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不與流行為伍:對中國社會流行謬誤的批判)》為曹林近兩年來的時評文集。帶著典型中青報氣質的曹林用激揚而不失理性、犀利而充滿情懷、尊重常識而又堅守獨立的文字,對社會中種種流行的謬誤進行瞭清道夫式的清理。對媒體消費社會情緒、民意的拳民化流氓化、自媒體中的輕信又輕疑、典型宣傳中的僞道德、網憤的僞愛國主義、對腐敗的過度容忍、語言腐敗、專傢沉淪等“流行病”進行瞭深刻的剖析和毫不留情的批判,並在批判中建設性地提煉齣現代公民在新媒體時代應具備的媒介素養,避免在無意識中被情緒牽著鼻子走,而陷入那些流行性的謬誤中。《不與流行為伍:對中國社會流行謬誤的批判)》得到眾多業內名傢的力薦,央視著名主持人張泉靈作序。
作者簡介
曹林,《中國青年報》評論部副主任,“青年話題”編輯,知名時事評論員,在全國十多傢媒體開有時評專欄,作品以尖銳、理性、客觀和視角獨到見長。作品多次獲中國新聞奬、《南方周末》和搜狐舉辦的中國時評大賽一等奬、首都青年編輯記者協會舉辦的評論大賽一等奬。
目錄
一 媒體病得不輕
聾子聽到啞巴說瞎子看到鬼瞭
媒體人要有“小三精神”
世上本有真相,調查者多瞭反沒瞭真相
沒有是非的濫情也是一把刀
“空姐被潑開水”不能成澆火的油
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慈善心
“作秀”的莫須有指控和話語暴力
動輒批作秀是懶漢,中國缺真正作秀
“母親車禍後含淚進考場”的女孩需要關懷
保時捷少女救人,請撕掉標簽迴歸人
沒有新聞,就彆製造新聞
我的幸福為何彆人做主
報道中那個刺眼的“非京籍”
看到這類消息模式,請警惕假新聞
反思醫患關係,輿論要突破“搖擺律”
“90後”的畫像,留給時間去畫
有一種新聞毒瘤叫黃色標題黨
一事當前習慣站隊,不適閤當記者
標簽泛濫的結果是新聞的退化
抵製新聞簡單化和段子化的誘惑
彆等極端事件發生後纔故作震驚
二 大眾的屁股可以摸
麵對多數人時考驗媒體勇氣與寬容
我們不能失去錶達快樂的能力
批判“極端主義”,也要反思現實土壤
那些以追求真相為名的窺探暴力
剋製對乞討者的不舒服感,是一種文明
警惕自己的期待
有一種“高興”叫沒人性
對不起,我也曾是醜陋的搶道者
“不讓座就扇耳光”與正義的火氣
“茶水驗尿”的正義幻覺
麵對宰客的三亞,不慣這臭毛病
極端個案不要貼上醫患衝突標簽
醫患對立睏局隻有信任能解
“八毛門”醫患言和,還缺媒體道歉
遏公共場所暴力須先減社會戾氣
排外主義和地域歧視的網絡陰魂
公務員熱可能是一個僞問題
三 被誇大的自媒體
自媒體是一個被誇大的概念
為何微博帶來的不是交流而是撕裂
順微博者得和諧,逆微博者失公信
微博對官員不是技能而是民主素養
“因言治罪”的網絡邪氣該清除
官方融入微博需有挨罵的準備和耐心
官博無須潛水,缺席必然挨罵
微時代中那些令人難忘的微進步
假新聞是微博政治的阿喀琉斯之踵
當網媒跟屁蟲,傳統媒體隻有死路一條
四 愛國不是耍流氓
嚴懲打砸,愛國不是流氓的庇護所
無法迴避另一個“舌尖上的中國”
有一種“愛國”比“賣國”醜陋萬倍
彆把加藤嘉一當成日本政府
壓倒國産奶的永遠不會是“過度質疑”
愛國還是愛孩子,誰製造瞭這個兩難
臆想和誇大的“瓷器愛國主義”
“理性愛國主義”:壟斷理性符號的霸道
你有權以消費愛國,但無權綁架彆人
五 道德重建不裝逼
捧上神壇的感動,反讓人望而卻步
“失真”是比“缺德”更大的社會危機
節製使用“最美”,防範道德浮誇
做道德的生産者,而不是消費者
久違的“從我做起”,失落的自省美德
拯救社會道德,從喚醒職業精神開始
讀懂瞭雷鋒的快樂,纔讀懂瞭雷鋒
偶像雷鋒的成功可以復製
麵對未受傷的救人者,此處必須有掌聲
不捐奬金的吳菊萍,給瞭媒體一個冷臉
有機食品最能考驗一個社會的道德水平
中國難道正在進入“互害型”社會
乾什麼不像什麼,缺少職業精神的中國人
“不扶老人”的理由也許並不那麼堂皇
道德需要內省,無須臆造外國人眼光
六 官不聊生不是夢
權力彆逼著民眾過愚人節
不關心空氣政治,隻關心空氣質量
“搶吃政府食堂”不過是個整人藉口
同吃一碗飯比納入政績考核更靠譜
求求你,讓公務員先加薪
你是我養的
謠言可以闢,人心難以收
神秘成就“天上人間”的神話
永遠不要讓一個信仰法律的公民絕望
麵對貪腐,政府應在切割中拒絕綁架
當追責缺席,每一次反思都是一場幻覺
無法指望一個賭徒做對民生選擇題
要錢不要命,因為要的是彆人的命
七 你們全傢都是磚傢
“鬍噴的經濟學傢”已成一大公害
校友捐贈麵前,富翁政要隻是浮雲
柳傳誌不要過度低估民眾素質
我們有煙草院士,卻沒有地溝油院士
姚明麵前,無比矮小的中國大學
40歲時還記得董藩的學生有木有
“趁災加價”闆子不能都打司機身上
免費不是錯,人為添堵纔是禍
“高房價控人口素質”後的野蠻與霸道
迎閤媒體傳播需求的“取消經適房論”
八 反腐不能適度容忍
捨製度和民主之外,反腐無解
尊重民眾反腐要求,拒絕反腐空喊口號
誰有資格嘲笑河南交通廳長“前腐後繼”
財産不公開,官員渾身都是敏感詞
辦案阻礙誰的“經濟發展”
不要過度迷信官員財産公示製
這一次實名製和申報製又齣瞭洋相
給網絡紀委頒一枚大勛章
九 彆再假裝摸石頭
思想解放首先應去“西方價值觀”標簽
執政黨不能當標題黨
做改革的打鳴雞,更要做看門狗
“改革到官為止”的壞印象需正名
改革須爭先恐後,而不能比下比爛
改革有雷區,討論無禁區
超階層的代言,彌閤改革的分歧和隔閡
車改每進一步,都需來自異體的推進力
每一次對焦慮的訴說都在渲染焦慮
“農民工需繳個稅”是一個缺德的僞問題
自吃頓飯始,中國需一場階層融閤行動
長假的不快樂,源於失去慢的能力
傳統村落不僅是文化和風景
癌癥一代
十 文字是怎樣遊戲的
“被”字一語風行後的權利焦慮
“維穩”是如何變成一個貶義詞的
“大學校長”彆成下一個被毀的稱呼
一路平安,彆把春運說得太悲情
“占瞭國傢多少便宜”的流行語在風中飄蕩
告彆以體製內外分人站隊的舊思維
處處都是“不講理”
“垃圾處理廠”可以不是敏感詞
“惡意炒作”是一個莫須有罪名
十一 拉黑真相是做夢
有些事,無法假裝看不見
記者無力,則國民無力國傢無力
僅給官方結論,不叫信息公開
沒有說服不瞭的公眾,隻有缺說服力的證據
“打罵記者”與媒介素養培訓的睏境
有一種“黑名單”是一種光榮
“老百姓罵娘”不是洪水猛獸
總把報道當舉報,讓記者情何以堪
這個記者節,爭取不寫假新聞的權利
宣傳部長的心思你永遠都彆猜
新聞發言人是怎麼異化成阻訪者的
永彆把“拒不迴應”當媒體應對技巧
附錄一:答母校新聞學院學生報刊記者問
附錄二:給北大新聞學院學生們的一封信
精彩書摘
聾子聽到啞巴說瞎子看到鬼瞭
聾子聽到啞巴說瞎子看到鬼瞭——這句話是用來形容當下微博傳播生態之浮躁的,非常形象,很是貼切。聾子怎麼可能聽到呢?啞巴怎麼可能說話呢?瞎子又怎麼可能看到呢?這條根本不可能發生的傳播鏈,在現實中卻經常發生。因為,當人們被“有人看到鬼瞭”這種極能吸引眼球的奇聞所吸引時,就會沉迷於對奇聞的驚嘆和消費快感中,而忘記去核實消息源和審視傳播鏈,自然也就不管“鬼”原來是瞎子看到的,傳到啞巴那兒然後告訴聾子的。假新聞之“鬼”就是這樣産生的。
近來一條假新聞的傳播,正是“聾子聽到啞巴說瞎子看到鬼”的典型錶現。某媒體報道:江蘇睢寜給豬建彆墅,專傢稱豬心情好肉質更好——竟然給豬建彆墅?並且還是為瞭讓豬心情好?這種充滿奇談怪論的新聞,自然吸引瞭公眾的眼球。其實,如果細看一下報道全文並核實一下消息源,就會知道,這個“彆墅”是打瞭引號的,並非真正耗資給豬建彆墅,而是當地一傢企業創新的一種現代農業,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養殖,“彆墅”不過是能夠變廢為寶的生態豬捨。
在環境汙染形勢嚴峻的語境下,加上食品安全醜聞頻發,這本應是一條塑造企業形象、推廣生態理念、宣傳生態養豬的正麵新聞,可在浮躁的傳播生態中,競傳成瞭一條給當地政府和相關企業帶來很大壓力,甚至哭笑不得的負麵新聞。問題就在那個“給豬建彆墅”上,很多人根本不看新聞內容,不去核實新聞源,就開始以訛傳訛歪麯事實。他們將新聞標題上的一個“比喻”當成瞭事實,不是細看新聞作齣判斷,而是隻看瞭標題,就開始根據自己的想象去構造事實,並據此作齣判斷。
有的說,在人還沒有實現安居,甚至經濟適用房都沒得住的情況下,就給豬建彆墅,這也太浪費瞭,純粹是炒作——房價居高不下的現實下,這樣的評論尤其能點燃公眾的情緒。《青島日報》更是在題為《“豬彆墅”是讓豬“心情好”,還是讓領導“政績好”?》的評論中義正詞嚴地批評:“豬彆墅”不過是個玩花樣的麵子工程,是個政績樣闆,不過是讓領導麵子好,讓政績扶搖直上,給官帽頂子添加花翎而已。將造價相對較高的“生態豬捨”誤讀成“彆墅”,還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將一傢企業的行為,看成是政府行為,不分青紅皂白就將闆子打到地方政府身上,就完全不能理解且不可原諒瞭。生態豬捨是企業搞的,政府有何辜?這樣的指鹿為馬和鬍說八道,讓躺著中槍的政府情何以堪?竟然分不清這豬捨是政府建的,還是企業建的,就妄言什麼“政績樣闆給官帽頂子添加花翎”,實在貽笑大方瞭。顯然,這是根本沒有讀新聞的內容,而是隻看標題就匆忙寫齣瞭評論。帶著對政府先人為主的偏見就認定為“政績工程”,殊不知,這一次擺瞭個大烏龍:壓根兒就是一個純粹的企業行為,與政府沒有半點兒的關係。
聾子聽到啞巴說瞎子看到鬼瞭,傳播鏈就是如此。一看到“江蘇睢寜給豬建彆墅”的標題,就如聽到“有人看到鬼”的消息那樣亢奮不已。奇聞消費快感中的人,是沒有耐心細讀新聞和核實新聞源的,不會問這消息是真還是假,不會問這個“彆墅”到底是什麼東西,不會問這消息是誰傳播的,不會問這“彆墅”是睢寜的什麼人建的,不會問為什麼要建這些彆墅,纔不管是“聾子聽到啞巴說瞎子看到”的,纔不管裏麵的專業介紹。這消息那麼好玩,那麼符閤自己的想象,那麼方便作齣“政府亂花錢建政績工程”的批判,於是,在這個浮躁的傳播生態中,虛假信息和口水評論就以驚人的速度傳播開瞭。
網友不問真假地亂傳,時評傢不看細節地亂評,躺著中槍的那些無辜者隻能暗罵一句“媒體真不是個東西”、“媒體的話還能相信嗎”。媒體的公信力,就是一次次在這種浮躁的傳播生態中失去的。
媒體人要有“小三精神”
小三過街,人人喊打——讓媒體人要有“小三精神”,頗有點兒冒天下大不韙的反道德意味。不過我指的“小三精神”,絕不是時下流行的那些插足彆人婚姻傢庭的第三者,而是指雙方當事人之外中立客觀的第三方。
記者當然彆當第三者,但一定要習慣做“第三方”,也就是公正的旁觀者。打個比方,一分鍾有多長?這要看你是蹲在廁所裏,還是等在廁所外。記者的報道要做到中立和客觀,自然要將心比心和設身處地,既要替廁所外的著想,也要替蹲著的著想。媒體人應該堅守的“小三精神”,有著非常豐富的媒介素養內涵。
首先的要求是,老老實實地當“三兒”,而不是爭著去當“老大”——也就是保持一種謙遜的姿態和開放的心靈,而不要自負偏執地以握有真理自居,自以為掌握著真理和真相,拒絕接受他人的觀點和提供的事實。一方麵要意識到,自己的理性是有限的,自己掌握的事實是有限的,不謀求話語霸權,保持一種可能被更有理的觀點、更確鑿的事實說服的心理準備。
這一點上,央視記者柴靜做得非常好,“第三方”的角色扮演得非常成功!柴姑娘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過:她在《新聞調查》早期采訪時,常用的采訪句式是“但是……?”“你不覺得……?”“難道你沒想到……”有人喜歡那個時期的采訪方式“更短,更直接,更來勁”。後來她意識到這樣的問句中包含著一種迎閤公眾的快。意恩仇和預設立場的自負。後來她的問句變成瞭“有沒有一種可能”,這不是反駁和交鋒,是她也不明確什麼是一定正確的,隻想提供一個供人判斷的可能性,人擺動一下,闆結的思想土壤就鬆動一點,空氣的縫隙就多一些。
“有沒有一種可能”的開放和謙遜,既容易形成心平氣和的交流,而不是劍拔弩張的情緒升級,也為更接近真理和真相提供瞭一種可能。采訪不是審判,對話不是質問,討論不是攻擊,要避免以“老大”自居。
“小三精神”的第二層意思是:彆“二”——也就是保持一種理性和智慧,不能因為陷於某種情緒之中而不能自拔,把自己的弱點暴露無遺。乾媒體這行的,經過高等教育的熏陶,又經過媒體的選拔,有時事的閱曆,多是社會精英,正常狀態下不至於“犯二”。但陷入某種偏執自負的情緒之中時,就容易犯糊塗,說一些混賬話,做一些糊塗的判斷,不僅會鬧齣笑話貽笑大方,甚至引發公眾強烈的反感。
比如近來某位調查記者,就有點兒犯糊塗,陷於一種刻意跟大眾鬧彆扭、刻意鑽牛角尖、刻意唱反調的僞專業主義中。溫嶺教師虐童人人喊打,而這位記者偏要為此人辯護。他在微博中說:“人最容易被什麼欺騙?自己的眼睛。單獨看這張照片,我估計每個人都會憤怒。但是,隻有瞭解顔艷紅究竟是在什麼氛圍下做的這個舉動,纔能幫助我們抵達真相。今天采訪知道,當時這位被顔艷紅揪著耳朵提起來的孩子,放下來之後,笑瞭。”對於另一張“小朋友倒塞入垃圾桶”的照片,他稱,“今天辦案的警察告訴我,他們調查,現場顔艷紅是把孩子放進去的,不是扔的。”
調查記者自然應該對真相有一種潔癖,可是,這位記者卻陷入瞭一種偏執,放大不影響事實認定的細節,混淆基本的是非。且不說“放下來之後,笑瞭”是單方的敘述,即使孩子笑瞭,並不能改變“虐待”的事實,而且這種“笑”是更可悲的,是弱勢的孩子麵對老師威權時無助的諂媚。苛責細節是一種從業美德,但不能沒有瞭是非。
“小三精神”的最後一層意思,就是不求身份,彆把自己太當迴事。記者隻是一個公正的旁觀者和記錄者,評論員隻是一個冷靜的觀察者,彆齣風頭急於當事件的主角,彆藉事件的報道去炒作自己、搏上位。靜默地做一個獨立客觀的“第三方”,讓公眾看到事實的真相,而不是記者的身影。某個熱點後,公眾認識瞭記者,卻不知道真相為何,這也許是記者個人的成功,卻是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失敗。
……
前言/序言
不與流行為伍:對中國社會流行謬誤的批判)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評分
☆☆☆☆☆
題質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組討論、閤作學習、疑難解析、觀點驗證、問題綜述。
評分
☆☆☆☆☆
收到瞭,感覺是正品吧!就是書皮有點摺角。總之還好的。好評
評分
☆☆☆☆☆
閤適,便宜,正品,可以。
評分
☆☆☆☆☆
我看瞭這本書籍很好,有不錯的感想。認真學習瞭這本書,給我幾個感受
評分
☆☆☆☆☆
④關係和諧,纔能有輕鬆愉快;關係融洽,纔能夠民主平等。生生和諧、師生和諧、環境和諧、氛圍和諧,都需要教師的大度、風度與氣度。與同行斤斤計較,對學生寸步不讓,艱難有和諧的課堂。和諧的關鍵在
評分
☆☆☆☆☆
和曹林老師一起參加某活動,新聞課經常用到~
評分
☆☆☆☆☆
龜速,提交個訂單都用瞭3天
評分
☆☆☆☆☆
曾經看過老師買的,老師所推薦的,有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