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100輯) [Old Photos]

老照片(第100輯) [Old Photo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馮剋力 編
圖書標籤:
  • 老照片
  • 懷舊
  • 攝影
  • 曆史
  • 記憶
  • 傢族
  • 紀實
  • 黑白
  • 復古
  • 中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149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483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Old Photo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9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老照片(第100輯)》是一種陸續齣版的叢書,每年齣版六輯。專門刊發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關的文章,關注百多年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這輯《老照片》裏述及的人物有蘇慧廉與翁氏後人的交往、孔德成與日軍占領麯阜等,供讀者閱讀。

目錄

智效民 大錶妹尋親六十年
張鳴 高蹺上的新中國
薛原 蔣介石在青島的一張老照片
孫國輝 八分鍾的紀實攝影
王道 張充和的未刊老照片
銳明 前國軍上尉的存照與“交代”
徐明 一個人的漂泊和落腳
陳龍元 父親的傳奇人生
曹虹 憶母親
佘守愷 口述 史衛平 整理 飄泊求學路
鬍振綏 再談在齊魯大學的日子
鄧洪秀 一組知青老照片
李義福 六十多年前的閤影
趙明凡 一次休假探親的留影
柳謀 從一張畢業證書說起
鬍劍 20世紀初:德國人鏡頭裏的中國建築
李賓 一部塵封的影集
傅國湧 “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
硃新地 說真話的“老照片”
趙姻 我與《老照片》
高振環 老照片:存毀之間
馮剋力 百姓自己的史述
封麵 一位美國浸禮會傳教士(李賓)
封二 20世紀30年代的張充和(王道)
中插 一同走來——《老照片》百輯封麵

精彩書摘

  《老照片(第100輯)》:
  在青島八大關海邊,有一棟城堡式樣的花崗岩彆墅,被青島人稱為“花石樓”。還在我少年時的1970年代,對“花石樓”就聽聞瞭許多故事,這棟樓還被稱為“蔣公樓”,據說當年蔣介石來青島時曾下榻此樓。當然,這種“據說”是非常不靠譜的,蔣介石當年來青島時,確實是住在八大關,但並沒有住在花石樓,而是另有住處,此是後話。
  在青島,關於蔣介石來青島有過許多演繹的傳說,甚至連宋美齡在青島的住處都有瞭詳細的“描繪”,例如“公主樓”等等。其實這大多是捕風捉影甚至無事生非的故事。但也從另一方麵說明,盡管早已經成為“民國往事”,但在青島,至少在我十多歲的1970年代,一直到1980年代,關於蔣介石當年來青島和住在花石樓的傳說還言猶在耳。近些年來,青島的這些老建築不僅僅成為瞭地標性的旅遊景點,更成瞭城市曆史與建築文化的標誌。關於蔣介石當年來青島的行蹤,更成瞭許多有心人——包括專業學者和普通讀者——從城市檔案史料和當年媒體報道中梳理打撈的主題內容。
  1947年8月13日,《青島時報》報道,因南京氣候炎熱,蔣介石有意來青島避暑,由勵誌社派員部署。這一消息並非僅僅是傳聞,盡管在此之前,抗戰勝利後,關於蔣介石要來青島的消息多次被證明僅僅是傳聞。而這次不同,青島的檔案史料研究者發現:1947年8月27日,在檔案中有青島市警察局“關於部署蔣介石來青島事宜”的密令,要求對相關責任區域進行警戒。尤其是負責蔣介石生活事務的國民黨勵誌社也嚮中國銀行青島分行藉用其位於青島正陽關路36號的招待所,以作為蔣介石來青島的臨時官邸。但到瞭1947年9月23日,勵誌社又嚮中國銀行青島分行發齣函件“主席暫不來青,所藉房屋準迅即歸還並緻謝。”
  上述消息如同前奏,到瞭1947年10月9日上午,蔣介石和夫人宋美齡乘坐“美齡號”專機從北平返迴南京途中,在青島滄口機場做瞭短暫停留,如果這也算是到瞭青島,這就是蔣介石首次來青島-1947年10月9日12時15分,“美齡號”降落在青島滄口機場,蔣介石與夫人來到機場空軍站辦公室休息。此後,他接見瞭駐山東的軍事官員,並與趕來機場的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司令柯剋上將等駐青美軍將領進行交談。青島市市長李先良等也趕到機場。在滄口機場停留一個多小時後,蔣介石一行乘“美齡號”飛迴南京。
  ……
好的,這是一份為名為《老照片(第100輯)[Old Photos]》的圖書撰寫的,不包含該書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 --- 《歲月的剪影:百年記憶的拾遺與重構》 圖書簡介 一、 時代洪流中的個體敘事:光影下的傢族變遷 本書並非簡單的圖像匯編,而是一部穿越百年時光、聚焦於中國社會轉型期個體傢庭命運的深度人文考察。它以時間為軸,以傢族為切片,通過對大量鮮為人知、甚至幾近散佚的老照片的細緻梳理與解讀,重構瞭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軌跡。 我們摒棄瞭宏大敘事的窠臼,轉而深入到那些被曆史塵埃掩蓋的微觀世界中去。書中的照片涵蓋瞭晚清至改革開放初期,從江南水鄉的富商大賈,到西北黃土高原的淳樸農戶,再到都市新貴的生活場景。每一幅影像背後,都隱藏著特定的時代烙印:服飾的變化、居住環境的更迭、生産工具的演進,無不摺射齣社會結構與生活哲學的深刻轉型。 重點章節將探討“遷徙與定居”這一母題。書中收錄瞭幾組跨越數代人的傢族相冊,展示瞭從傳統宗族社會嚮現代原子化傢庭過渡的艱難曆程。例如,一組拍攝於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碼頭照片,捕捉瞭大量背井離鄉的青年移民抵達新環境時的迷茫與希望,為我們理解近代城市化進程提供瞭寶貴的第一手視覺證據。 二、 物質文明的演進:器物背後的無聲史詩 圖像的魅力在於其對“物”的忠實記錄。本書的第二個核心闆塊緻力於通過老照片中的器物細節,講述一部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物質史”。 我們關注傢具、衣料、工具,乃至日常飲食餐具的變遷。例如,通過對比三十年代一戶北方地主傢庭的客廳陳設與解放後集體大院的公共空間擺設,可以清晰地看到審美趣味、私密性概念以及財富觀的巨大轉變。書中特彆開闢瞭一章,專門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拍攝的婚喪嫁娶場景中的禮儀道具——從繁復的傳統嫁妝到簡樸的革命時期標配,這些“符號”的消亡與新生,是理解社會心理風貌變化的關鍵綫索。 此外,本書對特定行業留下的影像資料進行瞭專門的挖掘和考證。涉及如早期鐵路建設工人的工作狀態、手工業作坊的內部運作,乃至二十世紀中葉公私閤營企業中技術人員的工作場景。這些照片的價值,遠超其藝術性,它們是研究中國近現代工業化進程中勞動力結構變遷的珍貴文獻。 三、 情緒與錶情的解碼:攝影技術與情感錶達的張力 老照片往往因其拍攝技術和當時的社會文化氛圍,呈現齣一種獨特的“凝固感”。本書的第三部分深入探討瞭影像中的“情緒解碼”。 在早期的肖像攝影中,由於曝光時間長、技術成本高,被攝者的錶情往往趨於嚴肅和程式化。本書通過對比不同地域、不同階層在同一時期拍攝的肖像照,分析瞭這種“莊重”背後所承載的敬畏、保守與對“留影”這一行為的儀式感。隨後,隨著技術普及和觀念開放,運動中的抓拍、笑臉的齣現,標誌著個體情感錶達的解放。書中收錄瞭幾組極為罕見的、展示民間娛樂活動的快照,它們打破瞭傳統相冊的刻闆印象,展現瞭民間生活的熱烈與奔放。 我們還探討瞭照片的“再生産”——即照片被復製、張貼、作為紀念物在不同場閤被使用的過程。一張照片從“原始記錄”淪為“傢族符號”,再到最終被重新發現和解讀,其意義是如何被不斷重塑的。 四、 攝影師與被攝者的關係:媒介倫理的側寫 本書並非盲目地展示照片,而是試圖還原這些影像背後的創作意圖與被攝者的體驗。我們試圖迴答:誰在記錄?他們為何記錄?被攝者對鏡頭持有怎樣的態度? 書中收錄瞭部分早期遊走各地的專業照相館的廣告和影師的筆記,揭示瞭照相技術在不同地域的傳播路徑,以及照相館老闆如何在適應地方習俗與推行西方攝影標準之間進行權衡。對於那些缺乏明確背景信息的人物照片,本書采用“推測性敘事”的方法,基於服飾、背景建築、器物等綫索進行閤理的曆史背景還原,以期為這些“無名之輩”還原其應有的曆史地位。 結語:曆史的“在場感” 《歲月的剪影》是一次對“時間”的嚴肅對話。它提醒我們,曆史並非僅僅是教科書上的宏大敘事,更是無數個體的、帶著溫度的、被光綫捕捉的瞬間纍積而成。通過對這些“老照片”的深入挖掘與重構,我們得以穿透時代的迷霧,真切地感受到那些逝去生命曾經的喜悅、掙紮與堅韌,從而獲得一種獨特的曆史“在場感”。這本書獻給所有珍視記憶、探求生活本質的讀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 這本書,或者說這本影集,簡直就是一趟跨越時空的旅行。我翻開它的時候,感覺自己一下子被拉迴瞭那個模糊而又清晰的年代。每一張照片的質感,那種泛黃的邊緣和微微的顆粒感,都像是在低語著過去的故事。我尤其喜歡那些捕捉日常瞬間的場景——可能是一個孩子在泥地裏玩耍,也可能是某個街角熙熙攘攘的集市。它們不是那種刻意擺拍的“大場麵”,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的真實記錄。作者在選圖上非常用心,看得齣來是經過瞭細緻篩選和打磨的。每張照片的背後,似乎都有一個未曾言說的劇本,讓我忍不住去猜測照片裏人物的身份、他們的心情以及那個時代特有的風俗習慣。這種引導式的觀看體驗,比單純的看圖要有趣得多,它激活瞭我的想象力,讓那些沉睡的記憶碎片也隨之蘇醒。這種對曆史的溫柔緻敬,真的非常打動人。

评分

第三段: 我是一個對細節觀察入微的人,所以很多時候看老照片會特彆關注那些“小東西”——比如路人的穿著、牆上的標語、甚至是背景裏模糊的車輛型號。這本影集在這方麵做得極其齣色,它呈現的細節豐富到令人驚嘆。我仿佛能聞到舊時光裏特有的氣味,感受到陽光灑在老式屋頂上的溫度。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有些照片的背景裏竟然藏著一些日後我們習以為常、如今卻已消失不見的物件,它們靜靜地待在那裏,成為瞭無聲的曆史見證者。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看圖,不如說是在進行一次細緻入微的“文物考古”。對於任何對曆史細節、民俗變遷感興趣的同好來說,這絕對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藏。它讓我更加珍惜當下,也更加敬畏時間的洪流。

评分

第五段: 我通常會把這類書籍放在書房裏一個專門的角落,不常翻閱,但每當心緒有些浮躁或需要沉澱的時候,我就會隨手抽齣這一本。它的魔力就在於,無論你翻到哪一頁,總能被其中某個場景或某個人物抓住目光,讓你瞬間抽離現實的喧囂。它提供瞭一種獨特的視角去看待“變化”:我們今天視若平常的生活,在未來的某一天,也會成為被後人這樣仔細審視的“老照片”。這種強烈的代入感和時間循環的認知,帶來瞭一種深刻的平靜。這本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單純的懷舊,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社會不變的溫情和不斷前行的軌跡。我嚮所有追求深度閱讀體驗的朋友們強烈推薦這份關於時間記憶的珍貴收藏。

评分

第四段: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也為整體體驗加分不少。現在的許多畫冊為瞭追求“高清晰度”,反而犧牲瞭老照片原有的那種膠片質感和年代感。但這一輯顯然采用瞭非常考究的印刷工藝,它精準地還原瞭那些老照片在光影變化下那種微妙的層次感和柔和度。翻閱時,那種略微厚實的紙張觸感,也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儀式感。我很少對一本書的物理形態如此關注,但這次確實是被其品質所摺服。它不僅僅是一堆圖像的集閤,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我甚至開始想象,當年的攝影師帶著他笨重的器材,在那些艱苦的環境下,是如何捕捉到這些永恒瞬間的。這種對媒介本身的尊重,讓整本書的價值得到瞭提升。

评分

第二段: 說實話,我本來對這種“老照片閤集”抱持著一絲謹慎的態度,總擔心內容會過於刻闆、缺乏新意。然而,這本《老照片(第100輯)》徹底顛覆瞭我的預期。它的編排方式非常有意思,不是簡單地按時間順序堆砌,而是似乎在構建某種敘事綫索。我注意到有幾組照片在主題上形成瞭微妙的呼應,比如一組是關於早期工業化的場景,緊接著就是一組關於城市生活變遷的畫麵,這種對比讓人在視覺衝擊之餘,也能引發對社會發展脈絡的深思。攝影師的構圖和用光技巧也值得稱贊,即便是早期的技術限製下,依然能捕捉到非常富有美感的瞬間。我花瞭一個下午的時間,幾乎是一頁一頁地品味,那種安靜地沉浸在曆史碎片中的感覺,簡直是一種難得的心靈SPA。它不僅僅是記錄,更像是一種視覺詩歌。

评分

每辑都买,回忆往事,令人感慨

评分

收到,正常。

评分

《老照片》山东画报出版社于1996年底新创刊的一本杂志,一经面世,便以别开生面的图书样式、回望历史的新颖视角,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曾经创下每辑发行30余万册的销售业绩,引发了风靡全国的“老照片文化热”。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刚收到,还未看完,满满的历史记忙

评分

很好的书很喜欢的内容,很好的!

评分

帮别人买的,忠实粉丝!

评分

老照片上评述的事其实大多离我们时间都不算远,过来看也许更清楚。

评分

从创刊号开始买,会一直收藏下去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