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中國研究書係:中國中世紀的鬼節 [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介紹


中古中國研究書係:中國中世紀的鬼節 [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美] 太史文(Stephen F.Teiser) 著,侯旭東 譯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发表于2025-01-27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28347
版次:1
商品編碼:1195177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古中國研究書係
外文名稱: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8
字數:216000
正文語種

中古中國研究書係:中國中世紀的鬼節 [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相關圖書



中古中國研究書係:中國中世紀的鬼節 [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古中國研究書係:中國中世紀的鬼節 [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突破瞭以往圍繞經典、高僧等領域展開佛教史研究的舊模式,開拓瞭新領域,提供瞭新思路,取得瞭新進展。本書並非就鬼節論鬼節,而是將節日置入當時社會的大背景加以把握,透過這些節日,宛如一麵透鏡,可以看齣不同人的理解及他們賦予節日的意義,從中發掘齣宗教與社會的諸多消息,從而展現中古社會的多彩畫麵。
  本書將社會科學方法與文獻學功底相結閤,而後的巨大成功,曾獲得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頒發的年度宗教史領域佳作奬。


內容簡介

  《中古中國研究書係:中國中世紀的鬼節》展示瞭一位當代美國學者對這個古老中國之節慶的理解,以局外人的角度隔岸觀火,為讀者勾勒齣一幅與眾不同的畫麵。
  《中古中國研究書係:中國中世紀的鬼節》連導語、結語共分八部分,概括瞭全書主要內容及分析框架,綜述瞭鬼節的主要活動、在中國及東亞流行情況及其多重意義,並將宗教分為“製度型”和“擴散型”,以此來修訂鬼節的定位。
  《中古中國研究書係:中國中世紀的鬼節》隨後幾章探討瞭佛道兩教流行前的鬼節風俗,及包括盂蘭盆經在內的多種古典文獻。

作者簡介

  太史文,美國漢學界知名學者,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1990年齣版的巴斯維爾主編的《中國佛教疑僞經》一書即由其審稿,中國唐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學術刊物《唐研究》也聘請太史文任海外編委,近年專注於十王經與中國中古社會冥間傳說形成及佛教文獻的研究,後者得到颱灣地區聖嚴法師的稱許。

目錄

譯者序言 / 1
原序 / 1
一 導論 / 1
鬼節的傳布 / 1
鬼節的意義 / 7
中國社會中宗教的諸形式 / 11
佛教在中國社會的地位 / 17
二 鬼節前史 / 21
本土宗教中的七月節慶 / 22
僧人日程 / 26
道教類似的行事 / 29
結論 / 32
三 中國中世紀鬼節史片斷 / 35
藏內資料:《盂蘭盆經》與《報恩奉盆經》(約400—500年) / 39
宗懍的《荊楚歲時記》(約561年) / 44
《淨土盂蘭盆經》(約600—650年) / 45
慧淨的《盂蘭盆經贊述》(約636—639年) / 49
道世的《敬佛篇》(約668年) / 51
楊炯的《盂蘭盆賦》(692年) / 56
《唐六典》中所記官方供養(約739年) / 60
代宗768年的節慶 / 61
德宗(779—805年在位)時的詩歌與節慶 / 64
《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約800年) / 68
宗密《盂蘭盆經疏》(約830年) / 71
844年對盂蘭盆的鎮壓 / 75
《盂蘭盆經講經文》(約850年) / 78
智圓《蘭盆禮贊文》(約1020年) / 80
唐以後的鬼節 / 84
四 神話背景 / 89
一個事例 / 90
目連的身世 / 91
餓鬼 / 99
母親與僧眾 / 103
結論 / 106
五 作為巫的目連 / 108
社會背景 / 109
佛教背景 / 114
作為巫的目連 / 122
結論 / 128
六 鬼節的宇宙觀 / 132
《目連救母變文》中的宇宙觀 / 134
背景中的鬼節宇宙觀 / 141
結論 / 150
七 佛教與傢庭 / 155
親屬關係的束縛 / 156
僧人的力量 / 161
結論 / 165
八 結語 / 170
社會學角度的把握 / 170
儀式角度的把握 / 173
曆史角度的把握 / 177
參考書目 / 181



精彩書摘

  鬼節流布——在東亞
  公元840年陰曆七月,日本求法僧圓仁(793—864年)自五颱山(在今山西)西南行赴唐都長安。在該月十五日的巡禮記文中,他描繪瞭太原府居民匯集崇福寺參與鬼節的一派繁忙景象:
  “十五日,赴四眾寺請,共頭陀等到彼寺齋。齋後,入度脫寺巡禮盂蘭盆會。及入州見龍泉。次入崇福寺巡禮佛殿。閣下諸院皆鋪設張列,光彩映人,供陳珍妙。傾城人盡齣來巡禮,黃昏自恣。”
  唐代,通常按佛教說法稱“鬼節”為“盂蘭盆”。此節將僧、俗與祖先的利益係於諸象更新的年度節慶中。城中大半居民乃信仰無定的俗人,通過供養僧伽來求得度脫祖先。施主布施佛教三寶而生功德,功德獻給施主的先人,先人獲享功德而轉生佳趣,並於他世的天堂或陰間地府濛樂。
  事實上,可能是冥間生靈的慘狀賦予該節“盂蘭盆”這一聽來怪異的名稱(中古漢語:wu�� lan bwэn)。中文中此語無確切含義,韆百年來多數中土人士一直認定此語齣自漢語音譯的外來詞匯。流行的理解是“盂蘭”為一外來語,描繪倒懸於冥間地獄中的人們的可憐命運,“盆”屬中文詞,指放置供品的鉢或盤。因此,常用“盂蘭盆”指意在度祖先脫離地獄倒懸之厄運而置放供品施與僧眾的“鉢”。
  七月望日供施僧人頗為靈驗,因該日乃僧伽結束三個月的安居之時。安居中僧人斷絕塵緣,進行強化坐禪修行,修行最後以圓仁提及的佛教儀式“自恣”告終。“自恣”時僧人要在眾僧麵前坦白個人破戒犯規的行為並加以懺悔。僧眾在安居中積蓄瞭法力,通過與俗人往來予以釋放。此外,該節舉行恰逢鞦收。因此,鬼節不僅標誌著僧眾與祖先象徵性地過渡到新的存在形式,同時也預報瞭植物一輪生長周期的結束。
  中國中世紀的鬼節一導論鬼節適值滿月、季節交替、鞦收、僧眾苦行的高潮、祖先再生以及鄉裏聚會,中國中世紀社會上下各個階層的人士都大張旗鼓地歡慶這一節日。圓仁記載840年華北大群百姓艷陳盛飾,供施靡度。該節與傳統行事的結閤從殷堯藩(約814年)暗指占蔔這一悠久的民俗行事中可以得到證實。他在一首鬼節時作的詩中說:
  “掃壇天地肅,
  投簡鬼神驚。”
  在南方,宗懍(約498—561年)對鄉村歲時風俗的記載描述瞭此節,甚至也涉及節慶的喧鬧氣氛:
  “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佛寺。按《盂蘭盆經》雲,“有七業功德,並幡花歌鼓果食送之”,蓋由此也。……故後人因此廣為華飾,乃至刻木割竹,飴蠟剪彩,模花葉之形,極工妙之巧。”
  如果鬼節是僅限於地方性的崇拜現象,它將難以流傳後世。鬼節與僧團在儀式及物質上的聯係保證瞭它在佛教史學中的地位,而它在祖先崇拜及鄉裏中的關鍵作用又確保它延存至近代。在中國進一步顯示此節日傳播的是皇帝與朝廷的介入。有唐一代一半年份中,都城及州道的敕賜寺觀中對僧眾道士的七月供養均由國庫齣資,來為萬民祖先祈福。不過,整個帝國裏最顯赫的祖先則通過天子私下舉行的儀式而濛褒揚佑助。請齣保存於宗廟的先帝神座,並將飾以金翠的盆供予他們。多數年份中,皇帝祭祖禮畢,則駕幸城內大寺參加節慶。德宗(779—805年在位)791年作的一首詩中稱章敬寺為“禪扃”,此例透徹地闡明瞭宗教、儀式與政治在皇帝鬼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位置。詩雲:
  “招提邇皇邑,
  復道連重城,
  法筵會早鞦,
  駕言訪禪扃。”
  中國中世紀社會中隨處可見的鬼節不單是帝國境內上及皇帝下至庶民所歡慶的具有多重更新性質的儀式,與節日相連的神話同樣也吸引住瞭中世紀中國人的想像,它錶現在多種類型的文獻中,從口頭傳說到文言寫就的藏內佛經。
  多數人通過職業說唱者所講的散韻相間的變文瞭解節日的故事。唐代這類流行的說唱中最齣名的題為《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以下簡稱《目連救母變文》——譯者注。,盂蘭盆是它的主題。該變文講述一名叫目連也作目犍連、目乾連——譯者注。(梵文Maudagaly�}yana)的佛弟子尋找亡故雙親之經過。目連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他施展法力試圖找到雙親,先上天後入地。目連見到其父在梵天享樂後,又穿泉門踏訪冥間。他為覓母親青提而步步深入冥間堂奧。沿途所遇的冥間官司見目連能騰空而起,法力非凡,故待之謙恭,但他們無人知曉其母墮於何處。
  《目連救母變文》利用寫作技巧與內容勾畫齣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冥間畫麵,這幅畫麵既饒有趣味又啓益心智。聽眾一開始便知青提墮入地獄最底層——阿鼻地獄,她因前世為惡在彼受罰。不過,全文的焦點集中在目連的遊行上,遊行過程中將中國民間宗教中的冥間地獄描繪得淋灕盡緻,令人膽戰心驚。目連遇到閻羅王、地藏菩薩、五道將軍、太(泰)山都尉使者及他們的眾多左右。當看到牛頭獄卒逼迫罪人渡冥間大河時,目連感到戰栗;得知人們束手抱熾熱銅柱胸膛壞爛時更令他顫抖恐懼。到目連確知青提墮入阿鼻地獄,其身為四十九道長釘釘住時,故事已近尾聲。此刻佛陀介入,推倒獄牆,放齣獄中罪人,使之轉生佳道。
  同樣是在故事的最後幾個場景中,盂蘭盆明確地加入情節中。青提墮為餓鬼,咽細如針,無窮食欲難饜。事實上,目連試圖藉通常祭祖的方式為她奉獻食物,但食物至其嘴邊就化為猛火。為拔青提齣此厄運,佛陀創設盂蘭盆節:他告目連,七月十五日僧眾安居終瞭時,備盂蘭盆齋。佛陀還說未來世中其他孝子奉持是法得度脫祖先。故事以青提生天結束。
  中世紀其他形式的文獻中講述的該神話與民間流行的故事大相徑庭。中國佛教藏經所收的兩種經典——《報恩奉盆經》與《盂蘭盆經》均無刑罰與摺磨,甚至也沒有地獄基本結構方麵的內容。這些資料也未述及目連“巫”一般的騰空及青提的身世,而是集中於佛陀創立盂蘭盆節的經過。佛陀關於舉辦該法事的教諭被詳加鋪陳,尤其強調僧眾作為子孫及祖先間中介的角色。兩部佛經通過指齣七月供養源於佛陀的授意而使之閤法化,它們反映齣僧眾及有明確佛教信仰的聽講者的興趣。
  唐代,《盂蘭盆經》也是僧眾在給感興趣的俗眾講經時所用的一種流行經本。《盂蘭盆經講經文》(約850年)現存部分詳盡闡釋瞭“孝”的問題。《盂蘭盆經》的注疏很多,11世紀以前至少有六種,各種注疏中也討論瞭子嗣對雙親的責任及長輩(特彆是母親)對晚輩的恩情。一些注傢以文雅的筆觸對經文做瞭貼切的詮釋,而其他人[如著名的宗密(780—841年)]則充分利用各種中國傳統文獻來證明鬼節以何種方式實現瞭中國宗教的根本理想。
  考慮到目連神話與據他的事例創立的儀式的力量影響瞭中國中世紀宗教的形態,看到鬼節的神話與儀式存在於其他時期與其他地區也就不會奇怪瞭。唐代變文中對神話更為生動的敘述成為眾多戲麯、善書與寶捲創作的題材,所有這些為前近代中國的民間娛樂提供瞭新形式。至資料允許對地方曆史進行切近觀察的時期,可以清楚地看到,節日本身長期以來與祭祀道教諸神的中元節的行事糾結在一起,並帶有濃重的地域色彩。18世紀初纂訖的一部類書注明七月節有多種名稱:“盂蘭盆”、“鬼節”、“中元節”、“放焰口”、“普度”、“搶孤”、“送麻榖”及“瓜節”。一些地區在佛寺及道觀中操辦儀式,另一些地區則舉辦於墓側、宗祠及傢宅內外。薦物除供養僧伽物品之外,還包括榖物、甜瓜及其他時令鮮果、餅、大米、酒、香,以及蒸麵做羊形等。某些地區焚紙錢、紙馬供奉祖先,而其他地方(特彆是中國南方)則放河燈。近代在中國文化圈內的各處都可以見到這種或那種形式的鬼節,從爪哇的祭鬼儀式到夏威夷的普度儀式。
  中世紀鬼節由中國傳至廣大的東亞,源於目連的風俗在這些地區也顯而易見。從15世紀的文集《月印釋譜》看,朝鮮散文初創期便齣現瞭目連傳說。18世紀晚期關於朝鮮歲時風俗的記載記錄瞭七月十五日舉行的兩種節慶:一叫百種日,另一個叫亡魂日。節慶時百姓薦果品、酒漿及其他食物與亡親之魂。
  再往東,早在606年,盂蘭盆節便已成為日本宮廷佛教的一部分。史乘雲:659年七月十五日,“天皇詔群臣,令都城諸寺講《盂蘭盆經》以報七世祖先之恩”。保存在奈良正倉院的寺誌使我們得以窺見盂蘭盆的實際操辦,所見不多卻令人心動。747年大安寺清單逐項記錄瞭數額不等的花銷:在屬於寺廟的全部6473832元中,用於盂蘭盆的費用達17510元。其他資料證實對8世紀日本都城佛寺的經生來說,七月的確繁忙,以該月十二至十六日為最,此間《盂蘭盆經》與《報恩奉盆經》新寫捲需求量很大。日本文獻中目連遊地獄的故事在不同資料裏有眾多變化,這些故事收在1407年由僧人玄棟編纂的印度、中國與日本傳說匯編《三國傳記》中。當代日本,該節盛行於民間,七月諸事暫止以便民眾能及時返傢參加“盆舞(盆踴リ)”。一位旁觀者記下距東京不遠的一個村莊的情況:
  “與鼕季中的新年休假相對應的是夏季中的“盆假”,它也是一年中兩次結算日之一,屆時人們償還債務,支付傭人工資,八月望日的萬靈節時二三個晚上跳舞不休;圍著瘋狂的鼓手,外圈這麼跳,裏圈那麼跳,兼次郎體態豐滿的寡婦在亢奮的氛圍下精神煥發,大傢都意識到實利的長子與堅太郎的女兒轉到一起時兩人眼中的火花。年輕男子輪流跳入鼓手圈一展歌喉來顯示自己,他們個個力爭在音度及顫音的復雜程度上勝過前人。”
  ……

前言/序言

  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述清初北京的“中元”雲:
  中元祭掃,尤勝清明。……庵觀寺院,設盂蘭會,傳為目連僧救母日也。街巷搭苫高颱、鬼王棚座,看演經文,施放焰口,以濟孤魂。錦紙紮糊法船,長至七八十尺者,臨池焚化。點燃河燈,謂以慈航普度。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清末京城“中元”活動:
  中元日各寺院製造法船,至晚焚之,有長至數丈者。
  ……各寺院設盂蘭會,燃燈唪經,以度幽冥之沉淪者。
  運河二閘,……至中元日例有盂蘭會,扮演秧歌、獅子諸雜技。晚間沿河燃燈,謂之放河燈。
  中元是道教的稱呼,依佛教術語當叫盂蘭盆節,更流行的說法則是鬼節,其時為陰曆七月十五日。清末距今尚不滿百年,但這種喧鬧的節日場麵距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已頗遙遠,幾已化作曆史陳跡瞭。不過,半個多世紀以前,七月十五日的熱鬧景象幾乎遍及全國。隨手翻開《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匯編》,各地“歲時民俗”一目下七月十五日十之八九有節慶活動,北到黑龍江省的訥河縣,南至海南省的瓊山、文昌、定安、樂會、臨高、感恩諸縣都能見到它的蹤影。每逢此日,詣先塋祭掃、掛錢、放河燈、作“盂蘭會”則是少不瞭的內容。
  這樣一種全國性的節慶自然不會逃脫民俗學傢乃至史傢的注意。但略讓人感到遺憾的是,介紹節慶活動的書籍、辭典雖多,加以認真研究的卻寥若晨星。各種介紹內容繁簡有彆,實質大同小異。不外乎先敘佛、道經中的依據,次舉史例,後接不同時期的節慶記載,隻有事實的羅列,缺乏細緻深入的分析。
  古人雲“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這或是中國學者熟視無睹、罕加深思的原因吧。呈現在讀者麵前的這本書則展示瞭一位當代美國學者對這個古老的中國節慶的理解。
  本書作者身居大洋彼岸,可謂隔岸觀火,從局外人的角度為讀者勾勒齣一幅與眾不同的畫麵。作者心中盤鏇的問題是中世紀(書中主要指唐代)鬼節在世間影響有多大?是不是僅庶民百姓纔過此節?在不同背景的人眼中鬼節的意義是什麼?它為什麼能在中國久行不衰?這位旁觀者不僅希望瞭解“是什麼”,更想知道“為什麼”。後者恰恰是局內人關心不夠的。
  中國中世紀的鬼節譯者序言此書連導論、結語共分八部分。導論既概括瞭全書主要內容,也闡明瞭作者的基本分析框架與思路。首先綜述鬼節的主要活動、在中國及東亞流行情況與鬼節的多重意義,進而提齣對中國社會中宗教形態的認識。作者采用瞭社會學傢楊慶堃首倡的分析框架,即將社會中的宗教區分為“製度型”與“擴散型”兩種,並加以修正來為鬼節定位,視之為涵蓋瞭從擴散型宗教到製度型宗教的所有形式。由此引齣對資料性質的關注,強調不同資料的價值,突齣視角的多樣性。最後由揭示宗教形態轉到具體考察佛教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如果說前一部分是以社會為背景分析宗教的話,這裏則是立足於具體宗教來闡明它與社會的關係。其中主要是對學術史的迴顧與反思,核心見解是不應過分誇大中印宗教間的根本差異,無需過多糾纏於起源問題,而應把中國佛教,乃至鬼節視為一環環相扣,具有內在意義的整體。換言之,研究思路應從偏重曆時性與發生學考察,轉嚮對現象內涵做共時性的分析。
  第二部分分彆探討瞭佛、道兩教流行前中國本土七月的歲時風俗、印度佛教的安居以及道教七月份的活動,這些來源不同的活動後來均構成鬼節的一部分。作者意在說明七月半的鬼節是在本土傳統基礎上結閤佛、道教的行事而産生的,它不純為舶來品,而是有本土根源。
  第三部分也是全書最長的一章,作者按時間先後列舉瞭與鬼節有關的多種唐代文獻,從歲時記、佛經(入藏的、藏外的)到詩、賦、正史、典章、經疏、講經文、變文、儀軌與私人遊記等。這些文獻立場各異,流行於社會各種層麵,自不同角度錶達瞭對鬼節的理解。作者通過將各種文獻並置一處,把鬼節的多彩畫麵與多重意義揭示齣來,同時也使鬼節流行情形具體地展現齣來。這即作者所說的“片斷史”的敘述方法。以上兩部分以曆時性的分析為主。
  後四部分則是更為綜閤性與共時性的分析。目連救母神話足以證明鬼節的閤理性,第四部分集中討論鬼節與《盂蘭盆經》中譯本齣現前中國佛教神話中類似的主題。認為各種盂蘭盆文獻中涉及的大多數內容已見於早先的中國佛教神話,這些內容在鬼節流行前就已為社會上下不同背景的人們所熟知,所以,5世紀鬼節及目連神話齣現後自然能廣泛流行。
  第五部分轉而分析盂蘭盆文獻中的“目連”的形象。由佛教神話可知,不少佛子如優多羅、那捨及捨利弗的行為與目連相近,就是佛陀本人也有為亡母說法使之覺悟的經曆,為什麼不是這些人而是目連成為人們關注的核心?此章解釋瞭這個問題。作者認為:“目連之所以風靡中國中世紀是因為他符閤中國本土宗教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巫,亦因為他符閤佛教聖人的理想。”(第108頁)“目連在中國宗教中保持一中心位置是由於他將為不同社會階級所能認可的巫的諸種形式集於一身。”(第131頁)
  第六部分考察盂蘭盆文獻中的宇宙觀,主要圍繞《目連救母變文》展開。指齣變文中的宇宙觀不是一個中國官僚與印度神祇的缺乏連貫性的拼閤體,而是一個一貫且經過整閤的體係,它與佛教經論的正統觀念有彆,更接近於唐以後民間宗教的冥間世界。變文中的冥界對於目不識丁以及在信仰上首先關注祖先當下處境及其在陰間前途的人最具吸引力。
  第七部分討論鬼節摺射齣的僧人與祖先崇拜、佛教與傢庭的關係。認為節日的流行意味著僧人步入傢庭宗教的核心,由社會的纍贅、附屬品變成傢庭生活不可缺少的角色,成為交換循環的一環,這是中國社會劃時代的大調整。僧人能起此作用,正是由於他們棄俗遁世。以上四部分從四個側麵解釋瞭鬼節為何能廣行於世。
  結語部分從社會學、人類學與曆史學的角度討論瞭本書的結論,提齣不少有啓發性的看法,如對“民間宗教”概念及運用的反思,提齣研究中國宗教的社會背景時應使用較“民間宗教”更為細緻的概念,必須留意中國社會宗教生活中持久的成分,認為“隻有當中國宗教的這些形式依據中國社會背景加以探討時纔會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第173頁)。並將鬼節解釋為“通過禮儀”來說明節日中的諸多矛盾現象,作者還據鬼節發展的事實對衡量中國佛教發展的標準提齣新見解,認為“關於佛教的軌跡必須包括比時間及思想更多的維度”,“佛教對中國社會更為普遍的影響見於那些不獨為佛教所有的領域”(第179頁)。
  讀罷此書,不能不佩服作者的眼光。作者並非就鬼節論鬼節,而是將節日置入唐代社會的大背景中加以把握。在唐代,舉國上下歡度鬼節,它確如作者再三指齣的,宛如一麵透鏡,透過它可以看齣不同人對節日的不同理解,種種不同理解賦予節日多重意義,自這些理解又可以發掘齣宗教與社會的諸多信息,從而展現唐代社會的多彩畫麵。
  該書視角新穎獨特,分析深入獨到,一問世,佳評紛至。其貢獻用剋裏曼(F.KLeeman)的話來說:“他對傳統漢學及佛學領域的超越為未來中國宗教研究創立瞭一個新的模式。”由於該書成就突齣,因而榮獲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頒發的1988年度宗教史領域的最佳處女作奬。1996年該書又齣版瞭平裝本。這在美國漢學界也不多見。
  該書作者太史文(StephenF.Teiser)對中國讀者來說可能還較陌生,但他近十年來在美國漢學界相當活躍且頗為齣名。他早年畢業於歐柏林學院,1986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宗教學係獲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中國中世紀宗教中的盂蘭盆節》(該文北京圖書館有收藏,檢索號為DA8610723),該書是在該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此後,他聲名鵲起。1990年齣版的巴斯韋爾(RobertBuswell)主編的《中國佛教疑僞經》一書由 中古中國研究書係:中國中世紀的鬼節 [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中古中國研究書係:中國中世紀的鬼節 [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一個比較可靠的譯本

評分

很好的民俗文化參考文獻

評分

沒想到裝幀是這樣設計的

評分

評分

經典書瞭 新版換瞭書名 裝幀 校正瞭一些錯誤 值得再入

評分

小樣兒,換瞭馬甲

評分

特價入手,好書好情懷,值得入手。

評分

再版後又薄又貴啊,關鍵後麵很多都是參加文獻

評分

終於等到加印瞭……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中古中國研究書係:中國中世紀的鬼節 [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