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
德意誌古典法學
德意誌法哲學係列
理清德意誌古典法學來龍去脈,旁及之前於之後德國政治哲學與法哲學的發展,展示德意誌古典法學緻思方嚮和基本品質
梳理凱爾森基礎規範的抽象理論,解讀近現代歐盟法律理論麵臨新現象,經典抽象理論與當代法律事務有機結閤的有益嘗試。
本書主要關注於法的拘束力的根據或來源問題。作者認為,*先,在對於凱爾森學說的理解過程中,基礎規範的預設可以被認為是建構瞭實定法的規範性來源,其次,這種對於凱爾森學說的理解提齣瞭超國傢的和可以直接適用的法以及其它規範的正當性問題。圍繞基礎規範所存在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對如下問題的迴答而獲得解決:(1)誰預設瞭基礎規範?(2)可以采取一種令人信服的方式為基礎規範做辯護嗎?(3)這個預設産生瞭什麼樣的後果。本書對於哈特的學說進行瞭考察,認為內在視角的觀點本身是搖擺不定的,並且認為,法律論證的*終尺度在於大眾對於法律的觀點。在本書的*後一部分,作者對歐洲法庭同各成員國的法庭之間的關係中所隱含的危機進行瞭考察,認為,本書第二部分中所提齣的基礎規範作為法律論證的基本預設的觀點在當下時期可以通過引入民主製來發揮效力。
作者: [瑞典]賓德瑞特(Uta Bindreiter)譯者李佳,湘潭大學法學學士、法學碩士,中國傳媒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律師;研究領域:西方法哲學,西方法律思想史。
譯者:李佳 湘潭大學法學學士、法學碩士,中國傳媒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律師;研究領域:西方法哲學,西方法律思想史。
不從意識形態的宏大敘事入手,亦不從流行的概念體係入手,而從德意誌古典作品中政治法理的疏釋入手,講述政法學問和道理,引導有關政治法理之獨立思考。
緣起/ⅰ
“德意誌古典法學叢編”齣版說明/ⅰ
緻謝/ⅰ
中譯本說明/ⅰ
縮 略 語 錶/ⅰ
導讀/
1.著述要旨/
2.術語和學說/
2.1有效性/
2.2可適用性 /
2.3閤法性/
3.方法和限定/
4.結構/
第一部分傳統理論:凱爾森v.哈特
導論/
第一章凱爾森的基礎規範學說/
簡介/
1.1純粹法學中的基礎規範(1960年)/
1.1.1行為規範和/或資格規範/
1.1.2“有效性的基礎”與“有效性的證成”/
1.21960年之後凱爾森對其學說的解釋/
1.2.1“論法律有效性的基礎”(1960年)/
1.2.2“法律的自我規定”(1963年)/
1.2.3“憲法的功能”(1964年)/
1.2.4“斯通教授與純粹法學”(1965年)/
1.3小結/
第二章哈特的承認規則學說/
簡介/
2.1承認規則——一個資格規則,一個概念規則,還是一個義務強加規則?/
2.1.1一個資格規則?/
2.1.2一個概念規則?/
2.1.3一個義務強加規則?/
2.2承認的瞬間/
2.3小結/
第三章學說的選擇/
第二部分法律意識
第一章基礎規範的預設(Ⅰ)/
1.1凱爾森關於基礎規範遵守主體的觀點/
1.2“預設”的重構/
1.2.1佩策尼剋:基礎規範的轉化/
1.2.2拉茲:法律人/
1.3基礎規範預設所産生的結果/
1.3.1凱爾森的術語/
1.3.2對“應當”的描述性提及/
1.3.3對“應當”的描述性使用/
第二章基礎規範的預設(Ⅱ)/
2.1認知的內在性與意誌的內在性/
2.2“堅定的”法律陳述與“超然的”法律陳述/
2.3“融閤的”模式/
2.3.1“融閤模式”的標準/
2.3.2“主流律師”的觀點/
第三章總結和結論/
第三部分凱爾森和後凱爾森時期
導論/
第一章規範的衝突/
簡介/
1.1衝突的類型/
1.1.1邏輯上的不兼容性/
1.1.2實踐上的不兼容性/
1.1.3規範上的(評價上的)不兼容性/
1.2規範衝突的結果/
1.2.1結果1:相互衝突的兩項規範,其中一項
必然是無效的/
1.2.2結果2:相互衝突的兩項規範都是有效的,
然而其中隻有一項是可適用的/
第二章可直接適用的歐共體法律/
簡介/
2.1歐共體法律的憲法化:過程與結果/
2.1.1“歐盟的視角”/
2.1.1.1自治原則/
2.1.1.2優先原則/
2.1.1.3直接適用原則/
2.1.1.4總結和暫時的平衡/
2.1.2歐盟的“基本憲章”/
2.2傳統的“法律體係”觀v.“歐盟的視角”/
2.2.1一元論視角/
2.2.1.1從一元論視角看自治原則/
2.2.1.2從一元論視角看優先原則/
2.2.1.3從一元論視角看直接適用原則/
2.2.2二元論視角/
2.2.2.1二元論體係/
2.2.2.2二元論對歐共體法律三大原則的
態度/
第四部分為何是凱爾森的基礎規範?
導論/
第一章超越國傢層次的民主/
第二章歐共體法律的基礎規範/
第三章展望/
參 考 文 獻/
1.專著、選集等/
2.論文/
3.文集/
4.判例(歐洲法院)/
5.與腳注相關的其他作品/
人 名 索 引/
主 題 索 引/
在有關規範性的起源和演進的眾多理論當中,迄今為止發展最為完善的當屬凱爾森的“純粹法學”,它是最豐富且最具邏輯性的理論。凱爾森意圖從內部齣發重構法律,旨在將法律構建成封閉的、連貫的、動態的係統,並且這個係統是由有等級秩序之分、有約束力的規範組成。但要想這種重構獲得成功,凱爾森就必須超越實在法體係,去尋找一個法律之外的、非實在性的規範——基礎規範。
……
在有關規範性的起源和演進的眾多理論當中,迄今為止發展最為完善的當屬凱爾森的“純粹法學”,它是最豐富且最具邏輯性的理論。凱爾森意圖從內部齣發重構法律,旨在將法律構建成封閉的、連貫的、動態的係統,並且這個係統是由有等級秩序之分、有約束力的規範組成。但要想這種重構獲得成功,凱爾森就必須超越實在法體係,去尋找一個法律之外的、非實在性的規範——基礎規範。
基礎規範理論齣現在凱爾森《純粹法學》第2版,以及他1960年以後的部分主要著作當中。為瞭將法律理解為有約束力的法律規範體係,有必要預設一個基礎規範。藉助基礎規範理論,凱爾森提齣瞭有關規範性來源的閤理論證。法律體係中的基礎規範,是法律論證過程中一個概念性的前提預設,所以它也被理解成是整個法律體係有效性的終極“根據”。
本書闡述的主題是法律約束力的淵源和基礎。在本書中,作者不僅對凱爾森基礎規範的抽象理論進行瞭梳理,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後凱爾森時期,他以一種辯證發展的視角去理解凱爾森的基礎規範,並嘗試著解讀近現代歐盟(歐共體)法律理論所麵臨的新現象。作者意在努力保持凱爾森基礎規範理論的普適性。因此,本書頗具時代感,不失為將經典抽象理論與當代法律實務進行有機結閤的有益嘗試。本書是作者在瑞典隆德大學的博士論文,隆德大學是瑞典最負盛名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大的教學研究高教機構之一,也是世界百強大學。
純粹法學的獨特論證方式,在根本上有彆於德意誌古典法學的立場,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為德意誌古典法學的對立麵齣現的。之所以迻譯此書,正是為瞭揭示這一實證主義時代集大成的法律思維方式究竟在何種意義上偏離瞭德意誌古典法學傳統,盡管同時我們也有必要意識到,這一體係又是建立德意誌古典哲學尤其是新康德主義的哲學思想之上的。
李佳
2013年3月於北京柳芳寓所
老實說,捧起《為何是基礎規範:凱爾森學說的內涵》這本書,我原本預想的會是一次相當艱澀的閱讀體驗。畢竟“純粹法學”和“基礎規範”這些詞匯,本身就帶著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很容易讓人望而卻步。然而,齣乎意料的是,這本書以一種非常流暢且富有啓發性的方式展開。作者並沒有直接灌輸理論,而是通過一步步的提問和論證,引導讀者進入凱爾森的思想世界。我發現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辯論現場,跟著作者的思路,一同探討法律秩序的終極來源。書中對“基礎規範”的闡述,並非隻是孤立的理論建構,而是緊密聯係著對國傢、憲法乃至於整個法律體係的理解。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法律原則,思考它們背後的支撐力量。這種“追根溯源”的視角,讓我對法律的認知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到瞭其更深層次的哲學基礎。作者的語言風格也相當獨到,既有學者應有的嚴謹,又不失平易近人,使得那些原本高深的理論,在我的理解中逐漸清晰起來。我尤其欣賞書中在處理一些關鍵概念時所展現齣的邏輯深度,它迫使我不斷反思,質疑自己原有的認知,從而獲得更深刻的洞見。這本書,無疑是一次令人振奮的智識探索之旅,它拓展瞭我理解法律的視野,也讓我對“規範”這一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為何是基礎規範:凱爾森學說的內涵》,給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一種“撥雲見日”般的清明。我一直認為,法律就是一係列我們必須遵守的規則,但這本書卻帶我看到瞭規則背後的“規則”。作者巧妙地將凱爾森的“基礎規範”理論,以一種非常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法律的既定事實,而是被邀請去探索法律體係的“源代碼”。這種對法律秩序根基的追問,讓我感到非常興奮。我開始思考,那些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秩序,它們究竟是如何被維係的?是什麼賦予瞭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書中對“基礎規範”的解釋,既有理論的深度,又不失實踐的指導意義。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傳遞的對法律嚴謹性的追求,以及對邏輯一緻性的重視。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次思維的訓練,它迫使我跳齣具體的法律條文,去思考法律的本質和邏輯。這本書讓我明白,理解法律的“基礎”是理解整個法律體係的關鍵。我不再僅僅是法律的遵從者,更是法律邏輯的思考者。
评分《為何是基礎規範:凱爾森學說的內涵》這本書,讓我對法律的理解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我過去常常糾結於具體法律條文的適用,而這本書則帶領我看到瞭法律的“底層架構”。作者以一種非常耐心和清晰的方式,闡釋瞭凱爾森“基礎規範”的核心思想。我逐漸理解,任何一個法律體係,都必須有一個不被追問的、最高的規範來支撐。這個“最高規範”的存在,對於維持整個法律的秩序和效力至關重要。書中對這個概念的深入剖析,讓我對法律的邏輯性和統一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發現,自己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條法律,而是能將其置於一個更大的、有機的整體中去理解。作者在解釋復雜的理論時,所使用的生動語言和貼切的比喻,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我感覺自己像是在和一位學識淵博的朋友交流,他用一種循循善誘的方式,讓我逐漸領悟瞭法律的精髓。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法律的“秩序性”和“規範性”是如何被構建起來的,也讓我對法律的權威來源有瞭更清晰的認知。
评分剛翻開《為何是基礎規範:凱爾森學說的內涵》,我感覺自己像個初次踏入迷宮的探險傢。一開始,那些關於“規範”、“效力”和“層級”的討論,確實讓我有些摸不著頭腦。我習慣瞭法律條文的具體內容,而這本書似乎在探討更宏觀、更抽象的東西。但隨著閱讀的推進,我開始驚喜地發現,作者並非在玩弄文字遊戲,而是在一層層剝離法律現象的外衣,直擊其內在的邏輯骨架。尤其是關於“基礎規範”的論述,它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我理解整個法律體係的關鍵。我開始意識到,我們所遵循的每一個法律,每一個決定,最終都指嚮一個更根本的、不可被追問的起點。這種“不容置疑”的起點,究竟是如何被確立的?它又為何具有如此強大的約束力?這些問題,在書中得到瞭非常詳盡的解答。作者並沒有提供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我一同去思考,去推導。每一個論證都嚴絲閤縫,每一個概念的引入都恰到好處。我發現自己開始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用凱爾森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法律的運作。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法律的“為何”遠比“是什麼”更重要,也讓我對法律的穩定性和權威性有瞭更深的敬畏。
评分這本《為何是基礎規範:凱爾森學說的內涵》讀起來真是一場智識的冒險。初拿到書,我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凱爾森?聽起來就跟理論的深處有關。果不其然,開篇就毫不含糊地將我拽入瞭法律秩序的宏大敘事中。作者並沒有像許多理論書籍那樣,生硬地拋齣概念,而是巧妙地構建瞭一個追問的框架——為何是“基礎規範”?這個“為何”瞬間點燃瞭我的好奇心。我發現自己開始反思,法律體係的根基究竟在哪裏?我們習以為常的規則,它們的力量源自何處?書中對“基礎規範”的層層剖析,讓我看到瞭一個嚴謹的邏輯鏈條,它不是隨意建立的,而是有著內在的必然性。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越來越能體會到,凱爾森的理論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對現實世界法律現象的一種深刻洞察。作者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原本可能枯燥的概念變得鮮活起來,仿佛在為我搭建一座理解法律秩序的宏偉殿堂。每一個小章節的論述都像是在一層層揭開麵紗,讓我對法律的運作機製有瞭更清晰、更根本的認識。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解釋復雜概念時所使用的類比和舉例,它們讓抽象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也讓我能夠更好地將其與現實生活中的法律實踐聯係起來。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凱爾森,更是關於我們如何理解法律、如何看待權威的深刻啓示。
评分研究凯尔森规范论法哲学的书,阅读价值是有的,当然买了。
评分研究凯尔森规范论法哲学的书,阅读价值是有的,当然买了。
评分书是好书,但是京东的包装经常就一个薄塑料袋,书的包装不断下降。
评分ok很不错!!!!
评分书是好书,但是京东的包装经常就一个薄塑料袋,书的包装不断下降。
评分价廉物美,想弄清凯尔森的学说。
评分价廉物美,想弄清凯尔森的学说。
评分ok很不错!!!!
评分ok很不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