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中學生讀名傢)

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中學生讀名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衡 著
圖書標籤:
  • 散文集
  • 名傢散文
  • 中學生閱讀
  • 語文教材
  • 課外閱讀
  • 梁衡
  • 現代文學
  • 經典作品
  • 情感教育
  • 思辨閱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71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110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文學的價值在於揭示生活中的美,但是發現瞭事務的美如何去錶現呢?山水說明文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藝術手法錶現自然風物之美,給人美得陶冶、感染與享受;人物形象的描寫主要是啓示理想、信念、道德、哲理;敘述是文學的基礎,一切析理閤抒情都要首先將客觀的、有價值的事情用簡潔明快的方式錶達齣來。現代散文名傢梁衡親自挑選、親自點評的作品將幫助理解散文中的生活美,掌握寫作技法。

內容簡介

  《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是人民教育齣版社中小學教材總顧問,作品入選語文課本較多的作傢之一,梁衡先生,親自為中學生編寫,並加以精心點評的散文讀本。《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專為中學生量身挑選56篇散文,點評條理清晰,深刻剖析寫作心理,示範寫作技巧,揭示寫作方法,多角度、全方位提高中學生作文水平。

作者簡介

  梁衡,1946年齣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曆任《內濛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傢新聞齣版署副署長、中國記協常務理事、《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作傢協會全委會委員。作品有科學史章迴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集《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跟梁衡學新聞》,散文集《覓渡》《紅色經典》《隻求新去處》《名山大川》《人傑鬼雄》。有兩橫散文九捲。曾獲青年文學奬、趙樹理文學奬、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奬等。散文《晉祠》《夏感》《覓渡,覓渡,覓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追尋那遙遠的美麗》等入選中學和大學課本。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單元 入選中學生教材解讀
晉祠/2
美文解讀 我寫《晉祠》/4
覓渡,覓渡,渡何處?/9
《覓渡》自注16條 /13
美文解讀 我寫《覓渡》/16
參考資料 瞿鞦白女兒給作者的一封信/21
跨越百年的美麗/22
美文解讀 我寫《跨越百年的美麗》/26
相關資料 《數理化通俗演義》節選/27
把欄杆拍遍/32
美文解讀 《現代散文鑒賞辭典》對《把欄杆拍遍》的講解/39
夏感/42
美文解讀 我寫《夏感》/43
相關資料 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鏡頭/44
青山不老/48
美文解讀 我寫《青山不老》/50
壺口瀑布/51
美文解讀 我寫《壺口瀑布》/53
教材的力量/54

第二單元 擴展閱讀寫人篇閱讀指導
閱讀指導 關於寫偉人/60
百年明鏡季羨老/62
大無大有周恩來/69
這思考的窯洞/88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94
二死其身的忠臣彭德懷/100
讀韓愈/107讀柳永 / 113
亂世中的美神 / 119
最後一位戴罪的功臣 / 135
追尋那遙遠的美麗 / 144
你怎麼就是得不到愛 / 152
梁思成落戶大同 / 157
寫景篇
閱讀指導 山水為什麼美 / 164
鼕日香山 / 166
石河子鞦色 / 168
草原八月末 / 170
泰山:人嚮天的傾訴 / 174
榆林紅石峽記 / 180
吳縣四柏 / 182
天星橋:橋那邊有一個美麗的地方 / 184
佩萊斯王宮記 / 190
鼕季到雲南去看海 / 195
烏梁素海:帶傷的美麗 / 198
記事篇
閱讀指導 敘事是寫作的基本功 / 204
紅毛綫,藍毛綫 / 206
周恩來讓座 / 212
與樸老緣結釣魚颱 / 217
平塘藏字石記 / 220
試著病瞭一迴 / 224
山中夜話 / 236
抒情篇
閱讀指導 為文第一要激動 / 237
年感 / 240
一個大黨和一隻小船 / 242
西北三綠 / 246
忽又重聽走西口/253
母親石/263
那青海湖邊的蘑菇香/265
鞦思/269
說理篇
閱讀指導 文章為思想而寫/271
文章五訣/273
人人皆可為國王/275
匠人與大師/278
書與人的隨想/280
你不能沒有傢/283
提倡寫大事大情大理/288
石頭裏有一隻會飛的鷹/292
說興趣/294
做人如寫字,先方後圓/297

第三單元 碑賦作品
壺口瀑布記/300
廣安真理寶鼎記/301
嘉興南湖紅船之銘/303
西柏坡賦/304
周總理手植臘梅賦/305

第四單元 作品與教學研究
《泰山:人嚮天的傾訴》一文解讀/308
《跨越百年的美麗》備課思考及教學/310
欣賞梁衡之“工”314
理與情鑄就的美316

附錄
梁衡入選語文教材和教學閱讀用書作品一覽/313
媒體推薦名單/317
教師推薦名單/317

精彩書摘

  第一單元
  入選中小學教材作品解讀
  我們從一篇課文裏能學到什麼?
  通過一篇課文學生能學到什麼?教師能教給學生什麼?其實就是三樣東西:語文知識、思想內容和審美。學生為什麼學語文,因為語文是基礎,是各種學科的基礎、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立身的基礎。不管做什麼,人先得會說話寫字。正如不管什麼運動員,田徑、球類還是武術,先得會走、會跑。所以學語文,第一是學習語文基本知識,即掌握語言、文字、文章的規律和技巧。這些規律通常是體現在一篇課文中。又因文章除形式外必須有內容,學生在學習一篇範文時也就順便受到瞭文章內容的教育。由於學生正處於成長期,語文雖不是政治課,但這種由課本獲得的思想將會影響他的一生,構成瞭他以後認識社會、人生的參照係。所以學語文的第二個作用是思想教育。語言是一種藝術,語文不但教我們怎樣正確地錶達內容,還教我們怎樣更美地錶達。所以學語文的第三個目的是學會審美,掌握美的標準、美的錶現規律,怎樣去欣賞美文,寫作美文。語文知識、思想內容和審美,這是一篇課文必備的三要素。
  晉祠
  齣太原西南行50裏,有一座山名懸甕。山上原有巨石,如甕倒懸。山腳有泉水湧齣,就是有名的晉水。在這山下水旁,參天古木中林立著百餘座殿、堂、樓、閣、亭、颱、橋、榭。綠水碧波繞迴廊而鳴奏,紅牆黃瓦隨樹影而閃爍,悠久的曆史文物與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一體,這就是古晉名勝晉祠。
  西周時,年幼的成王姬誦即位,一日與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隨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葉,剪成玉圭形,說:“把這個圭給你,封你為唐國諸侯。”天子無戲言,於是其弟長大後便來到當時的唐國,即現在的山西作瞭諸侯。《史記》稱此為“剪桐封弟”。姬虞後來興修水利,唐國人民安居樂業。後其子繼位,因境內有晉水,便改唐國為晉國。人們緬懷姬虞的功績,便在這懸甕山下修一所祠堂來祀奉他,後人稱為晉祠。
  晉祠之美,在山美、樹美、水美。
  這裏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開的兩臂,將這處秀麗的古跡擁在懷中。春日黃花滿山,徑幽而香遠;鞦來,草木鬱鬱,天高而水清,無論何時拾級登山,探古洞,訪亭閣,都情悅神爽。古祠設在這綿綿的蒼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嬌羞迷人。
  這裏的樹,以古老蒼勁見長。有兩棵老樹,一曰周柏,一曰唐槐。那周柏,樹乾勁直,樹皮皺裂,冠頂挑著幾根青青的疏枝,偃臥於石階旁,宛如老者說古;那唐槐,腰粗三圍,蒼枝屈虯,老乾上卻發齣一簇簇柔條,綠葉如蓋,微風拂動,一派鶴發童顔的仙人風度。其餘水邊殿外的鬆、柏、槐、柳,無不顯齣滄桑幾經的風骨,人遊其間,總有一種緬古思昔的肅然之情。也有造型奇特的,如聖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衝雲霄,它的樹皮卻一齊嚮左邊擰去;一圈一圈,絲紋不亂,像地下鏇起瞭一股煙,又似天上垂下瞭一根繩。其餘有的偃如老嫗負水,有的挺如壯士托天,不一而足。祠在古木的蔭護下,顯得分外幽靜、典雅。
  這裏的水,多、清、靜、柔。在園內信步,那裏一泓深潭,這裏一條小渠。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石間有細流脈脈,如綫如縷;林中有碧波閃閃,如錦如緞。這麼多的水,又不知是從哪裏冒齣的,叮叮咚咚,隻聞佩環齊鳴,卻找不到一處泉眼,原來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隱於亭後。更可愛的是水清得讓人叫絕。無論多深的渠、潭、井,隻要光綫好,遊魚、碎石,絲紋可見。而水勢又不大,清清的波,將長長的草蔓拉成一縷縷的絲,鋪在河底,掛在岸邊,閤著那些金魚、青苔、玉欄倒影,織成瞭一條條的大飄帶,穿亭繞榭,冉冉不絕。當年李白至此,曾贊嘆道:“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瀉翠娥。”你沿著水去賞那亭颱樓閣,時常會發齣這樣的自問:怕這幾百間建築都是在水上漂著的吧!
  然而,最美的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古代文化,這裏保存著我國古建築的“三絕”。
  一是聖母殿。這是全祠的主殿,是為虞侯的母親邑薑所修的。建於宋天聖年間,重修於宋崇寜元年(1102年),距今已有880年。殿外有一周圍廊,是我國古建築中現在能找到的最早實例。殿內寬七間、深六間,極寬敞,卻無一根柱子。原來屋架全靠牆外迴廊上的木柱支撐。廊柱略嚮內傾,四角高挑,形成飛簷。屋頂黃綠琉璃瓦相扣,遠看飛閣流丹,氣勢雄偉。殿堂內宋代泥塑的聖母及42尊侍女,是我國現存宋塑中的珍品。她們或梳妝、灑掃,或奏樂、歌舞,形態各異。人物形體豐滿俊俏,麵貌清秀圓潤,眼神專注,衣紋流暢,匠心之巧,絕非一般。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盤龍。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盤龍殿柱。雕於宋元�潭�年(1087年)。八條龍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雲生,一派生氣。距今雖近韆年,仍鱗片層層,須根根,不能不叫人嘆服木質之好與工藝之精。
  三是殿前的魚沼飛梁,這是一個方形的荷花魚沼,卻在沼上架瞭一個十字形的飛梁,下由34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撐,橋麵東西寬闊,南北翼如。橋邊欄杆、望柱都形製奇特,人行橋上,隨意左右,如泛舟水麵,再加上魚躍清波,荷紅映日,真樂而忘歸。這種突破一字橋形的十字飛梁,在我國現存的古建築中是僅有的一例。
  以聖母殿為主的建築群還包括獻殿、牌坊、鍾鼓樓、金人颱、水鏡颱等,都造型古樸優美,用工精巧。全祠除這組建築之外,還有朝陽洞、三颱閣、關帝廟、文昌宮、勝瀛樓、景清門等,都依山傍水,因勢砌屋,或架於碧波之上,或藏於濃蔭之中,揉造化與人工一體。就是園中的許多小品,也極具匠心。比如這假山上本有一掛細泉垂下,而山下卻立瞭一個漢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腦門,笑眯眯的眼神,雙手齊肩,托著一個石碗,那水正注在碗中,又濺到腳下的潭裏,卻總不能滿碗。和尚就這樣,一天一天,傻嗬嗬地站著。還有清清的小溪旁,突然跑來一隻石雕大虎,兩隻前爪抓著水邊的石塊,引頸探腰,嘴唇剛好埋入水麵,那氣勢好像要一吸百川。你順著山腳,傍著水濱去尋吧。真讓你訪不勝訪,雖幾遊而不能盡興。曆代文人墨客都看中瞭這個好地方,至今山徑石壁,廊前石碑上,還留著不少名人題詠。有些詞工句麗,書法精湛,更為湖光山色平添瞭許多風韻。
  這晉祠從周唐叔虞到任立國後自然又演過許多典故。當年李世民就從這裏起兵反隋,得瞭天下。宋太宗趙光義,曾於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在這裏消滅瞭北漢政權,從而結束瞭中國曆史上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麵。1959年陳毅同誌遊晉祠時興嘆道:“周柏唐槐宋獻殿,金元明清題詠遍。世民立碑頌統一,光義於此滅北漢。”
  晉祠就是這樣,以她優美的身軀來護著這些珍貴的曆史文化。她,真不愧為我國錦綉河山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美文解讀|我寫《晉祠》——談山水文章怎樣發現美、錶現美
  偶為報紙寫瞭一篇介紹山西名勝晉祠的文章,想不到竟被收入中學教材。我寫文章本不懂格式,看課文後麵的練習題,纔知這叫說明文。《語文學習》的同誌要求就這個說明文寫一點說明,現就一些隨想隨感如實寫齣,也隻能是僅供參考。
  一、關於美的發現
  文學的價值就在於揭示生活中的美。美的內容一般分為三類: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山水說明文的主要任務則是通過藝術手法來錶現自然風物之美。山水之美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它有獨立性、長久性、多樣性。在文藝作品中,人物形象給人的主要是理想、信念、道德、哲理方麵的啓示,而自然風物給人的主要是美的陶冶、感染與享受。
  大自然中不是每一處山水都美,有的是窮山惡水;也不是同一處山水,人人都一樣地贊美,人們盡可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和欣賞它的美。晉祠,從現在還保存著的宋代建築算起也已近韆年,其山水景物的形成當更久遠,其間來遊曆和歌詠的人亦甚多。但我看晉祠,它的美與一般的山水卻有不同,是一種既有自然的又有社會和藝術的綜閤之美。這個發現是逐漸的。我童年時便常去晉祠遊玩,它的自然之美對我熏陶極深,清清的水,鬱鬱的樹,還有那座秀麗的山。當時山上的野花比現在多,每年五一節假日,城裏的人騎車來玩,傍晚歸去時車上都有一束從山上采來的黃花,一條花的車流甚是壯觀。我很愛在這個季節爬山,在花叢中嬉戲。那景象是難忘的。“春來黃花滿山,徑幽而香遠;入鞦草木鬱鬱,天高而水清,無論何時抬級登山都情悅神爽”,便是這山給我的美好印象。還有那蒼勁的老樹,和古老的河渾然閤成一種古樸的美;那水“多、清、靜、柔”,是一種秀麗的流動的美。它們閤在一起組成一種特彆的自然風光。這是晉祠的迷人之處,也是首先不可不告訴讀者的。
  但是,晉祠畢竟不同於單純的天然野境,不是小石潭,不是桂林,也不是三峽。它是一個文化名勝所在,人們在這裏已經營瞭一韆年。除大自然留下的景物外,更重要的還有祖先留下的文物。有很深很濃的社會美和藝術美。特彆是古建三絕:聖母殿、木雕龍、魚沼飛梁。這幾樣東西是美的,它們不同於山、水、樹。已超齣自然,而是一種藝術美、社會美。(本來有人主張美隻有兩類,藝術美其實也是一種社會美。)這些美的雕塑,美的建築,都體現瞭古代人的智慧,揭示瞭當時的社會形態,有自然之外的社會內容。這種包含社會和藝術內容的美的發現,隻靠一般觀賞是不行的,它還要靠讀書、看畫、聽歌,要有文史知識和藝術修養方麵的積纍。所以對我來說,那自然之美是幼時在自然的熏陶下所接受,而這社會藝術之美是以後隨著閱曆的增加纔逐漸感知的。這時我對晉祠不但看見瞭它,而且還理解瞭它(當然到現在也不敢說已完全理解)。如果山水風物是它的外美,那麼這些文化就是它的內秀。這是要告訴讀者的第二個方麵,是更深的一層。
  古人道:“名勝所在貴乎心得。”要寫好一處山水,就先得對它的美進行一番認真的研究發現。這大概就是中學寫作教學中常說的觀察。其實還應該加上研究。
  二、關於美的錶現
  發現瞭事物的美,怎樣去錶現呢?找最有個性的特徵,作一細微深入的刻畫。古詩文中寫美人,常忘不瞭一雙明眸或一汪鞦波。畫人,最關鍵的是畫眼睛,山水也是有“眼”的。隻須著意點染這一點,其美自見。如文中寫景,著意春鞦二景,寫那棵奇怪的左扭柏,便突齣一個“扭”字:“它的樹皮卻一齊嚮左邊擰去,一圈一圈,絲紋不亂,像地下鏇起瞭一股煙,又似天上垂下瞭一根繩。”寫水,則細摹其清:“無論多深的渠、潭、井,隻要光綫好,遊魚,碎石,絲紋可見。而水勢又不大,清清的波,將長長的草蔓拉成一縷縷的絲,鋪在河底,掛在岸邊,閤著那些金魚、青苔、玉欄倒影,織成瞭一條條的大飄帶,穿亭繞樹,冉冉不絕。”這些關鍵地方多費一些筆墨正是為瞭在彆的地方省一些筆墨。既發現瞭它的美,便將它最美的地方寫透、寫夠。
  再者,山水名勝,多是靜物。靜則無勢,無勢則不能動人。因此要盡量讓靜物動起來,去搖蕩人的情懷,讓讀者與作者産生美的共鳴。這在古典詩文中是有許多傳統寫法的。金人元好問寫過這樣一首《山中雜詩》:
  瘦竹藤斜掛,叢花草亂生。
  樹高風有態,苔滑水無聲。
  它妙在能將看不見的“風”,通過動態的樹寫齣來,卻又將流動的水用苔滑無聲來錶現。將花、草、竹、藤等一起躍然紙上,成瞭一幅大自然的生態圖,有動勢感,而且是各種微妙的動態。凡美的東西都是活靈靈的,能喚起人的生命活力,使人有思有感,可贊可嘆。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人登高而見到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目既往還,心亦吐納”,便是自然景物激起瞭人生命、思維、感情的活力。
  要錶現山水草木之美,我想盡量取動勢,雖是從山水落墨,卻是從人情著眼,將主客觀之間溝通。山水是自然存在,將美傳達於讀者卻是文章的功能。文章寫到泥塑仕女的形態,寫木龍抱定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雲生,寫十字飛架石橋,又從橋引申到“人行橋上,隨意左右”,寫石雕的小和尚笑眯眯、傻嗬嗬地接水,石虎前爪抓岸,引頸探腰,要一吸百川等,都是嘗試著以動寫靜,突破自然美,而去追求藝術美。或者說,力圖用語言藝術的美去挖掘自然風物之美。人們常說:“看景不如聽景。”看到的是自然原形,聽到的卻是經過提煉、藝術化瞭的景物,自然更多瞭一層美。
  ……

前言/序言


梁衡散文精選:走進時代的脈搏,感受文字的力量 在浩瀚的書海中,總有一些文字,如同一泓清泉,滋養著讀者的心田;又如同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梁衡先生的散文,便是這樣一種獨特的存在。它們並非空洞的辭藻堆砌,而是飽含著深沉的思考、真摯的情感,以及對時代變遷的敏銳洞察。這本《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中學生讀名傢)正是精選瞭梁衡先生一係列膾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旨在引領中學生讀者走進文學的殿堂,感受名傢散文的獨特魅力,從而豐富精神世界,提升人文素養。 本書的選篇,力求體現梁衡先生散文創作的代錶性與多樣性。他筆下的世界,既有對故鄉土地的深情眷戀,對歲月流轉的淡淡鄉愁,也有對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對社會現象的犀利剖析,更有對人生哲理的獨到見解。無論主題如何切換,梁衡先生的文字始終保持著一種樸實而又深刻的力量,能夠直擊人心,引發共鳴。 一、 故鄉情深,歲月如歌 梁衡先生的許多散文,都迴蕩著濃濃的鄉愁。《紅葉》便是其中的代錶。在那片被鞦日染紅的山林中,他捕捉到瞭自然的壯麗色彩,更從中體味到瞭生命循環的哲理。紅葉的燃燒,象徵著生命的輝煌與絢爛,而最終的飄落,又預示著新的開始。這種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摹,與對人生道理的深刻感悟交織在一起,讀來令人迴味無窮。他寫故鄉,不是簡單的風景描繪,而是將個人情感與對土地的依戀融入其中,讓讀者仿佛能聞到泥土的芬芳,聽到風吹過稻田的沙沙聲。 《晉祠》等篇章,則展現瞭他對曆史文化遺跡的深情。他筆下的晉祠,不僅僅是古老的建築群,更是中華民族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載體。他通過對細節的觀察,對曆史典故的梳理,讓讀者得以窺見曆史的厚重,感受文化的傳承。他的文字,讓那些靜態的古跡“活”瞭起來,仿佛能夠帶領我們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與曆史對話。 二、 時代迴響,人文關懷 梁衡先生的散文,並非沉溺於個人情感的抒發,他更關注時代的發展,關注社會的變化。他的作品中,常常閃爍著對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對社會現實的敏銳洞察。《瓜fang》便是其中的典範。他用冷靜而又飽含情感的筆觸,迴溯瞭一段特殊的曆史時期,展現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麵貌和思想軌跡。這種對曆史的反思,不是為瞭簡單的批判或懷舊,而是為瞭從中汲取經驗教訓,警示後人,珍視當下。 在《失落的故鄉》等文章中,梁衡先生對城市化進程中傳統文化和鄉村風貌的失落,錶達瞭深切的憂慮。他用文字記錄下那些正在消逝的美好,呼喚人們對鄉土的尊重和對傳統的珍視。他的文字,具有一種樸素的批判精神,敢於揭示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並引發讀者對這些問題的思考。這種人文關懷,讓他的散文具有瞭超越時空的價值。 三、 哲思雋永,智慧啓迪 除瞭對故鄉和時代的描繪,梁衡先生的散文還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不尋常的意義,從細微之處體悟人生的真諦。他的文字,常常以一種不動聲色的方式,觸動讀者內心的柔軟,引發關於生命、關於人生的思考。 在《韆歲柳》等篇章中,他將一棵古樹的生命曆程,比作人生的起伏與滄桑。通過對古樹的觀察,他闡述瞭生命力的頑強,以及時間流逝的不可抗拒。這種以物喻人的手法,使得抽象的哲理變得具體而生動,容易被讀者理解和接受。他的思考,不是空泛的議論,而是源於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深刻的感悟。 四、 語言精練,風格獨特 梁衡先生的散文,最令人稱道的還有其獨特的語言風格。他的文字,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簡潔明快,卻意蘊深長。他擅長運用平實的語言,營造齣深刻的意境,用最簡潔的筆觸,勾勒齣最動人的畫麵。他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矯揉造作的雕飾,他的文字仿佛是未經雕琢的璞玉,自然而又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閱讀梁衡先生的散文,就像在與一位智者對話。他用他的智慧和洞察,帶領我們審視世界,審視自己。他的文字,不枯燥,不晦澀,易於理解,卻又引人深思。對於中學生讀者而言,這本《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不僅是一次閱讀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 閱讀價值與啓示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文學性,更在於其教育性。通過閱讀梁衡先生的散文,中學生讀者可以: 提升文學鑒賞能力: 學習梁衡先生如何運用細膩的觀察、真摯的情感和精練的語言來構建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拓展曆史文化視野: 瞭解梁衡先生通過文字對曆史事件和文化遺跡的解讀,加深對中華民族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認識。 培養人文關懷精神: 感受梁衡先生對社會現象的關注和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培養對社會、對人生的同情心和責任感。 激發獨立思考能力: 梁衡先生的散文常常引發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刻思考,鼓勵讀者形成自己的見解。 豐富情感體驗: 感受梁衡先生文字中流露齣的鄉愁、對自然的贊美、對生命的感悟,從而豐富自身的情感世界。 這本《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一位睿智的長者,引領著初涉文學殿堂的中學生,在梁衡先生的文字世界裏,感受時代的心跳,品味人生的況味,汲取智慧的養分。我們相信,通過這本讀本,年輕的讀者們將會在文學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與啓迪,讓閱讀成為滋養心靈、塑造品格的重要途徑。這是一次與名傢對話的機會,更是一場心靈的成長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接觸梁衡先生的文章,是朋友推薦的這本《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我帶著一絲好奇,翻開瞭第一頁。齣乎意料的是,我並沒有立刻被那種宏大敘事所震撼,反而是被那些日常的細節所打動。他筆下的鄉村景象,那些炊煙裊裊、雞犬相聞的畫麵,勾勒齣一幅幅溫馨而恬靜的生活畫捲。我仿佛能聞到泥土的芬芳,聽到蟲鳴鳥叫,感受到夏日午後的微風拂過臉頰。梁先生在描寫這些景物時,並沒有刻意去渲染,而是用一種極其自然、極其平實的語言,將這些畫麵定格在讀者的腦海中。更讓我驚喜的是,在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背後,他卻能挖掘齣深刻的人生哲理。他能夠從一片落葉、一株野草中看到生命的頑強與堅韌,從一個淳樸的農民身上看到人性的善良與淳厚。這種將宏大與微觀相結閤的能力,是我非常欣賞的。它告訴我,生活中的偉大,往往就隱藏在那些平凡之中。這本讀本,就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的情感,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我開始留意身邊那些被我忽略的細節,開始感受那些曾經被我視為理所當然的美好。梁先生的文章,不僅拓展瞭我的閱讀視野,更重要的是,它改變瞭我看待生活的方式,讓我學會用一種更深沉、更細膩的目光去體味人生的百味。

评分

第一次閱讀梁衡先生的文章,是在這本《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裏,那感覺就像是遇到瞭一位久違的老友,他的話語樸實而真誠,卻蘊含著深刻的智慧。他筆下的中國,不僅僅是地圖上的地理名詞,更是承載著厚重曆史和鮮活生命的熱土。我尤其被他對於那個時代普通人生活的描繪所打動。那些簡樸的衣食住行,那些為瞭生存而付齣的辛勤努力,那些在艱難歲月中閃耀的人性光輝,都以一種極其真切的方式展現在我的眼前。他沒有刻意去渲染苦難,也沒有迴避現實的殘酷,而是用一種溫和而堅定的筆觸,講述著普通人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堅韌與不屈。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的喧囂,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搏。梁先生的文字,就像是曆史的留聲機,將那些被遺忘的聲音重新播放。他讓我們看到,曆史的進程,是由無數個普通人的命運交織而成。這種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尊重,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也開始反思,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是否也應該更加關注身邊的人,更加珍視每一個平凡的生命。這本讀本,不僅僅是讓我認識瞭梁衡先生,更是讓我重新認識瞭這個我所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作為其中一員的責任與意義。

评分

《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品一杯陳年的普洱,初入口中微苦,但迴甘悠長,越品越有味道。梁衡先生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矯揉造作的抒情,卻有一種樸實無華的力量,能夠直抵人心。我尤其欣賞他對那些曆史事件的梳理和評論。他能夠以一種極其冷靜、客觀的態度,去剖析那些復雜的曆史真相,讓我們看到事件背後的深層原因和復雜的人物關係。他並沒有簡單地將人臉譜化,而是努力去還原每一個人物的真實麵貌,讓我們看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也看到他們的局限性。這種對曆史的深刻反思,讓我對過去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未來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梁先生的文章,就像一麵棱鏡,將復雜的現實摺射齣不同的光彩,讓我們能夠從多個角度去審視問題。讀他的文章,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啓發我們的思考,讓我們學會獨立判斷,不被錶象所迷惑。這本讀本,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它讓我變得更加理性,更加成熟,也更加深刻地認識這個世界。

评分

在眾多名傢散文的海洋中,《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梁衡先生的文章,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它不張揚,不喧嘩,卻能在字裏行間緩緩滲透,直抵人心最柔軟的地方。我尤其喜歡他對那個時代的追憶與反思。他並沒有簡單地去歌頌或者批判,而是以一種冷靜的、客觀的視角,將那些曆史的片段呈現在我們麵前,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在那段特殊的歲月裏,人們經曆瞭怎樣的掙紮與蛻變。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革命的先驅,還是平凡的普通人,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他讓我們看到,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下,人們依然懷揣著希望,依然在為著理想而奮鬥。這種對人性的深刻挖掘,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那些曾經為我們鋪路的人們充滿瞭敬意。閱讀梁先生的文章,就像是在與一位智慧的長者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他用他的經曆,他的思考,為我們指引方嚮,讓我們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力量。我常常在讀完一篇文章後,會陷入長久的思考,思考曆史的意義,思考人生的價值,思考我們應該如何麵對未來的挑戰。這種思考,讓我變得更加成熟,也更加堅定。這本讀本,不僅僅是一本閱讀材料,更是一本人生指南,它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大門。

评分

《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在我看來,是一場關於“看見”的旅程。梁衡先生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看見”的能力,他能夠看見彆人看不見的細節,能夠看見彆人忽略的真相。他筆下的那些曆史事件,不僅僅是教科書上的冰冷文字,更是充滿人性溫度的鮮活故事。他能夠從宏大的曆史敘事中,捕捉到那些微小的、個體化的情感瞬間,將它們放大,讓我們感受到曆史的厚重,也感受到人性的復雜。我尤其欣賞他對那些曾經被忽略的人物和事件的關注。他用他的筆,為他們發聲,為他們正名,讓那些被埋沒的記憶重現天日。這種“看見”的能力,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真實”有瞭更深的追求。梁先生的文章,不僅僅是在講述過去,更是在啓發我們去“看見”現在,去“看見”未來。它教會我,要用一種更敏銳的眼光去審視世界,要去發現那些被隱藏的美好,也要去揭露那些不為人知的真相。這本讀本,對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認知升級,它讓我學會用一種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世界,去理解人生。

评分

梁衡先生的散文,於我而言,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次與思想的深度碰撞。初翻開這本《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我便被那樸實無華的語言和深邃廣博的見解深深吸引。書中描繪的時代圖景,無論是對曆史事件的細緻梳理,還是對人物命運的深刻洞察,都仿佛將我置身於那個洪流之中,親曆著風雲變幻。我尤其欣賞梁先生在處理宏大敘事時,不忘迴歸個體生命的細膩筆觸。他筆下的勞動者,不僅僅是曆史進程中的符號,更是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鮮活個體。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掙紮,都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麵前,沒有絲毫矯揉造作,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與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促膝長談,他娓娓道來,你靜靜聆聽,然後在那些看似平淡的字裏行間,發掘齣人生的真諦,體悟到曆史的重量。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如同散落在歲月長河中的珍珠,經過梁先生的打磨,散發齣溫潤的光澤。它們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沉澱,情感的積澱。我常常在讀完一篇後,久久不能平復內心的波瀾,陷入沉思。這種沉思,並非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思考,是對書中觀點、對人生、對社會的自我審視與追問。這種閱讀體驗,在我以往的閱讀經曆中是極其罕見的,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文學,不應隻是浮於錶麵的華麗辭藻,而應是滋養心靈、啓迪智慧的甘泉。梁先生的散文,正是這樣的甘泉,源源不斷地為我注入力量與啓迪。

评分

初次閱讀《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我被梁衡先生那獨特的敘事風格深深吸引。他善於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細膩的個體命運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使得文章既有史詩般的壯闊,又不失人性的溫度。他筆下的時代變遷,不僅僅是數字和事件的堆砌,更是無數個體命運沉浮的縮影。他能夠捕捉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無論是空氣中彌漫的理想主義,還是現實的殘酷,都能被他以一種不動聲色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喜歡他對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的普通人的關注。他沒有將他們僅僅作為背景,而是賦予瞭他們獨立的生命力和思想。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堅持與放棄,都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的真實脈搏。梁先生的文字,有一種強大的穿透力,它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直接與讀者的心靈對話。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與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交流,他用他的智慧和經曆,為我們講述那些關於生命、關於曆史的動人故事。這本讀本,不僅僅是一次文學的閱讀,更是一次關於理解和共情的深刻體驗。

评分

梁衡先生的文字,對於我來說,就是一種精神的滋養。在這本《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中,我看到瞭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和獨到見解。他能夠從一些看似尋常的文化符號中,挖掘齣深刻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無論是對古老建築的贊美,還是對傳統節日的描繪,都飽含著他對中華文明的熱愛和自豪。他不僅僅是在描述,更是在傳承,在喚醒。他讓我們重新認識到,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孕育瞭如此燦爛的文明,而我們,正是這份文明的繼承者。梁先生的文章,有一種溫潤的力量,它不強求你去接受,而是慢慢地引導你,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被吸引,被感染。我常常在讀完他的文章後,會陷入一種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責任感之中。我開始更加關注身邊的傳統文化,也更加願意去學習和傳承。這本讀本,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梁衡先生的文章集,更是一本喚醒我們民族文化自覺的啓濛書。

评分

梁衡先生的散文,對我來說,就像是一麵洞察人性的鏡子。在這本《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中,我看到瞭他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他能夠透過錶象,去捕捉人性的復雜與矛盾。他筆下的那些人物,無論是曆史上的偉人,還是平凡的普通人,都充滿瞭立體感,他們有優點,也有缺點,有高尚的一麵,也有普通的一麵。梁先生並沒有迴避人性的陰暗麵,也沒有刻意去神化人性的光輝,而是以一種極其坦誠的態度,去展現人性的真實麵貌。這種對人性的深刻剖析,讓我對人類的生存狀態有瞭更深的理解。我開始思考,為什麼人會做齣某些選擇,為什麼人會有某些行為。梁先生的文章,就像是在引導我們去探索這些問題的答案。讀他的文章,不僅僅是增長見識,更重要的是,它能夠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也認識這個充滿矛盾的世界。這本讀本,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好書,更是一個值得我一生去品讀的良師益友。

评分

梁衡先生的散文,對我而言,如同一股清流,滌蕩著我浮躁的心靈。翻開這本《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我仿佛置身於一片寜靜的土地,在梁先生的引導下,慢慢品味著文字中的深意。他對於自然景物的描寫,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描繪,而是融入瞭深厚的情感和哲學的思考。他能從一棵樹、一朵雲中看到生命的輪迴,能從一場雨、一陣風中體悟人生的無常。這種將自然與人生緊密相連的筆觸,讓我對這個世界有瞭全新的認識。我開始學著去觀察,去感受,去體會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美好。梁先生的文字,有一種沉靜的力量,它不追求驚世駭俗,卻能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你對世界的看法。他讓我們看到,生活中的美好,往往就隱藏在那些平凡的細節之中。這種對細節的關注,也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是否過於匆忙,是否忽略瞭身邊的美好。這本讀本,不僅僅教會我如何去欣賞文學,更重要的是,它教會我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我常常在讀完一篇文章後,會靜靜地坐在窗邊,看著遠方的天空,感受著內心的平靜。這種平靜,是梁先生的文章帶給我的最寶貴的禮物。

评分

这书真不错!买给儿子的,我放在床头也看了几遍!梁衡对人物的描写独到见解,写的真好!

评分

本书中的文章几十年来散见于各大报纸刊物,这是头一次结集出版,内容翔实,装祯精美。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水平的好书。

评分

快递员同志人很好,认真负责,感谢。

评分

物流速度快,好好好

评分

正版,好书,剩下的凑字数剩下的凑字数

评分

《数理化通俗演义》是一部难得的数理化知识科普读物,它摆脱了苦读的枯燥乏味,以栩栩如生的事例、深入浅出的语言、旁征博引的叙述、章回小说的体裁出现在读者面前。全书共七十一回,从公元前六世纪毕达哥拉斯确立古代数字,一直写一九五三年华特生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在两千五百多年的跨度里,用章回小说的形式,描写了二百三十位科学家、二百零六个科学故事以及九十三个科学发现及发明。

评分

孩子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阅读起来。而且有点爱不释卷的感觉。

评分

物流非常快,书应该是正品,不错,给力

评分

在知乎上看到的推荐,很不错的书系,非常棒。在学习之道上有很深的了解。希望能够有用,特别是帮助孩子提升学习成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