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從觀念到實踐

傳統村落:從觀念到實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德胤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699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689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3
字数:29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遺産保護,包括物質遺産和非物質遺産,是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基本學科。與它直接相關的學科或行業,包括城鄉規劃、景觀園林、工程學、材料學。對鄉村遺産而言,當地的曆史地理、農業生産和社會結構跟遺産的産生關係密切,所以曆史、地理、農業、社會學和人類學是理解遺産的誕生原理與存在意義的重要學科。

內容簡介

  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工作目前仍處於探索階段,而越是在探索階段的事業,就越需要更多的人一起交流碰撞。在傳統村落領域,總體來說,保護的理論和原則是基本清晰的,盡管在普及上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而發展的路徑,尤其是發展和保護相互支撐的路徑,則要麵對很多挑戰,同時也充滿瞭眾多不確定性和可能性。這些挑戰和可能性,恰恰也是傳統村落領域令人著迷之處。本書及其作者願意成為一塊墊腳石,在傳統村落這門行業的前進中發揮一點作用。

目錄

第一章 發現價值
第一節 中國傳統村落譜係芻議 //002
第二節 “古典中國”在鬆陽 //014
第三節 哈尼梯田:極緻景觀,極緻利用 //028
第四節 黎槎“八卦村”:與洪水共生 //036
第五節 興寜賞燈與圍龍屋 //044
第六節 韓江上遊客傢傳統村落的分類研究 //053
第七節 觀前:三個小村,三種職業 //064
第八節 清湖碼頭:文獻與田野的互動 //077
第九節 三卿口古窯村 //090
第十節 蔚縣的“八百村堡” //106
第十一節 瓊庫什颱:牧業因何成聚落 //126
第十二節 湖心壩:小花生引起大變化 //135
第二章 激活人心
第一節 中國傳統村落的評選 //142
第二節 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步入關鍵期 //151
第三節 村落保護:關鍵在於激活人心 //161
第四節 讓鄉村遺産迴歸百姓生活 //173
第五節 村落保護的大眾化和産業化 //186
第六節 村落保護與發展的四個樣本 //201
第七節 鄉村遺産與現代生活 //212
第八節 為什麼遺産保護需要文化創意? //225
第三章 實踐案例
第一節 西河村的規劃實踐 //234
第二節 西河村景觀建設實踐 //243
第三節 許村的藝術實踐 //256
第四節 哈尼民居改造實驗 //266
第五節 從郝堂項目看轉型時代的村乾部 //279
第六節 獲浦村的牛欄咖啡和豬欄茶吧 //287
第七節 沿坑嶺頭村的寫生之路 //292
第八節 莫乾山鄉村改造實驗 //302
第九節 碧山計劃 //312
第十節 貴州黎平縣黃崗村的規劃實踐 //324

精彩書摘

  第一章發現價值
  第一節中國傳統村落譜係芻議
  由住建部、文化部和財政部發起並組織的中國傳統村落評選,目前已開展三次,總共有2555個村落入選。當列入名錄的傳統村落達到兩韆多個時,譜係的建立就應該成為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隻有建立起譜係,這一兩韆個傳統村落纔不會是一盤散沙,而是編織起來的一張結構清晰的知識之網。也隻有建立起譜係,我們纔知道哪些村落是屬於“稀有物種”,需要我們去主動發現和重點保護。
  建立傳統村落的譜係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譜係的建立,關鍵是要找到讓個體之間産生差異的第一要素。這個第一要素一經産生,個體的其他特徵就可以沿此推導,形成有綫索可尋的邏輯關係。什麼東西,可以成為傳統村落的第一要素呢?人口、麵積、地形、村莊輪廓,都可以成為區分傳統村落的一個指標,但是都不足以成為第一要素,因為村落的其他要素與它們之間還不存在足夠的關聯度。
  在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的評審會上,麵對各地上交的信息量超大的申報錶格,村鎮司趙暉司長曾經提齣一個建議:看一個村落能不能入選傳統村落,要從聚落、建築和非物質遺産(以下簡稱“非遺”)這三個因素來考量;聚落指村落選址(包含周圍環境)、布局,建築指現存傳統建築,包括曆史較長的和曆史不長但以傳統技術建造的。三項都過關的就通過,兩項過關的要討論決定,低於兩項過關的就不通過或補充材料後下次再審。這個建議得到所有在場專傢們的認同,因為它把復雜的問題給具體和簡化瞭,有利於評審的公平和效率。鑒於該方法簡捷有效,第二批傳統村落評審時它也得到瞭沿用。
  應該說,盡管還不是百分之百完美,但抓住聚落、建築和非遺這三個因素,確實是抓到瞭傳統村落的要害。尤其是非遺成為三要素之一,可以說是以馮驥纔、烏丙安、劉魁立等先生為首的非物質遺産專傢們的一次勝利。之前從事民居建築研究的學者們,是普遍沒有把非物質遺産放到這麼重要的位置的。
  然而,不管是聚落還是建築,抑或是非遺,都還不足以成為建立傳統村落譜係的第一要素,因為它們之間似乎是相互獨立的,缺乏關聯性。我們還需要一個超越於聚落、建築和非遺這三要素之上的東西。
  文化重要性是建立譜係的第一要素
  筆者認為,要找到建立傳統村落譜係的第一要素,可以藉鑒目前國際上討論較多的一個文件——《巴拉憲章》。《巴拉憲章》是澳大利亞於1979年製訂的針對本國國情的文化遺産保護文件,其核心思想是用“文化重要性”來代替《威尼斯憲章》提齣的“曆史信息”。澳大利亞的文化遺産,特點是“兩頭多、中間少”,也就是史前遺跡或原住民文化多,現代建築多,而古希臘以至近代的曆史建築很少。顯然,用《威尼斯憲章》提齣的“曆史信息”(實則是建築的曆史信息)來評判,澳大利亞人是大大“吃虧”的,所以他們提齣瞭“文化重要性”的概念,以便把史前遺跡和原住民文化都納入到世界遺産的範圍裏。
  《巴拉憲章》提齣後,盡管不斷有爭議,但是國際上對它的關注度和接受度越來越高。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它符閤瞭國際社會對文化遺産的評選和認識趨勢。在世界遺産的概念齣現之初,主要是一些已經得到公認的文化遺産項目被列入名單。比如,中國最早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長城、故宮、頤和園,就屬於“重要的沒法不列入”的項目。對於這些項目,其重要性已經毋庸置疑、不需要論證,我們要做的是盡量完整地收集和保護它們的曆史信息,以便我們的後代可以完整地認識這些人類的傑作。後來,隨著列入名錄的項目增多,逐漸有一些不被人熟知的項目進入世界遺産名錄。在這個時候,論證就成為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所謂論證,就是對曆史信息的總結與評判。也就是說,光靠提供曆史信息已經不足以讓評委們認識一個文化遺産項目瞭,而是要歸納總結齣它最重要、最突齣,而且與之前已經列入名錄的文化遺産項目都有著明顯差異的特徵,纔能說服評委,同時也讓普通民眾在短時間接受並記住這一項目。
  這實際上是一個世界遺産譜係建立的過程,因為每一個新的項目都與之前的不一樣,從而每一次新項目的列入都在豐富著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從這個角度說,《巴拉憲章》的文化重要性法在世界遺産名錄的建立中是發揮瞭重要作用的。
  文化重要性法在中國傳統村落的譜係建立中,是否也能起同樣的作用呢?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文化重要性,正是我們需要尋找的超越於聚落、建築和非遺之上的第一要素。文化的分類通常從民族或地域入手,而中國的情況是一個漢族加五十五個少數民族。針對這一特殊國情,筆者將全國劃分成瞭四個片區,這四個片區之內各有自己的文化重要性要素。
  I區:文化地理片區
  I區是東部片區(包括重慶和四川的部分地區),以文化地理為文化重要性要素。這裏的人口以漢族為主,所以這裏的傳統村落不再需要證明自己是漢族的,而是要證明自己是屬於哪個地方的——從聚落、建築、非遺這三個維度;另外,還要證明自己是屬於自己的——這樣纔能與本區內的其他傳統村落拉開距離。I區的傳統村落往往存在著一些共同特徵:從非遺維度而言,是強弱不等的宗族文化或明或顯的泛神崇拜、程度不同的科舉影響;從聚落維度而言,是村子圍繞農業開展,因各地氣候、地理差異而形成豐富多樣的農業景觀,並且講究風水;從建築維度而言,是住宅以閤院為主流,而公共建築通常有宗祠、廟宇和文教建築這三類。
  考慮到省的範圍依然太大,而且確實存在有明顯的內部差異,所以有必要將多數省份再劃分成幾片。比如山西,可以分為晉北、晉中、晉南、晉西、晉東南五個地區:晉北是長城沿綫,這裏的村子多呈現軍事化特徵,有堡牆、堡門,堡內是規劃整齊的巷路和建築,堡北端常有真武廟。晉西是呂梁山區,多窯洞村落。晉中是山西農業最好、晉商最發達的地區,很多村落是由商人建造的豪宅組成的(如祁縣喬傢大院、靈石王傢大院)。晉南也是晉商的根據地之一,其村落、建築和晉中的比較相似,但這裏有地坑窯,為山西其他地方所無。晉東南的晉商也很發達,但這裏是山區,氣候比山西其他地方濕潤,而且有鐵、煤等礦産資源支撐起商業,所以傳統村落也有些變化,比如樓房比較多、石頭房比較多。山西的傳統村落常有關帝廟,因為山西解州是關羽的老傢。朝廷對關公崇拜的推行,在山西得到瞭最有力的響應。
  ????浙西諸葛村宗祠分布圖
  ????圖片來源:陳誌華,李鞦香.諸葛村[M].北京:清華大學齣版社,2010.
  再如浙江,可以分為東、西、南和北四個地區。浙東如楠溪江流域的村落、宗祠和文教建築都比較發達,廟宇也不少,住宅以半開敞的中小型三閤院為多,建築材料以木、石為主,山牆不做馬頭牆。浙南如鬆陽縣的村落,宗祠和廟宇建築都比較發達,文教建築則比楠溪江流域的少,住宅以封閉的小型三閤院或四閤院為多,建築材料以夯土或土坯為主,山牆做馬頭牆。浙北為水鄉,商業發達,多古鎮,留存至今的傳統村落數量較少。浙西靠近徽州,這裏的村落宗族和理學文化發達,多祠堂而少廟宇,建築以封閉的閤院為主,規模有大有小,建築材料則變成瞭白牆黑瓦,山牆多做馬頭牆。浙江的村落普遍對水口很重視,經常在水口由祠堂、廟宇、池塘和老樹形成一個風景優美的園林。
  又如陝西,可以分為陝北、關中和陝南三個地區。陝北屬黃土高原,民居以窯洞為主。同樣是窯洞分布密集的地區,陝北和晉西是有差彆的:陝北的窯洞常用石頭砌築,屬於就地取材;晉西的窯洞常用磚砌築,因為山西多煤,不缺燒磚的燃料,而且晉商的富庶也決定瞭山西人有資本和有意願用磚來建房。到瞭關中,盡管還有窯洞,但民居已經變成以單坡頂“半邊房”為主。陝南地區,因為位於秦嶺以南,從地理劃分上已經屬於南方,所以這裏的傳統村落與湖北、四川兩地的接近。
  其他省份的情況,限於篇幅,不再列舉。
  II區:民族片區
  Ⅱ區是西部片區(包括北部的內濛古),這是以民族特徵為文化重要性的片區。這裏的人口,在城市裏常以漢族為主,在農村則是各地區有各自的民族。盡管民族雜處的情況也存在,但就單個村落尤其是自然村而言,多數是以一個民族聚居於一個村落為常見的。所以,這裏的傳統村落首先要證明自己是屬於哪個民族的——也是從聚落、建築、非遺這三個維度;另外,也同樣還要證明自己是屬於自己的——這樣纔能與本民族的其他傳統村落拉開距離。
  拿侗族來說,其傳統村落經常有以下共同特徵:從聚落而言,侗族人集中分布於貴州、湖南、廣西三省交界地帶的山區,選址常臨水;從建築而言,其民居為乾欄式建築,公共建築常有鼓樓、戲颱和風雨橋這三種類型;從非遺而言,侗族人每年有祭“薩壇”的節慶活動。這些元素加起來,就使得侗族的傳統村落區彆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村落,也使得侗族區彆於其他民族。
  ??雲南紅河州元陽縣哈尼族村落(羅德胤?攝)
  再比如哈尼族,其傳統村落經常有以下共同特徵:從聚落而言,哈尼族人集中分布於雲南紅河州的元江南岸,多選址於海拔1000~1800米的中高山區;從建築而言,其民居以土牆、四坡草頂的“蘑菇房”最為典型,幾乎沒有公共建築,但有寨神林、磨鞦場等公共空間;從非遺而言,侗族人重要的節慶活動有二月年(昂瑪突)、六月年(苦紮紮)和十月年(哈尼族曆的新年),其中前兩個節日分彆在寨神林和磨鞦場舉行集體慶祝和祭祀。
  再如傣族,其傳統村落經常有以下共同特徵:從聚落而言,傣族人集中分布於雲南南部的西雙版納、德宏、紅河等州,多選址於低海拔的臨水區;從建築而言,其典型民居為竹材或木材建成的、占地寬大的乾欄式建築,有的西雙版納和德宏州的傣族村子還建有佛寺;從非遺而言,傣族人信奉南傳佛教(所以有佛寺),每年過潑水節。
  以上三個是地域上呈集中分布的民族。有的民族在地域分布上是呈現分散特徵的,比如苗族。苗族的傳統村落,由於地域分散,其共同特徵似乎不太明顯。就建築來說,苗族或許是由於受附近強勢民族影響的原因,錶現得種類多樣,除常見的吊腳樓之外,也有土坯房、石砌房等。不過,苗族之所以成為一個獨立民族,也存在一些共同特徵,其中也會反映在村落上。比如從聚落而言,苗族村落多在海拔較高的山區(農業條件不理想,所以狩獵是維持生存的必要手段)。從非遺而言,苗族人信奉巫術,牯藏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III區:民係片區
  Ⅲ區是華南片區(包括廣東和閩南,不包括颱灣和海南),這是以民係特徵為文化重要性的片區。這裏的人口大都是漢族,為什麼不將其直接劃入I區而要單獨列一個片區呢?原因是,這裏的民係分化現象十分明顯,但又沒到各自成為一個民族的程度。從民係來理解華南地區的種種文化現象,往往是順理成章的,比如語言、飲食、節慶等。用民係來劃分傳統村落,也符閤這一地區的特殊情況。
  造成華南地區民係現象突齣的原因,是古代中原漢族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遷徙到瞭這裏,他們在帶來先進的技術與文化的同時,也與當地原住民交流融閤,從而形成瞭與中原、江南等地的漢族並行發展的人群。這些人群和現在中原、江南等地的漢族是不一樣的,而且他們之間的差異也是顯著的,所以學界隻好用民係而不是民族來加以稱呼。
  華南地區的民係大緻可以分為五個:客傢、廣府、閩南、潮汕和雷州。籠統地說,閩南、潮汕和雷州都屬於“鶴佬人”,他們原本是一個民係,但由於分隔的時間較長,互相之間已經不認同。
  華南地區的傳統村落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宗族對村落的主導作用極為明顯。浙江、江西等地的傳統村落,宗族力量也是比較強的,但是在對村落的主導作用上,與華南地區相比還是要略遜一籌。其中一個錶現是:浙江、江西等地村落在初建階段,幾乎是沒有什麼規劃的,等村落發展到一定規模時纔會有宗族齣麵來做統籌調整;而華南地區的村落,經常是在初建之時就已經由宗族來規劃設計瞭。
  廣府民係的傳統村落,特徵是十分明顯的。學術界稱之為“梳式布局”,即村落的形狀像一把梳子一樣。“梳子”的每根“齒”都是一排房屋,其前端通常是祠堂或書院;跟在祠堂或書院後麵的,是一個個小天井住宅,像糖葫蘆串一樣前後相接。在祠堂前麵有寬寬的禾坪,禾坪前麵有大型池塘。盡管“齒”的長度不統一,但是它們排列起來的規則感是相當高的。要實現這種規則感,在初建階段就需要宗族齣麵做統一規劃。
  ?福建永定縣初溪村土樓群(薛林平?攝)
  客傢民係的傳統村落,在華南五個民係之中可以說是最為多樣的。它們經常錶現為大型圍屋的建築形式,其種類大緻可以歸結為“客傢四州”——贛州、汀州、梅州和惠州,分彆對應著現在的贛南、閩西、粵東北和粵東南四個地區。盡管造型各有不同,但客傢圍屋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祠堂與居住功能閤一。
  ……

前言/序言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是近年興起的一個熱門話題,也是一個充滿中國特色的研究課題,還是一個涉及多個行業同時又相對獨立的領域。
  之所以說傳統村落是熱門話題,是因為討論和參與其中的人已經不再局限於遺産保護、規劃設計等專業領域,而是擴散到瞭幾乎所有的人文學科和相當數量的理工學科,擴散到瞭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部門,也擴散到瞭頗為廣泛的普通國民。2012年9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以下簡稱“住建部”)牽頭成立的傳統村落專傢指導委員會,可以說是一件具有標誌意義的事件。專傢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是著名文化學者馮驥纔先生。此前的一段時間,正是由於以馮先生為首的學者專傢們在不同場閤的大聲疾呼和廣泛宣傳,保護古村落的主張纔得到瞭政府的高度關注和認可,並由住建部會同文化部、國傢文物局、財政部(簡稱四部局)共同下發瞭關於開展傳統村落調查的通知。
  傳統村落專傢指導委員會成立後,很快就開展瞭評選中國傳統村落的工作。當年10月,評選齣第一批傳統村落共646個。第二年(2013年)和第三年(2014年),又分彆評選齣915個和994個。三批一共評選齣2555個傳統村落,盡管對於擁有幾百萬個自然村的農業文明大國而言還是比例相當小的一部分,但是已經達到此前開展瞭十年的“中國曆史文化名村”的10倍左右。隨著傳統村落名錄的公布,社會各界的關注力也在迅速提高。這尤其錶現在以下三個方麵:一是媒體報道的大範圍跟進;二是以雲南、貴州、浙江、山東等為代錶的省份,在組織申報傳統村落的過程中有很強的競爭意識,努力提高本省在全國的排名;三是不少社會團體和學術機構在積極舉辦與傳統村落有關的交流會議,並得到相關從業者的踴躍參與。
  我們說傳統村落是充滿中國特色的研究課題,是因為我們麵臨幾個不同於其他國傢(尤其是歐洲各國)的特殊背景。
  首先是我國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農業文明、曆史悠久、幅員遼闊,從而造就瞭極為豐富的鄉村文化遺産。
  其次,我國在曆史上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將存在。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們就以“剪刀差”的方式,優先保障城市工業的發展,導緻瞭城鄉社會的事實差彆。1978年實行農村聯産承包責任製之後,農村經濟一度有較快發展,但其後隨著沿海加工業的興起,大量農村勞動力又被吸引到城市,從而不斷加大城鄉之間的差距。專傢們普遍認為,我國的城市化率在達到50%~60%之後,將很難再大幅提高。這意味著在農村生活的人口,將長期保持在5億以上。這與歐洲國傢的城市化普遍在90%以上是有很大差彆的。城市化率越高,農村人口就越少,房屋荒廢的情況就越嚴重。所以在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歐洲鄉村也經曆過一片衰敗的景象。我國農村長期保持一定數量的人口,對於鄉村遺産的保護是有利有弊的。有利的一麵是指房子隻要有人住,就至少有瞭基本的維護,壽命可延長。有弊的一麵是指村民普遍有拆舊建新的衝動,這又大大加速瞭對傳統民居的破壞。另外,農業産齣雖然在國傢糧食安全上意義重大,但是反映到經濟數字上卻往往遠低於工業和服務業,所以城市化率越高,就意味著城市反哺農村的力度可以更大,從而比較容易縮小城鄉的收入差距。反觀我國,由於農村人口的基數龐大,城鄉差距將在很長的時期內難以消除,這導緻我們在做傳統村落保護的工作時,不得不先努力填平城鄉之間的那道鴻溝。如此一來,保護成本就在無形中大大增加。
  第三個特殊背景,是我國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製。《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條規定:“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傢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文化遺産保護(包括鄉村遺産保護)的觀念,是誕生並成熟於歐洲的。而歐洲鄉村遺産的保護,最主要的力量是下鄉購置第二居所的市民。大約從1970年開始,歐洲市民逐漸興起瞭鄉村度假的風氣,先是由村民改造自傢住房為市民提供住宿,之後發展到市民下鄉買房自住。因為買房的人越來越多,就成瞭一個行業,而且是一個可以保值的行業。而在我國,由於憲法的此項規定,限製瞭市民下鄉購房,自然也就將那些願意投資於鄉村民居保護的人拒之門外。
  第四個特殊背景,是當前的中國正在經曆一個旅遊業暴漲的過程。根據國傢旅遊局發布的消息,2015年中國國內旅遊突破40億人次,旅遊收入過4萬億元人民幣,齣境旅遊1.2億人次,中國國內旅遊、齣境旅遊人次和國內旅遊消費、境外旅遊消費均列世界第一。遺産保護是一項成本相當高的事業,旅遊收入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迅猛的旅遊業,對傳統村落而言是一次難得的曆史機遇。但是旅遊業給遺産地帶來的負麵甚至破壞性的影響,也可以說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傢,由於人均旅遊消費不高,遺産地多半會走上大眾旅遊的路綫,這時候因為遊客數量多和旅遊行為不當而産生的各類汙染,都必須由遺産地來承擔。中國近年來的旅遊業,除齣國遊之外,城市遊、風景區遊和鄉村遊大緻上是三分天下,其中又以作為新起之秀的鄉村遊,發展勢頭最為強勁。鄉村遊的主要目的地,就是傳統村落(包括已經列入國傢和省級名錄的,也包括那些有條件列入但還沒列入的)。但實際上,由於此前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導緻城鄉在各方麵的差距,我們大部分的鄉村是沒有做好從事旅遊業的準備的。不管是基礎設施、吃住條件,還是服務意識、管理水平,鄉村都遠遠比不上城市和風景區的。在此前提下,旅遊業對傳統村落的衝擊就顯得尤為劇烈。
  第五個特殊背景,是我們的遺産觀念尚未普及。這是一個更為根本的因素。不少去過歐洲的人都知道,歐洲各國對遺産保護有著相當完備而嚴格的法律,破壞遺産是要被罰款甚至抓去坐牢的。於是就有專傢建議,中國政府也應該齣颱更為嚴格的法律,以保護文物單位之外的文化遺産。其實這是本末倒置瞭。法律是國民集體意誌的固化,隻有當大部分國民對某件事情或某種觀念有瞭統一認識之後,纔有可能形成法律條文。在此之前,即使政府強行製定並公布瞭法律,也很難得到執行。當違犯或不遵守法律的情況多瞭之後,就會齣現法不責眾的現象,這時候政府或國傢權威反而受損。遺産保護的觀念是在歐洲誕生的,從少數專傢普及到上層精英再普及到社會大眾,經過瞭兩三百年的時間,一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纔算完成。時至今日,歐洲民眾在麵對一棟老建築時,上至國王、總理,下到底層民眾,幾乎人人都有一個基本觀念,那就是盡量不拆,至於怎麼保護、怎麼利用,可以下一步再討論,反正是先留下再說。當全社會隻有一部分人在主張遺産保護時,保護成本就隻好由少數人來承擔瞭,這就導緻保護的範圍很有限。而當遺産保護的觀念深入到全體國民時,前麵講的三個特殊背景也就不再成為急迫問題:村民再窮,也不會急於拆除傳統民居;打工掙瞭錢的村民,也不以拆舊建新為自豪,而是以留下老屋為自豪;下鄉旅遊的市民,在麵對傳統民居時也會多幾分尊重,對傳統民居的居住條件不理想會多幾分理解,也就不會毫無節製地要求提供現代化設施;到傳統村落做投資的開發商,在製訂開發計劃時也會將傳統民居的保留作為重要的一環,而不是將其視為發財的障礙。
  我們說傳統村落是涉及多個行業同時又相對獨立的領域,是因為它不可能獨立存在於社會,而是需要來自上下遊行業的支撐。歐洲社會在普及遺産保護觀念的過程當中,與之相關的經濟、政治、文化、工程等行業和學科,也都跟進發展,從而形成一個互相支撐的行業鏈。保護遺産的觀念和理念被引入我國之後,並不是整套行業鏈都同時引進的,所以中國的遺産專傢經常會發現自己是在單兵作戰,缺少來自上下遊行業的支持。我們必須認識到,當遺産保護沒有上下遊行業支撐時,失敗的幾率是比較高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幢瀕危的文物建築在修好之後,如果既無人居住,也無展覽功能,那麼兩三年之後它就會再次淪為瀕危建築。如果要讓人居住,那就要解決水電等基礎設施,這就涉及建築設計和建築工程的專業。如果要做展覽,就涉及布展和燈光等專業;而要讓更多的觀眾知道並且對展覽感興趣,就少不瞭宣傳推廣的力量。
  遺産保護,包括物質遺産和非物質遺産,是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基本學科。與它直接相關的學科或行業,包括城鄉規劃、景觀園林、工程學、材料學。對鄉村遺産而言,當地的曆史地理、農業生産和社會結構跟遺産的産生關係密切,所以曆史、地理、農業、社會學和人類學是理解遺産的誕生原理與存在意義的重要學科。
  遺産保護,尤其是傳統村落的保護,跟建築設計的關係非常密切。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遺産是誕生於傳統社會的,但是遺産又要存在於現代社會,而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在人類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上都是有巨大差彆的。用十九世紀英國法學傢梅因的一句話來概括:從傳統到現代,就是要人去實現“從身份到契約”的轉變。在傳統社會,個人總是從屬於某個或某幾個組織,終生聽命於組織安排。而在現代社會,個人與所有組織之間都是平等的契約關係,在此基礎上個人可以最大程度地追求自由,實現自我價值。遺産的空間物理屬性,是由傳統社會的生活方式決定的,所以在很多時候是並不符閤現代人追求自由的精神氣質。對意義重大的“紀念碑式建築”(它們多數存在於城市),因為它們攜帶的曆史信息既豐富又重要,所以我們要盡最大努力去保持其真實性——用《威尼斯憲章》的話,就是“一點都不走樣地傳給後代”。而對意義相對來說沒那麼重大的日常遺産(鄉村遺産大多屬於此類),“一點都不走樣”的目標就顯得過於理想瞭。我們需要用建築設計的手段,在減小真實性損耗和實現功能最大化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遺産保護還和經濟學有著密切關係。所謂經濟學思維,就是有成本和效益上的考慮。這裏說的成本和效益,都是綜閤意義上的。成本包括資金,也包括人力投入,還包括實際操作過程中産生的遺産真實性損耗。效益也不僅是現金收入,更包括社會影響、文化教育等方麵。
  講到遺産保護的經濟學,我們不妨參考一下《人類簡史》這本書。該書作者赫拉利認為人類的曆史有三次大的躍進:第一次是7萬年前開始的認知革命,起因是人類突然變異齣“講故事”的基因,從而使得集體閤作能力有巨大提升,打敗瞭地球上的很多其他物種;第二階段是在1.2萬年前開始的農業革命,人類的生活方式從采集變成瞭定居,這使得居住密度大大提高,思想交流加速,從而加快瞭知識傳播,導緻生産力又有瞭一次大的躍進;第三次始於500年前,一直持續到現在,被稱為科學革命,這個階段的特點是資本、國傢和科技三者的結閤,使得社會發生瞭巨大的變化。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鄉村遺産?再大點說為什麼要保護文化遺産?實際上這和興起於西方的科學體係有著密切關係。500年前,歐洲人開始把大筆錢投放到科學研究和地理發現上,由此帶來巨大收益。這個事情是從哥倫布開始的,西班牙國王資助瞭一筆錢,讓他發現瞭美洲。在那之後,歐洲人發現,隻要大規模投入資金搞科學研究和地理發現,每隔幾年都一定會有新的科技進步,就會大大提高生産力。在500年之前,大傢並沒有這個意識,因為那個時候基本上是在玩零和博弈的遊戲——社會生産力是固定的,全球的總産值就那麼多,給瞭你我就少瞭。但是,哥倫布開啓的事業讓大傢突然意識到,這個世界可以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正和博弈。我花瞭錢支持你,然後你能給我帶來更大的好處,而且是十倍甚至百倍的好處。現代科學體係由此誕生。
  這個邏輯也適用於保護文化遺産。保護遺産是為瞭完善我們的科學體係,讓我們每一代人的素質都得到提升,人類的福祉也不斷提高。遺産的直接效益可能不是那麼顯現,但是長期來看是有效益的。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有瞭保護文化遺産的閤法性。這個事業對我們民族有利益,對人類有意義,所以我們有必要做。
  歐美國傢的經驗告訴我們,遺産保護的經費主要有三個來源——政府、社會團體和商業。政府管的是列入保護單位的文化遺産。因為它花的是納稅人的錢,所以一般隻有進入政府認可的保護名單的文化遺産纔可以享用。社會團體的資金來自於各種捐款。它一方麵可以補充政府資金不足的文保單位,另一方麵可以用來保護那些暫時還沒列入文保單位但是又比較重要的文化遺産。商業也是重要的保護資金來源。這是因為相比於政府稅收和社會團體捐款的間接性,商業是在遺産和消費者之間架起瞭一座直接的橋梁。這種直接性對於鼓勵消費者和公司投入遺産保護,是有著立竿見影的作用的,在很多時候它更符閤人的本性。
  正是從傳統村落的跨學科性和多專業性考慮,本書的主要內容分為三章:第一章是發現價值,旨在從科學角度來挖掘傳統村落的存在邏輯和存在意義(包括過去的和現在的),同時也盡量從不同角度呈現村落文化的多樣性;第二章是激活人心,目的是探討如何在中國建立並普及鄉村遺産保護的觀念。鄉村遺産的價值,光有專傢學者去挖掘發現是不夠的,還需要經過大範圍的普及教育,纔會沉澱為全社會共有的知識財富;第三章是實踐案例,盡量采集瞭目前國內有代錶性的村落實踐,也盡可能地涵蓋瞭傳統村落保護所涉及的各個工作環節。
  盡管本書的章節設置對應瞭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工作的三階段——發現、普及和保護,但讀者仍不難發現,全書內容尤其是第一章和第三章,基本上是案例式的。這種體例讓整本書顯得相當離散。造成這種局麵,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作者知識的不係統。之所以在如此不成熟的階段就推齣本書,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工作目前仍處於探索階段,而越是在探索階段的事業,就越需要更多的人一起交流碰撞。在傳統村落領域,總體來說,保護的理論和原則是基本清晰的,盡管在普及上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而發展的路徑,尤其是發展和保護相互支撐的路徑,則要麵對很多挑戰,同時也充滿瞭眾多不確定性和可能性。這些挑戰和可能性,恰恰也是傳統村落領域最令人著迷之處。本書及其作者願意成為一塊墊腳石,在傳統村落這門行業的前進中發揮一點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