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乘

香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周嘉胄 著
圖書標籤:
  • 愛情
  • 治愈
  • 成長
  • 女性
  • 情感
  • 小說
  • 現代
  • 溫暖
  • 生活
  • 細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265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115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页数:640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中華香學第1人周嘉胄,二十餘年,嘔心瀝血,終成此書,堪稱經典中的經典;
  ★“凡香之品名、故實以及修閤賞鑒諸法,無不博引,一一具有始末,而編次亦頗有條理。
  讀香事者固莫詳備於斯矣!”——《四庫全書提要》;
  ★首次整理為簡體版問世,實為當代重興香學的開山奠基之作;
  ★博采曆代諸香譜之長,係統整理數韆個傳世香方;
  

內容簡介

  《香乘》一書是明末淮海(今江蘇揚州)著名學者、香學傢周嘉胄窮二十年之力搜集整理的香學著作,也是中國香文化集大成的經典之作。
  周嘉胄此書囊括瞭各種香材的辨析、産地、特性等香學知識;搜集整理瞭大量與中國香文化有關的典故趣事,可謂知識性和趣味性兼備,是瞭解中國香文化的必選之作。
  更彌足珍貴的是,在《香乘》還博采宋代以來諸香譜之長,整理瞭很多傳世香方,這些香方在今天不僅具有香學上的史料價值,也是香道愛好者可以不斷發掘實踐的寶庫和源泉。

作者簡介

周嘉胄,字江左,明代末期淮海(今江蘇揚州)人,著名收藏傢,著有《香乘》一書,是中國香學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李維楨為之序。此外,周嘉胄擅長裝裱等工藝,著有《裝潢誌》。

目錄

第一捲 香品 隨品附事實
第二捲 香品 隨品附事實
第三捲 香品 隨品附事實
第四捲 香品 隨品附事實
第五捲 香品 隨品附事實
第六捲 佛藏諸香
第七捲 宮掖諸香
第八捲 香異
第九捲 香事分類
第十捲 香事分類
十一捲 香事彆錄
十二捲 香事彆錄
十三捲 香緒餘
十四捲 法和眾妙香
十五捲 法和眾妙香
十六捲 法和眾妙香
十七捲 法和眾妙香
十八捲 凝閤花香
十九捲 熏佩之香 塗傅之香
二十捲 香屬
二十一捲 印香方
二十二捲 印香圖
二十三捲 晦齋香譜
二十四捲 墨娥小錄香譜
二十五捲 獵香新譜
二十六捲 香爐類
二十七捲 香詩匯
二十八捲 香文匯

精彩書摘

關於《香乘》一書

《香乘》一書是明末淮海(今江蘇揚州)著名學者,香學傢周嘉胄窮二十年之力搜集整理的香學著作。也是中國香文化集大成的經典之作。周嘉胄此書囊括瞭各種香材的辨析、産地、特性等香學知識;搜集整理瞭大量與中國香文化有關的典故趣事,可謂知識性和趣味性兼備,是瞭解中國香文化的首選之作。更彌足珍貴的是,在《香乘》還博采宋代以來諸香譜之長,整理瞭很多傳世香方,這些香方在今天不僅具有香學上的史料價值,也是香道愛好者可以不斷發掘實踐的寶庫和源泉。《四庫全書》的編者認為,香學方麵的書詳備莫過於此書,得此書,可得香學大概瞭。故此書是學習中國傳統香道,重興中國香文化的首選之書。
《香乘》一書除瞭《四庫全書》收錄的版本外,尚有其他民間流傳的版本,各有特色又各有錯訛之處。今用三種版本互校,一些典故和詩文查對所引的原典來校對,再加以必要的注釋,成為比較準確,又易於為大眾閱讀的香學經典。現在齣版此書實為當代重興香學的開山奠基之作,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關於《香乘》的讀音,乘應讀作sheng(音勝)。乘有兩種讀音,一曰cheng(成),一曰sheng(勝)。《香乘》之乘應讀勝,是香的曆史的意思。

校對和注釋說明

作為我國香學的集大成之作,《香乘》一書自明末清初問世以來受到香學愛好者和藏書傢的重視,在乾隆年間被四庫全書的編者收錄並給予極高評價,認為是香學最為詳備的參考書。
考察目前流通較多的版本。網絡上有從四庫全書掃描而成的文本,由於軟件識彆的局限,錯訛很多,在加之斷句和分段不明,幾乎不能閱讀。作為印刷品流通的有颱灣商務印書館發行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四四冊,雖能基本保存原書之貌,但仍有一定的缺憾:無斷句和注釋,對於缺少古文閱讀訓練的人來說理解頗為睏難;很多典故需要對曆史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瞭解纔能會意;而據一個版本成書則未免失之偏頗。故今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為底本,參考日本早稻田大學所藏無礙庵本《香乘》校訂。無礙庵是藏傢今泉雄作(1868-1926,日本美術史傢)之號,圖書館的信息顯示刻於明崇禎十四年,正是《香乘》成書之年,但據其避康熙諱(玄字作元)來看,應該是康熙之後的刻本。從內容考察,此書仍不失其參考價值,在很多方麵可補訂四庫本的失誤。《香乘》中所引用的典故和詩文則盡量找到原典原文加以訂正,務求文字來源可靠和準確。
在注釋方麵,主要針對幾個方麵:一是對四庫本、無礙庵本和引文所齣原書的不同加以注明;二是對所引書籍、作者、引文原文的說明和介紹;三是對曆史人物和曆史背景的介紹;四是對香學相關術語和名詞的說明;五是對一些現在已不常用的古文詞語意思的說明。目的是希望經過校訂和注釋使得普通的香文化愛好者都可以直接閱讀並理解。由於文中涉及的曆史人物和事件較多,注釋也隻能是大概,更多的內容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近一步去相關資料中瞭解。
注釋中有重復齣現的人物或著作,基本都在第一次齣現時給齣注釋,後麵則不再重復注釋。對於從中間或後麵開始閱讀的讀者,如果在文中沒有看到某個詞語或人物或書籍的注釋,可以到書後的索引中尋找其第一次齣現的地方,大概都能找到相關的內容。由於文中齣現的植物和中藥甚多,僅僅描述性的注釋或者畫圖無大裨益,反而易生誤會。除非個彆需要說明的,不再一一給予注釋,想要實踐香方的讀者可以到中藥店和香道店查找和瞭解。
由於校訂注釋者學力識見十分有限,掛漏之處難免,拋磚引玉,還望就正於諸方傢。
在明末,周嘉胄窮二十多年的力量搜集曆代香譜香方和香文化典故方成此書,而今天我們藉助網絡和圖書館可以方便的獲取信息,得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此書的校訂注釋工作,也可以說是一種時代變遷帶來的方便。但是如果我們缺少對文化的尊重和細膩的體悟,終究隻能算是傳遞知識而非傳承文化。香文化在經魏晉名士的鋪墊,隋唐對外交流的積纍,在宋代達到瞭高峰,明清雖然談不到中斷,卻也況味大減,這其中原委並非偶然。中國文化由重內在體悟和文人雅趣的宋代到明清漸漸流於錶麵和細節,某種層麵可視為“進步”,但是從文化精神的內涵來說卻漸行漸遠,需要心性上更深刻體悟的香文化漸漸失去瞭存在的土壤,香篆爐煙的美妙意境也定格在宋詞的絕世之美中。而今的時代,給予我們太多的機遇去瞭解和傳承中國博大精深的香文化,在商業社會中的傳播方式如何抉擇,如何印契中國文化的真精神,而非徒增奢靡之風、套現短視之利,是每個愛香之人需要思考的課題。

庚寅新鞦乙卯
日月洲於蓮生居


捲一 香品 隨品附事實
香最多品類,齣交廣崖州1及海南諸國.然秦漢已前無聞,惟稱蘭蕙椒桂而已。至漢武奢靡2,尚書郎奏事者始有含雞舌香,及諸夷獻香種種徵異。晉武時外國亦貢異香。迨煬帝除夜火山燒沉香甲煎3不計數,海南諸香畢至矣。唐明皇君臣多有用沉檀腦麝為亭閣,何侈4也!後周顯德間昆明國5人又獻薔薇水矣,昔所未有,今皆有焉。然香一也,或生於草,或齣於木,或花、或實、或節、或葉、或皮、或液、或又假人力煎和而成,有供焚者,有可佩者,又有充入藥者,詳列如左。
[注]:
1 交廣崖州:指交州、廣州、崖州一代。曆代不同,而且區域互有重復,大體上,交州包括廣東和廣西的一部分及越南一代;廣州,主要包括廣東和廣西;崖州,主要指海南。
2 奢廣:無礙庵本作“奢靡”。
3 甲煎:香料名。以甲香和沉麝諸藥花物製成,可作口脂及焚爇,也可入藥。
4 侈:四庫本作“多”。
5 昆明國:唐末五代之昆明位於今雲南東部。

沉水香 考證一十九則
木之心節,置水則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半沉者為棧香,不沉者為黃熟香,《南越誌》6言:“交州人稱為蜜香,謂其氣如蜜脾7也,梵書名阿迦嚧香。”
香之等凡三:曰沉、曰棧、曰黃熟是也。沉香入水即沉,其品凡四。曰熟結,乃膏脈凝結自朽齣者;曰生結,乃刀斧伐僕膏脈結聚者;曰脫落,乃因木朽而結者;曰蟲漏,乃因蠹隙而結者。生結為上,熟脫次之。堅黑為上,黃色次之。角沉黑潤,黃沉黃潤,蠟沉柔韌,革沉紋橫,皆上品也。海島所齣,有如石杵,如肘如拳,如鳳、雀、龜、蛇、雲氣、人物,及海南馬蹄、牛頭,燕口、繭栗、竹葉、芝菌、核子、附子等香,皆因形命名耳。其棧香入水半浮半沉,即沉香之半結連木者,或作煎香,番名婆菜香,亦曰弄水香,甚類蝟刺。雞骨香、葉子香皆因形而名。有大如笠者,為蓬萊香;有如山石枯槎者,為光香;入藥皆次於沉水。其黃熟香,即香之輕虛者,俗訛為速香是矣。有生速斫伐而取者,有熟速腐朽而取者,其大而可雕刻者,謂之水盤頭,並不可入藥,但可焚爇。(《本草綱目》)
水沉嶺南諸郡悉有,傍海處尤多,交乾連枝,岡嶺相接,韆裏不絕。葉如鼕青,大者數抱,木性虛柔,山民以構茅廬,或為橋梁為飯甑,有香者百無一二,蓋木得水方結。多有摺枝枯乾,中或為沉、或為棧、或為黃熟、自枯死者謂之水盤香。南、息、高、竇等州惟産生結香。蓋山民入山,以刀斫麯乾斜枝成坎,經年得雨水浸漬,遂結成香。乃鋸取之,颳去白木,其香結為斑點,名鷓鴣斑,燔之極清烈。香之良者,惟在瓊、崖等州,俗謂之角沉黃沉,乃枯木得者,宜入藥用。依木皮而結者,謂之青桂,氣尤清。在土中歲久,不待剜剔而成薄片者,謂之龍鱗。削之自捲,咀之柔韌者,謂之黃蠟沉,尤難得也。(同上)
諸品之外又有龍鱗、麻葉、竹葉之類,不止一二十品。要之入藥,惟取中實沉水者。或沉水而有中心空者,則是雞骨,謂中有朽路如雞骨血眼也。(同上)
沉香所齣非一,真臘9者為上,占城10次之,渤泥11最下。真臘之香又分三品:綠洋極佳,三濼次之,勃羅間差弱。而香之大概生結者為上,熟脫者次之。堅黑為上,黃者次之。然諸沉之形多異,而名不一。有狀如犀角者,有如燕口者、如附子者、如梭子者是皆因形而名。其堅緻而有橫紋者謂之橫隔沉,大抵以所産氣色為高下,非以形體12定優劣也。綠洋、三濼、勃羅間皆真臘屬國(葉廷珪《南番香錄》13)
蜜香、沉香、雞骨香、黃熟香、棧香、青桂香、馬蹄香、雞舌香,按此八香同齣於一樹也。交趾有蜜香樹,乾似櫸柳,其花白而繁,其葉如橘,欲取香伐之,經年其根乾枝節各有彆色,木心與節堅黑沉水者為沉香,與水麵平者為雞骨香,其根為黃熟香,其乾為棧香,細枝緊實未爛者為青桂香,其根節輕而大者為馬蹄香,其花不香,成實乃香為雞舌香,珍異之木14也。(陸佃《埤雅廣要》15)
太學同官有曾官廣中者雲:沉香雜木也,朽蠹浸沙水歲久得之。如儋16崖海道居民橋梁皆香材,如海桂、橘、柚之木沉於水多年得之為沉水香,本草謂為似橘是已。然生采之則不香也。(《續博物誌》17)
瓊崖四州在海島上,中有黎戎國,其俗18散處,無酋長,多沉香藥貨。(《孫升談圃》19)
水沉齣南海,凡數種,外為斷白,次為棧,中為沉,今嶺南岩峻處亦有之,但不及海南者清婉耳。諸夷以香樹為槽,以飼雞犬,故鄭文寶詩雲:“沉檀香植在天涯,賤等荊衡水麵槎,未必為槽飼雞犬,不如煨燼嚮豪傢。”(《陳譜》20)
沉香,生在土最久不待剜剔而得者。(《孔平仲談苑》21)
香齣占城者不若真臘,真臘不若海南黎峒,黎峒又以萬安21黎母山東峒者冠絕天下,謂之海南沉,一片萬錢。海北高、化22諸州者,皆棧香耳。(《蔡絛叢談》24)
上品齣海南黎峒25,一名土沉香,少有大塊。其次如繭栗角、如附子、如芝菌、如茅竹葉者佳,至輕薄如紙者入水亦沉。香之節因久蟄土中,滋液下流結而為香,采時香麵悉在下,其背帶木性者乃齣土上。環島四郡界皆有之,悉冠諸番,所齣又以齣萬安者為最勝。說者謂萬安山在島正東,鍾朝陽之氣,香尤醞藉豐美。大抵海南香氣皆清淑如蓮花、梅英、鵝梨、蜜脾之類,焚博山,投少許,氛翳彌室,翻之四麵悉香,至煤燼氣不焦。此海南之辯也,北人多不甚識。蓋海上亦自難得,省民以牛博之於黎,一牛博香一擔,歸自擇選,得沉水十不一二。中州人士但用廣州舶上占城、真臘等香,近來又貴登流眉26來者,餘試之,乃不及海南中下品。舶香往往腥烈,不甚腥者氣味又短,帶木性尾煙必焦。其齣海北者生交趾27,及交人得之海外番舶而聚於欽州28,謂之欽香,質重實多,大塊氣尤酷烈,不復風韻29,惟可入藥,南人賤之。(範成大《桂海虞衡誌》30)
瓊州崖萬瓊山定海31臨高皆産沉香,又齣黃速等香。(《大明一統誌》32)
香木所斷日久朽爛,心節獨在,投水則沉。(同上)
環島四郡以萬安軍所采為絕品,豐鬱蘊藉,四麵悉皆翻爇,燼餘而氣不盡,所産處價與銀等。(《稗史匯編》33)
大率沉水萬安東洞為第一品,在海外則登流眉片沉可與黎峒之香相伯仲。登流眉有絕品,乃韆年枯木所結,如石杵,如拳、如肘、如鳳、如孔雀、如龜蛇、如雲氣、如神仙人物,焚一片則盈室香霧,越三日不散,彼人自謂無價寶。多歸兩廣帥府及大貴勢之傢。(同上)
香木,初一種也,膏脈貫溢則沉實,此為沉水香。有曰熟結,其間自然凝實者。脫落,因木朽而自解者。生結,人以刀斧傷之而復膏脈聚焉。蟲漏,因蟲傷蠹而後膏脈亦聚焉。自然脫落為上,以其氣和,生結蟲漏則氣烈,斯為下矣。沉水香過四者外,則有半結半不結為弄水香,番言為婆菜34,因其半結則實而色重,半不結則不大實而色褐,好事者謂之鷓鴣斑婆菜。中則復有名水盤頭,結實厚者亦近沉水。凡香木被伐,其根盤結處必有膏脈湧溢,故亦結,但數為雨淫,其氣頗腥烈,故婆菜中水盤頭為下,餘雖有香氣不大凝實。又一品號為棧香,大凡沉水、婆菜、棧香嘗齣於一種,而自有高下。三者其産占城不若真臘國,真臘不若海南諸黎峒,海南諸黎峒又不若萬安、吉陽兩軍之間黎母山,至是為冠絕天下之香,無能及之矣。又海北則有高、化二郡亦産香,然無是三者之彆第,為一種,類棧之上者。海北香若沉水地號龍龜者,高涼地號浪灘者,官中時時擇其高勝,試爇一炷,其香味雖淺薄,乃更作花氣百和旖旎。(同上)
南方火行,其氣炎上,藥物所賦皆味辛而嗅香,如沉棧之屬,世專謂之香者,又美之所鍾也。世皆雲二廣齣香,然廣東香乃自舶上來,廣右香産海北者亦凡品,惟海南最勝,人士未嘗落南者未必盡知,故著其說。(《桂海誌》35)
高、容、雷36、化山間亦有香,但白如木,不禁火力,氣味極短,亦無膏乳,土人貨賣不論錢也。(《稗史匯編》)
泉南香不及廣香之為妙,都城市肆有詹傢香,頗類廣香,今日多用,全類辛辣之氣,無復有清芬韻度也。又有官香,而香味亦淺薄,非舊香之比。
[注]:
6 《南越誌》:南朝宋瀋懷遠撰,為作者在廣州時所作,記錄嶺南風物。
7 蜜脾:蜜蜂營造的釀蜜的房。其形如脾,如稱。
8 瓊、崖:今海南瓊山,崖城等地。
9 真臘:指七至十七世紀存在於柬埔寨的吉衊王國。
10 占城:古國名。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中國古籍亦稱象林邑,簡稱林邑。
11 渤泥:東南亞古代小國,位於加裏曼丹島北部,即今日文萊達魯薩蘭國,又稱“勃泥”或“浡尼”
12 四庫本作“為高,形體非以”,今依無礙庵本。
13 葉廷珪《南番香錄》:葉廷珪(一作庭珪),字嗣忠,號翠岩,甌寜(今福建建甌)人。北宋徽宗朝進士,南宋高宗時任泉州軍州,當時泉州海外貿易頻繁,故有條件收集整理資料,編纂《南番香錄》,是曆史上重要的香學著作。
14 四庫本作“珍異之本”
15 陸佃《埤雅廣要》:《埤雅》是宋代陸佃(1042—1102)作的一部解釋《爾雅》動植物名詞的訓詁類書。明代牛衷增補成《增修埤雅廣要》。
16 儋州:今海南儋州。
17 《續博物誌》:宋代李石著,
18 四庫本作“其族散處”
19《孫升談圃》:亦作《孫公談圃》,孫公即孫升,書籍為孫升述,劉延世集錄,記錄北宋人物故聞。
20《陳譜》:指《陳氏香譜》,宋代陳敬與其子陳浩卿編,集中瞭宋代的諸多香方,是中國香學的重要著作。
21《孔平仲談苑》:又稱《孔氏談苑》,宋孔平仲撰(亦有人認為是後人集孔平仲他書而成)。是一部以記載北宋及前朝政事典章、人物軼聞為主的史料筆記,同時間涉社會風俗和動植物知識。
22 萬安:今海南萬寜
23 高、州:高州、化州,高州位於今廣東陽江西,化州位於今廣東化縣。
24《蔡絛叢談》:指《鐵圍山叢談》,宋蔡絛著,筆記體史料書籍,書中具體記載瞭北宋至南宋初,尤其是北宋後期的典章製度、掌故等,具有相當的史料價值。
25 黎峒:黎族之先民,“峒”,亦作“洞”,是我國古代對南方一些少數民族的稱呼。唐宋時期演變成這一地區羈縻州縣以下的行政單位。現在的侗族沿用瞭這種他稱。
26登流眉:古國名。故地或以為在今泰國南部馬來半島洛坤附近。亦稱“丹流眉”、“丹馬令”、“單馬令”。
27 交趾:漢代交趾範圍廣大,宋之後指越南北部地區。
28 欽州: 今欽州市,現在屬廣西。
29 蘊藉:無礙庵本作風韻。
30 範成大《桂海虞衡誌》:《桂海虞衡誌》,宋範成大撰,記述廣南西路(今廣西一代)風土民俗的著作。範成大,(1126—1193),字緻能,號石湖居士。平江吳郡(郡治在今江蘇吳縣)人。南宋著名詩人。
31 定海:明代定海為今寜波鎮海。
32 《大明一統誌》:明代官修地理總誌。李賢、彭時等纂修。成書於天順五年(1461)。因參與人員蕪雜,纂修倉促,多有錯誤,為後代學者所批評。
33《稗史匯編》:此處的《稗史匯編》為明代王圻編纂,王圻,字元翰,諸翟人,嘉靖朝進士,一生編纂整理瞭很多文獻。
34 無礙庵本作“婆萊”。
35《桂海誌》:即 範成大《桂海虞衡誌》。
36容、雷:容州、雷州。容州,今廣西容縣;雷州,今廣東雷州。

前言/序言


《鏡花水月:清代文人日常生活與風雅指南》 內容概要: 本書深度挖掘瞭清代中晚期文人士大夫階層的日常生活圖景、精神世界以及他們所構建的獨特風雅品味。全書分為“居”、“行”、“食”、“飲”、“娛”、“修”六個部分,以翔實的史料和生動的細節描摹,重現瞭一個逝去時代的精緻與雅緻。 第一部分:居——一方天地的營造與情趣 本章聚焦於清代文人在居所的選擇、布局與裝飾上所體現的審美情趣。我們不再將園林視為單純的地産,而是考察其作為“心物閤一”的載體。從江南私傢園林的疊山理水,到京城四閤院的規製與格調,書中詳細考證瞭文人如何通過空間的劃分來實現與自然的對話。 重點闡述瞭“書房”在文人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書房不僅是藏書之所,更是精神隱修之所。我們考察瞭不同地域文人書房的陳設差異,如徽州文人的樸素與精緻並存,蘇州文人的精雕細琢。從“香具”的擺放、古董的陳列、到“案上清供”的選擇,無不體現著主人的學養與氣度。通過對“齋號”的研究,我們發現文人對居所的命名本身就是一種自我期許與身份的象徵,例如“聽雨軒”、“得閑居”等,它們承載瞭主人對隱逸、雅集的嚮往。此外,本書還細緻分析瞭室內光影的運用,如紗窗、漏窗的構造,如何巧妙地引入自然光,營造齣“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意境。 第二部分:行——城市漫步與山水遠遊 “行”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移動,更是精神的遊曆與交際的拓寬。本章探討瞭清代文人齣行的幾種主要方式及其背後的文化內涵。 在城市內部的齣行方麵,書中描繪瞭士人“訪友論藝”的日常軌跡。通過考證當時的日記、書信,還原瞭文人之間拜訪的禮儀、攜帶的“伴手禮”——通常是新印的字帖、新製的茶餅或雅緻的小件文玩。我們著重分析瞭城市中特定場所對文人群體的吸引力,如古玩店、茶館、以及特定時令的廟會,這些都是信息交流與藝術品鑒的重要場域。 對於山水遊曆,本書超越瞭對名勝的簡單羅列,轉而關注遊曆的過程與體驗。清代文人更注重“體悟”而非“打卡”。書中選取瞭數個典型的遊記文本,分析其敘事結構中對“險”、“幽”、“奇”的偏好。特彆指齣,遊曆的裝備也成為風雅的一部分,如特製的“行囊”、“遊屨”,以及隨身攜帶的文房用具,它們必須輕便、得體,且能適應戶外環境而不失文人風範。例如,對蘇杭地區“舫船”的考證,展現瞭水上雅集的精細籌備。 第三部分:食——煙火氣中的精緻原則 飲食之學,清代文人將其提升至美學層麵。本章深入剖析瞭文人對食材的選擇、烹飪的技藝,以及宴飲場閤的氛圍營造。 “不時不食”是基本原則,但文人的追求遠不止於此。書中詳述瞭文人在傢宴中對“奇珍”與“時令”的平衡。例如,對蒓羹、蟹釀橙等時令名菜的考證,不僅關注其做法,更關注其背後蘊含的哲學意味——對時間流逝的敏感。在日常飲食方麵,書中描繪瞭“早茶”的講究,文人如何在傢中備置精巧的茶具,搭配各式雅點,以求一日之始的清醒與平和。 宴飲的社交功能在本書中得到瞭重點體現。不同於官場上的奢靡宴會,文人雅集更重“情”與“趣”。我們研究瞭宴席上的“點菜文化”,即菜品名稱與主題的契閤度,以及如何通過菜單的設計來體現主人的學識。書中也探討瞭文人對素食的推崇,這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追求食材的本味與身體的輕盈。 第四部分:飲——茶與酒的哲學對話 茶與酒,是清代文人精神生活的兩大支柱。本章將兩者進行對比分析,探究它們在文人情緒調節與社交互動中的功能差異。 關於“茶”,本書重點考察瞭“飲茶之風”的地域差異。福建、徽州、以及北方文人對茶的偏好和衝泡方式各有不同。我們詳細描摹瞭文人對“水”的執著,對不同泉水的辨識與取用,認為水是茶的“骨”。對茶具的考究更是深入到材質、形製、以及使用痕跡帶來的“古意”。文中梳理瞭文人在品茗時所進行的“清談”內容,這種低聲交流往往比公開辯論更具啓發性。 關於“酒”,清代文人的飲酒態度趨嚮內斂和文雅。酒不再是助興的粗放之物,而是激發靈感的媒介。書中分析瞭文人飲酒的場閤,多為雅集或獨酌,且極少藉酒失態。重點研究瞭“佐酒之物”,即文學創作或音樂演奏,酒是烘托氣氛的道具而非主角。我們考察瞭文人自釀的“傢酒”,它們往往帶著獨特的配方和隱秘的意義,是文人圈內私密的符號。 第五部分:娛——審美的消遣與時間的留白 文人如何打發閑暇時光,體現瞭其生命質量的高下。本章探討瞭清代文人所熱衷的“雅玩”與“清賞”。 書畫收藏與鑒賞是核心內容之一。我們關注的不是贋品與真品的鑒定技巧,而是文人如何通過“題跋”與“過眼”來與古人對話。每一件藏品都被賦予瞭文人的生命體驗。此外,園林藝術的延伸——“盆景”的培養,被視為“縮地成寸”的哲學實踐,文人通過對微觀世界的精細打理來反觀宏大宇宙。 樂器方麵,古琴和簫笛占據重要地位。我們分析瞭文人演奏的場閤,多為私密或極小範圍的聚會,目的是“自娛”而非“炫技”。演奏的境界在於“不鳴之音”,即聽者對樂音之外的意境的體悟。消遣還包括對花卉的欣賞,特彆是對梅蘭竹菊的偏好,以及圍繞這些植物展開的詩詞酬唱和插花藝術的精緻化。 第六部分:修——身體、心性與知識的磨礪 此部分著重於文人對自身精神與肉體的持續性修養。 在“身體修持”方麵,本書探討瞭文人對傳統養生術的興趣,如導引、吐納,這並非等同於後世的武術,而是一種平和的、內嚮的氣功實踐。他們對醫藥的瞭解往往是基於對自然規律的體認,而非功利性的治病救人。 “心性修持”是修養的精髓。我們詳細分析瞭文人通過抄寫經典、靜坐沉思來達到“心齋”的狀態。抄書被視為一種身體力行的禪修,筆墨的每一次提按都與心境的沉澱相關聯。 最後,本書關注瞭“知識的更新與傳播”。在印刷技術進步的背景下,文人如何進行學術研究,整理傢學,以及嚮下一代傳授“風雅之道”。他們對傳統的整理與創新,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文化遺産。 總結: 《鏡花水月》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的清代文人生活立體模型。它不是一本關於“香事”的專著,而是通過對食飲、居所、行遊、娛樂和修養的全麵考察,展現齣那個時代精英階層如何以一種極其內斂、高度審美化的方式,來應對世俗生活的喧囂與變遷,最終將“生活”本身,藝術化地鍛造成一篇篇精緻的“小品文”。全書旨在還原一種被時間過濾後的美學秩序,以及文人個體在秩序中尋求的自由與安寜。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新近讀完的書,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它並非那種跌宕起伏、情節抓人的小說,反而像是一壇陳年的老酒,初聞平淡,細品卻醇厚悠長。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如同工筆畫,描繪的場景和人物都帶著一種獨特的古典韻味。我尤其欣賞其中對人情世故的洞察,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對話和場景轉換,實則暗藏著對人性深層次的理解與關懷。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漫長的、與智者的對話,它不急於給你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感受生活中的細微之美。那種沉靜的敘事風格,讓我仿佛暫時抽離瞭日常的喧囂,進入瞭一個更為內斂、更富哲思的空間。書中的某些段落,我反復摩挲瞭好幾遍,每一次都有新的體會,那種被觸動的感覺,實在美妙。

评分

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或許在於它提供的“呼吸感”。很多書讀起來讓人感到壓抑或窒息,因為它試圖用密集的邏輯或情感轟炸來控製讀者的情緒。而這本書則恰恰相反,它給予瞭讀者充分的自主權,讓你可以在文字的縫隙中自由地呼吸和思考。作者似乎深諳“留白”的藝術,那些沒有被直接點破的意涵,比所有直白的陳述都更有力量。讀到高潮部分,我反而放慢瞭速度,生怕一下子讀完,那種與書中世界告彆的感覺是難以言喻的失落。這是一本值得反復翻閱的書籍,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浮現,就像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座山峰,風景總會有些許不同。

评分

坦白說,剛開始翻開這本書時,我有些擔心它會過於晦澀難懂。畢竟,現在市麵上充斥著太多追求速度和錶層刺激的作品,真正能沉下心來打磨文字的作者越來越少。然而,這本書成功地打破瞭我的預期。它的語言功底紮實,結構布局更是精妙絕倫。作者似乎對節奏有著異乎尋常的把控力,時而緩慢如溪水潺潺,時而又戛然而止,留下令人迴味的空白。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體驗,讓原本可能枯燥的論述變得引人入勝。最讓我稱贊的是,盡管內容可能涉及較為宏大的主題,但作者始終保持著一種剋製而真誠的態度,沒有絲毫賣弄學問的痕跡,讀來隻覺得如沐春風,心胸為之開闊。

评分

我是一個對細節極為敏感的讀者,很多作品中那些敷衍瞭事、缺乏邏輯支撐的設定,往往會讓我立刻齣戲。但在這本書裏,我找不到任何可以被輕易挑剔的瑕疵。從對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的還原,到對某個具體場景的氛圍營造,都顯示齣作者做瞭極其深入且紮實的研究。這種“工匠精神”在當今的創作界已屬鳳毛麟角。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種精神的凝聚。讀罷全書,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傾注其中的心血與熱愛,那份對“真實”的執著追求,深深地打動瞭我。它提供給讀者的,不僅是故事或知識,更是一種對待事物應有的審慎和敬畏。

评分

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那大概是“沉靜的力量”。它沒有激烈的衝突,沒有炫目的技巧,但它卻擁有著一種不動聲色的穿透力,能夠悄無聲息地改變你對某些事物的既有看法。書中對生活哲學的探討,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融入在日常瑣碎中的點滴智慧。我發現自己在閤上書本後,走路的姿態、看世界的眼神都似乎慢瞭下來,多瞭一份從容和定力。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滋養,它沒有立刻帶來巨大的改變,卻在潛移默化中築起瞭一道堅實的內心屏障,讓人麵對外界的紛擾時,能保持一份難得的清醒與平和。

评分

很实惠的一版本 包容上跟足 作为香道基础连接是个非常好的选择 材质轻便 可以的

评分

经典书籍,以后慢慢读,京东速度快!

评分

文深需慢僈閱讀,書況良好,對香文化有興趣的人,其內容很值得留存的一本好書。

评分

处理订单的速度都很迅速!

评分

很好。。。。。。。

评分

书非常好,包装完整没有污损,经典

评分

当做资料书挺好的!

评分

很好啊

评分

当做资料书挺好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