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對於細節的考據功夫,簡直可以用“吹毛求疵”來形容,但這種“吹毛求疵”恰恰是史學著作的立身之本。我留意到,書中對於一些關鍵地理名稱、人名異譯的辨析,都做瞭詳盡的比對和說明。這對於我們理解古代不同史料之間的差異,以及曆史地理的變遷,提供瞭極其寶貴的參照係。許多其他相關著作中一帶而過、含糊其辭的地方,在這裏都被細緻地解剖和論證。它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是在展示曆史研究的方法論,讓人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學習瞭如何去審視和質疑文獻,這種深層次的學術訓練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评分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知識密度雖然很高,但其內在的邏輯結構卻如同精密的鍾錶,部件環環相扣,清晰可見。尤其是在梳理數百年間錯綜復雜的朝代更迭和西域諸國的興衰起伏時,作者構建瞭一套非常有效的索引和對照係統,使得讀者能夠輕鬆地在不同時間段和地理區域之間進行跳轉和比對。這種對宏大曆史框架的精準把握,確保瞭讀者在消化大量具體史料的同時,不會迷失在紛繁復雜的細節之中。它不僅是一部資料匯編,更是一部結構嚴謹的導覽圖,引領我們穿越曆史的迷霧,洞悉其運作的深層機製。
评分閱讀一些關於古代史的著作時,最怕的就是遇到那種過於晦澀難懂、術語堆砌的文字,讓人不得不時刻停下來查閱各種背景知識,極大地打斷瞭思維的連貫性。然而,這本書在行文的流暢度和敘述的娓娓道來上,展現瞭極高的水準。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引導讀者進入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憑藉其清晰的脈絡和生動的筆觸,快速把握住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它並非那種枯燥的年代記,更像是史學傢在為你細緻勾勒一幅幅西域風貌圖,讓你能真切感受到絲綢之路上駝鈴聲聲,文化交融的盛況。這種敘事技巧的成熟,使得閱讀過程本身變成瞭一種享受,而非負擔。
评分書中的觀點闡發,體現瞭一種難得的平衡感與審慎態度。在處理涉及民族關係、文化衝突或權力更迭等敏感的曆史議題時,作者明顯避免瞭簡單化的二元對立敘事,而是力求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剖析。例如,在描述某一政權對外部勢力的接納與排斥時,書中援引的材料既涵蓋瞭官方記錄,也參考瞭地方誌乃至域外史料,使得論證的立體感十足。這種不偏不倚、力求公正的學術立場,給予讀者極大的思考空間,讓人感到自己是在與一位嚴謹且公正的智者對話,而不是被動接受既定結論。
评分這套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著實令人稱道,紙張的觸感溫潤而厚實,即便是長時間的閱讀也不會感到眼部疲勞。打開扉頁,一股淡淡的墨香撲鼻而來,這種精心的製作在如今的齣版物中已屬難得。裝幀設計上,那種古樸中又不失典雅的風格,恰到好處地烘托瞭內容的厚重感。我尤其欣賞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距疏朗有緻,即便是那些需要反復查閱的注釋部分,也處理得井井有條,邏輯清晰。每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次精心準備的學術朝聖,那種對知識的尊重感油然而生。無論是放在書架上作為陳列,還是在案頭供隨時取閱,它都散發著一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質感。這樣的實體書,比任何電子版本都更能讓人沉浸於曆史的氛圍之中,實在值得珍藏。
评分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是研究公元七世纪以前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和北非的重要史料,自成体系,历来中外史学界重视。自清末丁谦作注以来,已近百年,除若干单篇外,还没有人将这批资料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诠释。在西域史、特别是中亚史研究业已有长足进步的今天,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傅作新注无疑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有一十五种,包涵以下有關西域的傅记:《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后汉书·西域传》、《晋书·西戎传》、《梁书·西北诸戎传》、《魏书·西域传》、《周书·異域传下》、《隋书·西域傅》、《南史·西域诸国傅》、《北史·西域傅》,加上《三国志》裴注所引《魏略·西戎传》,凡一十一篇。余太山,男,江苏无锡人,汉族,1945年7月生于上海。无党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毕业。此后任职历史所,1993年起为研究员,曾任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专治古代中亚史、中外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主治古代中亚史、中外关系史。主要著作有《嚈哒史研究》(齐鲁书社,1986)、《塞种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古族新考》(中华书局,2000)、《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研究》(中华书局,2003)、《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中华书局,2005)、《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余先生说:“ 孙毓棠先生(1911-19850是我的老师。他从1978年起指导我学习中亚史和中外关系史,直至去世。在他晚年的学生中,我是追随他时间最久,受到教诲最多的一个。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唯独对我十分严肃,难得露出笑容;见面时,只指点学问,话题极少涉及其他。我每完成一篇论文,总要请先生审阅。一次,他皱着眉头说:”你的文章越写越枯燥,令人难以卒读,这样不好。一个史学家应该是半个文学家。“我率尔而对:“难道不应该是半个数学家?”先生一笑,说:”这并不矛盾。“听说现在有人提倡作家要学者化,我因此想到,学者(至少史学家)也应该作家化,不仅要具有逻辑思维的能力,也要有形象思维的能力。《宝马》在这方面可以提供丰富的启示。孙毓棠先生临终前,中外关系史研究室郝镇华先生去协和医院探视。孙先生对他说:”余太山老问我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你去告诉他,人活着的意义和一条狗活着的意义没有什么两样“!郝先生如实地向我传达了孙先生的话。”
评分余太山,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此后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至今,1991年起任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1993年起任研究员。
评分人物简介
评分余太山,男,江苏无锡人,汉族,1945年7月生于上海。无党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毕业。此后任职历史所,1993年起为研究员,曾任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专治古代中亚史、中外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评分余太山,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此后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至今,1991年起任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1993年起任研究员。
评分史料之类,多多益善,永不嫌多。
评分余太山,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此后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至今,1991年起任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1993年起任研究员。
评分选取汉书等关于西域的章节 进行逐段注解
评分西域史经典书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