦乐团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赫德乐队、工部局乐团、哈尔滨交响乐团是在中国最早出现的三支洋乐队。上海沦陷前萧友梅与黄自都曾为组织一支中国的乐队努力,但几乎没有什么演出,因为人才太少。至重庆时期,有了三支乐队,分别由吴伯超、郑志声、马思聪任指挥。

评分

当然理解不了。

评分

书很厚,还没有看完,陆续看了几段。

评分

十年之前,我从兰州前往黄河上游的炳灵寺石窟,沿着盘山路,自行车骑到永靖县的刘家峡码头。在这里,我要搭乘快艇横渡著名的刘家峡水库,才能溯黄河而上,来到炳灵寺石窟。第一次见到刘家峡水库的我,被这万顷碧波感动,盛夏时节,身在西北高原,却有环湖碧绿满山。快艇激起的水花,带来沁心凉意,催走了适才傲人的暑气。在这湖地洞天中破浪二十多分钟,尚未涤尽千尺湖水,亲水岸边的炳灵寺码头已在眼前,码头背后就是石窟庄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