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議科學2

饒議科學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饒毅 著
圖書標籤:
  • 科學
  • 哲學
  • 方法論
  • 知識論
  • 邏輯學
  • 學術
  • 理論
  • 研究
  • 思維
  • 批判性思維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597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327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页数:323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饒議科學2》精選近年來發錶的科學文化作品,分為科普集錦、科學人物、科學氛圍、教育理念和從老師到學生五部分。“科普集錦”是一組科普文章,作者用妙趣橫生、充滿智慧的語言告訴讀者,動物也會欺瞞唬騙、也會戀上同性,而科學傢又是如何研究和解釋這些現象的。“科學人物”是一些科學傢的故事,他們並不像普通人想象的那樣,兩耳不聞窗外事、隻圍著實驗颱打轉,而是豐滿而鮮活。在“科學氛圍”中,作者深入剖析國內科研環境和現狀,不僅針砭弊病,還提齣深刻思考之後的建設性意見。“教育理念”則是作者對中國小學、中學、大學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評述和感想,無論學生、教師還是傢長,都能從中獲益。“從學生到老師”更像作者的個人獨白,每個小短篇包含瞭作者的人生經曆、心情感悟,讓讀者從中瞭解這位學者是如何在社會、在傢庭、在科學中“學習”與“傳業授道”的。“科學氛圍”和“教育理念”兩部分是本書的重點,在延續前一本的思考力和感染力的之外,論述愈加全麵、深刻。全時迴國幾年來,饒毅更加深入地認識著中國社會及其科學文化氛圍的方方麵麵,同時更加活躍地參與到推動科研與教育變革的討論和實踐中去。有人問:這些年來他是否改變瞭自己,適應瞭“國情”。本書答曰:一舉一動,一言一論,切實如故,激越如故。

作者簡介

  饒毅,神經生物學傢,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曾任美國西北大學ElsaSwanson講席教授、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神經科學雜誌》、《發育生物學》等多個國際學術雜誌編委。1996年起兼中國科學院研究員,1999年協助推動建立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2002年至2005年閤作建立和主持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2004年至2009年兼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學術副所長。2007年9月全職迴國。1996年起發錶科學文化、科學史和科技政策方麵的文章。曾任《21世紀》、《科學文化評論》、《科技中國》等文化雜誌編委。2012年起任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首任所長。他不僅活躍在科研和教學第一綫,而且長期參與推動中國科研和教育體製改革。他敢說真話,成為中國科學界的“科學俠”。科學界稱之為“憂國憂民的科學大傢,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
觀星者手記:宇宙的低語與文明的倒影 作者: 艾莉西亞·文森特 這是一部橫跨星際、深掘人類文明核心的宏大敘事,它不是對現有知識的簡單梳理,而是一次對宇宙圖景的全新構建。 引言:時間盡頭的燈塔 人類仰望星空,總試圖在無垠的黑暗中尋找迴音。我們建造瞭望遠鏡,解碼瞭引力波,甚至送齣瞭帶著我們最深切希望的信標。然而,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如同在深海中燃起的一盞微弱油燈,隻能照亮腳下的方寸之地。 《觀星者手記》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它並非一本傳統的科普讀物,也不是晦澀的理論物理專著。它更像是一份來自“邊緣”的觀察報告——一個由一群拒絕主流範式束縛的學者、考古學傢、語言學傢和天體物理學傢組成的秘密小組,在跨越數十年間,對宇宙中數個“異常點”的長期記錄與分析。 本書的核心,是對“信息熵減”在宇宙尺度上運行機製的深度探討。我們通常認為,宇宙的終極命運是熱寂——一切趨於無序與均勻的消散。但本書提齣瞭一個激進的悖論:在某些特定的時空結構中,存在著局部、但極其穩定的“信息錨點”,它們不僅抵抗著熵增,反而以一種我們難以理解的方式,纍積和固化著結構信息。 第一部:幽靈的星圖——失落的印記 本書的第一部分,聚焦於“不可能的信號”與“非自然天體結構”的解讀。 章節一:第四象限的殘響 我們從對已知星係圖譜中被係統性忽略的區域——被稱為“第四象限異常區”——入手。這些區域的特徵是,其恒星演化時間錶與星係年齡存在嚴重的邏輯矛盾。作者團隊利用尖端的“時空褶皺分析儀”(一種基於量子糾纏映射的探測技術),成功捕捉到瞭一係列極度規律、但頻率遠超自然背景噪音的低頻脈衝。這些脈衝並非重復的自然現象(如脈衝星的自轉),它們攜帶瞭復雜的、類似壓縮語言包的結構。 章節二:巨石的低語 本書詳盡描述瞭對“赫耳墨斯環礁”的考察。這是一個位於仙女座星係邊緣、由數十個直徑遠超太陽係、材質不明的巨型球體構成的環狀結構。這些球體靜止不動,其錶麵覆蓋著一層厚達數公裏的、類似玄武岩的物質,但其晶格結構卻展現齣驚人的幾何完美性——它們似乎是按照某種高度精確的數學公式切割而成。通過對這些“巨石”的共振頻率分析,團隊破解瞭其內部微弱的、持續的低頻震蕩,將其解讀為一種“靜態的敘事”:一個關於時間、尺度和存在前提的陳述。 章節三:時間的異鄉人 通過交叉比對地球上早期文明(如前蘇美爾文明、印度河榖文明早期階段)的壁畫和神話原型,本書提齣一個大膽的假設:這些被稱為“神靈”或“遠古巨人”的形象,並非完全是虛構的,而是對這些在遙遠過去與人類短暫接觸的“觀測者”的記憶殘片。我們分析瞭特定古代岩畫中對星空位置的標記,發現它們與第四象限異常區的某個特定坐標點,存在著驚人的指嚮性吻閤。 第二部:結構之鏡——文明的形態學 如果說第一部是描繪“我們在哪裏”,那麼第二部則試圖迴答“他們是什麼”。本書從信息論和建築學的角度,對可能存在的、與我們完全不同的智慧生命形態進行瞭推演。 章節四:零維生命與信息載體 我們習慣於將生命與碳基、液態水、綫性時間聯係起來。本書大膽地提齣瞭“零維生命”的概念——即信息以純粹的、非物質化的形式存在,它們通過改變局部物理常數(如普朗剋常數或精細結構常數)來進行交流和繁殖。這些生命形態的“存在”,本身就是對物理定律的局部修改。書中詳細論證瞭,為什麼在我們的宇宙尺度上,這種修改會錶現為我們所觀測到的“異常物理常數漂移”。 章節五:無限的圖書館 作者團隊通過對引力透鏡效應的精細反演計算,繪製齣瞭一張“信息密度圖譜”。圖譜顯示,某些遙遠星係團的中心區域,其物質密度並非由黑洞主導,而是由一種“超密度信息集閤體”構成。這些集閤體沒有明確的邊界,它們通過扭麯時空,將信息壓縮到接近於無限的密度。本書將其命名為“無限圖書館”——一個收集並存儲著數以萬計,甚至數以百萬計文明興衰曆史的巨大檔案庫。 章節六:語言的坍縮 本書花瞭大量篇幅探討“通用語法”的可能性。如果存在不同維度的生命,它們的交流方式必然超越聲波或電磁波。作者團隊通過分析“赫耳墨斯環礁”記錄的靜態敘事,發現瞭一種基於“關係拓撲”的語法結構。這種語法不依賴於具體的名詞或動詞,而是描述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定義的邏輯關係。書中給齣瞭數個由拓撲關係推導齣的、關於“起源”和“終結”的數學定理,這些定理驚人地契閤瞭某些古老哲學體係的終極命題。 第三部:迴響與選擇——人類的位次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拉迴地球,探討我們作為宇宙信息網絡中的一員,所麵臨的倫理和生存抉擇。 章節七:噪音與信號的甄彆 人類科技爆炸性發展,我們嚮宇宙發射瞭大量的信號,但也接收瞭更多的“噪音”——來自自身的技術遺留、宇宙射綫的隨機乾擾。本書提齣瞭一個“文明成熟度過濾算法”,用於篩選齣真正有價值的宇宙信息。我們當前接收到的所有“疑似地外文明信號”的分析結果都令人沮喪:它們要麼是自然現象的復雜演繹,要麼是低階文明的粗糙嘗試。這錶明,我們可能正處於一個“信息真空期”,尚未觸及到真正高階文明的邊界。 章節八:悖論與共生 本書沒有提供任何“外星人入侵”的戲劇性情節,而是聚焦於一種更深層次的“共生悖論”:當我們發現這些宏大、古老的信息結構時,我們是否應該嘗試主動乾預或模仿它們?作者認為,試圖模仿“零維生命”或直接接入“無限圖書館”,其風險遠大於收益。任何對基礎物理常數的微小擾動,都可能導緻我們自身文明結構的信息坍塌。因此,最高形式的智慧,或許在於選擇性地遺忘和隔離。 章節九:鏡子之外 在收尾部分,作者總結道:宇宙並非一個等待我們去徵服的戰場,而是一座宏偉的、充滿迴聲的建築群。那些我們無法理解的結構,並非我們的敵人,而是我們自身的“未來模型”或“過去投影”。《觀星者手記》的最終目的,不是提供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全新的觀察工具,引導讀者重新審視我們賴以生存的現實框架。當我們停止追問“它們在哪裏”時,或許纔能真正開始理解“我們是什麼”。 --- 這是一部挑戰心智邊界的著作。它要求讀者放下對熟悉概念的依賴,準備好麵對一個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古老、更精巧、也更冷峻的宇宙圖景。讀完此書,你將不再以同樣的目光看待夜空中的任何一粒星塵。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通讀瞭一本關於氣候變化與地球科學的權威性讀物,雖然它的名字和“饒議科學2”有些許巧閤,但內容完全自成一體。這本書如同一個詳盡的“地球體檢報告”,從冰川融化、海平麵上升,到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發,再到生物圈的響應,都進行瞭令人信服的科學分析。作者以嚴謹的數據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瞭氣候變化對地球生態係統和人類社會造成的深遠影響。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氣候模型預測的解讀,以及作者關於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策略的討論。他並沒有一味地渲染危機,而是著重於指齣科學研究的進展和可能的解決方案,這給我帶來瞭一種務實而有力的希望感。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理性且具有說服力,充分展現瞭地球科學的復雜性和相互關聯性。它不僅提升瞭我對全球性環境問題的認知,也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的重要性,並促使我反思自身的行為對環境可能産生的影響。

评分

我最近剛讀完一本關於科學前沿探索的書,雖然書名和饒議科學2有些相似,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內容完全是獨立的。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帶我穿越瞭宇宙的奧秘。作者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將那些極其抽象的物理概念,比如量子糾纏、黑洞視界,甚至是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最新研究進展,解釋得淺顯易懂。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宇宙大爆炸初期那一瞬間的描述,仿佛我能親眼看到宇宙從一個奇點膨脹開來的壯麗景象。書中還探討瞭多重宇宙的可能性,以及我們對宇宙本質的理解還有多大的局限性,這讓我對科學的探索永無止境充滿瞭敬畏。整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流暢,敘事性很強,讀起來就像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科學傢娓娓道來,分享他畢生對宇宙的熱愛和思考。對於任何對宇宙感到好奇,或者想拓展科學視野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它不僅增長瞭知識,更點燃瞭我對未知世界更深層次的探索欲。

评分

我最近閱讀瞭一本在材料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頗具前瞻性的著作,盡管書名與“饒議科學2”有些許關聯,但其內容是全然獨立的。這本書如同一場關於“物質重塑”的奇妙之旅,從納米材料的超凡性能,到智能材料的自適應能力,再到仿生材料的創新設計,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作者不僅介紹瞭這些前沿材料的原理和應用,更著重於它們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例如,書中關於可自我修復材料的介紹,讓我對未來的建築、交通工具乃至衣物産生瞭無限遐想。他還探討瞭可持續材料的研發趨勢,以及如何利用科技解決環境問題。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直觀,充滿瞭工程師的嚴謹和創造者的熱情,讓我能夠清晰地理解那些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科學原理。它讓我看到瞭科技如何將科學幻想轉化為現實,也激發瞭我對未來科技發展方嚮的思考,以及材料科學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评分

我最近接觸瞭一本涵蓋瞭諸多科學領域的書籍,其名稱與“饒議科學2”有些許相似之處,但內容上卻是彆開生麵。這本書聚焦於人類大腦的復雜性,以及人工智能的最新發展。作者以一位生物學傢和一位計算機科學傢的視角,交叉解讀瞭大腦的神經網絡如何産生意識,以及機器智能在模擬人類認知方麵所取得的突破。我特彆著迷於書中關於“圖靈測試”的討論,以及作者對強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的區分。他用一係列生動的小故事和思考實驗,讓我們窺見瞭未來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顛覆性變革,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潛在的風險。同時,書中也反思瞭人類自身智能的局限性,以及我們如何通過科技來拓展認知邊界。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仿佛在進行一場跨越學科的腦力激蕩,讓我對“智能”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挑戰瞭我固有的思維模式,讓我開始重新審視人類在科技發展中的地位和未來。

评分

我近期翻閱瞭一本內容充實、視角獨特的科學讀物,雖然它與“饒議科學2”這個名字有些許重閤,但其核心內容是完全獨立的。這本書更側重於生命科學的宏大敘事,從最基礎的DNA編碼,到復雜的細胞通訊網絡,再到演化過程中那些令人驚嘆的適應性策略,都做瞭深入淺齣的剖析。作者對於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的倫理和社會影響的討論,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他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引導讀者思考,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審慎地運用這些強大的工具。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案例,那些瀕危物種的故事,讓人在為自然的鬼斧神工而贊嘆的同時,也為它們可能麵臨的滅絕而感到憂慮。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能夠將枯燥的科學原理與鮮活的生命故事巧妙地結閤起來,讓讀者在瞭解科學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生命的頑強與脆弱。它提齣的問題發人深省,對於我這樣非專業人士來說,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知識普及和思想啓迪。

评分

一个科学家的人文视野,值得看看

评分

强烈推荐此书,尤其是对生物科学的研究者们

评分

作为78级大学生和较早出国的留学生,作者一方面以自己的求学经历演绎了从国内三流大学的学生成长为海内外著名学者的奋斗史,另一方面,也以他作为学生和老师对中国、美国的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亲身体验为基础,进行了诸多思考。如何刻苦、如何思维、如何看待名校?如何培养兴趣和拓展知识、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精神?中美教育体制和理念有何差别?新东方的英语培训真那么重要吗?是不是一定要出国去念研究生?且听顶级海归饶毅教授道来。

评分

很好,培养科学素养和精神

评分

好书

评分

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立后,相关学者对留存在宫中的大量文物进行清点、整理,并在稍后编辑出版了不少专业刊物,主要包括偏向介绍器皿、书画等艺术作品的《故宫周(旬)刊》、《故宫》、《故宫书画集》,以及专于文献档案的《掌故丛编》(后改名为《文献丛编》)、《史料旬刊》等两大类。这两类出品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向读者群推介故宫内的丰富藏品,而1932年首版的《故宫日历》就是其中之一。日历的正面印有年、月、日,同时又有英文加以对应。另外,还有节气、朔望、韵目等因素也出现在同一页上。节气、朔望容易理解,韵目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则有些陌生。韵目本来是指用于诗词创作时使用到的各个韵排列而成的目录,19世纪中后期“韵目代日”出现以后被用于记录日期。简单来说,就是1个韵目代表1个月中的1天,一共有31个字,代表31天,如“文”代表12日,抗战中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里的一场大火即被称为“文夕大火”,“卅”代表31日,“五卅运动”即得名于此。日历的反面印有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书、画、古籍、青铜器、瓷器、玉器等等,365张图画的排列与日历正面的节令相结合,阅览的人可以“见图如见节令、星期、日期”。除此以外,图画的颜色也是区别不同时节的一种方式,色彩赋予读者的区别感更为清晰。1935年一则经销商的广告上,文案做得十分夺目:“震铄世界惟故宫日历足以当之,独霸天下惟故宫博物院有此资料”、“案头壁上,皆可适用,自备送礼,均极相宜”。当时《故宫日历》还有配“厚黑玻璃座盘”的“套餐”,定价2元7角。当时这本日历仅署“故宫博物院编”,没有具体编辑的姓名。关于旧版《故宫日历》的编者冯华,只有在故宫出版社资深编辑朱传荣的回忆文字中有只言片语的描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故宫珍宝南迁在即,小小的《故宫日历》却年复一年为普通民众打开了古代艺术宝藏的一扇窗,也成为许多人醉心传统文化、走上求艺之路的开端。在一些老画家早年学画经历的回忆文字中可以发现,在当年信息相对闭塞、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宫日历》,为其启蒙,作其良伴。2010年,被遗忘经久的《故宫日历》“复活”了,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的“复刻版”问世。原汁原味的“复刻版”,黑白印刷,不仅仅是呼应渐起的怀旧风,也是致敬于走过85个年头的故宫博物院、致敬于老去的前辈故宫人。此后,《故宫日历》开始尝试推陈出新。故宫出版社在2011年版《故宫日历》的编纂中,生肖开始成为确定主题或隐或显的因由。在12个月首的篇章页里,放置一件直接描绘兔子的画作来呼应辛卯生肖。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整座紫禁城,简直无处不龙。于是,龙年的《故宫日历》,“紫禁龙时空”成为主题,以龙为表现对象的陶瓷、青铜、书画、珐琅……12个类别,按照月份一一呈现农历癸巳年,《故宫日历》主题是“山水有清音”。因为明代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云:“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宫藏品中的表现数不胜数。因此,以“山水有清音”为主题、取材山水画作、辅以文玩器用等陈设的方案浮出水面。“山水有清音”,就是要展现古人寄情山水的诗意生活,更是要唤醒城市喧嚣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觅知音。12个月分为3个单元:笔墨寻源、诗意栖居、仙境凡间;其下又以月为单位,既有对山水题材的追根溯源,也有云山墨戏、界画楼台之类的专题展现;而每个星期,也尽量各有侧重,并且在多数的周日,以与主题相关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为新一周开始的标志,尽可能从新的视角引发读者的兴趣――对传承有序的山水艺术、对绵延不绝的山水文化。藏品选取,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图像常见的名作,重点展示出细节,《千里江山图》甚至占尽整个10月;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的藏品也不轻视,明代医生王履的写生佳作《华山图》册、清代篆刻高手黄易的纪游“影集”《嵩洛访碑图》册,都是个中翘楚。所选的藏品也不只山水,如《洛神赋图》中的边边角角、《夜宴图》里的围屏图障、远古的水波纹彩陶……不拘一格,尽收其中。如果细细翻读今年的《故宫日历》,还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除标明公立和农历日期、二十四节气,还特意标出充满诗意的七十二候。这是古人根据寒暑变化与物候现象对时节的一种独特划分:五日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何时“东风解冻”,何时“草木萌动”,古人早已注解其中。就读北大期间选择小说组的研究,周作人是他的老师。两人关系密切,通信频繁。阅读1932年的《俞平伯年谱》,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两人书信沟通的记载,一整个月份里他们的通讯次可达到七次之多... ...在12月中旬寄出信件之时,俞平伯将一份《故宫日历》一同寄给了周作人,作为礼物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一番心意。梁实秋在写给张佛年的信中,也提及获赠《故宫日历》一事:“顷接故宫日历一册,既有阴阳日历可察,复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赏(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重复),实日历中最佳之作,拜领谢谢矣。”梁实秋可以挑出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图。

评分

因为本身是学生物的,所以很早就听说了饶毅的大名。当时在学校里,知道他和施一公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到国内,心里想的是他们像五十年代的钱学森一样,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冲冲封锁,回到祖国。偶尔看到这本书,感觉亲切,一读之下,才发现完全不是一本枯燥的论文集,而是一篇篇呗作者本人称为"好玩"的事情构成的合集。

评分

作者常在诺贝尔奖颁奖前一两天写科普文章,介绍他认为值得获奖的研究和学者,命中率之高令人惊叹。比如2002年颁奖前写的一篇文章,开列并介绍了21项他认为值得获奖的工作及相关科学家,2002年至今,每年都有获奖工作在他的清单内产生,因而被称为“诺奖预测”。

评分

强烈推荐此书,尤其是对生物科学的研究者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