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存在者與本質

論存在者與本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托馬斯·阿奎那 著
圖書標籤:
  • 存在主義
  • 哲學
  • 本質主義
  • 現象學
  • 薩特
  • 海德格爾
  • 存在
  • 意識
  • 自由
  • 人本主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20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23490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論存在者與本質》由“引言”與六章正文組成。
  “引言”針對西方哲學邏輯中心主義和本質主義哲學傳統,發揮亞裏士多德和阿維森納的思想,強調區分邏輯學與本體論,強調區分本質概念和存在概念的本體論和實存論性質。
  第1章“存在者與本質這兩個詞的普遍意義”提齣瞭從現實存在者齣發達到事物本質的認知路綫(與其關於上帝存在的宇宙論證明相呼應,並為之奠定瞭基礎)。
  第二章“作為在復閤實體中所發現的本質”一方麵強調物質實體的本質並非如柏拉圖主義所言,僅僅由形式構成,而是由形式和質料組閤而成;另一方麵又強調瞭質料乃物質實體個體化原則(individuationis principium)。
  第三章“本質與屬相、種相和種差的關係”針對希臘哲學將屬相、種相等邏輯概念理解為本質的邏輯中心主義路綫,強調指齣屬相和種相並非物質事物的本質本身,它們是由“理智活動”完成的,是作為“在理智中所具有的存在本身生發齣來的偶性”相關於本質的。
  第四章“作為在脫離質料的實體中所發現的本質”討論瞭區彆於物質實體的精神實體(如天使等)的本質不是由質料與形式復閤而成的,而是單單由形式構成的。進一步強調瞭在受造物中存在與本質相區彆的原則。(這是阿奎那對西方哲學史是一項基本貢獻,至現代為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作瞭鋪墊。)
  第五章“在不同存在者中所發現的本質”和“作為在偶性中所發現的本質”,突齣強調瞭上帝的本質特徵在於“單純性”:A,上帝既沒有質料也沒有偶性;B,上帝的本質即存在。由於A,上帝的本質區彆於物質實體;由於B,上帝的本質區彆於精神實體。並且,既然無論物質實體還是精神實體,其存在都是“由他存在”而非“自己存在”,從而也就通過對本質學說的討論深層次地論證瞭存在即活動或創造活動這一重大的存在主義哲學公式,而且也為基督宗教神學的創世學說作瞭理論鋪墊。
  該著是阿奎那哲學和神學著作中具形而上學意蘊的著作,在西方哲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正因為如此,該著曆來受到學術界和齣版界的高度重視。
  當今西方齣版界有三個較為流行的英文譯本:(1)Armand Maurer譯本;(2)Joseph Bobik譯本;(3)George G. Leckie譯本。
  可以說,研究阿奎那的哲學和神學,不研究此書便很難上升到其理論製高點。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存在者”與“本質”這兩個詞的普遍意義
第二章 作為在復閤實體中所發現的本質
第三章 本質與屬相、種相和種差的關係
第四章 作為在獨立實體中所發現的本質
第五章 在不同實體中所發現的本質
第六章 作為在偶性中所發現的本質
結論
附錄一 西方形而上學傳統中的一部經典之作
——對托馬斯《論存在者與本質》的一個當代解讀
一、對侉統j羅輯豐義思維範式的顛覆:實存概念VS邏輯概念
二、麵嚮存在者本身:事實存在VS邏輯存在
三、本質的發現:本質的實存性、特殊性與構成
四、走嚮作為“純粹活動”的“純粹存在”
從存在者到存在本身
五、作為形而上學革命傢的托馬斯的理論得失
海德格爾vS吉爾鬆
附錄二 人名外中文對照錶
附錄三 人名中外文對照錶
附錄四 著作名外中文對照錶
附錄五 著作名中外文對照錶
附錄六 主要術語外中文對照錶
附錄七 主要術語中外文對照錶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存在者”與“本質”
  這兩個詞的普遍意義
  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一如哲學傢在《形而上學》第5捲中所說,對存在者(ens)本身可以用兩種方式加以解說:按照一種方式它可以區分為十個範疇;按照另一種方式它則可以意指命題的真實性。這樣兩種方式之間的區彆在於:按照第二種方式,任何事物,凡是能夠對之形成一個肯定命題的,就可以被稱作存在者,即使那命題並沒有肯定什麼東西實際存在,亦復如此。這樣一來,缺乏(privationes)和否定(negationes)也就可以算作存在者瞭。因此,我們可以說“肯定是與否定相對立的”以及“盲是存在於眼中的”。但是,按照第一種方式,則沒有什麼能夠說成是存在者,除非能夠指齣有什麼事物實際上存在。這樣一來,盲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就不再能夠說成是存在者瞭。
  因此,“本質”這個詞就不是由言說存在者的第二種方式(secundomodo)産生齣來的。因為按照這種方式,一些事物雖然被稱作存在者,但是卻並不具有本質,這在缺乏的情況下很清楚。毋寜說,“本質”這個詞是由言說存在者的第一種方式産生齣來的。因此,評注傢在亞裏士多德解說存在者的兩種方式的地方評論說:“隻有按照第一種方式解說的存在者纔可以說是內蘊有一件事物本質的東西。而且,既然如上所述,按照這種方式所言說的存在者可以區分為十個範疇,則所謂本質就應當意指那些為所有自然事物(omnibusnaturis)所共有的東西,各種不同的存在者就是據此歸屬到各種不同的屬相和種相之下的,如人性乃人的本質,如此等等。
  由此看來,既然事物用以充當其屬相和種相的東西即是錶明這件事物是其所是的定義所意指的東西,則哲學傢們因此也就用“實質”這個詞取代本質一詞。哲學傢常常稱之為一件事物藉以成為該物的東西,即那種使一件事物成為其所是的東西。本質也被稱作形式(folxna),因為如阿維森納在《形而上學》第2捲中所說,每一件事物的真實性都是藉形式錶示齣來的。
  ……

用户评价

评分

的存在一样, 形式落实的事物, 即质料, 也是如此。这样, 在由这两者的结合所产生出

评分

  多瑪斯.阿奎那生於義大利羅課什卡(Roccasecca)的阿奎那城堡(Aquino castle),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有體系的研究哲學。西元1256年,在巴黎與義大利士林/經院學派神學家、神祕學家、方濟會會士波那文都拉(Bonaventura 〔Giovanni di Fidanza〕,約1217~1274)同時畢業,考得碩士學位。隨即留在巴黎大學任教,三年後回義大利,執教許多著名大學,教學期間,結識了亞里斯多德哲學專家摩爾柏克(Wilhelm von,Moerbeke,1215~1286),並且從摩爾柏克處獲得所有亞里斯多德的著作,從此專研於亞里斯多德哲學。1274年在往里昂第二屆大公會議(Council of Lyons II 1274)途中逝世,享年五十歲。死後被封為「天使博士」(Doctor Angelicus)。1657年教宗碧岳五世(Pius V,1566~1572)宣布為教會聖師(Doctor of the Church);1879年教宗良十三於《永遠之父》(Aeterni Patris)通諭尊為「眾學者的領袖和導師」(DS 3139)。

评分

而生存和繁殖的欲望则被阿奎纳视为是基本(自然的)人类价值观的基础,所有人类的价值观都是由此衍生。人类的法则是属于实际法,只能套用至人类。而自然法则可以套用至政府和社会上。神授法则是上帝透过经籍给予的启示。

评分

阿奎纳否认人类对于动物负有任何慈善的责任,因为动物并不属于人类,否则以它们为食也是非法的了。不过这并不表示我们有权利虐待它们,因为“残忍的习惯可能会影响我们对待其他人类的方式。”

评分

(96%好评)

评分

第一章“存在者与本质这两个词的普遍意义”提出了从现实存在者出发达到事物本质的认知路线(与其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相呼应,并为之奠定了基础)。

评分

  第二章“作为在复合实体中所发现的本质”一方面强调物质实体的本质并非如柏拉图主义所言,仅仅由形式构成,而是由形式和质料组合而成;另一方面又强调了质料乃物质实体个体化原则(individuationis principium)。

评分

三慧修行被一切故,聲聞緣覺菩薩,曰別行。

评分

1 本地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