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汪曾祺逝世20周年紀念珍藏版,可收藏,也是贈送親友的佳禮。
2. 全麵輯錄汪曾祺後十年創作之精華。
3. 本捲收錄作品,可見汪老後生創作重心的變化,如嘗試改寫《聊齋誌異》,文字更加淺白。讀者覽捲可感受汪老的對創作風格的不斷嘗試。
4. 新插圖版,捲首附汪曾祺與夫人珍貴閤影、親筆畫作及作品手稿。
5. 捲末附錄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郭洪雷教萬字研究長文。
6. 打通詩與小說散文的界限,隻幾筆就是一個生命。
7. “我追求文章之美,講究韻味,寫小人物、小事情、小情趣。”——汪曾祺
“汪曾祺的小說,很像一場不流血的革命。”——葉兆言
內容簡介
本書為“汪曾祺文存”小說捲下捲,收錄汪曾祺1982年到1996年間的小說。20世紀80年代,汪曾祺進入創作的高峰期,名篇佳作迭齣。這段時期也是汪曾祺創作的“衰年變法”期。在這部作品集中,讀者可以看到汪曾祺一貫求新求異的藝術追求和藝術個性,以及“在‘遲開的玫瑰’和‘鬍鬧’之間,汪曾祺玩味著生命的尷尬與荒誕”(郭洪雷)。本捲捲首附汪曾祺與夫人珍貴閤影、親筆畫作及作品手稿。捲末附錄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郭洪雷教授萬字研究長文。
作為“汪曾祺文存”中的小說捲,《徙》(小說捲?上)與《遲開的玫瑰或鬍鬧》總共收錄汪曾祺1940年到1996年近半個世紀以來的一百餘篇中短篇小說,全麵展現瞭汪曾祺在小說創作上的成就,是極為全麵、精粹的汪曾祺小說集。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著名作傢。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中文係,並開始文學創作。曆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乾部、《說說唱唱》《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
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1980年復齣。短篇小說創作成就尤為突齣,《異秉》《受戒》《大淖記事》《徙》等名作復活瞭現代漢語的鮮活和靈氣。於散文和京劇現代戲亦有貢獻。
著有《邂逅集》《羊捨的夜晚》《晚飯花集》《汪曾祺自選集》《蒲橋集》《塔上隨筆》《晚翠文談》等。
精彩書評
像曾祺這樣下筆如有神的作傢,今天是沒有瞭。他的語言爐火純青,已臻化境。——張兆和(瀋從文夫人)
他帶給文壇溫暖、快樂和不凡的趣味。——鐵凝
他是我認為全中國文章寫得*好的,一直到今天都這樣認為。——黃永玉
每次到北京作協開會,內中有一雙眼睛*聰明,那便是汪曾祺。——顧城
他的文字纔真是有韻味,比他的乃師瀋從文公更白,更現代,更暢達,但同樣的,有著從幾韆年傳統和從自己個性裏生發齣來的文字神韻。汪先生的文字魅力,於當時,於現在,我以為尚無齣其右者。——何立偉
目錄
前 記 關於汪曾祺 / 梁由之·Ⅰ
1982
釣人的孩子·003
鑒賞傢·008
王四海的黃昏·016
職 業·030
1983
八韆歲·038
雲緻鞦行狀·056
星期天·083
故裏三陳·098
曇花、鶴和鬼火·111
金鼕心·121
1984
擬故事兩篇·131
日 規·137
1985
故人往事·149
橋邊小說三篇·164
1986
虐 貓·183
八月驕陽·185
安樂居·195
毋忘我·207
1987
瑞 雲·211
黃 英·218
蛐 蛐·222
石清虛·228
1988
陸 判·233
雙 燈·239
畫 壁·242
荷蘭奶牛肉·246
1989
小學同學·255
捕快張三·263
同 夢·267
1990
遲開的玫瑰或鬍鬧·275
1991
瞎 鳥·289
撿爛紙的老頭·293
小 芳·296
1992
護 鞦·309
尷 尬·312
鮑團長·318
1993
黃開榜的一傢·327
小姨娘·333
憂鬱癥·340
仁 慧·347
露 水·351
生前友好·359
賣眼鏡的寶應人·361
1994
辜傢豆腐店的女兒·369
祁茂順·374
1995
鹿井丹泉·381
水蛇腰·383
獸 醫·386
熟 藕·390
窺 浴·394
薛大娘·397
1996
死 瞭·405
小孃孃·408
閤 錦·414
百蝶圖·419
禮俗大全·425
侯銀匠·433
附錄 汪曾祺小說“衰年變法”考論 / 郭洪雷·438
精彩書摘
鮑團長
鮑團長是保衛團的團長。
保衛團是由商會齣錢養著的一支小隊伍。保衛什麼人?保衛大商傢和有錢有勢的紳士大戶人傢,防備土匪進城搶劫。這支隊伍樣子很奇怪。說兵不是兵。他們也穿軍裝,打綁腿,可是軍裝綁腿既不是草綠色的,也不是灰色的,而是“海昌藍”的。——也不像警察,警察的製服是黑的。叫作“團”,實際上隻有一排人。多半是從各種雜牌軍開小差下來的。他們的任務是每天晚上到大街小巷巡邏一遍。有時大戶人傢辦紅白喜事,鮑團長會派兩個弟兄到門口去站崗。他們也齣操,拔正步。拔正步對他們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因為他們從來不參加檢閱。日常無事,就在團部擦槍。下雨天更是擦槍的日子。
保衛團的團部在承誌橋。承誌橋在承誌河上。承誌河由通湖橋流下來,嚮東匯入護城河,終年是有水的。承誌橋是一座大橋。這座橋有點特彆,上有瓦蓋的頂,兩邊有“美人靠”——兩條長闆,闆上設有有弧度的欄杆,可以倚靠,故名“美人靠”。這座橋下雨天可以躲雨,夏天可以乘涼。靠在“美人靠”上看橋下河水,是一種享受。橋上時常有賣熟荸薺的擔子,賣生糖、芝麻糖的挑子。橋之北有一傢木廠,沿河堆瞭很多杉木。放學的孩子喜歡在杉木梢頭跳躍,於杉木的彈動起落中得到快樂。木廠之西,是楊傢巷。承誌橋以南一帶也統稱為承誌橋。保衛團的團部在承誌橋的東麵。原本是一個祠堂。房屋很寬敞。西麵三大間是辦公室。後牆貼著總理遺像,像邊是“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總理遺像下是一張大辦公桌。南北兩邊靠牆立著槍架子,二十來支漢陽造七九步槍整齊地站著。一邊牆上有三支“二膛盒子”。
鮑團長名崇嶽,山東掖縣人,行伍齣身。十幾歲就投瞭張宗昌的部隊。張宗昌被打垮瞭,他在孫傳芳的“聯軍”裏乾瞭幾年。孫傳芳下野,他參加瞭國民革命軍——這一帶人稱之為“黨軍”,屢升為營長。行軍時可以騎馬,有一個勤務兵。
他很少談軍旅生活,有時和熟朋友,比如楊宜之,茶餘酒後,也聊一點有趣的事。比如:在戰壕裏也是可以抽大煙的。用一個小茶壺,把壺蓋用洋蠟燭油焊住,壺蓋上有一個小孔,就可以安煙泡,茶壺嘴便是煙槍,點一個小蠟燭頭,——是煙燈。也可以喝酒。不少班排長背包裏有一個“酒饅頭”。把饅頭在高粱酒裏泡透,曬乾 ;再泡,再曬乾。沒酒的時候,掰兩片,在涼水裏化開,這便是酒。楊宜之問他,聽說張宗昌隊伍裏也有軍歌 :
三國戰將勇,
首推趙子龍。
長阪坡前逞啊英雄。
還有張翼德,
黑頭大腦殼……
鮑團長哈哈大笑,說:“有!有!有!”
鮑崇嶽怎麼會到這個小縣城來當一個保衛團長呢?他所在 的那個團駐紮到這個縣,在地方黨政紳商的接風宴會上,意外地見到小時候一同讀私塾的一個老同學,在縣政府當秘書,他鄉遇故,酒後暢談。鮑崇嶽錶示,他對軍隊生活已經厭倦,希望找個地方清清靜靜地住下來,寫寫字。老同學說:“這好辦,你來當保衛團長。”老同學找商會會長王蘊之一說,王蘊之欣然同意,說:“薪金按團長待遇。隻是對鮑營長來說,太屈尊瞭。”老同學說:“他這人,我知道,無所謂。”
王蘊之為什麼歡迎鮑崇嶽來當保衛團長呢?一來,保衛團的兵一嚮吊兒郎當,需要有人來管束 ;更重要的是 :有他來, 可以省掉商會乃至縣政府的許多麻煩。這個縣在運河岸邊,過往的軍隊很多。鮑崇嶽在軍隊上的朋友很多,有的是舊同事,有的是換帖的把兄弟,有的是在幫,都是安清門裏的。鮑崇嶽 可以充當軍隊和地方的橋梁。過境或駐紮的軍隊要糧要草要供應,有鮑崇嶽去拜望一下,敘敘舊,就可以少要一點,有點糾紛磨擦,鮑崇嶽一張片子,就能大事化小。有鮑崇嶽在,部隊的營團長也不便縱任士兵鬍作非為。鮑團長對保障地方的太平安靜,實在起很大作用。因此,地方上的人對他很有好感,很尊敬。在這個小縣城裏,一個保衛團長也算是頭麵人物。
鮑團長的日子過得很瀟灑。隔個三五天,他到團部來一 次,泡一杯茶,翻翻這幾天的新聞報、老申報,批幾張報銷條 子,——所報的無非是擦槍油、棉絲、夥夫買的蘆柴、煤塊、 洋鐵壺,到承誌橋一帶人傢升起煮中飯的炊煙,就站起身來。值日班長喊瞭一聲“立正”,他已經跨齣保衛團部大門的麻石門檻。
鮑團長是個大塊頭,方肩膀,長方臉,方下巴。留一個一 寸長短的平頭,——當時這叫“陸軍頭”,很有軍人風度,但 是言談舉止溫文爾雅。他是行伍齣身,但在從軍前讀過幾年私塾。塾師是個老秀纔,能寫北碑大字,鮑團長筆下通順,函牘 往來,不會鬧笑話。受塾師影響,也愛寫字。當地有人恭維他 是“儒將”,鮑團長很謙虛地說 :“儒將,不敢當,俺是個老粗”,但是對這樣的恭維,在心裏頗有幾分得意。
鮑團長平常不穿軍服。他有一身馬褲呢的軍裝,隻有在重 要場閤,總理誕辰紀念會,與縣黨政紳商歡迎省裏下來視察工 作的廳長或委員的盛會上,纔穿一次。他平常穿便衣,“小打 扮”,上身是短襖(釘瞭很大的扣子),下身紮腿長褲。縣裏 人私下議論,說這跟他在紅幫有關係。楊宜之問過他 :“你是 不是在紅幫?”鮑崇嶽不否認。楊宜之問 :“聽說紅幫提畫眉 籠,兩個在幫的‘盤道’,一個問‘畫眉吃什麼’?——‘吃肉’,立刻抽齣一把攮子,捲起褲腿,三刀切齣一塊三角肉,扔給畫 眉,畫眉接著,吧咋吧咋,就吃瞭,有沒有這迴事?”鮑崇嶽說 :“瞎說!”鮑團長到紳士大戶人傢應酬齣客,穿長衫,還 加一件馬褂。
鮑團長在這個縣待瞭十多年,和縣裏的紳士都有人情來往。馬傢——馬士傑傢、王傢——王蘊之傢、楊傢……每逢這 幾傢有喜喪壽慶,他是必到的。事前也必送一個幛子或一副對 子,幛子、對聯上是他自己寫的“石門銘”體的大字。一個武 人,能寫這樣的字,使人驚奇。楊宜之說 :“據我看,全縣寫‘石 門銘’的,除瞭王蔭之,要數你,什麼時候王大太爺迴來,你 把你的字送給他看看。”
楊傢是世傢大族。楊宜之的父親十九歲就中瞭進士,做過兩任知府。楊傢所住的巷子就叫楊傢巷。楊傢巷北頭高,南頭低,坡度很大,拉黃包車從北頭來,得直衝下來。楊傢北麵地勢高,叫作“高颱子”。由平地上高颱子要過三十級磚階。高颱上有一座大廳,很敞亮,是楊宜之宴客的地方。每迴宴客,楊宜之都給鮑團長送去知單。鮑團長早早就到瞭。鮑團長是楊宜之的棋友。開席前後,大廳裏有兩桌麻將。彆人打麻將,楊宜之和鮑崇嶽在大廳西邊一間小書房裏下圍棋。有時牌局三缺一,楊宜之隻好去湊一角,鮑崇嶽就一個人擺《桃花譜》,或是翻看楊宜之所藏的碑帖。
鮑團長傢住在鹹寜庵。從承誌橋到鹹寜庵,楊傢巷是必經之路。有時離團部早,就順腳跨進楊傢的高門檻——楊傢的門檻特彆高,過去楊傢有大事,就把門檻拆掉,好進轎子——找楊宜之閑談一會兒,鮑崇嶽的老伴熏瞭狗肉,鮑崇嶽就給楊宜之帶去一塊,兩個人小酌一迴。——這地方一般人是不吃狗肉的。
近三個月來,鮑崇嶽遇到三件不痛快的事。
第一件:
鮑崇嶽早就把傢眷搬來瞭。他有一兒一女,兒子叫鮑亞璜,女兒叫鮑亞琮。鮑亞璜、鮑亞琮和楊宜之的女兒楊淑媛從小同學,同一所小學,同一所初中。楊淑媛和鮑亞琮是同班好朋友。鮑亞璜比她們高一班。鮑亞琮常到楊淑媛傢去,一同做功課,玩。楊淑媛也常到鮑亞琮傢去。她們有什麼算術題不會做,就問鮑亞璜。鮑亞璜初中畢業,考取瞭外地的高中,就要離開這個縣瞭。一天,他給楊淑媛寫瞭一封情書。這件事鮑崇嶽不知道。他到楊宜之傢去,楊宜之拿齣這封信說:“寫這樣的信,他們都太早瞭一點。”鮑崇嶽看瞭信,很生氣,說:“這小子,我迴去要好好教訓他一頓!”楊宜之說 :“小孩子的事,不必認真。”楊宜之話說得很含蓄,很委婉,但是鮑崇嶽從楊宜之的微笑中讀齣瞭言外之意:鮑傢和楊傢門第懸殊太大瞭!鮑團長覺得受瞭侮辱。從此,楊淑媛不再到鮑傢來。鮑崇嶽也很少到楊傢去瞭。楊傢有事,不得已,去應酬一下,不坐席。
第二件:
本縣湖西有一個紈絝浮浪子弟,乘抗日軍興之機,拉起一支隊伍,和顧祝同拉上關係,號稱獨立混成旅,在裏下河一帶活動。他的隊伍開到縣境,禍害本土,魚肉鄉民,敲詐勒索,無所不為。他行八,本地人都稱之為“八舅太爺”。本地把蠻不講理的叫作舅太爺。商會會長王蘊之把鮑團長請去,希望他利用軍伍前輩的身份,找八舅太爺規勸規勸。鮑團長這天特意穿瞭軍裝,到八舅太爺的旅部求見。門崗接瞭鮑團長的名片,說“請稍候”。不大一會兒,門崗把原片拿齣來,說:“旅長說:不見!”鮑崇嶽一輩子沒有碰過這樣一鼻子灰,氣得他一天沒有吃飯。他這個老資格現在吃不開瞭。這麼一點事都辦不瞭,要他這個保衛團長乾什麼,他覺得愧對鄉親父老。
第三件:
本縣有個大書法傢王蔭之,是商會會長王蘊之的長兄,人稱之為大太爺。他寫漢碑,專攻《石門銘》,他把《石門銘》和草書化在一起,創齣一種“王蔭之體”,書名滿江南江北。鮑崇嶽見過不少他的字,既遒勁,也嫵媚,瀟灑流暢,顧盼生姿,很佩服。他和無锡榮傢是世交,常年住在無锡,榮傢供養著他,梅園的不少聯匾石刻都是他的手筆。他每年難得迴本鄉住一兩個月。上個月,迴鄉來瞭。鮑崇嶽拿瞭自己寫的一捲字,托王蘊之轉給大太爺看看,請大太爺指點指點。如果有緣識荊,親聆教誨,尤為平生幸事。過瞭一個月,王蔭之迴無锡去瞭,把鮑崇嶽的一捲字留給瞭王蘊之。鮑崇嶽拆開一看,並無一字題識。鮑崇嶽心裏明白:王蔭之看不起他的字。
鮑崇嶽繞室徘徊,忽然意決,提筆給王蘊之寫瞭一封信,請求辭去保衛團長。信送齣後,他叫老伴攤幾張煎餅,捲瞭大蔥麵醬,就著一碟醬狗肉、一包炒花生,喝瞭一斤高粱。既醉既飽,鋪開一張六尺宣紙,寫瞭一個大橫幅,融《石門銘》入行草,一筆到底,不少踟躕,書體略似王蔭之:
田彼南山
荒穢不治
種一頃豆
落而為萁
人生行樂耳
須富貴何時
寫罷擲筆,用按釘按在壁上,反復看瞭幾遍,很得意。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載一九九三年第二期《小說傢》
前言/序言
關於汪曾祺
——《汪曾祺文存》前記
梁由之
邂 逅
1983年大約是鞦天,一名中學生模樣的少年獨自在湖北黃石長江大堤邊溜達。候船室熙來攘往,熱鬧非凡。大門右側,一個賣舊書刊的地攤吸引瞭他的目光。少年先挑瞭兩本書,再翻閱雜誌。不經意間,他讀到這樣一段話 :
她挎著一籃子荸薺迴去瞭,在柔軟的田埂上留瞭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瞭。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瞭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裏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瞭。
……
少年麵對的是文字而非腳印,心倒是沒亂,卻也傻瞭。這廝眼睛發亮臉麵發脹呼吸加快心跳加速——他從未見過如此美妙不可方物、如此清新俊逸動人心弦的文字。迴翻過去,他記住瞭作者和小說的篇名 :汪曾祺,《受戒》。
這是一次美好的、終生難忘的邂逅。
親愛的朋友,您可能已經猜到,那個少年,便是梁某。那本 被我破例珍藏至今的舊雜誌,則是1980年第12期《小說月報》。
機 緣
時光飛逝,閱讀、齣版、社會和生活都發生瞭全方位、天翻地覆的變化。我早已(基本)不看現當代文學作品,汪老亦墓木 已拱。而我對其人其文的興趣和愛好,一如既往,宛如初覯,甚 至與日俱增。
拜網絡時代所賜,我得以盡可能搜羅各種汪曾祺生前自編文集。最早入手的1987年灕江社初版《汪曾祺自選集》,更是一直帶在身邊,放置案頭,看得滾瓜爛熟,早已破舊不堪。後來,又在網店齣瞭高價,分彆購得品相良好的初版平裝本和精裝本(僅印450冊),予以珍藏。鞦夕春晨,霽月清風,翻閱摩挲,其樂融融,雖南麵王不易也。
2012年,又是一個鞦天,我在北京結識瞭汪老哲嗣汪朗兄,痛飲快談,一見如故。隨後,與他的兩個妹妹汪明、汪朝也有瞭交往。
機緣巧閤,我這時意外成為一位文化和齣版界的票友。那麼,何不按自己的意願和構想,為汪老的作品做一些事呢?潛伏心頭 多年的念想,破土而齣,蠢蠢欲動。心動不如行動。那麼,怎樣來做汪老的書呢?
角色轉換
我先做瞭長達三年的預備工作:結識瞭汪老的三個子女;追蹤瞭北京的幾處汪曾祺故居;拜謁瞭汪曾祺施鬆卿墓地;尋訪瞭汪氏故鄉高郵和第二故鄉昆明 ;重讀瞭汪老各種文集;補全瞭他1997年去世前已齣版的各種集子……這個過程,必要且充分,也是再學習再認識的良機。然後,我將汪著分為三大類,開始操作。
所謂三大類,其一是作者生前自編文集。隻要原書不錯,市場斷貨,值得做新版的,均在此列。原則上一字不易,保持原汁原味。迄今已先後齣版《汪曾祺自選集》《旅食與文化》《榆樹村雜記》《去年屬馬》《老學閑抄》諸種,還將接著做下去。2015年底率先麵世的精裝新版《汪曾祺自選集》,精緻漂亮,齣爐伊始,即獲商務印書館年度十大好書,並已多次加印,叫好又叫座,開瞭個好頭。其他走勢也都不錯。
其二是新編文集。目標是主題鮮明、集中,讀者和研究者都有需求,從未齣過的新編版本。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夏天一氣推齣的“汪曾祺作品”係列六本,廣受好評,其中《後十年集》(全兩捲)和《書信集》兩種三本,即屬其列。將要推齣的還有《前十年集》《青少年讀本》等品種。
其三是一套迄今最為全麵、精粹的汪氏選集,我親自操刀編選——果實便是這套《汪曾祺文存》。下節再詳細分說。
這是一樁韆頭萬緒艱難繁重卻又賞心悅目可遇不可求的工作。
從吾所好,幸甚至哉。
至此,我完成瞭從汪曾祺著作讀者到齣版人的轉換。
話說《文存》
汪老健在時,江蘇文藝齣版社齣版過一套五捲本《文集》。去世後,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翌年即迅捷推齣過一套八捲本《全集》。這兩套書,規模宏大,各有價值。因為種種原因,也存在若乾缺憾,且絕版多年,一般讀者難見蹤影。人民文學齣版社編纂的新版《全集》,曠日持久,姍姍來遲,讓人望穿鞦水,直到去年,纔先上市瞭三捲本《小說全編》。其間,解誌熙、周毅等人陸續發掘齣若乾汪曾祺早年佚文。《汪曾祺詩聯品讀》(金實鞦編著)、《汪曾祺書信集》(李建新編)、《汪曾祺早期逸文》(蘇北選編)等也先後麵世。
於是,齣版一套既全麵又精粹的汪氏讀本,既有必要,亦具可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在一乾友人尤其是周青豐兄的極力鼓動下,在汪傢三兄妹的全力支持下,我下瞭決心,承乏此事——果實便是現在呈現在您眼前的這套中信齣版社精裝六捲本選集《汪曾祺文存》。汪老平生主要作品,殆匯於此。
捲一、捲二為小說。其中,《復仇》《異秉》兩篇,分彆收錄原稿(1941、1948)和改寫稿(1946、1980),以資比較。末尾分彆附錄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解誌熙教授和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郭洪雷教授的兩篇長文,冀收錦上添花之效。在我看來,汪氏小說,似可分為早期(1950年前)、中期(1961、1962年,1980年前後)、晚期(1986年後,“衰年變法”期)三個階段。中期相對比較明朗,而早、晚兩期則隱晦復雜得多。兩文的深度解讀和精彩闡釋,可供參考。
捲三為散文。
捲四為隨筆。
捲五為文論。與瀋從文相關的篇什,除書信外,一概收入此捲。
捲六為書信、劇本、為《世界名人畫傳·釋迦牟尼》所撰文字、雜綴(包括新詩、舊詩、對聯等)。末尾附有汪朗、汪明、汪朝閤編的《汪曾
汪曾祺文存:遲開的玫瑰或鬍鬧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