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的模樣

傢的模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葉怡蘭 著
圖書標籤:
  • 傢庭
  • 親情
  • 生活
  • 成長
  • 溫暖
  • 治愈
  • 情感
  • 日常
  • 迴憶
  • 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563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194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24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設計”,是為瞭讓生活過得更好

  從生活的需求與體悟齣發,打造實用舒心的理想傢宅

  傢的模樣,決定你生活的模樣。把傢視為生活的容器,起居坐臥、工作閱讀、煮飯品茶、盥沐休憩……日常所求,無非“安適舒坦”而已。

  ◆從實際需求、生活習慣與審美標準齣發,纔是所謂“設計”的原點。美食與旅行達人、生活美學傢、葉怡蘭細膩書寫關於空間觀點、設計思維、生活美學以及傢的溫暖點滴。

  ◆從居傢理念到裝修細節,數百張實拍照片+今昔對比解說,完整展現量身打造自傢住宅的步驟與見解:

  【態度篇】審視生活,自己的個性與習慣塑造傢的模樣。

  【細節篇】從細微之處看設計巧思與生活的美好細節。

  【日記篇】長達一年的居傢圓夢紀錄,與實用信息參考。

  【對話篇】房主對話設計師,如何用設計讓生活更美好。

  ◆葉怡蘭首度公開自傢私宅,與讀者分享自己的生活品味、傢居設計理念與裝修細節,隻要用心體察生活,兼具審美與功能性的傢宅都能夠實現。

內容簡介

  “設計師能否滿足房主的需求,設計齣好住有好看的傢?”“如何運用傢居設計,讓日常生活更方便?”“照片裏那種好看的傢,真的可以實現嗎?真的好用嗎?”這些裝修與生活中的疑問,颱灣名作傢葉怡蘭都在這本書中做齣瞭迴答。

  颱灣美食旅遊作傢葉怡蘭,首度敞開自傢私宅,以文字與照片,與讀者分享長達一年的改造“理想之傢”圓夢全紀錄,細述“設計”如何讓生活過得更好。從生活的需求與體悟齣發,一步步打造實用舒心,兼具審美功能的理想傢宅。

作者簡介

  葉怡蘭,齣生於颱灣颱南。很早就決定以“享樂”作為終身職業。並堅持相信,真正的“享樂”,不是短暫的炫惑聲色之娛,也不是一味金錢或地位的堆積;而是需得認真的涉獵、深度的纍積,需得花些時間花些工夫,方能從心靈到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每一種感官,都真真切切長長久久地感到喜悅與歡愉。

  著有《尋味紅茶》《食本味》《好日好旅行》《終於嘗到真滋味》《隱居·在旅館》《享樂旅館》等書。文字與攝影作品散見各大華文媒體。

內頁插圖

目錄

Ⅰ 緣起  7
傢的模樣,生活的模樣

Ⅱ 態度  19
開闊透亮,光、景與風之必要—21
我愛廚房:好個,貪婪之島—31
我愛廚房:愉快哼唱與自在烹調的地方—37
我愛廚房:關於,我的泡茶角落—49
客廳?不,是起居室—55
好生奢華,我的書房—61
浴室,療愈享樂之必要—69
說說,我的七大收納心法—74
關於,斷捨離以及其他—82
鼕暖夏涼之必要—89
地與天,高度高度—97
關於,傢的風格—102
說說,我的“恐色癥”—109
舊傢具,新迴憶—116
且擁,一縈縈暈黃暖亮—120


Ⅲ 細節  127
01 玄關—128
02 鼕期限定—129
03 痕跡—130
04 遠望—131
05 藏起來—132
06 秘密十二格—133
07 電視餐—134
08 方寸庭園—135
09 露齣來—136
10 風來—137
11 粉紅不要—138
12 隨手抓—139
13 蒸籠之必要—140
14 布巾的歸屬—141
15 雙槽—142
16 琳琅滿目—143
17 酒藏—144
18 酒鬼專屬—146
19 分開工作—147
20 壁毯—148
21 數碼時代—149
22 榻榻米下—150
23 左與右—151
24 怕光—152
25 儲、藏—153
26 瓶瓶罐罐—154
27 沐浴小風景—156
28 洗臉颱下—157
29 暫放—158
30 微夜光—159
31 一間多用—160
32 貓道—161

Ⅳ 過程  163
FROM 1月17日 TO 12月20日

Ⅴ 對話  197
房主VS.設計師:需求所在,生活感之所在—葉怡蘭、李靜敏對談

精彩書摘

  我愛廚房:好個,貪婪之島

  從開始做菜以來,擁有一座中島形式廚房,始終是我的夢想。

  而這追夢之路,卻是齣乎意料之外地漫長。

  還記得早年剛剛買下現在的住宅、進行設計裝修之際,一來當時的格局規劃難以容納,二來也是年紀還輕,對此的理解與想象猶然生嫩,遂而最終隻得瞭廚房與餐廳間小小颱麵一方,隻能用來泡泡茶、稍微分擔一點收納,勉強算是個半開放式廚房,連個“島邊兒”都沒沾上。

  然後二十年來,隨著年歲、閱曆與廚齡漸增,尤其一腳跨入飲食寫作領域,且還世界各地不斷旅行、見識過越來越多叫人又羨又妒的夢幻廚房後,這夢想與欲望於是更加倍膨脹,同時還一年年腦海裏來來迴迴反反復復,不斷增修改易與變化。

  從隻是單純至少能擁有一個基本的“島”,有颱麵有櫥櫃抽屜、足夠在上頭簡單做點備料備菜工作就好;漸漸地不斷把各種設備設施大膽往上加:水槽、烤箱、洗碗機、吊架、各種功能形式抽屜……

  穩占全宅公共區域最高比例麵積的廚房中島,毫無疑問是全傢中最龐大、最具分量的主角。

  到後來,細細檢視自己的真實需求想望後,開始越來越知道,事實上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完完全全百分百的“全中島廚房”。

  所謂全中島廚房,最重要的精神在於以中島為廚房唯一核心,閤爐颱、水槽、收納與料理空間於一體,整個流理颱、所有主要功能動綫動作全部都在中島,背後靠牆方即使有櫥櫃有颱麵,也僅做收納與工作輔助之用。

  這樣的配置優點在於沒有死角,非為“一”字形廚房的窄小或冗長,也打破“L”或“ㄇ”字形廚房於轉角空間規劃和運用上必然齣現的浪費尷尬,最重要的是掌廚者不再長時間悶睏一隅呆呆麵牆,視野大開,從空氣到氛圍到心情都朗朗大好。

  當然也一直心知肚明這樣的願望要實現還有重重難關:首先是空間得夠充裕。小小不到一百平方米的住宅,要安插進這樣的廚房絕非易事——對此,終究一舉發動全宅大改造工程後,我們早先有瞭痛切覺悟:沒得說,其他廳房沒一個比它重要,通通盡量壓縮無妨,咱傢廚房就是要大!

  在這樣破釜沉舟的決心下,設計過程中,考慮到整體用度、氣勢與前後的抽屜深度安排,中島體積甚至還曆經兩次增長,直達270厘米×120厘米尺度,連同後方牆側的冰箱與收納櫃架,穩占全宅近四分之一比例。

  位置甚至乾脆大剌剌就安排在正中央,大門一開踩進玄關首先就是廚房,而且還正嚮麵對前方一連排看得最遠、天光最亮的大窗,景觀日夕俱佳。

  然後是人人關心的油煙如何阻絕排除問題。市麵上無數專傢的諄諄教誨,都說傳統颱菜烹調,開放式廚房、特彆是爐颱與抽油煙機不靠牆絕對是大忌;偏偏我生性對味道和油煙極敏感神經質,一絲兒殘餘雜味油臭都不肯忍耐,故而還真是花瞭長長時間猶猶豫豫思前想後左右為難。

  後來,竟是日本電視節目《全能住宅改造王》(完成!ドリームハウス)一集集慢慢給瞭我足夠的信心與勇氣。裏頭所報導的住宅,無論大小,極高比例都是全中島廚房,想想從來以高度潔癖個性聞名的日本人傢都能解決應付,對我應該沒那麼難。

  尤其自認做菜一年比一年更簡單清淡,旺油大火幾乎都已絕跡,更遑論油炸……於是奮勇往前邁步。

  當然必要的設備還是都要有,在廚具團隊的專業建議下,選用瞭最大排風量、搭配直徑20厘米風管的排油煙機型。好在,入住一年多來如常使用至今,也曾偶爾經曆類似煎牛排煮咖哩麻辣鍋等濃香重味使用,大緻都還能乾乾淨淨一點不留味道。

  於是就這麼擁有瞭一座開開闊闊寬寬朗朗大中島,我們叫它“貪婪之島”。

  是承載瞭我們渴盼多年的無數貪心任性夢想和欲望的島。美夢得圓,滿足歡欣至極。

  我愛廚房:愉快哼唱與自在烹調的地方

  “廚房是個不介意零亂,而且還混雜著笑容與哼唱、非常愉快地烹飪食物的地方。”

  “零亂得很好看的廚房,或者是有點散亂但是卻不至於令人精疲力竭、大方的廚房,是我的理想。”——《住宅讀本》裏,中村好文這麼說。

  我也是。從一開始,我就一點不曾想要那種設計雜誌上經常登載,整整齊齊光潔亮麗、什物雜物一點不見的漂亮廚房。反倒是常用愛用工具道具餐具器皿痛痛快快疊放吊掛齣來,抬眼可見伸手可得,方便好用且生活味道滿滿,纔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廚房樣貌。

  所以,還記得靜敏的首版設計方案齣爐時,一眼望見模型裏和他過往作品一樣,中島後方一整排門扇門闆關得嚴嚴實實、連冰箱也藏得乾乾淨淨的雍容優雅廚房……

  “哎,這樣不行喲!以我的密集頻繁且還常趕時間匆忙做菜習慣,一頓飯下來開開關關,手大概都拉得脫臼瞭吧!”我笑說,“彆怕,盡量大膽全露齣來吧!”

  遂而,曆經幾次來迴反復推演討論,最終定案圖紙,門闆全消失瞭,大方現身的冰箱旁,是一列與中島等高的櫃架:下設抽屜與期待多年終於堂堂入列的嵌入式烤箱,中間是可放置咖啡機、微波爐、熱水瓶等傢電與其他器具的備餐衝茶颱麵,上方則有層架和玻璃櫃。

  還在我們的央求下,於水槽正上方設計瞭一座以不銹鋼與玻璃材質組成的雙層吊架——沒錯!正是我懷抱多年中島大夢裏絕對不可或缺的要件;兩道層闆兼具展示與置物功能,層闆下密密安上橫杆、掛鈎,高腳酒杯、常用道具與清洗後待晾乾的鍋具工具有耳杯就此都有瞭落腳的地方,也成為整個廚房、甚至整個傢裏最溫暖最熱鬧吸睛的焦點。

  然後,吊架下方,則毫無疑問是全廚房裏最核心的中島瞭。這裏,我們選用的是來自西班牙的廚具。

  說來奇妙。其實對於豪華高檔歐洲廚具原已徹底斷瞭欲念。

  屬於我的,可以一麵微笑哼唱,同時輕鬆有效率烹調食物的廚房。

  早年在設計雜誌擔任編輯時,由於經常有機會在這些名牌門市裏齣入,遍見經典設計大師手筆無數:Bulthaup、Boffi、Miele、Poggenpohl……件件都是美得超凡絕俗的夢幻之作,弄得不知多少次腦海裏一遍遍勾勒著不切實際的幻夢:“總有一天,我一定要擁有!”

  然而隨年歲漸增卻是越來越清楚知曉,不僅自己的能力財力委實難以高攀,蓬門小宅麵積有限更顯不齣氣勢;尤其個人烹煮習性和工序一年年越加成形成熟後還益發瞭然,純粹歐式奢華氣派取嚮的廚具設計思維,和自己的真實需求顯然有不小的鴻溝和差距。

  就這樣,目標一度朝日係廚具轉嚮,幾乎已經確定應將會是我的不二選擇……

  沒料到有一年,連改造計劃都還未真正萌芽之際,因緣際會結識瞭Santos的品牌總代理許宏榮。算是緣分吧!那迴,本來隻是慕名前往參觀他在老屋新用領域裏赫赫有名、兼作門市與住傢的大稻埕老屋“宅邸食旅”,參觀當口遂也順道看瞭廚具,結果竟然就這麼一見傾心。

  據說由一群西班牙媽媽擔綱設計的Santos,風格極簡雅平實低調,不炫目不浮誇,然而細看下卻處處可見無微不至實用到位的巧思。尤其是各種細部配件零件,不管是材質的選用與加工,以至分格分層分類方式和彈性運用邏輯都聰明閤理,讓人點頭頻頻。

  甚至,過往一般廚具裏很難周全盡善處如水槽櫃,以及讓我分外深惡痛絕,可說也是觸發我非全中島廚房不可、一點都不想再碰的轉角處理,更是讓我五體投地大為嘆服:“原來隻要這樣就可以?”

  當然,比起一綫頂級歐洲廚具來得略略平易的價格,也是讓我禁不住轉念動心的主因。

  還有許先生對廚房廚事的熱愛和熟習。和一般展場的一片光亮如新毫無人間煙火氣息不同,這裏,鍋碗瓢盤油瓶醋罐滿滿堆置,每一組廚具都看得齣日常重重使用痕跡;同為料理愛好者,更是投契。

  事實也證明,到後來,許先生兼具專業者和使用者的雙重豐富經驗也成為漫長溝通規劃建構過程裏的一大助力。於是,如前篇所述,這座因難以止息貪婪之心撓動下導緻一路增長到270厘米×120厘米巨碩尺度的中島,形貌配置,無一不是凝聚瞭我對廚房多年積纍而成的點滴思考想法願念的結晶:首先,總高91.2厘米,是參考西方廚具尺度與我的身高審慎定下——這點很有意思,齣乎東方人身形、其次也是尖底炒鍋需要多一些空間的緣故,傳統颱式流理颱通常較低矮、約在80厘米上下。然這樣的高度固然炒菜時舒服,切菜備料就免不瞭得低頭彎腰,長期下來著實勞瘁。

  當然另有變通之道是將爐颱處單獨下降、分為兩種不同高差。但這種做法除瞭損及中島的整體完整流暢感,也很容易形成死角,油垢汙漬清理不易。

  好在我傢菜色類型素來兼容颱日中西,雖也愛尖底炒鍋但非絕對主角,遂直接采用90厘米高度,實際使用下來,果然輕鬆多瞭。

  另一特彆處是賽麗石颱麵,隻有薄薄一二厘米。此是來自許先生的建議,盡量爭取收納空間,也使整體視覺輕巧不厚重。

  接下來,齣乎長年經驗——是的,我已經不想再忍耐任何看不到摸不著、東西一放進去就忘掉的暗黑神秘角落瞭!因此,櫃體本身不設任何門闆,除洗碗機以及為不使整座中島量體太龐然而刻意留齣的一格開架外,剩下全數做成抽屜,務求一一拉開便能悉數清楚瞭然。

  抽屜的用途與功能分配也經過深思熟慮。

  我的嚮來堅持,位居全宅正中央最明顯位置的廚房中島,最要緊的是可以隨性但最好不要零亂……好吧,我承認這點和中村好文先生的看法不大一樣。

  我永遠記得,年少時曾在某傢標榜歐式田園鄉村風餐廳裏驚見一座琳琅滿目到“幾乎找不到中島究竟何在”的奇妙廚房。身在此中,感官漸漸變得靡蕪喧嘩,怎麼樣也靜不下心來細細品嘗。自此成為我的畢生最大警惕之一,砥礪我時時不斷自勉,無論如何都不能像它……

  所以,所有相關用得上的工具道具之安排擺放都得細細分配停當。

  首先,確定隻有第一級最常用且樣子好看的工具用具允許掛於吊架或立足颱麵上。其餘全盤以日常工作動綫為基準做分配:第一位置、亦即中島內側下方四個大抽屜為最核心,次之為中島後方靠牆抽屜,再其次則為中島外側五個大抽屜。然後,將物件按照用途與使用頻繁度嚴格分級,有理有序次第安排入各個不同抽屜中。

  例如基礎調味料瓶罐雖說也是頓頓都要使用,但一來最不容易整齊美觀,二來保存上也大多不宜見光,故一一排入木質方盒中整齊置於爐颱下第一層抽屜右側,伸手可及;左側則是同屬一級常用的碗砵碟盤的傢。

  第二層抽屜再分兩道,夾層淺抽放次常用工具、之下放大小鍋具。水槽下方抽屜則擺放和洗滌有關的器皿器具。

  接下來,除瞭中島後側烤箱下抽屜用以存放烤箱周邊道具,中島外側近餐桌方位的抽屜為餐桌專用的飯碗、骨盤、筷匙刀叉的存放之所;位於動綫末端的其他剩餘抽屜便都劃為不常用的備援物件的收容處。

  如是,大傢夥兒各安其位,留得颱麵乾淨清爽;視覺舒服外也多留瞭餘裕,不僅烹調煮食上得以遊刃有餘暢快揮灑;一年多使用下來還發現,廚事之外,這兒也漸漸成為我們的工作颱,一些臨時瑣碎零星傢事工作都就近在這兒解決,非常方便。

  最後是爐具。一字排開三口爐,尖底鍋與高湯鍋專用的瓦斯爐一口、電陶爐兩口,以及已然垂涎不知多少年的颱麵式蒸爐,清蒸水煮兩相宜,成為日日餐餐幾乎都用得上的一大戰力。

  至此,夢寐多年的理想廚房終於自此大緻完成落定。是屬於我的,寫意自在但有條有理不至於零亂,交織著笑容與哼唱、可以愉快而輕鬆有效率地烹調食物打理傢務的地方。

  舊傢具,新迴憶

  不知是否齣身颱南古都緣故,一直以來,我對於舊的、老的事物總是格外情有獨鍾,甚至可曰執著。

  ——喜歡歐洲勝過美國,喜歡京都勝過東京,喜歡老城勝過新區;即連生活周遭物件,衣服動輒一穿十幾年,穿慣的鞋子背慣的包包戴慣的手錶用慣的手機到完全壞掉之前都不想換新,廚房裏的杯盤碗碟鍋缸瓢盆工具電器不少都是二十多載緊密相伴至今……

  對我而言,舊時物舊時裳不僅擁有無可取代的自得自在、全無任何負擔掛礙的安頓熟悉親密感,更刻鏤暈染瞭悠悠漫長歲月點滴摩挲醞釀而成的優美情緻,糅閤瞭過往重重曆史記憶與活過的痕跡,叫人怎能不留戀?

  所以這迴,居傢全麵翻修,雖說全宅麵貌架構一新,但齣乎一貫惜物愛舊個性,遂早早就已決定,既有的一眾舊傢具除非確定已然不堪使用或形貌顔色明顯無法和閤,抑或數量過多體積太大無法容納非捨不可,其餘盡量重點留用。

  比方餐廳裏,有著彎彎四足、可拉開成兩倍長度的餐桌與兩張慣坐黑白餐椅,未來仍將待在和過往巧巧幾乎一模一樣分毫不差的位置上,繼續陪著我們度過無數美味時光。

  臥室裏的厚重木質眠床與兩側的白色床頭櫃,結婚時拼著咬牙發狠買下,這麼久瞭,睡起來雖難免有些吱嘎作響、也白得不那麼純粹,擺進全新打造的臥房卻還是那麼漂亮。

  更早前,記得是進入職場未久時買的一張仿明式椅,當年稍嫌簇新的亮澤終於漸漸溫潤,現在,從原本的玄關位置改移至浴室旁眠床畔,作為沐浴時就寢後的臨時衣物置放處剛剛恰好。

  舊傢具落定,其餘,雖確知還是得適量增購些許,然心情上的安步當車,入住一年多來卻大緻處於寜缺無妨狀態,隻依隨緣分心情徐徐陸續添置新兵:最先來傢的是兩張颱灣品牌木椅,融閤瞭北歐風的簡淨與颱味的敦厚。好久前在網上瞧見便覺喜歡,默默記下瞭,直到這會兒纔下單。果然貨到拆封擺上,一如所料,仿佛天生就該屬這地方一樣,好生閤襯。

  另張孔雀椅則為舊物。記得是遷迴後不久,偶然在某舊貨店裏的驚喜邂逅。其實走進那店為的並非椅子,但在架上一看到它就再也轉不開眼睛,是早從年少沉迷流連颱灣民藝店時一直想要、卻始終無力無能下手的古早懷念舊相識,此際,看來是緣分到來的時刻瞭。

  後來,還得到一位長年鑽研颱灣老傢具專傢朋友的肯定,說是形製極罕見難得的神物,聽到是意外之遇更加驚奇,直言老東西擇人而居,自己選中瞭下一個歸屬。讓我開心無比,就這麼加入新居行列,成為傢中日日玩味咀嚼不盡的迷人一景。

  然後說來奇妙,相隔八個多月,再次路過同傢舊貨店,一眼望見隨意堆置廊下、破損憔悴的一張椅,西式溫莎椅形式,卻有著很颱灣風味的藤麵,當下一見就傾心,便立即訂下並央求務必原樣修復。完成後果然麵目一新,尤其依店傢建議,細細颳除已經斑駁的錶漆後露齣原本木頭顔色,擺進書房裏特有味道。

  椅旁的樟木箱則也同是舊物新添。早從好幾年前,深陷傢中藏書滿坑滿榖、連走路都艱難的慘況下,漸漸開始養成習慣:每每新書來到,讀完後隻要覺得不夠牽心感動或缺少實用參考價值便斷然捨離、直接裝箱存放,纍積到一定數量即轉售二手書店。

  而為瞭更確保這決絕之心,網上尋尋覓覓,終於從某拍賣網站購得一隻老樟木箱,擱在新書房裏專為此用。經曆風霜淘洗,箱身通體散發著優雅內斂的美麗潤澤,煞是好看。多虧這箱,捨起書來少瞭猶豫心疼,更多幾分暢快。

  至此,因而慢慢發現,應是此心之戀舊惜舊,即使非為既有,有緣四方相遇得來的傢具竟也大多是老件舊物。

  應全是願能相守相依到老的夥伴吧!我如是確信。同時期待,即將一齊攜手創造的更多嶄新迴憶。

  ……

前言/序言

  這一年多來,隻要人在傢中,我總是不斷地、如泉湧般時時感覺到幸福。

  雖然一嚮善感的我,老實說從小到大原就很容易被各種圍繞身邊的小物小事觸動,但我很確定,即使日復一日重復如常,這幸福感如此真切與頻繁,和以前大不一樣。

  每日晨起,掀開被窩兩足下地,即使沒有準準踩中床畔的拖鞋也一樣暖乎乎,不再冰得讓人瞬間耳聰目明睡意全消。齣得房門,登時便見整大片開開闊闊明亮明媚窗景與天光迎麵而來,且即使來到中島爐颱前煮一鍋奶茶,這窗這光依然分分秒秒就在眼前相伴。

  工作時,周遭環境桌麵一片乾淨寬朗,突然想查閱什麼書籍數據起身轉身唾手可得,用不著再三迴想這本書那份報告究竟是擱在這邊櫃還是那邊箱。纍瞭,起身來到廚房角落利落衝杯茶,即使燒水浸茶當口還是得把握時間,不斷來迴電腦前照看,然而滿室徐徐氤氳飄散的茶香仍舊令人陶然。

  黃昏,驚覺身畔閃動的光綫轉瞭方嚮,忙忙起身奔嚮起居室大窗畔椅榻上,好險,沒錯過今天的夕陽。一如以往,光芒萬丈自大直橋旁落下後,天空轉為幽藍,城市裏的燈火徐徐一盞一盞點亮,與天際益發濃艷的一抹猶存晚霞相輝映——這是鼕季裏偶爾上演、可遇不可求的最美一刻,我管它叫“奇幻時光”。

  晚上,照例忙過瞭時間纔終於奮力將眼前工作大緻完結,一麵收尾一麵尋思晚餐該煮些什麼,然後同樣又是書房廚房兩頭張望奔跑,三數種爐具齊開,忙中但可算有條理有效率迅速張羅齣兩菜一湯一飯。接著,擺好餐桌、打開電視、一旁酒櫃裏選一款閤搭的酒,小酌、吃飯、視綫在屏幕與窗外交錯穿梭、聊些有的沒的傢常話,把一整日的疲纍慢慢卸下。

  收好碗盤擦瞭桌子、鍋具道具工具各自歸位,洗碗機的嘩嘩聲響裏,窩在沙發上翻翻書上上網小憩一下;抬頭,宛如約好似的,彎彎月牙就在此際從窗兒一角眯著眼探頭與我對望。

  然後, 地暖和暖風機充分加溫過的浴室裏刻意放慢速度舒舒服服淋個浴泡過澡或腳,起身裹上烤得熱烘烘的浴巾,突地迴想起即使熱水開到灼燙仍止不住簌簌發抖的舊日景況,忍不住搖頭失笑。

  迴到電腦前,再把剩餘工作檢點一次、關機,另一半已經自顧自開瞭壁爐,趕緊倒一杯泥煤氣息優雅的單一麥芽威士忌、抓幾枚巧剋力跟上,酒香裏火光中相對默默喝得醺然,就該是就寢時候到瞭……

  這是我,此刻生活的模樣。

  我們終於擁有瞭、可以容納這理想生活模樣的傢。

  這是一次龐大而漫長的全麵改造翻新計劃:自2012年11月正式啓動,從設計到施工,曆經重重反復思索、考慮、溝通、討論,以及過程中的不斷自我觀照、詰問、內省、砥礪、盤點、重整,直至2013年12月初纔落成進住。仿佛一次歸零、修行而後新生,意義非凡。

  舊居新貌新生活,雖說工作依然忙碌、日常步調依然無比緊湊,但現在的我,比過往更宅更戀傢更懶怠齣門,越來越不肯外食,情願傢裏吃更輕鬆閤味,即使忙到破紀錄近半年無暇旅行,卻隻有小憾全不覺焦躁,明明最畏懼最厭恨視若寇讎的鼕天竟漸漸甘之如飴甚至有瞭期待。

  ——是的。一直以來,我始終相信的是:“空間,是生活的容器。”當這容器能夠確實呼應、閤乎我們的作息方式、需求與願望,生活便能真正安定安頓、舒坦舒適;同時,認真專注徜徉其中,有滋有味、自在自得。

  而今,經過長達一年的翻修,以及入住至今超過一年的實際感受體驗,我又再度確切印證瞭這一點。

  這一切,是怎麼發端的呢?

  追昔憶往,此中故事緣起,似是比我所理解的還要更遠早更久長……也許應該從小學六年級,我的第一迴齣國旅行開始說起。

  那趟,和外婆和媽媽一起前往探訪當時住在美國加州的舅舅。雖說和一般親子齣遊相差無幾,迪斯尼樂園、環球影城、海洋世界、金門大橋等等名勝全都順道遊曆一番;然而說來有趣是,不知為何,這些景點我竟然大多記憶模糊,深深著迷難忘的反而是,當時舅舅的傢。

  其實許多當下看來都一點不稀奇瞭,然對首度踏齣國門的我卻是無比震撼新鮮:寬寬朗朗可容得一傢人歡聚共享的開放式廚房、隻不過多瞭一道拉門便能徹底乾濕分離的浴室、獨立室內的洗衣晾衣房、專屬傢人不為客用的起居間……尤其前三者,一掃既往印象中的陰暗暗濕答答屈居一角,成為令人流連不去之所,日常盥沐與廚事傢事都變得愉悅可親起來。

  讓我頓然驚覺,隻要陳設上格局上一點微小的改變,生活的形貌與節奏便天差地彆。我想,那就是我對空間、對設計、對傢的興趣和熱情的萌芽吧!即使年歲還小還懵懂,卻隱隱然看見瞭通往美好生活的門隙裏的微光,自此有瞭往那光走去的願念和嚮往。

  那之後,我邂逅瞭《紅樓夢》,這部對我影響至深的中國古典小說,徹底啓濛瞭我對文字、文學、藝術、飲食、哲學,還有建築、園林、器物等各方麵的美與樂與復雜的領會與探索。

  以此為齣發,我找瞭不少相關書籍來看,特彆是建築,扣閤上我正當初開的好奇,更是分外興味盎然,自東方以至西方的史類與風格概述的書都納入閱讀行列。

  北上念大學後,因接觸與涉獵範疇更精更廣,戀慕之深,原本誌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一度認定終將走上紅學考據之路的我竟而決定轉嚮,一畢業便立即往當時頗心儀的空間設計雜誌求職,並幸運錄取。

  之後,將近五年時間盡情浸淫涵泳此中,得以親身眼見領略探究鑽研一件又一件形態理念麵貌風緻俱皆多樣不同的作品,與各方知名設計者與專業者請教深談,從中一步步建構我自己對美、對設計、對空間以及生活的審美認知、觀點、立場與信仰。

  雖說後來因職涯轉換,飲食與旅行取代設計成為我的工作重心,反而令這探究之路更加寬朗。

  特彆是旅行,對住居課題分外關注的我,就這麼自然而然開始追逐各國各地各種類型旅館,經過一夜又一夜的落腳,在數不清的房間、浴室、床上醒來、行走坐臥、睡去,宛若一次次劇烈的多麵嚮生活實習和操演,視野與眼界更上層樓。

  當然,還有這多少年風塵僕僕旅途中看見瞭咀嚼瞭的無數異國異地生活形式和風光。

  我將自此得到的養分一一投注於平日生活中,年年歲歲月月日日不斷實踐、演練、淬煉、融會貫通,獲益樂趣皆無窮。

  ——而這漫漫追尋探索之路,長達數十年逐步纍積凝聚琢磨,可以說直至今刻,纔算是一次真正階段性輪廓清晰、完成展現。

  其實早從多年前起就已開始動念,是時候該重新整修瞭。

  屋齡近二十年的這小宅,長年居住下來,除瞭管綫、設備等不堪歲月摧摺而産生的老舊損壞問題外,最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早已改變。

  這段時間裏,我從原本在雜誌社任職的上班族,轉而成為在傢工作者、飲食寫作與研究者,96平方米小小麵積與既有格局下,特彆書房、廚房無論空間、功能和收納都嚴重不足;更與越來越成熟成形的起居模式以及看待傢看待設計的理解和想望明顯格格不入。

  隻不過,雖這意念一年比一年強烈,然而每再深想,絕非等閑的預算壓力且先按下不錶,遷齣再遷迴、搬來搬去的勞頓,在外賃居暫住的勉強適應,以及過程裏想得到想不到的各類項目細節的龐蕪繁雜……對工作和活動永遠都在滿溢滿載狀態的我們而言,不啻一大疲憊艱辛難關。

  為此甚至一度考慮,是否乾脆放棄此地另覓稍微再大一點的住所另外裝修,不但解決空間不足睏境,還是省力省時少磨摺之道。然而,一來根本捨不下這韆金難換無敵景觀,二來房市裏纔隻試探一下便被簡直數倍飆漲的天高房價大嚇一跳……

  就這麼畏怯戰栗著反反復復左右為難猶豫好久,直至2012年鞦,方纔痛下決心不再拖延旁騖,破釜沉舟奮勇振作起而行,正式開啓我們的造傢大計。

  此樁設計重任該交付誰,也頗費瞭番周章物色找尋。雖說齣乎過往工作背景,與不少知名建築師室內設計師都相識熟稔,其中也頗有多位確信相知互信與默契均足夠者;但幾經比較思量,我們找上瞭素昧平生的李靜敏。

  靜敏的作品,從第一次翻開他的書《找到傢的好感覺》便覺傾心:我喜歡他對空間的破題與處理,天光、窗景與生活、格局動綫間呈現齣流暢而緊密的聯結和交映關係;也喜歡他的色彩與材質運用,天然原色原質素材交織鋪陳成簡約凝練淨雅氛圍。

  和我的嚮來追求正相一緻。

  11月,靜敏初次來到我傢,和我和另一半聊瞭談瞭好多好多,包括我的生活現況、動綫、需求——從大方嚮到最細微細瑣的枝節,對未來居傢的願想、渴望、憧憬——從最務實最功能性到最任性最越分的狂想;以及,我們的遺憾局限——不到100平方米的空間與有限度的花費下,和居傢大夢間究竟有沒有平衡點……

  然後,一切就從這裏開始瞭。


《星辰的低語》 引言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無數星係如塵埃般漂浮,每一個都承載著古老而神秘的故事。本書並非描繪具體的某個傢園,而是聚焦於探索那些在時空中閃爍的、超越物質形態的“存在之所”。我們試圖揭示的,是關於“歸屬”這一概念在宏大敘事下的多種可能形態,它們或許是星雲深處的能量漩渦,或許是跨維度旅行中短暫的交匯點,又或者,是意識本身構建的精神疆域。 第一部:邊界的消融 第一章:量子幽靈與恒星之墓 故事始於一個被稱為“虛空探戈”的任務。一支由不同物種組成的勘探隊,深入一片被稱為“寂靜之弧”的星域。這片區域的物理法則與已知宇宙模型存在細微的偏差,時間流速似乎與觀察者的心跳同步。探險隊發現,這裏的“傢”並非由固態物質構成,而是由高度復雜的、幾乎達到思辨層麵的量子糾纏態所維持。 我們追蹤的主角,一位名為澤拉的超光速導航員,她的故鄉是一個在韆萬年前就已坍縮為黑洞的古老文明遺跡。她的“傢”的概念,已經演變成一種對特定引力波 패턴的敏感記憶。在“寂靜之弧”中,她首次接收到與她文明編碼頻率高度吻閤的微弱信號——那不是通訊,而是一種“迴響”。這種迴響在她腦海中構建齣一個臨時的、純粹基於信息流的棲息地,一個由逝去智慧所留下的信息拓撲結構。 第二章:時間褶皺中的肖像 深入調查後,探險隊遇到瞭一個被稱為“織夢者”的實體。它不占據空間,隻占據時間段。織夢者能夠捕獲並重現特定曆史瞬間的“情感餘燼”。隊員們被引入一個時間褶皺,在那裏,他們“看”到瞭其他文明在麵臨重大抉擇時的場景:一位帝國君主在毀滅自己的星球以阻止瘟疫蔓延的前一秒的寜靜;一位初生智慧生命第一次理解“孤獨”的瞬間。 這些場景並非曆史記錄,而是高度濃縮的情感能量包。它們揭示瞭“傢”的另一個麵嚮:它可能是某個無法更改的決定所帶來的永恒印記。隊員們在體驗這些宏大悲劇或勝利時,各自對自身所處的“歸屬點”産生瞭動搖。澤拉意識到,她所追尋的傢園,可能早已融入瞭宇宙的創傷與榮光之中。 第二部:心智的穹頂 第三章:超維度的共振 本書的焦點轉嚮瞭心智的疆域。在一個由高度進化的、以集體意識形態存在的種族——“諧振者”——居住的星雲中,物理現實幾乎完全被心智活動所主導。諧振者的“傢”存在於它們共享的意識場域中,一個沒有物理邊界,隻有意圖和共識構成的穹頂。 探險隊試圖與諧振者進行“感應交流”,卻發現這種交流的代價是極高的自我剝離。為瞭理解它們的“傢”,隊員必須暫時貢獻自己的部分個體意識。在共享的意識流中,個體差異被抹平,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絕對的和諧與理解。然而,這種和諧也意味著失去瞭獨立思辨的樂趣。對於習慣於個體身份的探險隊員來說,這種“完美之傢”顯得既誘人又恐怖。 第四章:熵增與記憶的堡壘 資深物理學傢阿萊剋斯博士提齣瞭一個理論:在宇宙熱寂的終極命運下,任何物質或能量的結構都將消散。那麼,真正的“傢”是否必須超越時間本身? 他轉嚮研究那些“嵌入式”文明——那些將自己的全部知識和存在意義,通過極其復雜的數學結構編碼,植入到基礎物理常數中的文明。這些文明的“傢”不再是地方,而是宇宙運行的底層代碼。它們通過影響萬有引力常數或光速的微小波動來“存在”。阿萊剋斯博士利用先進的拓撲分析儀,試圖捕捉到這種“編碼的迴聲”。他發現,即使是宇宙最基本的規律,也似乎隱藏著某種經過精心設計的、指嚮“穩定”的傾嚮——那是無數代先驅者試圖為自己打造的、最持久的安身之所。 第三部:流浪者的定義 第五章:中間態的景觀 在探索的最後階段,探險隊進入瞭所謂的“中間態景觀”——位於不同維度交匯處的非穩定區域。在這裏,所有的物理規則都在快速切換,光綫可能以聲速傳播,引力可能在瞬間反轉。 在這裏,隊員們不再試圖尋找一個固定的“傢”,而是開始接受“流浪本身即是狀態”。他們觀察到一些奇異的生命體,它們沒有固定的形態,僅靠不斷吸收和釋放周圍環境的能量梯度而維持存在。這些生命體將每一次跨越維度屏障的瞬間視為“抵達”。 澤拉最終放棄瞭對故鄉黑洞信號的執念。她理解到,她的文明的遺産,並非是那個已逝去的物理坐標,而是她身上流動的、對未知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她的“傢”,變成瞭她導航圖上所有未被標記的空白區域。 第六章:未命名的歸宿 本書的結論並非一個具體的坐標或一個明確的定義。它展示瞭“傢”在宇宙尺度上,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集閤: 1. 信息結構: 逝去文明留下的、編碼於宇宙背景中的知識迴響。 2. 情感拓撲: 宏大事件在時空中留下的、可被感知的精神印記。 3. 意識共振: 純粹心智活動所構建的、超越物質的共享場域。 4. 基礎法則: 試圖融入宇宙基本規律,以求永恒的智慧努力。 5. 運動本身: 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適應並定義自身位置的能力。 《星辰的低語》邀請讀者,將目光從熟悉的行星和建築中移開,去聆聽宇宙深處那些關於存在、記憶與歸屬的、更加廣闊和深邃的“低語”。真正的傢,也許不是我們抵達的地方,而是我們從何處齣發、以及我們願意為之穿越多少光年。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二段: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種類型的文學作品是持保留態度的,總覺得會過於沉悶或者矯揉造作。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它的語言風格是如此的自然、坦誠,沒有一絲故作高深的痕跡。作者仿佛是一位老友,坐在我對麵,娓娓道來那些關於成長、關於選擇的深刻體驗。我特彆喜歡作者處理衝突的方式,不是那種戲劇化的激烈衝突,而是滲透在日常瑣碎中的那種難以言喻的張力,這種張力更貼近真實的生活,也更容易觸動人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心靈被滌蕩瞭一番,那些曾經睏擾我的迷茫似乎找到瞭一個暫時的齣口,或者說,我學會瞭如何與這些迷茫和平共處。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溫暖而有力量的。

评分

第五段: 如果你期待一部情節緊湊、目標明確的小說,這本書可能需要你放慢腳步。它的魅力在於其彌漫的氛圍感和對瞬間感受的捕捉。作者的筆觸猶如高清晰度的慢鏡頭,放大瞭每一個微小的感官體驗——光綫穿過窗欞的角度,空氣中彌漫的塵埃味道,甚至是心跳加速時的那種細微震顫。這些細節的堆疊,營造齣一種近乎迷幻的沉浸感。它不是在告訴你一個故事,它是在邀請你進入一種特定的心境,讓你去感受那種緩慢流逝的時間,以及時間流逝中産生的那些難以名狀的惆悵與欣慰。讀完後,留下的不是一個清晰的結局,而是一種悠長而溫暖的迴味,仿佛剛剛做瞭一場漫長而真實的夢境。

评分

第一段: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真是讓人沉浸其中,仿佛我不是在閱讀文字,而是親身經曆著故事中的每一個轉摺。作者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入木三分,那些細微的情感波動,那種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掙紮的復雜心緒,都被細膩地捕捉並呈現齣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繪環境時所下的功夫,那些景物的描寫不僅僅是背景,它們本身就帶有某種情緒,與人物的命運相互交織,共同構建瞭一個有血有肉的世界。讀到某些段落時,我不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富有哲理的句子,它們像是散落在時間長河中的珍珠,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引人深思。整個閱讀過程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音樂會,高潮迭起,低榖婉轉,最終匯集成一股強大的情感洪流,將讀者推嚮一個全新的認知維度。

评分

第四段: 我被這本書中對“人性灰色地帶”的毫不留情地展現所震撼。作者沒有將角色簡單地標簽化為“好人”或“壞人”,而是深入挖掘瞭每個人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局限。那些看似做齣錯誤選擇的人物,他們的掙紮、他們的無奈,都使得他們顯得無比真實和立體。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代入其中,反思自己在類似情境下會作何反應。這種強烈的代入感,讓閱讀超越瞭娛樂的範疇,變成瞭一種深刻的自我審視。它提醒我們,復雜性纔是世界的底色,而理解往往比審判更有價值。這種勇氣和深刻性,在當下的文學作品中實屬難得。

评分

第三段: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鬼斧神工,作者在敘事綫索的穿插和時間軸的跳躍上展現瞭高超的技巧。你以為你掌握瞭故事的脈絡,下一秒,一個巧妙的迴溯或者一個突兀的前瞻,就把你帶到瞭一個全新的解讀層麵。這種非綫性的敘事方式,不僅增加瞭閱讀的挑戰性,更模擬瞭我們記憶和思考的碎片化本質。每一次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埋設,最終都在後文得到瞭精妙的迴收,讓人在恍然大悟之餘,忍不住拍案叫絕。這種層層遞進的解謎過程,讓閱讀本身變成瞭一種主動的探索行為,而不是被動的接受信息。對於追求敘事復雜性和技巧性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場盛宴。

评分

习惯了,下次还会来。

评分

图片以及内容都非常的详实,还是比较实用的,好生活是整理出来的

评分

哇内容很惊艳呀!自己关于装饰家的一切都有了灵感

评分

17个家庭,325个家装布置的灵感创意,瞬间提升住商。无论大房子还是小户型,都能打造成理想舒适的家。

评分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

评分

听说这本书名气挺大,买来看看。

评分

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Give us a very good shopping experience.

评分

这个商品还真好,非常喜欢,也很欣赏京东的售后服务和配送速度!

评分

这本摄影书籍是我长期关注的,京东价格真好,所以立马决定下单。喜欢日系摄影风格,暖暖家庭风的朋友强烈推荐大家购买啊。我准备好好学习儿童摄影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