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通行四十多年的點校本《新五代史》相比,本次修訂,通校瞭原點校者當年未能寓目的四個宋元本,並擴大校勘範圍,利用北宋吳縝《五代史纂誤》、司馬光《資治通鑒考異》、南宋錢端禮編《諸史提要》、題南宋呂祖謙編《五代史詳節》、元鬍三省《資治通鑒音注》以及宋類書、文集等早期傳世文獻所引《新五代史》文字及碑碣墓誌等齣土文獻,以資他校。增加瞭1100餘條校勘記;改正標點韆餘處。此外新增5幅宋元版本彩色書影,新附3篇序跋,並新撰前言、凡例和主要參考文獻。
修訂本采用「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精裝係列的統一裝幀,印製精良,首印為編號紀念版,既可供平時翻閱,也可滿足收藏之需。
《新五代史》,北宋歐陽修撰,原名《五代史記》,後世為區彆於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習稱《新五代史》。
全書74捲,包括本紀12捲,列傳45捲,考3捲,世傢及年譜11捲,四夷附錄3捲,記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朝共53年的曆史。與《舊五代 史》五代各朝分彆成編的體例相比,《新五代史》打破朝代界限,將各朝本紀、列傳總閤在一起,依時間先後編排,並將列傳加以分類。內容上,《新五代史》補充 瞭《舊五代史》中所沒有的一些史實。行文方麵,歐陽修追求寓褒貶於敘事之中,倡導重一統、明血親、礪士節、黜勢利,文筆簡雋,寓意深邃,自宋代以來即立於 官學,盛行於世。
點校本《新五代史》整理工作*初由陳垣、柴德賡承擔,1971年後轉由華東師範大學完成,於1974年齣版。原點校本以百衲本為底本,參酌瞭當時通行的明清諸本,並吸取瞭前人一些研究成果,糾訂瞭部分錯謬。
本次修訂,除瞭仍以百衲本為底本之外,抽換瞭所有的通校本,在充分版本調查的基礎上,選擇以中國國傢圖書館藏南宋初期刊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南宋刊宋元 遞修本、颱北「國傢圖書館」藏南宋刊宋修本、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元宗文書院刊明修本等四個宋元本為通校本,重做校勘,增加校勘記1100多條,改動標點1000餘處。
陳尚君,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知名文獻學傢,專治唐宋文學和古典文獻學,於唐代文學文獻的搜集和考訂、唐宋作傢生平和著作研究,用力尤深,先後以個人之力完成《全唐詩補編》、《全唐文補編》、《舊五代史新輯會證》等重要文獻整理工作,發錶論文數百篇。
書影彩頁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組織機構
《新五代史》整理人員名錄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緣起
點校本《新五代史》修訂前言
點校本《新五代史》修訂凡例
《第一冊》
捲一
梁本紀第一
太祖上
捲二
梁本紀二
太祖下
捲三
梁本紀三
末帝
捲四
唐本紀第四
莊宗上
捲五
唐本紀第五
莊宗下
捲六
唐本紀第六
明宗
捲七
唐本紀第七
湣帝
捲八
捲九
捲十
捲十一
捲十二
捲十三
捲十四
捲十五
捲十六
捲十七
捲十八
捲十九
捲二十
捲二十一
……
《第二冊》
《第三冊》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點校本《新五代史》修訂前言(節選)
《新五代史》,北宋歐陽修撰,原名《五代史記》,後世為區彆於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習稱為《新五代史》。全書七十四捲,記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朝共五十三年的曆史。
一
唐末的動亂,可以追溯到唐懿宗鹹通後期的桂林戍卒叛亂,至唐僖宗廣明以後,戰亂遍及全國,各地割據自守,在中原則形成硃全忠與沙陀李剋用互相爭雄的局麵。至唐哀帝天佑四年(九○七),占據優勢的硃全忠受唐禪,建立後梁。李剋用父子據河東與之抗衡,復經十七年戰爭,李存勖於同光元年(九二三)稱帝滅梁,建立後唐。此後石敬瑭建後晉(九三六),劉知遠建後漢(九四七),郭威建後周(九五一),都是河東沙陀勢力分化的結果。與此同時,北方的契丹日益強盛,成為影響五代曆史走嚮的重要外部因素,而各地割據勢力先後稱王建號者有岐李茂貞、前蜀(國號漢)王建、吳越錢鏐、燕劉守光、吳楊隆演、閩王審知、南漢劉龑、楚馬殷、後蜀孟知祥、南唐李昪、北漢劉旻等,占據數州之地而形同割據者則有荊南(即南平)高季興、夏州李仁福、靈武韓洙等。後世取其大端,習稱為五代十國時期。嚴格地說,這一時期僅包括後梁建立到宋受周禪的五十三年,但如以唐僖宗乾符後期河東沙陀勢力崛起為起點,以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九七八)吳越納土為終點,約有一百年。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王朝後,先後齣兵徵服後蜀、南漢,並迫使荊南歸順,政局穩定,統一可期,乃於開寶六年(九七三)詔參知政事薛居正監修五代史,曆時一年半成書,凡一百五十捲。《薛史》主要依據五代各朝實錄刪削而成,大量保存瞭五代實錄的原始記錄,但因成書倉促,失於本紀太繁,列傳僅次履曆,拙於敘事,史筆無法,美惡失實,頗為後人詬病。
宋王朝完成國傢統一後,實力增強,更重視國傢的製度建設和士人的道德敦尚,因此時人不滿於薛撰《五代史》,多有重修之議。宋仁宗天聖五年(一〇二七)二月「知寜州楊及上所修《五代史》」。慶曆初翰林學士盛度建議重修《唐書》後,時居相位的宋庠即有奏劄請同時重修《五代史》。他認為薛書「雖粗成捲帙,而實多漏略,義例無次,首末相違」,「其五代帝紀則殆是全寫實錄,彆傳則更同銘誌,比於唐史,抑又甚焉」。而當時秘府所藏「五代實錄、諸國僭僞之篇,往往完具,若得裒類而通閱,猶足以整齊年月,補緝散亡,勒成新書,或矯前病」。並推薦其弟刑部員外郎宋祁、翰林侍讀學士李淑承擔編纂。可知在歐陽修之前,宋人已有重修《五代史》的嘗試。
……
我是一個對中國古代服飾和生活方式特彆感興趣的人。我喜歡通過曆史文獻來想象古代人們的衣食住行,瞭解他們的風俗習慣。五代十國時期,雖然短暫,卻是一個文化融閤、風貌多樣的時代,我想瞭解那個時期人們的穿著打扮,宮廷的禮儀,以及不同地域的風俗人情。 這套《新五代史》精裝本,我雖然還沒開始深入閱讀,但它所包含的豐富曆史信息讓我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夠從中找到關於當時官員、貴族,甚至普通百姓的服飾描述,看看他們的服飾風格有什麼特點,是否受到周邊民族的影響。我也對當時的飲食文化、居住環境,以及社會風俗非常好奇。這本書的精裝設計本身就很吸引人,讓我覺得閱讀過程會是一種享受。我相信,通過閱讀這套書,我能夠更生動地“看見”五代時期的生活百態,滿足我對古代生活方式的探究欲。
评分我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製度演變和權力鬥爭有著濃厚的興趣。五代時期,政權更迭頻繁,藩鎮割據,軍閥混戰,這段曆史充滿瞭權謀鬥爭和政治博弈。我希望能夠通過閱讀原始史料,深入瞭解這段時期各個政權的運作方式,君臣關係,以及導緻王朝覆滅的深層原因。 這套《新五代史》修訂本,其嚴謹的點校和詳實的注釋,對於理解復雜的政治鬥爭細節至關重要。我打算仔細研究那些關於政治製度的記載,比如官僚體係的設置,科舉製度的萌芽,以及地方軍事首領的權力運作。我也對當時不同政治派係之間的權力博弈,君主是如何鞏固統治,或者如何被推翻的,有很強的探究願望。這本書的精裝設計和三冊套裝,也讓我覺得非常適閤作為一本需要反復查閱的工具書。相信通過閱讀,我能夠對五代時期的政治格局和權力運作有一個更深刻、更準確的認識。
评分我本身是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的愛好者,尤其是對那些承載著厚重曆史的經典著作。最近,我正在係統地梳理中國古代曆史的脈絡,從先秦時期一直到明清,希望能夠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時間軸和認知框架。在我現有的閱讀清單中,二十四史是必不可少的核心部分,而《新五代史》作為其中一個承上啓下的重要朝代,其曆史記載對於理解宋朝的興起和發展至關重要。 我一直以來都傾嚮於選擇那些經過專業人士點校、修訂的版本,因為我深知古籍點校的難度和重要性。這套《新五代史》的精裝本,光是“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的標簽就足以吸引我。打開書本,粗略翻閱,其排版清晰、注釋詳實的特點立刻顯現齣來。我尤其看重的是它能夠幫助我準確地理解原著的意涵,避免因為版本差異而産生的誤讀。作為一名文化愛好者,擁有一套質量上乘、學術嚴謹的經典史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评分這次入手《新五史》的修訂本,純粹是因為我最近正在沉迷於中國古代的軍事史,而五代時期恰好是戰亂頻仍、軍事變革的關鍵時期。我之前閱讀過一些關於宋朝軍事發展的書籍,其中多次提到五代時期對宋朝軍事製度的深遠影響,例如兵種的演變、戰術的革新等等。因此,我迫切地想直接翻閱原始史料,瞭解當時真實的軍事狀況,看看那些名將是如何運籌帷幄、建功立業的,又有哪些戰役是至今仍值得研究的經典。 這套精裝版的《新五史》給我提供瞭這樣的機會。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細讀,但僅僅是翻閱目錄和一些篇章,就能感受到其嚴謹的學術態度。我特彆關注那些關於軍事製度、軍隊編製、武器裝備以及重要戰役的記載,相信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的軍事特點,並為我的軍事史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書本的裝幀也很精美,作為長期閱讀的史料,這樣的品質非常令人滿意。
评分收到這套《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新五代史》的精裝本,簡直是欣喜若狂!我一直以來都對五代十國那段跌宕起伏、群雄逐鹿的曆史時期懷有濃厚的興趣,但市麵上各種版本的史書,要麼點校不夠嚴謹,要麼注釋不夠詳盡,要麼排版讓人難以卒讀。這套書的齣現,無疑是填補瞭我長久以來的一個心願。 首先,這套書的裝幀設計就足以讓人眼前一亮。精裝硬殼,紙質厚實,印刷清晰,字體大小適中,閱讀起來既有質感又不費眼力。套裝共三冊,分量十足,擺在書架上就透著一股莊重與學術的氣息。打開第一冊,撲麵而來的是修訂後的點校本所帶來的嚴謹與規範,讓人感受到齣版方在學術研究上的誠意與投入。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都經過瞭精心的考究,這對於深入理解原典至關重要。我尤其欣賞其詳盡的注釋,不僅解釋瞭生僻的字詞,更對史事背景、人物關係進行瞭補充說明,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即便是初學者也能較好地理解書中的內容。
评分《旧五代史》150卷,是宋初由薛居正主持的官修史书,原名《五代史》。后世为与欧阳修所撰《五代史记》相区别,称薛史为《旧五代史》。
评分这套精装《史记》是我期待好久的,终于等到这次京东做活动抢到手。京东自营这个平台购书我们值得信赖。物美价廉。
评分史记》新增三千校勘记 此次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修订工作之精细,从最先出炉的《史记》中便可体会到。《史记》修订组主持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生群介绍说,根据初步统计,点校本《史记》修订本新增了校勘记3000多条,约30万字,并改动标点6000余处。 此次《史记》修订过程中,全面校勘了北宋至清有代表性的多种《史记》刻本,以及十余种日本钞本、敦煌写本。其中较为重要的版本包括“世间乙部第一善本”——台湾傅斯年图书馆藏北宋景佑监本《史记集解》、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宋绍兴本《史记集解》、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藏南宋建安黄善夫刊《史记》三家注合刻本等。 在修订过程中,学者们发现了不少原有点校本漏校的情况,大多涉及到史实、典章制度、名物、语言、训诂等方面的内容。赵生群举例说,原有的点校本《史记》中有一些名字错误,比如人名误用、地名误作人名、书名误作人名、官名误作人名等。地名方面还有用字颠倒的情况,如“昌平”误作“平昌”、“如安”误作“安如”等。另外,书中的一些书名也有错误,如《左传例》误作《左传释例》、《晋纪》误作《三日纪》、《瑞应图》误作《应瑞图》等。 标点错误的例子也有不少。赵生群以《曹相国世家》举例,文中说,“(曹参)从击诸侯,及项羽败,还至荥阳”。“如此标点,‘败’的主语是‘项羽’,曹参还荥阳的时间是项羽败亡之后。而实际上,原文意思是说曹参跟随刘邦击诸侯及项羽,被项羽击败,因而还至荥阳,其事远在项羽败亡之前。”他认为,正确的标点应为“(曹参)从击诸侯及项羽,败,还至荥阳”。 六种史书确定修订底本 “二十四史”点校本修订,不同史书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有的着力于版本,有的着力于本校,有的重点在史源追溯,有的延续了点校本底本,有的则更换了底本。徐俊特别强调,“底本的选择是古书整理的重中之重,所以点校本的底本问题,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 原有的点校本“二十四史”,明确使用底本或工作本的史书有18种,其余6种史书为“不主一本,择善而从”。而在此次修订中,学者们在尽量保持延续性的原则基础上,有11种史书沿用了原点校本的底本,还有7种史书通过版本调查,更换成更为合适的底本。以《后汉书》为例,该书原以百衲本影印南宋绍兴本为底本,但百衲本多有挖改,已非绍兴本之旧,今改以国家图书馆藏绍兴本为底本,所缺五卷则以国图藏北宋刻递修本配补。 另外6种原先无底本的史书,此次也确定了修订底本。比如《三国志》,原点校本用百衲本、清武英殿刻本、金陵活字本、江南书局刻本四种通行本互相勘对,择善而从,此次修订时则考察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多地所藏版本的情况,最终确定以国家图书馆藏绍熙本为底本。《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二十四史”之首。全书一百三十卷,其记载始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时期,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959年,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领衔整理的《史记》点校本出版,以其分段精善、校勘审慎、标点妥贴,有关技术处理得当,成为半个世纪以来最为通行的《史记》整理本,中国历史典籍整理标志性成果。 此修订本历时8年,是二十一世纪最新学术成果和学术水准的集中体现。范德萨范德萨发撒旦发的萨芬撒飞洒发是撒
评分是一部记述北朝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及东魏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魏收。全书130卷(含子卷),包括本纪十二篇12卷,列传九十二篇98卷,志十篇20卷。不计子卷为114卷。全书完成于北齐天保初年,搜罗史料翔实丰富,是研究北朝史的基本史料。《魏书》成书后,渐有散佚,至北宋时期,全阙者27卷,不全者3卷。魏收之后,学者利用《北史》和唐人《高氏小史》补残缺卷次。
评分1959年,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领衔整理的《史记》点校本出版,以其分段精善、校勘审慎、标点妥贴,有关技术处理得当,成为半个世纪以来最为通行的《史记》整理本,中国历史典籍整理标志性成果。
评分非常好,这次买的很值,信赖京东。
评分真是一套最好的史记!纸张装帧皆是上优,正文大字,注释小字,内容全面,纸面布脊,配有纸函,真心很好!可惜已是三版了!!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
评分习惯好评,期待已久,优惠一起下单,好书值得珍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