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生活經典:大觀茶論(外二種)》首序言,次分地産、天時、采擇、蒸壓、製造、鑒辨、白茶、羅碾、盞、筅、瓶、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共二十目。對於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地宜、采製、烹試、質量等均有詳細記述,討論相當切實。其中關於點茶的一篇,最為詳細地記錄瞭宋代這種代錶性的茶藝。點茶是兩宋的主流飲茶方式,北宋前期,調膏、擊拂均用茶匙,而到徽宗時期,則專門用茶筅進行擊拂。《大觀茶論》對調膏、擊拂、點茶的技藝進行瞭詳細的描述,是繼蔡襄《茶錄》之後關於點茶法的經典之作,為宋代茶文化留下瞭珍貴的文獻資料。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大觀茶論
序
地産
天時
采擇
蒸壓
製造
鑒辨
白茶
羅碾
盞
筅
瓶
杓
水
點
味
香
色
藏焙
品名
外焙
茶疏
序
小引
産茶
今古製法
采摘
炒茶
岕中製法
收藏
置頓
取用
包裹
日用頓置
擇水
貯水
舀水
煮水器
火候
烹點
秤量
湯候
甌注
蕩滌
飲啜
論客
茶所
洗茶
童子
飲時
宜輟
不宜用
不宜近
良友
齣遊
權宜
虎林水
宜節
辨訛
考本
茶說
序
總論
一之産
二之造
三之色
四之香
五之味
六之湯
七之具
八之侶
九之飲
十之藏
精彩書摘
【譯文】
天下名山,必産名茶。江南地區氣候溫暖,所以特彆適宜産茶。而長江以北以産茶齣名的地方則是六安。但六安是郡的名稱,真正産地在霍山縣的大蜀山。産茶最多,名氣大,河南、山西、陝西的人們都喜愛喝六安茶。南方的人們認為六安茶能消除垢膩、去積滯,也都很喜愛六安茶。隻是大蜀山中人們不善於製茶,把茶放在食鐺中用大火炒焙,還沒到齣鍋,就已經焦枯瞭,還怎麼能食用呢?加上炒完的茶乘著熱氣尚未消散就在竹造的巨笱貯藏,即使綠枝紫筍質地上乘的茶,也因為製造不善、貯藏不當而變質萎黃,僅能作為低檔次的飲食之用,又怎麼能夠用來品賞鬥茶呢?
江南所産的茶,唐代人首稱陽羨茶,宋代人最看重建州的茶,到現在的貢茶,陽羨和建州兩地特彆多。陽羨茶隻是有其名氣,建州茶也不是最上品的,隻有武夷的榖雨前采的茶最好。現在所推崇的,是長興的羅齊茶,疑是古人所說的顧渚紫筍。在兩山之間的地塊,稱之為齊,羅氏在那兒隱居,所以命名為羅。但産芥茶的地方有好幾處,現在隻有洞山所産的最好。姚伯道說:明月峽裏産的好茶,稱得上是上乘好茶。總之,隻要按時采摘,用最好的方法製茶,就沒有不是好茶的。茶味清香悠遠,滋味芬芳迴甘,清肺除煩,完全稱得上是仙品。這自然算得上是一種。如果在顧渚,也有好茶,但人們僅僅用水口茶命名它,完全與羅岕所産之茶不一樣瞭。如歙縣的鬆蘿茶、吳地的虎丘茶、錢塘的龍井茶,香氣濃鬱,都可以與岕茶並駕齊驅,並與之抗衡瞭。過去郭次甫一再稱揚黃山所産之茶,黃山也在歙中,但與鬆蘿茶相差很遠。過去士人都崇尚天池茶,天池所産之茶,略多飲一點,便讓人産生飽脹的感覺。從我開始看低這種茶的品級,過去人們大多否定我的看法。近來有知音同好開始認同我的看法瞭。浙江所産的茶,還有天颱的雁宕、括蒼的大盤、東陽的金華、紹興的日鑄,都與武夷茶不相上下。但雖有名茶,還應該通曉如何收藏製作。製作方法不精良,收藏不得法,一旦齣山,香味顔色都減損瞭,錢塘諸山,産茶特彆多。南麵的山産的茶都很好,而北麵的山的品質就稍差。北山用糞多,茶雖然容易茁壯生長,但氣韻反而淡瞭。過去頗為稱頌的睦州鳩坑、四明硃溪,現在都不入流。武夷之外,還有泉州的清源茶,若以好的方法製作,也能成為武夷茶同一流的茶,可惜的是這種茶大多製作焦枯瞭,令人失望。楚地所産叫寶慶茶,雲南所産為五華茶,這些茶都名聲卓異,名聲還在雁蕩茶之上。其他名山所産之茶,應當不止這些,或者是我不知道,或者名聲不顯赫,所以沒有談論到。
……
前言/序言
中華生活經典:大觀茶論(外二種)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