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重返伯明翰:英國文化研究的係譜學考察》以係譜學為視角,考察和論述以大眾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揭示文化與權力之間關係為宗旨、以跨學科及反學科為特徵的英國文化研究,其主綫是伯明翰學派文化研究基於學理建構與社會訴求的耦閤、全球性與本土性的互動而形成、發展及播散的過程。以霍加特、霍爾等先後求學或任職於伯明翰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學者為代錶,伯明翰學派文化研究超過瞭在它之前的法蘭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評,與它大緻同期的美國大眾文化批評,引發瞭人文社會科學的“文化轉嚮”,造就瞭已然在全球受到高度關注的作為一種“後學科”的文化研究;伯明翰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堪稱文化研究中心的中心,伯明翰學派文化研究可謂文化研究的代錶。“重返伯明翰”並非目的而是手段:證明文化研究的學科閤法性、形塑文化研究學科史書寫範式的手段,促成我們更加有效地在認識世界的同時改造世界的手段。
作者簡介
徐德林,英國桑德蘭大學文化研究專業碩士、北京大學中文係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理論室研究員。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第一節 中國文化研究:問題與齣路
第二節 文化研究史書寫概說
第三節 英國文化研究關鍵詞
第一章 擇取第三條道路
第一節 英國新左派的誕生
第二節 新左運動與成人教育
第二章 形塑研究範式
第一節 文化主義思想的傳承
第二節 文化主義範式的顯影
第三章 開啓學科化進程
第一節 伯明翰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建立
第二節 伯明翰學派的浮現
第四章 迎接理論化時代
第一節 英國新左派內部紛爭
第二節 結構主義作為乾擾
第三節 文化主義結構主義論爭
第四節 文化研究的後學轉嚮
第五章 範式轉型再齣發
第一節 文化研究與意識形態傳統
第二節 文化研究與結構主義馬剋思主義
第三節 伯明翰學派與葛蘭西工程
第四節 走嚮接閤理論
第五節 形塑文化唯物主義
餘論文化研究的播散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節 中國文化研究:問題與齣路
市場經濟主導地位在新時期中國的逐步確立,已然使中國的文化現實發生瞭結構性的變化;1990年代以降曰益勃興與繁榮的大眾文化,逐漸進入瞭人文學者的視野。“90年代尤其是1993年以降,‘大眾’文化的迅速擴張和繁榮,以及它對社會日常生活的大舉入侵和深刻影響,使我們無法對它繼續保持可敬的緘默”。大眾文化“不但成瞭日常生活化的意識形態的構建者和主要承載者,而且還氣勢洶洶地要求在漸趨分裂並多元的社會主流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人文學者因此從1980年代的“啓濛者”抑或文化建構者的中心走嚮瞭1990..:代的被邊緣化,體味到瞭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危機。換言之,在新的曆史語境中,新啓濛主義、人道主義馬剋思主義等1980年代的批判利器集體失靈,以及伴隨後現代主義鏇風而來的消費主義文化的遽然興起,閤力使中國大陸人文學者的既有批判性意識形態遭到瞭排斥和被喜劇化,“不再能分享那種處於社會中心位置的精英幻覺,從而産生瞭一種文化危機”。由於文化危機的消除“不僅僅意味著研究與關注對象的轉移與擴展,而且意味著對既定知識結構、話語係統的質疑;它同時意味著對發言人的現實立場和理論立場的追間”,諸多人文學者在1990年代初陷入瞭短暫的集體性“失語”之中。首先走齣“失語”狀態的,是那些素有強烈現實關切和參與意識的學者;他們對自己進行一番調整之後重新活躍在瞭社會批判的前沿,造就瞭一浪又一浪旨在收復所逝去的文化空間的社會思潮。
社會思潮的産生絕不是偶然的。它一般産生在社會的轉變時期、曆史的轉摺時期。當時,社會和曆史都發生瞭大變動。原來的許多社會意識形態已不能和變化瞭的社會生活相適應,於是社會上的各階級或階級中的某一階層的代錶人物就起來倡導某種思想,企圖適應或者抵製變化瞭的社會生活。如果這種思想確實反映瞭該階級、該階層中部分人的利益、意誌、願望和要求,確實掌握瞭一部分群眾,並在和彆種思想的鬥爭中産生瞭影響,形成瞭潮流,這種思想也就在這個變動瞭的時代和曆史中成瞭社會思潮。
新時期中國的各種社會思潮,比如“曆史文化反思運動”、“人文精神大討論”、“新左派與自由主義之爭”,無不關涉著處於轉型期的社會,極大地影響甚至支配著人文學者的思想乃至整個人文學科的發展,最終催生齣瞭作為一門學科或者一種研究範式的文化研究。具體地講,首先,諸多新時期人文學者都有一種顯在的“文化情結”,尤其是在1980年代的曆史文化反恩之中;受馬剋斯·韋伯(Maxwebm)等西方思想傢的影響,他們把中國落後、貧弱的根源歸結為中國文化的劣根性,把走嚮現代化的希望寄托在“先進”的西方文化之上。或者藉用樓宇烈的話來講,“有些人甚至把現代化與西化等同起來,認為隻有按西方文化的精神和模式纔能走嚮現代化,而東方文化則是通嚮現代化道路上的一種障礙”。在1990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討論、新左派與自由主義之爭中,這樣的一種視西方文化為優、奉西方文化為圭臬的思維模式一度占據主導地位,甚至時至今日仍在一定範圍內流行。
……
前言/序言
後記
興奮並忐忑著,少作即將付梓;它是我這些年研習文化研究的見證,但它是否能夠受到讀者的關注、引起讀者的共鳴,實難預料,畢竟一如某位評論傢所指齣的,文化研究熱似乎已是明日黃花。“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
2002年初,已經教習英語多年的我開始在英國桑德蘭大學(TheUniversityofSunderland)約翰.斯道雷(JohnStorey)教授的指導下,攻讀媒體與文化研究(MediaandCulturalStudies)專業碩士學位;他以理解與包容為我打開瞭一扇未曾開啓的大門,在有效地為我普及文化研究基本教養的同時,成功地激活瞭我對學術的嚮往。
2004年9月,意欲與往事乾杯的我拜師於北京大學戴錦華教授,攻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學位,全麵係統地學習文化研究,這是我之前不敢奢望的,哪怕是在睡夢中。在隨後四年的燕園生活中,戴老師不但悉心指導我的課業,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精心訓練我的學術視野,盡心培養我的問題意識;從她那裏,我獲得的既有專業知識與素養,更有對知識分子生存方式的體悟,這無疑將是我享受終生的財富。
2008年7月,唯恐誤人子弟的我選擇瞭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專事文學文化理論研究;這裏寬鬆的科研環境、讓人不敢有非分之想的物質待遇,尤其是郭宏安、程巍等摯友的熏陶,讓我拾起清貧寂寞和簡單恬靜的生活,享受著圍繞“什麼是文化研究”打轉的快樂,雖然我深知,拒絕定義自身抑或被本質化的文化研究必然同時包括理論與實踐。
一路走來,文化研究,尤其是英國文化研究,已然成為我生命中之不可或缺;因為它,我獲得瞭一種可以洞悉不曾說齣已然說齣之生活的彆樣視野,擁有瞭一份可以安身立命的穩定工作,知道瞭自己之可為與不可為。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本書是我在博士論文《英國文化研究的形成與發展一一以伯明翰學派為中心》的基礎匕修改、擴充而成的,既有問學期間粕疏探究的痕協.仕.有工作以來進一步思索的影子。除兩位恩師外,我也非常感謝洪子誠、車槿山、陳躍紅、賀桂梅、張輝、李楊、程光煒、蔣原倫、盂繁華、楊遠嬰、吳曉都等先生;沒有他們在麵試、開題、預答辯、答辯等環節的幫助、鼓勵和支持,此書是注定無法完成的。每每想起自己的北大求學經曆,我都會倍感幸運地想起萬柳公寓、暢春新園、末名湖、六院、53樓,尤其是先後同學的這些朋友:滕威、孫柏、黃驛寒、劉岩、李玥陽、張慧瑜、劉斐、唐甜甜、金鎮烈、金正秀、金正求;他們不但是“老徐”學習的榜樣,而且在“老徐”最睏難的時候紛紛伸齣溫暖的雙手,為“老徐”單調的求學生活綴以溫暖的色彩。
本書部分內容曾在《外國文學評論》《國外文學》《外國文學》《中國圖書評論》等刊物發錶,在此嚮這些刊物的負責人程巍、馬海良、劉鋒、周誌強等先生錶示由衷的感謝!
最後,感謝我的傢人;在一個學術研究曰益商品化、資本化的時代,沒有他們持續而無私的愛,我斷不能獲得追求學術誌趣的機會。
重返伯明翰:英國文化研究的係譜學考察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