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李秉衡集(套裝上中下冊)

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李秉衡集(套裝上中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戚其章 編
圖書標籤:
  • 李秉衡
  • 近代史
  • 人物傳記
  • 文集
  • 史料
  • 中國曆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清史
  • 民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24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289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50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李氏《奏議》十六捲是現今一部係統收錄李秉衡著述的著作,但其中仍然有許多缺漏,不僅篇幅不全,有的篇章因係後來編集時輾轉抄得,並非全帙。戚其章先生以硃批奏摺、軍機處原摺、錄副摺以及朝鮮檔、《光緒財政通纂》進行校補,並從山東巡撫衙門檔、總理衙門檔中輯錄其失收的公牘、電稿,內容較舊本《奏議》多齣三分之一,成為李秉衡著述的完備之本。因此,在完備方麵,戚先生的輯校尚無齣其右者。《李秉衡集(套裝上中下冊)》曾由齊魯書社於1993年齣版,現進行修訂,改正初版差錯二百馀處,列入書局“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

內頁插圖

目錄

新版說明
前言
上編奏議
1.奏陳嚴防廣西土匪摺
光緒十年十二月日(1885年1月日)
2.奏報接護廣西撫篆日期摺
光緒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1885年4月13日)
3.奏各軍剋復文淵諒山等處分彆奬恤各員弁摺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4.奏停戰撤兵並請飭催各省協餉摺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5.奏查明已革藩司敗退情形摺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6.奏剋復諒山馮子材厥功最偉片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7.奏增募營勇親兵片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8.奏遣撤淮軍鼎字五營片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9.奏遵旨保奬齣力人員片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10.奏楊牛氏殉節請旌片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11.奏現存營勇均照淮軍營製給發餉項片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12.奏關外諸軍撤迴邊界布置邊防情形摺
光緒十一年四月初八罔(1885年5月21日)
13.奏分遣鄂軍迴鄂就餉片
光緒十一年四月初八日(1885年5月21日)
14.奏現在留防各軍營數片
光緒十一年四月初八日(1885年5月21日)
15.奏調度諸軍會籌辦理情形摺
光緒十一年四月初八日(1885年5月21日)
16.奏報省河陡漲成災妥籌撫恤摺
光緒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1885年7月4日)
17.奏續報被水災區較廣寬籌撫恤摺
光緒十一年六月初八日(1885年7月19日)
18.奏謝從優議敘摺
光緒十一年七月初四日(1885年8月13日)
19.奏邊軍月餉酌中畫一摺
光緒十一年七月二十二日(1885年8月31日)
……
中編 公牘
下編 電報

精彩書摘

  奏為續報被水災區較廣,亟應寬籌撫恤,以重民生,謹陳辦理情形,恭摺仰祈聖鑒事:
  竊臣前因省城河水陡漲,淹沒田廬,損傷人口,災象已成,先飭動款開倉,妥籌撫恤,曾將辦理緣由於本年五月二十二日由驛馳奏。並附片陳明梧州府城亦復被水,並飭一體撫恤在案。臣於拜摺後,連日接據桂林府屬之義寜、永福、全州、靈川、陽朔,梧州府屬之懷集、藤縣,潯州府屬之桂平、平南、貴縣,泗城府屬之淩雲等州縣先後稟報,各該地方紛紛被水。總在五月上旬,盡因大雨連宵,宣泄不及,或江流盛漲,或山潦橫行,人口因有損傷,田廬亦多淹沒。實為數十年未有奇災。小民蕩摺離居,殊堪憫側。竊維救災宜急,救粵西之災尤急。誠以地方瘠苦,伏莽未清,又際邊防未定,若不迅速力籌賑恤,廣為撫綏,設有莠民乘機滋事,其患何堪設想?
  臣與司道函商,原提局存梧州歸公經費銀一二萬兩不敷分撥,現雖設法勸捐,仍屬緩不濟急。因於前撫臣勞崇光昔年倡設同善局內提齣當本銀一萬兩,又於提存各閑款盡數搜羅,動用銀一二萬兩。由藩司張夢元暨善後局司道察被災重輕,酌發款多寡。遴委廉乾多員,會同地方州縣分投確查,核實散給,務使民沾實惠,不緻有失所之虞。此外續有報災,仍當另籌撫恤。統俟查明災歉詳細情形,應徵本年糧賦如何,分彆請蠲請緩,再當詳晰具奏,籲懇天恩,以冀仰副聖主矜災恤民之至意。所有被水災區較廣,續籌動款撫恤緣由,理閤會同兩廣總督臣張之洞,恭摺由驛馳陳。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光緒十一年八月初五日奉旨:覽奏已悉。迭經降旨,諭令妥籌撫恤。並欽奉懿旨,發款賑撫,即著李秉衡督飭印委各員認真經理,務使實惠及民,毋任一夫失所。欽此。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清史稿》:“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难,大节凛然,此不能以成败论也。联军之占津、海也,长驱而入,唯士成阻之;俄兵之侵龙江也,乘隙以进,唯寿山拒之:固知必不能敌,誓以一死报耳。荣光争大沽,凤翔守爱珲,虽已无救於大局,而至死不屈,外人亦为之夺气,何其壮哉!”

评分

《清史稿》:“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难,大节凛然,此不能以成败论也。联军之占津、海也,长驱而入,唯士成阻之;俄兵之侵龙江也,乘隙以进,唯寿山拒之:固知必不能敌,誓以一死报耳。荣光争大沽,凤翔守爱珲,虽已无救於大局,而至死不屈,外人亦为之夺气,何其壮哉!”

评分

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人。初捐资县丞,迁知县。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为冀州知州。越二年擢永平知府。十年(一八八四年)移任广西按察使,法军侵越犯边时,李衡主持龙州西运局。翌年与冯子材分任战守,取得谅山大捷,彭玉麟奏言:“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1900年庚子之变,起用为巡阅长江水师大臣。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后,李秉衡由江苏率兵北上,保卫北京,在杨村(今武清县)败绩,退至通州(今通县)自杀殉国。谥忠节。

评分

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人。初捐资县丞,迁知县。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为冀州知州。越二年擢永平知府。十年(一八八四年)移任广西按察使,法军侵越犯边时,李衡主持龙州西运局。翌年与冯子材分任战守,取得谅山大捷,彭玉麟奏言:“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1900年庚子之变,起用为巡阅长江水师大臣。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后,李秉衡由江苏率兵北上,保卫北京,在杨村(今武清县)败绩,退至通州(今通县)自杀殉国。谥忠节。

评分

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人。初捐资县丞,迁知县。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为冀州知州。越二年擢永平知府。十年(一八八四年)移任广西按察使,法军侵越犯边时,李衡主持龙州西运局。翌年与冯子材分任战守,取得谅山大捷,彭玉麟奏言:“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1900年庚子之变,起用为巡阅长江水师大臣。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后,李秉衡由江苏率兵北上,保卫北京,在杨村(今武清县)败绩,退至通州(今通县)自杀殉国。谥忠节。

评分

评分

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人。初捐资县丞,迁知县。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为冀州知州。越二年擢永平知府。十年(一八八四年)移任广西按察使,法军侵越犯边时,李衡主持龙州西运局。翌年与冯子材分任战守,取得谅山大捷,彭玉麟奏言:“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1900年庚子之变,起用为巡阅长江水师大臣。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后,李秉衡由江苏率兵北上,保卫北京,在杨村(今武清县)败绩,退至通州(今通县)自杀殉国。谥忠节。

评分

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人。初捐资县丞,迁知县。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为冀州知州。越二年擢永平知府。十年(一八八四年)移任广西按察使,法军侵越犯边时,李衡主持龙州西运局。翌年与冯子材分任战守,取得谅山大捷,彭玉麟奏言:“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1900年庚子之变,起用为巡阅长江水师大臣。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后,李秉衡由江苏率兵北上,保卫北京,在杨村(今武清县)败绩,退至通州(今通县)自杀殉国。谥忠节。

评分

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人。初捐资县丞,迁知县。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为冀州知州。越二年擢永平知府。十年(一八八四年)移任广西按察使,法军侵越犯边时,李衡主持龙州西运局。翌年与冯子材分任战守,取得谅山大捷,彭玉麟奏言:“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1900年庚子之变,起用为巡阅长江水师大臣。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后,李秉衡由江苏率兵北上,保卫北京,在杨村(今武清县)败绩,退至通州(今通县)自杀殉国。谥忠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