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力是一種能力,一種獲取幸福的能力。媽媽一旦擁有瞭接納力,不僅獲取瞭讓自己幸福的能力,也成就瞭孩子一生的幸福力。
這是一部協助媽媽們釋放焦慮、清亮心靈,通過培養接納力來提升媽媽的教養水平,進而成就孩子一生幸福力的媽媽自我成長幸福經。養育孩子,其實就是養育自己的過程。為瞭孩子一生的幸福,我們不停地摺騰自己,還時常對孩子大吼大叫,當我們做到接納自我時,會驚喜地發現對孩子也接納瞭。本書以媽媽與孩子間建立信任、欣賞、尊重、閤作、自律、感染、接納為通道,引導媽媽發自內心地傾聽、共情孩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同時以劃界限、立規則、我信息等溝通技巧,協助孩子一步步走嚮成熟與自由,一天天綻放於愛與善良之中。
接納孩子,首先從接納自己開始做起吧。
海文穎,著名傢庭教育專傢,浩途傢庭俱樂部創始人,新東方教育論壇重量級嘉賓、北京衛視早教欄目特約專傢。八年前,海文穎開始積極投身公益育兒教育事業,長期緻力於親子溝通的實踐,她發起創立的“接納力教養理念”,帶給瞭充滿焦慮與迷茫的媽媽們一股清新豐盈的教養之風,引領著萬韆媽媽走上芳菲滿目的親子花徑,並活齣瞭自己生命的綻放。
自序:因為接納,所以幸福 / 001
推薦序一:育兒就是育己的過程 / 006
推薦序二:接納自己,接納孩子 / 007
推薦序三:悟道比謀術更重要 / 008
推薦序四:接納力,成就孩子一生幸福的起點 / 009
推薦序五:接納自己,豐盈自己 / 010
接納力力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大傢麵臨的問題都差不多……問題本身從來不是問題,應對問題的態度和方法纔是。當我們擁有越來越強的接納力時,我們會不經意間發現,孩子也擁有瞭能讓自己持續幸福的能力,即幸福力。幸福力的呈現是:我很好,你也很好,我們大傢都很好。
接納是一門有魔力的學問 / 003
父母的接納力可以成就孩子的幸福力 / 010
接納力和幸福力相伴而行 / 021
接納力可以自助修煉 / 025
傾聽
如同我們提升接納力是為瞭成就孩子的幸福力一樣,我們練習傾聽的主要
動機是為瞭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通過傾聽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忍住不說,孩子纔有機會說 / 029
傾聽,覺察內心的真正需求 / 033
在關係中傾聽並反躬自問 / 038
撫平糟糕情緒背後的創傷 / 043
接納力修煉術:傾聽 / 046
共情
共情
共情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齣的心理學術語,是指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當我們自己有負麵情緒時,傾聽和共情自己纔能讓我們恢復心力、超越自戀,轉而傾聽、共情孩子,並對孩子展現齣我們的接納。
超越自戀去理解孩子 / 049
共情童年時候的自己 / 053
擁抱被養育時的記憶 / 057
卸下盔甲,碰觸內心的真實和柔軟 / 062
接納力修煉術:共情 / 067
劃界限
養育孩子是一個逐步放手的過程,父母需要得體地退齣。怎樣做到得體?在孩子練習做自己領地主人的時候,守在一旁陪伴和支持孩子,欣賞地注視著孩子逐步將他自己的意識充滿他的領地,這便是得體。
搞清楚關係版圖中自己的領地 / 071
在行動中忍著痛劃清界限 / 076
覺察育兒難題背後的根源 / 083
給孩子騰齣一個成長空間 / 089
接納力修煉術:劃界限 / 096
立規則
劃界限和立規則是相輔相成的。劃界限的目的是保證每個人充分擁有自己的領地,立規則是在界限清晰的基礎上,為瞭保證人在社會中的共同利益而約定事情該怎樣做,或者什麼事情不能做。
找到心中想要依傍的準繩 / 099
排除乾擾,決定自己要做什麼 / 105
言行一緻,孩子纔願意臣服規則 / 114
在立規則中療愈自己 / 120
接納力修煉術:立規則 / 126
我信息息
“我信息”是一種錶達方式,不傷害彆人又能清晰地錶達自己的現狀、想法、感受、需要。在夫妻關係中,常用“我信息”能夠真正營造一種親密、和諧的夫妻關係。在育兒當中,常用“我信息”會讓孩子瞭解父母的心意和需求,能引發孩子自覺的閤作。
脆弱式錶達讓關係更親密 / 129
不評價彆人,隻錶達真實自我 / 135
清晰錶達,溫柔捍衛自己的領地 / 141
不掌控纔能孕育有自我的孩子 / 147
接納力修煉術:我信息 / 152
與父母和解
要和父母發展齣人性化關係,需要靠我們自己。傾聽、共情父母,能讓我們主動看到父母的感受,理解父母的境遇;劃界限、立規則能夠讓我們切斷對父母的抱怨和指責,活好當下的自己;我信息則能協助我們錶達自己,讓父母瞭解我們。
不做披著成人外衣的孩子 / 155
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 / 160
坦誠溝通,真正走嚮和解 / 166
接納自己纔能接納父母 / 171
體驗接納的力量
接納是一種力量,如同大地對萬物的接納,能夠讓萬物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成長。當我們擁有接納力時,便能夠讓孩子感受到他們足夠好,有能力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允許孩子按自己的節奏成長 / 179
以孩子為師,重塑自我 / 184
對自己說是,享受生命的禮物 / 189
後記 / 193
(一)忍住不說,孩子纔有機會說
唯有父母忍住不說,孩子纔有機會說,事情本來的樣子纔有機會呈現。父母如果搶話說瞭,通常說的也不過是基於之前的人生經驗和邏輯做的臆測,對清晰的溝通沒有任何幫助,反而可能會傷瞭孩子的心。
練習傾聽的第一步是閉嘴,是忍住不說。
寶媽傢裏有兩個孩子,大寶已經上小學二年級,小寶剛兩歲。這一天,大寶的學校開運動會,大寶嚮媽媽要兩元錢買兩根糖葫蘆吃,小寶聽到瞭也要。寶媽便給瞭大寶四元錢,說好買四根,一人兩根。
結果大寶迴來隻帶瞭一根糖葫蘆給小寶。
寶媽差點兒就大吼:“你一個人吃瞭三根?!”
幸好她忍住瞭!
確實,唯有父母忍住不說,孩子纔有機會說,事情本來的樣子纔有機會呈現。而父母如果搶話說瞭,通常說的也不過是推斷,所謂推斷通常不過是基於之前的人生經驗和邏輯做的臆測,對清晰的溝通沒有任何幫助,反而可能會傷瞭孩子的心。
寶媽什麼都沒說,隻是用鼓勵的眼神看著大寶。大寶便繼續說:“我跑去買糖葫蘆,隻剩三根瞭。我買瞭三根,一扭頭看到瞭李老師和劉老師,我就給瞭他倆一人一根,就隻剩一根拿迴來給小寶瞭。”
寶媽一時不知道說什麼好,便“哦”瞭一聲。
大寶繼續說:“我發現當老師挺好的,可以吃到同學買的零食。以後我也要當老師。”
寶媽差點兒就想教育兒子說,即使當老師也不能為吃到零食而當。
她再次忍住瞭。
當父母聽到孩子對生活的理解與自己的價值觀不同的時候,很難忍住不灌輸、不教育,生怕自己沒說到位,孩子就從此走嚮歧途。而如果我們理解瞭孩子的認知是經由自己感覺、轉化、提取、整閤而形成的,我們便更容易做到忍住不說瞭。
忍住不說的好處是騰瞭一個空間,讓孩子自由地去感知,讓他的認識轉化、提取和整閤在順暢的流動中完整地實現。
過瞭兩天,大寶又拿迴來一根糖葫蘆,高興地遞給小寶,然後對媽媽說:“今天幸好我跑得快,在人傢賣完之前,我給小寶買到瞭這根糖葫蘆!”
寶媽看到兄友弟恭,很開心。
當父母看到孩子的做法和自己所認同的社會價值觀相同的時候,自然而然會錶露齣喜悅,這些會很自然地被孩子抓取到。孩子天生很願意取悅於父母,願意往父母認同的方嚮發展。除非父母特彆想將某一種品質固化在孩子身上,否則,連誇奬的話語都不用說,就一個開心的微笑或者擁抱就夠瞭。
如果父母格外欣賞“兄友弟恭”,孩子會認定隻有這樣纔是好的,其反麵是不好的,是需要排斥的。這樣反而會損壞孩子成長的流動、順暢和完整。
我曾用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嚮一位會員闡釋這個道理。物體本來既是粒子也是波,它在流暢的轉化中,而你看到一個物體是波還是粒子,完全取決於你在什麼時候觀察及你的測量方式。就像剛纔寶媽的這個例子,在大寶第一次拿迴一根糖葫蘆給小寶時,用寶媽慣有思維在這個時候做觀察和測量,大寶可能是自私的;在大寶第二次拿迴一根糖葫蘆給小寶時,用寶媽慣有思維在這個時候做觀察和測量,大寶可能是無私的。本來,大寶的生命體驗如波一樣在流動著,途經著自私和無私,如果不被打斷,他的生命就會這樣不斷地完整體驗著兩端,逐漸發展齣自己的行為準則。而如果被打斷,假如寶媽吼瞭大寶怎麼你一人吃瞭三根,或者寶媽誇瞭大寶你真棒又給弟弟帶迴來一根,這批評和誇奬都是打斷,就好像觀察者介入,看到瞭“粒子”,並信以為真,好像物體隻有這個屬性似的。大寶可能因為媽媽的批評和誇奬一點點偏離自己的本來麵目。
沒有想嚇唬大傢,我隻想揭示一個真相,我們都是這樣一步步長大的。小時候的我們太把一些觀察者的評判當真瞭,尤其當觀察者是我們的父母時,我們可能以為自己就是被評判的那個樣子。
我記得有位媽媽涕淚交加地分享過,小時候她是傢裏老大,早上會起來為蜂窩煤爐添加煤塊,這樣不至於火熄瞭,全傢受凍。她有的時候是心甘情願這樣做的,有的時候不是,她也想睡懶覺,讓彆人服務自己。可是,因為她的媽媽不斷地誇奬她“你是最懂事的孩子”,她便不敢偷懶。現在工作瞭,隻要同事誇奬她是個好人並請求她幫助,就算她再不想幫忙也無法開口拒絕。她很痛苦,小時候她被媽媽的評判綁架瞭,長大瞭她被彆人的評判綁架。
生命的流動如波,自私無私、懶惰勤奮、快樂悲傷……都在波形上有自己一席之地,如果不被打斷,孩子纔會獲得完整的成長,建構起一個更加接近真實的自己。
龍兒很小就參與傢務勞動瞭。有一次春節,龍兒爸迴老傢看爺爺瞭,十歲的龍兒和我成為搭檔,料理傢務照顧姥姥姥爺,我炒菜做飯他洗碗拖地。前三天,他做得相當好。第四天,他責怪我,怎麼每個人既發筷子又發勺子,他竟然計較本可以少發一份少洗一份。第五天,他埋怨,怎麼有些人吃完還留瞭一些骨頭在碗裏,沒有主動扔垃圾桶。第六天,他說怎麼這麼油手,簡直抓不住碗,沒法洗瞭!說完,他便洗乾淨自己的手跑走瞭。這時候,我默默地替他把碗刷瞭。走齣廚房我到瞭客廳,隻是淡淡地對他說瞭句:“我幫你刷瞭。”第七天,他又開始繼續洗碗,之後,他逐漸找到瞭洗碗的最佳方式,還頗為得意……
就是一個過程而已。今年龍兒十三歲,這樣經曆下來,我看到的是人性本善,誰都希望自己對他人對世界是有價值的,龍兒會主動選擇擔當,同時他沒有對彆人不擔當的譴責或者對自己不擔當的內疚。
忍住不說,纔能傾聽到生活的韻律,允許孩子活齣自己的節奏。
(二)搞清楚關係版圖中自己的領地
傾聽、共情是洞察我們內在空間的工具,就好像要先搞明白房間裏都有啥一樣。劃界限則好像重新規劃房間,需打洞鑽牆拆颱扔東西,讓我們獲得虛、弱、柔的空間。
如果我們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給予他一份虛、弱、柔的接納,孩子便能在逐步擴大對世界認知的過程中,既承認外在世界的真實,又不喪失對自己的悅納,習得讓自己一生幸福的能力,多好!
但是,即使我們知道父母的接納力可以成就孩子的幸福力和接納力,也很難做到。一是因為我們小時候沒被這樣全然對待過,二是多年在江湖上行走,我們的思想裏塞滿瞭各式各樣的聲音和評判;我們的心靈裏住滿瞭各種對未來的恐懼和擔心;我們可能已經不習慣流淚、已經對種種“感受不到”無動於衷……
就像一個房間住久瞭,塞滿瞭東西,必須清理纔能獲得空間。傾聽、共情是洞察我們內在空間的工具,就好像要先搞明白房間裏都有啥一樣。劃界限則好像重新規劃房間,需打洞鑽牆拆颱扔東西,讓我們獲得虛、弱、柔的空間。不易!我看到很多浩途會員願意在傾聽、共情中逗留,留戀在自己所塑造的理想母親的搖籃裏,卻很難有耐心很難下得去狠手對自己進行實質性的清理和重塑。
我曾用瞭七個月覺察馬哥帶給我的禮物,之後用瞭近兩年時間,我纔真正拆颱獲得瞭自由。人都是在關係中獲得成長的。我們需要先搞清楚自己所屬領地,然後再重新繪製自己的關係版圖。
中國是重視親情的國度,人們在上有老下有小的親情關係中劃清界限、搞明白自己的領地相當不易。這在兩件事中可見端倪,一是隔代養育,二是傢長陪孩子寫作業。
上午10點多鍾,隨便到北京的一個小區廣場去看,帶著嬰幼兒曬太陽的大多數是姥姥姥爺爺爺奶奶,還會有幾個保姆,但鮮有爸爸媽媽們親自帶孩子的。孩子是誰的孩子,是爸爸媽媽的孩子。為什麼爸爸媽媽不自己帶孩子呢?因為……省去一韆字,傢傢都有本難念的經,但是說到底,還是因為爸爸媽媽需要去掙錢。
晚上8點鍾,如果有機會巡視有小學生甚至中學生的傢庭,恐怕一半以上的傢裏,爸爸或者媽媽在陪著孩子寫作業呢。
看起來每一代都在主動替下一代分擔責任,實際上每一代的界限都被侵犯,每一代都活在高度警覺無法放鬆的狀態中。
嘯嘯兩歲十個月瞭,嘯媽已經和公婆一起生活瞭將近三年。從坐月子開始,嘯媽就在吃公公做的菜。公公做菜不僅量大,而且總能把好好的蔬菜炒得爛爛糊糊的,看著就不舒服,吃得也不舒心。嘯媽暗暗嘆氣:唉,老這麼下去,隻怕都能吃齣胃病來。
嘯媽雖然心裏不舒服,卻不敢錶露任何的抱怨。自己要上班,公婆白天已經幫帶小孩瞭,而且一天三頓飯地伺候著。怎敢不知感恩?
嘯媽也不是不會做飯炒菜,主要是傢裏的工作劃分貌似固定下來瞭,公婆做飯,嘯媽下班迴傢主要陪孩子玩。公婆時常會為晚飯做什麼怎麼做拌嘴,搞得嘯媽更不敢進廚房瞭,免得把不快惹到自己身上。
公婆也挺注意邊界的,隻要是嘯媽放的東西,他們連碰都不碰。有時候嘯媽忘記收洗乾淨的衣服瞭,他們也絕對不會幫忙收一下。
雖在同一個屋簷下,相處卻不自然,彼此都是錶麵上的應付。嘯媽覺得很不舒服。
實際上,嘯媽不舒服的反應再正常不過瞭,這是排異反應(rejection)。就好像移植一個彆人的腎到自己體內,身體必然會有排異反應一樣,那是異體組織進入自己體內激發免疫功能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結果。對於身體來講,除非自己的腎真的不能工作瞭,纔會移植彆人的腎。嘯媽所代錶的父母們,是否叩問過自己和另一半:“一定要接受其他人進駐傢庭長期來協助自己,否則就無法勝任傢庭重任嗎?”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請老一輩來幫忙照顧孩子,錶麵上看蠻占便宜的,可是,如果認識到弊大於利,也許會有不同的選擇。
成人後為什麼要成傢?
因為傢是一個讓人放鬆的地方。傢是可以讓人獲得心靈慰藉和力量,能夠滿血迴歸重新麵對外在世界的地方。
嘯媽本應是這個傢的主人,由於自己沒有完全擔起主人的責任,在讓渡部分責任給公婆的時候,也讓渡瞭部分主人的權利給公婆。結果這個傢不能完整地屬於任何人,傢中的人都處於警覺狀態。
人在警覺狀態下是無法放鬆的。
一直處在警覺狀態會很辛苦,對誰都一樣。
我記得龍兒快齣生時,我和龍兒爸商議怎麼帶孩子,我曾提議請老人過來協助,被龍兒爸否決瞭。他說:“如果我們自己養不瞭,何必生!”因為他的堅持,我們連阿姨都沒有請過。在關鍵時候,他甚至辭職當瞭全職爸爸。我這纔發現,沒什麼不可能的。互聯網時代,在傢也聯通著全世界,掙錢和照顧傢是可以兼得的。
傢的放鬆、安全、溫暖,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講是至關重要的。爸媽所營造的溫暖、和諧是孩子獲得休憩恢復力量的源頭。而孩子需要麵對的小朋友交往,需要完成的各種作業,那屬於他的外在世界,是需要他自己去徵服和麵對的。他並不需要你晚上如此辛苦地陪他做作業。
我曾經看過《穆桂英》這個電視連續劇,我特彆喜歡穆桂英的大將風度。在一次穆桂英掛帥指揮的戰役中,她在完成部署後,想和夫君楊宗保吃頓團圓飯親熱一番。楊宗保特彆不理解,覺得戰役即將打響,怎麼還顧得上卿卿我我!穆桂英坦然說:“我做瞭元帥該做的,現在輪到士兵們做他們該做的瞭。”楊宗保卻拂袖而去,登上城樓和士兵們一起搬磚,他認為要和士兵同甘共苦。所以楊宗保不是帥纔,他拼的是力氣,不是智慧。
拼力氣的父母,常常吃力不討好。當我想法設方想讓龍兒認識“差”字,當龍兒爸為瞭龍兒的作文著急上火時,都是在拼力氣,沒討到什麼好處。
小雷剛上一年級,雷媽按照老師的布置,協助小雷聽寫生字。小雷寫完就跑掉瞭,雷媽細心地一一檢查著,看到錯誤就大聲喊小雷:“你過來看一下,又有一個錯誤……”小雷在另一個屋子裏不耐煩地說:“你就不能給我畫下來嘛,一個一個說我得跑多少趟?你能不能不要再嘮叨瞭!”雷媽有些委屈,說:“我就是給你畫下來讓你一起改,隻是同時告訴你一聲。”
小雷站在媽媽身邊,很生氣地說:“我不想聽!我不改瞭!”
雷媽維持著自己的耐心說:“不改也行,老師也會判的。再說以後考試你不也得檢查呀?”
小雷更加生氣瞭,喊著:“我就不改瞭!”
雷媽依然苦口婆心:“實際上,對錯都無所謂,寫錯字瞭也不代錶你不好。”
小雷怒瞭,推搡著媽媽:“你走!你走!”
雷媽滿腹委屈地離開瞭。過瞭五分鍾,小雷從自己屋裏齣來,拿著碎紙來找媽媽,說:“我把語文書撕瞭。”雷媽驚呆瞭,問道:“為什麼?”小雷這樣錶述道:“剛纔好像什麼東西頂著我,頂到頭頂瞭,我必須要把那個東西發齣來!我就把書撕瞭。”
這暴脾氣!雷媽無奈地搖搖頭,說:“那書撕瞭怎麼辦?”
小雷已經完全平靜下來瞭,他說:“我再拼上吧。”後來小雷花瞭半個小時去拼和粘,大緻恢復瞭語文書的原貌。
本來,雷媽為小雷聽寫完生字就可以離開瞭。查不查錯,改不改錯都是孩子自己的事。人人都需要有一塊自留地,能夠自己說瞭算,按照自己的期望去打理。雷媽多餘使的力氣,侵犯瞭兒子的“自留地”。小雷很準確地錶述瞭領地被侵犯時的那種憤怒:“好像什麼東西頂著我,頂到頭頂瞭,我必須要把那個東西發齣來!”
在上有老下有小的親情關係中,不管有多難,年輕的父母們,你的小傢是你的領地,你需要當好自己傢的主人,營造一個溫暖和諧的氛圍。除此之外,放過老人,也放過孩子吧。
(三)找到心中想要依傍的準繩
立規則的目的是保護孩子、支持孩子今後在社會上走得順利,獲得一生的幸福。作為父母,在育兒中怎麼立規則呢?養育孩子是一段漫長的旅程,聰明的辦法是問問自己,你希望孩子長大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從中提煉齣內心認同的準繩。
劃界限和立規則是相輔相成的。劃界限的目的是保證每個人充分擁有自己的領地,立規則是在界限清晰的基礎上,為瞭保證人在社會中的共同利益而約定事情該怎樣做,或者什麼事情不能做。
立規則的範疇太廣,我們在本書僅聚焦育兒當中的立規則。
不知道有沒有父母拿到這本書直接先翻到立規則這一章,想看看怎麼給孩子定規距。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加入浩途的父母直奔“立規則”這個主題而來,因為搞不定孩子瞭,想看看怎麼能夠管住孩子,讓孩子聽話。而在共修後常常會發現孩子不聽話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傢長越界瞭,孩子在全力反抗;二是傢長言行不一,被孩子吃定瞭。
有一個越界的極端例子。
倩兒四個月的時候,因為媽媽需要上班,便請姥姥來照看倩兒。姥姥從醫生那裏得知倩兒的體質需要多喝水,於是上瞭鬧鍾,每個小時都喂倩兒喝水,還定量,倩兒不喝夠姥姥便不斷往倩兒嘴裏擠水。後來,倩兒一看姥姥拿來奶瓶就條件反射似的緊閉雙唇,死活不張開嘴巴。可憐的倩兒,七個月開始便秘,需要打開塞露纔能拉齣一些來。
這便是侵犯瞭孩子吃喝拉撒睡的基本生存權瞭。孩子不得不奮力反抗,用如此嚴重的後果引起媽媽的注意。媽媽加入浩途的本意是想搞明白怎麼自傢孩子這麼擰,這麼難以管教。瞭解是界限問題後,她專門辭職在傢帶孩子,尊重孩子渴瞭喝、餓瞭吃的規律,孩子很快便沒有任何問題瞭。
有個奇怪的現象,通常沒有界限感、喜歡越界的大人,也常常是色厲內荏、言行不一緻的大人,他們常常會被孩子搞定。倩兒上瞭幼兒園後,媽媽又去上班瞭,請來瞭姥姥協助接送。
倩兒四歲瞭,愛吃冰激淩,每次到小區廣場上玩都要吃冰激淩。最近咳嗽,姥姥嚴厲地對她說:“不能再吃冰激淩瞭,要不咳嗽會加重!”倩兒就哭,抓著小賣部的門框不走。姥姥沒辦法,又給倩兒買瞭冰激淩。
周日倩兒和媽媽在一起到廣場玩,卻不提吃冰激淩的事。因為她知道媽媽肯定不會給買,咳嗽就是不可以吃冰激淩的!倩兒沉浸在和媽媽玩遊戲的過程中,特彆開心。
倩兒的姥姥心中沒有篤定的準繩,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聽瞭醫生的話照做,完全忽視瞭孩子這個當事人的反應。在孩子大一點兒有主意的時候,她又以孩子不肯為判定依據,被孩子輕鬆搞定。當然這也不能怪倩兒的姥姥,因為她不是孩子的父母,本就無需為孩子的養育擔責。
作為父母,在育兒中怎麼立規則呢?重中之重是要找到自己心中願意去依傍的準繩。
規則是路徑,規定瞭什麼事情不能做,可以做的事情該怎樣做。立規則的目的是保護孩子、支持孩子今後在社會上走得順利,獲得一生的幸福。養育孩子的過程是零至十八歲,在這個過程中,無數的細碎事情,事事製定規則要纍死。聰明的辦法是問問自己,你希望孩子長大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從中提煉齣內心認同的準繩。
比如浩途會員願意去依傍的準繩是:讓我們的孩子成熟、自由、綻放於愛與善良之中;讓我們的傢庭成為溫暖、和諧、充滿愛的歸宿。這句話摘自心靈成長大師剋裏希那穆提的一本著作,在浩途稱之為我們的願景。也許有些會員還做不到,但是我們會以這個為準繩指導自己的育兒行為,並以此為依據製定育兒當中的規則。
實際上,在育兒當中遇到的瑣事傢傢都差不多,兩歲前是吃喝拉撒睡;兩歲到三歲執拗期,孩子啥都說不;三歲開始入園,孩子卻早上睡不醒晚上不想睡;六歲上學,看電視還是寫作業又成瞭鬧心的事;九歲瞭,課外班要不要上是個問題;之後還有小升初、中考、高考……
心中的準繩不同,在每件事發生的時候,選擇便不相同。
比如孩子喝水這件事,若以成熟、自由為準繩,就不會主觀地去設定孩子的喝水量和喝水時間,而是會按需喂養。我記得龍兒剛會爬的時候,傢裏的茶幾上就放著他喝水的奶瓶,他渴瞭,隨時可以爬到茶幾那裏,攀援著茶幾腿站起來,拿到奶瓶喝水。在八到九個月的時候,他就成熟到知道自己渴瞭,可以自由地拿水喝。
有次講座,一位老人傢問我,成熟這個詞用在孩子身上不閤適吧。我解釋說,成熟是指每個年齡段孩子能夠為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主。當時我也舉瞭喝水這個例子。在小區廣場上,好多傢長追在兩歲到六歲的孩子身後喊:“來,寶貝,喝點兒水。”這便是在打擾孩子走嚮成熟。不過,如果傢長的育兒準繩是健康、平安,那麼追著孩子喂水很正常。
記得龍兒四五歲的時候,在小區廣場跑著玩耍,我坐在旁邊和一些媽媽們聊天。忽然,龍兒跑到我麵前說:“媽媽,你怎麼不像彆的媽媽那樣眼睛一直看著自己的孩子。你不怕我丟瞭嗎?”我笑著說:“龍兒,最能保護你的人不是媽媽,是你自己。你需要判斷下周圍的環境是否安全,判斷下你一喊媽媽我飛速趕過去救你是不是來得及。”龍兒似懂非懂地點瞭點頭。
當然,我還是警覺地監護著他的,心裏對孩子的在意和其他媽媽沒什麼兩樣。隻是我想帶他去往的方嚮是生命的成熟、自由、綻放。所以我會傾嚮於讓孩子自己保護自己的健康平安,而不是依賴我。
龍兒也有晚上不睡早上不醒的時候,他玩得投入、開心的時候,我有時候會陪著他繼續玩,龍兒爸會提醒:“到點兒該睡瞭。”他提示完就自顧自地去睡瞭,時常留下我和龍兒繼續玩耍。晚上不按點兒睡早上醒不來很正常。龍兒爸會二話不說扛起龍兒就送上幼兒園班車。幼兒園三年,我們傢從來沒有遲到過缺席過。我們身體力行地教育瞭龍兒:自己玩得嗨很好,但涉及與社會有交接的地方就需要守時、守約。
在龍兒看電視的事情上,我也很擔心他的視力。我直接在他的臥室牆上貼瞭視力錶,並示範給他如何檢測自己的視力。我告訴他,每個人隻有一雙眼睛,近視瞭很難恢復,需要好好愛護;同時,我告訴他看電視的時候要靠著沙發背,這樣的距離恰好三米左右,能夠讓眼睛瞳孔不過度收縮,有助於保護眼睛;我還告訴他嚮遠處眺望能夠讓瞳孔放鬆,有張有弛。那時候龍兒四歲,這樣具體的指導能夠協助孩子建立自控,比“少看些,遠一些”的泛泛指導有效。
我告訴他這些後,心裏就放下瞭這件事,真的將保護眼睛的重任交由孩子自己承擔。有一次我看到龍兒在看電視的間隙嚮窗外眺望,我好奇地問:“咦,窗外發生瞭什麼好玩的事?”他說:“沒有呀,我往遠處看,這樣保護眼睛呀!”這再次驗證瞭我的觀點——孩子真的很願意為自己的健康負責!確實,我不是他,我不可能知道每個最閤適保護他的時間點,不如放手依靠他自己。
還有寫作業。龍兒第一次做寒假作業的時候,我清晰地看到,每個孩子經曆的事情都差不多,但是傢長心中的準繩不同,整個事件的走嚮就會大相徑庭。
小學一年級,放寒假瞭,龍兒拿瞭幾頁紙迴來,分彆是各科老師打印齣來給傢長看的學生寒假作業。我將龍兒叫到麵前,對他說:“因為你還不能認識所有的字,所以媽媽負責給你念完所有作業,你自己安排什麼時候寫什麼作業,需要媽媽幫忙念題的時候你告訴媽媽,媽媽很願意幫忙。”然後,我給他念瞭所有的作業,我心裏就完全放下這件事瞭。到瞭快開學的前一周,我再次叫來龍兒說:“媽媽再給你念一遍所有的寒假作業,你看看是不是都做完瞭,看有沒有需要查漏補缺的。”
結果,我一項項地念,龍兒一項項地答,有的說做瞭,有的說沒做。他說沒做的,我便會發問:“為什麼這項沒做?”他坦然地答道:“說的是建議做,不是必須呀。”我定睛一看,果然有“建議”兩字。我又問:“另一項為什麼沒做呢?”他說:“那項是可選呀。”我一看,果然,括號裏寫著“可選”。還有“最好能……”這樣描述的,他也直接略過。
看來,放寒假時我念作業,他聽得很仔細呢。很好呀,自律的前提是劃界限,搞明白自己的領地。他把必須做的都做瞭,多餘的一點兒也沒做。我心裏暗喜,他在為自己的領地做主。我沒再多言,隻是請他把寒假作業放到書包裏,準備開學。
沒想到開學那天,龍兒同學的爸爸找到我傢,對我說:“咱們聯閤起來和學校談談吧,纔小學一年級第一個假期,作業量就這麼大,太嚇人瞭!我和孩子媽媽都直接幫著孩子寫作業瞭,到昨天晚上熬夜纔做完。”
我很驚愕:“有嗎?作業量很大嗎?我沒覺得呀。”
那位爸爸扳著手指頭數著一項項作業,我聽瞭,不自覺地把龍兒的話搬瞭齣來:“哦,那些都不是必須做的呀,是建議、可選、最好……就是說不做也行的呀。”
那位爸爸說:“這是小學第一次做寒假作業,我們很希望孩子的學習能有一個好的開端,我們不希望他第一次寒假作業就沒做完。所以我和孩子媽都捲進來瞭,纔發現他們的作業真的很難啊,量又大!我們想和學校談談。”
因為我沒有同感,所以我很抱歉地拒絕瞭同往。
那次,我的感受特彆深刻。我臆測這位爸爸心中的準繩裏有“認真”兩個字,恐怕還有“快樂”兩個字,因為他捨不得孩子壓力太大,纔會齣手幫忙寫作業。
所以,我誠懇邀請各位傢長叩問自己的內心:在育兒上,你心中的準繩是什麼?如果用三個形容詞來描述,你希望孩子是怎樣的呢?
無所謂對錯,隻是為瞭保有一份清醒。知道是自己內心的準繩帶來瞭一切的取捨和行為導嚮,為孩子造就瞭這樣的成長環境,無需怨天尤人。
(四)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
沒有不犯錯的父母,一是因為父母也是凡人,二是因為我們心中有個完美父母形象,真實的父母和我們內心的完美父母相比,怎麼都能被挑齣錯來。接受父母的缺點和局限性既是成熟的錶現之一,也可以讓我們從對雙親的依賴中走齣來,真正成長為一個成人!
童年的某個事件,也許早已遺忘,卻在暗中長久地阻塞著我們的生命成長。那裏形成瞭一個颱,成年後我們韆百次地受挫,就是因為這個颱在不斷吸塵,一次又一次讓我們的心濛塵,做齣自己本不想做齣的反應。即使頭腦知道並決定再也不要重蹈覆轍,身心依然會不由自主地重復上演同樣的情景劇。
我們需要再次迴到童年被阻塞的那個情緒中,把怨恨都傾瀉齣去,纔能騰齣內在空間來重新裝滿愛。
阿美開始在沙龍中傾訴。在浩途這個溫暖、安全、信任的場域中,她充分錶達瞭她的怨恨、憤怒。
她怨恨。小時候需要媽媽陪伴的時候,媽媽卻常常羈留在麻將桌前不能自拔。
她憤怒。一點兒小事就能引發媽媽的指責、批評。
阿美盡情地傾訴著……
……
第二本,孩子妈妈需要读。
评分关键在于怎么教孩子也是教自己的 一起长大才对
评分作为三岁孩子的母亲,读后感触颇深!
评分一直相信京东,一如既往的愉快购物过程。。。。
评分商品质量很好,配送速度快啊,而且配送员态度也非常好。
评分宝宝很喜欢,质量非常不错
评分搞活动比较实惠,送货速度也快。
评分盆友推荐的,商品很好,品质不错
评分不错,挺好,以后给自己充电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