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中國文化精華,從閱讀這套書開始!
200部國學經典名著,30捲全部囊括!
李敖耗時多年親自點評批注!
人生必讀經典,書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係列叢書由自稱“五十年來,五百年內中國白話文寫得好”的國學大師李敖主編,全書共30捲,遴選瞭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200部古籍經典名著,從先秦至晚清,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科學、藝術……幾乎囊括瞭國學的全部精華。有瞭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韆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産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裏找時潮;從深入淺齣的文字裏,瞭解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思想哲學二”收錄瞭《周子通書》《張載集》《二程集》《知言》《象山全集》《龍川文集》《水心集》《誠意伯文集》《白沙子全集》《王文成公全書》《王氏傢藏集》《何心隱集》《李贄集》《顧炎武集》《二麯全集》《唱經堂纔子書》《顔李叢書》等著作。《周子通書》是一部儒傢簡明而有代錶性的哲學著作。《張載集》是張載一生著述的閤編,是研究張載儒學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二程集》是思想傢程顥、程頤的著作集。《知言》是中國宋代鬍宏的哲學著作,此書“言約義精,為道學之要樞,製治之耆龜也”。《陸九淵集》包括詩文、語錄、年譜等,把孟子發揚光大,成就瞭“心學”,在中國思想史上,自成一獨特影響。《陳亮集》對唯心主義理學進行瞭批判,闡述瞭唯物主義觀點及軍事辯證法思想。《水心集》持唯物主義觀點,反對空談性理。《劉伯溫集》是劉基的文學作品集。《王陽明集》提倡“知行閤一”認為“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凡是不行的,“不足謂之知”。《王廷相集》是一部研究王廷相思想及明代中期政治曆史及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何心隱集》中闡述瞭人為天地之心,心是太極,心即是理的觀點。《李贄集》是李贄作品的選集,李贄的思想自由而解放,並且他的人格也灑脫高超。《顧炎武集》主張經世緻用,重視調查研究,批評君主專製與科舉製度,均為炎武學術思想的一部分。《二麯集》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名著,有其獨特的思想內容和學術價值。《唱經堂纔子書》是金聖嘆作品集,他的作品批點文字“靈心妙舌,開後人無限眼界,無限文心”。《顔李叢書》反對程硃的守靜與虛學,提倡實用主義。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上山·上山·愛》等100多本著作。
周子通書
導讀 / 002
太極圖說 / 003
通書 / 005
誠上第一章 / 005
誠下第二章 / 005
誠幾德第三章 / 006
聖第四章 / 006
慎動第五章 / 006
道第六章 / 006
師第七章 / 007
幸第八章 / 007
思第九章 / 007
誌學第十章 / 008
順化第十一章 / 008
治第十二章 / 008
禮樂第十三章 / 009
務實第十四章 / 009
愛敬第十五章 / 009
動靜第十六章 / 010
樂上第十七章 / 010
樂中第十八章 / 010
樂下第十九章 / 011
聖學第二十章 / 011
公明第二十一章 / 011
理性命第二十二章 / 012
顔子第二十三章 / 012
師友上第二十四章 / 012
師友下第二十五章 / 013
過第二十六章 / 013
勢第二十七章 / 013
文辭第二十八章 / 013
聖蘊第二十九章 / 014
精蘊第三十章 / 014
乾損益動第三十一章 / 014
傢人睽復無妄第三十二章 / 015
富貴第三十三章 / 015
陋第三十四章 / 015
擬議第三十五章 / 016
刑第三十六章 / 016
公第三十七章 / 016
孔子上第三十八章 / 017
孔子下第三十九章 / 017
濛艮第四十章 / 017
進呈本周子遺文並詩 / 024
愛蓮說 / 024
養心亭說 / 025
拙賦 / 026
碧落石汝礪書篆 / 026
邵州新遷學釋菜文 / 026
又告先師文 / 027
〔附〕邵州新遷州學記 / 027
彭推官詩序 / 028
〔附〕彭推官宿崇聖院詩 / 029
〔附〕度性善跋 / 029
與傅耆伯成書 / 030
慰李大臨纔元疏 / 031
與二十六叔等手帖 / 031
與仲章侄手帖 / 031
迴謁鄉官昌州司錄黃君慶牒 / 033
賀傅伯成手謁 / 033
書仙颱觀壁 / 034
遊山上一道觀三佛寺 / 034
喜同費君長官遊 / 034
呈謝簽判殿丞寵示遊山之什琦 / 035
和前韻 / 035
〔附〕李悅齋跋 / 035
劍門 / 036
萬安香城寺彆虔守趙公 / 036
同石守遊 / 037
江上彆石郎中 / 037
憶江西提刑仲容 / 037
治平乙巳暮春十四日同宋復古遊山巔至大林寺書四十字 / 038
題寇順之道院壁 / 038
題浩然閣 / 038
題酆都觀三首刻石觀中 / 038
按部至潮州題大顛堂壁 / 039
按部至春州 / 039
題惠州羅浮山 / 040
贈虞部員外郎譚公昉緻仕 / 040
濂溪書堂 / 040
思歸舊隱 / 041
夜雨書窗 / 041
石塘橋晚釣 / 041
書舂陵門扉 / 041
東林寺留題 / 042
澹山岩扃留題 / 042
連州城西大雲岩留題 / 042
德慶府三洲岩留題 / 043
肇慶府星岩留題 / 043
任所寄鄉關故舊 / 044
春晚 / 045
牧童 / 045
張載集
導讀 / 048
正濛太和篇第一 / 049
正濛參兩篇第二 / 059
正濛神化篇第四 / 063
正濛動物篇第五 / 067
正濛誠明篇第六 / 071
正濛大心篇第七 / 076
正濛乾稱篇第十七上 / 082
正濛乾稱篇第十七下 / 086
經學理窟周禮 / 092
語錄 / 095
性理拾遺 / 098
〔附〕張橫渠先生行狀 / 100
文集佚存 / 101
答範巽之書 / 101
與趙大觀書 / 102
與呂微仲書 / 103
賀蔡密學啓 / 104
慶州大順城記 / 105
女戒 / 106
策問 / 107
邊議 / 108
與蔡帥邊事畫一 / 111
涇原路經略司論邊事狀 / 112
經略司畫一 / 114
始定時薦告廟文 / 116
張天祺墓誌銘 / 117
雜詩 / 118
鞠歌行 / 118
君子行 / 118
送蘇修撰赴闕四首 / 119
彆館中諸公 / 119
聖心 / 119
老大 / 120
有喪 / 120
土床 / 120
芭蕉 / 121
貝母 / 121
題解詩後 / 121
詩上堯夫先生兼寄伯淳正叔 / 122
〔附〕邵雍和鳳翔橫渠張子厚學士 / 122
二程集
導讀 / 124
答橫渠先生定性書 / 125
論王霸之辨 / 128
論十事劄子 / 131
顔子所好何學論 / 136
與呂大臨論中書 / 139
答楊時論西銘書 / 141
河南程氏遺書
第一?端伯傳師說 / 145
第二上?元豐己未呂與叔東見二先生語 / 156
第二下?附東見錄後 / 187
第三?謝顯道記憶平日語 / 196
第四?遊定夫所錄 / 204
第五 / 210
第六 / 214
第七 / 227
第八 / 231
第九?少日所聞諸師友說 / 234
第十?洛陽議論 / 239
第十一?師訓 / 246
第十二?戌鼕見伯淳先生洛中所聞 / 262
第十三?亥八月見先生於洛所聞 / 265
第十四?亥九月過汝所聞 / 267
第十五?入關語錄 / 270
第十六?己巳鼕所聞 / 297
第十七 / 298
第十八?劉元承手編 / 306
第十九?楊遵道錄 / 366
第二十?周伯忱錄 / 383
第二十一上?師說 / 384
第二十一下?附師說後 / 390
第二十二上?伊川雜錄 / 393
第二十二下?附雜錄後 / 412
第二十三?鮑若雨錄 / 419
第二十四?鄒德久本 / 425
第二十五?暢潛道錄 / 430
知言
導讀 / 442
知言 / 443
陸九淵集
導讀 / 002
雜說 / 003
語錄 / 004
捲一 / 011
與邵叔誼 / 011
與曾宅之 / 013
與鬍季隨 / 017
與趙監 / 019
與鄧文範 / 020
與侄孫浚 / 021
與李省乾 / 023
捲二 / 026
與王順伯 / 026
與硃元晦 / 031
與吳顯仲 / 040
捲三 / 042
與童伯虞 / 042
與劉深父 / 043
與張輔之 / 044
與曹挺之 / 047
與曹立之 / 048
與黃日新 / 051
與黃元吉 / 052
與喬德占 / 053
與諸葛受之 / 053
捲四 / 054
與李德遠 / 054
得解見提舉 / 055
得解見權郡 / 055
得解見通判 / 056
與諸葛誠之 / 057
與王德修 / 060
與劉淳叟 / 061
與趙宰 / 063
與鬍達材 / 064
與潘文叔 / 065
與彭世昌 / 065
與曾敬之 / 066
與符舜功 / 066
與符復仲 / 067
與周廉夫 / 068
捲五 / 069
與呂伯恭 / 069
與呂子約 / 070
與戴少望 / 071
與舒西美 / 071
與高應朝 / 072
與楊敬仲 / 073
與項平甫 / 074
與舒元賓 / 074
與徐子宜 / 075
與趙子直 / 077
與辛幼安 / 078
捲六 / 082
與傅全美 / 082
與傅子淵 / 084
與傅聖謨 / 085
與包詳道 / 088
與包顯道 / 092
與包敏道 / 093
與吳伯顒 / 095
與吳仲詩 / 095
與吳叔有 / 096
捲七 / 097
與勾熙載 / 097
與彭子壽 / 098
與邵中孚 / 098
與顔子堅 / 099
與張季忠 / 100
與胥必先 / 100
與硃元晦 / 101
與吳仲良 / 102
與詹子南 / 103
與陳倅 / 104
與包顯道 / 106
與周元忠 / 109
與蘇宰 / 109
與程帥 / 110
捲八 / 111
與張春卿 / 111
與宋漕 / 112
與陳教授 / 114
與趙推 / 116
與蘇宰 / 118
捲九 / 123
與王謙仲 / 123
與錢伯同 / 126
與楊守 / 127
與黃監 / 130
與林叔虎 / 130
與陳君舉 / 132
捲十 / 134
與李成之 / 134
與應仲寔 / 135
與張季海 / 136
與張元鼎 / 137
與黃康年 / 137
與鬍無相 / 138
與硃益叔 / 138
與路彥彬 / 139
與塗任伯 / 139
與董元锡 / 140
與倪濟甫 / 141
與黃彥文 / 141
與劉誌甫 / 141
與邵叔誼 / 142
與江德功 / 143
與曾宅之 / 143
與周元忠 / 144
與詹子南 / 145
與吳顯仲 / 146
捲十一 / 147
與硃濟道 / 147
與吳子嗣 / 149
與傅季魯 / 152
與陳宰 / 152
與李宰 / 153
與趙景昭 / 156
與王順伯 / 156
與尤延之 / 159
與豐宅之 / 160
捲十二 / 161
與趙然道 / 161
與趙詠道 / 164
與陳正己 / 166
與張誠子 / 168
與張輔之 / 168
與饒壽翁 / 169
與倪九成 / 171
與張季悅 / 172
與劉伯協 / 173
與黃循中 / 174
捲十三 / 176
與郭邦逸 / 176
與郭邦瑞 / 177
與李信中 / 178
與潘文叔 / 178
與硃子淵 / 179
與薛象先 / 181
與羅春伯 / 182
與鄭溥之 / 183
與馮傳之 / 184
與硃元晦 / 185
捲十四 / 187
與包詳道 / 187
與包敏道 / 187
與嚴泰伯 / 188
與傅子淵 / 189
與羅章夫 / 190
與廖幼卿 / 190
與傅齊賢 / 191
與胥必先 / 191
與蔡公辯 / 192
與張德清 / 193
與高應朝 / 193
與侄孫浚 / 194
捲十五 / 198
與陶贊仲 / 198
與孫季和 / 201
與唐司法 / 202
與傅剋明 / 202
與章茂獻 / 203
與羅春伯 / 203
與薛象先 / 204
與硃子淵 / 206
與劉漕 / 206
與吳鬥南 / 207
捲十六 / 208
與章德茂 / 208
與張元善 / 213
捲十七 / 217
與張監 / 217
與豐叔賈 / 220
與鄧文範 / 221
與緻政兄 / 222
與張伯信 / 223
與似清 / 223
與瀋宰 / 224
陳亮集
... ...
太極圖說
無極而太極①。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②;分陰分陽,兩儀③立焉。陽變陰閤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⑤。無極之真,二五之精⑥,妙閤而凝。“亁道成男,坤道成女⑦”,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齣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自注:“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而主靜,自注:“無欲故靜⑧。”立人極⑨焉。
故“聖人與天地閤其德,日月閤其明,四時閤其序,鬼神閤其吉凶⑩”,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注 釋】
① “太極”這個名詞最初見於《周易·係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錶示最高存在的範疇。後漢鄭玄說它是“淳和未分之氣”(《周易鄭氏注》)。唐孔穎達《周易正義》雲:“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宋硃熹從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觀點解釋道:“太極隻是一個實理。”這是不對的。“無極”二字不見於儒傢經典。《老子》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陸九淵據此說是“齣於老子”;硃熹說老子的“無極”是“無窮之義”,“非若周子嚴所言之意”。實際上,“無極而太極”就是道傢的“有生於無”的思想。
② 互為其根:根,根基。這裏是說動和靜相互依存。根,最初也是道傢用語,《老子》:“元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③ 兩儀:指天地。
④ 五氣:指五行之氣。
⑤ 各一其性:是說五行各有其屬性。
⑥ “真”與“精”同意,指最微妙精粹的東西。二,指陰陽二氣;五,指五行。
⑦ 見《周易·係辭》。
⑧ “主靜”和“無欲故靜”,原來都是道傢思想。《老子》:“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莊子·天道》:“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⑨ 人極:指做人的最高標準。
⑩ 見《周易·乾卦·文言》。
? 見《周易·說卦》。
? 見《周易·係辭上》。
通?書
誠上第一章
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①。“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②。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③。”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④。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⑤!
誠下第二章
聖,誠而已矣。誠,五常之本,百行⑥之源也。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也。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故誠則無事矣⑦。至易而行難。果而確⑧,無難焉。故曰:“一日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⑨”
誠幾德第三章⑩
誠無為?,幾善惡?。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謂聖。復焉執焉之謂賢。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
聖第四章
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微故幽。誠、神、幾曰聖人?。
慎動第五章
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信,悉邪也。邪動,辱也;甚焉,害也。故君子慎動。
道第六章
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守之貴,行之利,廓?之配天地。豈不易簡,豈為難知?不守不行不廓耳。
師第七章
或問曰:曷為天下善?曰:師。曰:何謂也?曰: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不達。曰: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乾固;惡,為猛,為隘,為強梁。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斷,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覺覺後覺,暗者求於明,而師道立矣。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幸第八章
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必有恥,則可教;聞過,則可賢。
思第九章
《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無思,本也;思通,用也。幾動於彼,誠動於此。無思而無不通為聖人。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是則無不通生於通微,通微生於思。故思者,聖功之本而吉凶之幾也。《易》曰:“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又曰:“知幾其神乎!”
誌學第十章
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伊尹、顔淵,大賢也。伊尹恥其君不為堯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撻於市。顔淵不遷怒,不貳過,三月不違仁。誌伊尹之所誌,學顔子之所學。過則聖,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於令名。
順化第十一章
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也;成,義也。故聖人在上,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天道行而萬物順,聖德修而萬民化;大順大化,不見其跡,莫知其然之謂神。故天下之眾,本在一人,道豈遠乎哉?術豈多乎哉?
治第十二章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況天下之廣,兆民之眾哉!曰,純其心而已矣。仁義禮智四者,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之謂純。心純則賢纔輔,賢纔輔則天下治。純心要矣,用賢急焉。
禮樂第十三章
禮,理也;樂,和也。陰陽理而後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萬物各得其理,然後和,故禮先而樂後。
務實第十四章
實勝,善也;名勝,恥也。故君子進德修業,孳孳不息,務實勝也。德業有未著,則恐恐然畏人知,遠恥也。小人則僞而已。故君子日休,小人日憂。
愛敬第十五章
有善,不及?曰:不及則學焉。問曰:有不善?曰:不善則告之不善,且勸曰:“庶幾有改乎!”斯為君子。有善一、不善二,則學其一而勸其二。有語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惡也。”則曰:“孰無過,焉知其不能改?改,則為君子矣。不改為惡,惡者天惡之,彼豈無畏邪?烏知其不能改?”故君子悉有眾善,無弗愛且敬焉。
動靜第十六章
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物則不通,神妙萬物。水陰根陽,火陽根陰。五行陰陽,陰陽太極。四時運行,萬物終始。混兮闢兮,其無窮兮!
樂上第十七章
古者聖王製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敘,百姓大和,萬物鹹若,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優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謂道配天地,古之極也。後世禮法不修,政刑苛紊,縱欲敗度,下民睏苦。謂古樂不足聽也,代變新聲,妖淫愁怨,導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賊君棄父,輕生敗倫,不可禁者矣。嗚呼!樂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長怨。不復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矣。
樂中第十八章
樂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則天下之心和,故聖人作樂以宣暢其和心,達於天地,天地之氣感而太和焉。天地和則萬物順,故神祇格,鳥獸馴。
樂下第十九章
樂聲淡則聽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故風移而俗易矣。妖聲艷辭之化也亦然。
聖學第二十章
聖可學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請聞焉!曰:一為要。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公明第二十一章
公於己者公於人,未有不公於己而能公於人也。明不至則疑生,明無疑也。謂能疑為明,何啻韆裏!
理性命第二十二章
厥彰厥微,匪靈弗瑩。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焉止矣。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萬為一,一實萬分。萬一各正,小大有定。
顔子第二十三章
顔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夫富貴,人所愛也;顔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顔子亞聖。
師友上第二十四章
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至難得者人,人而至難得者,道德有於身而已矣。求人至難得者有於身,非師友,則不可得也已。
師友下第二十五章
道義者,身有之,則貴且尊。人生而濛,長無師友則愚。是道義由師友有之,而得貴且尊,其義不亦重乎!其聚不亦樂乎!
過第二十六章
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寜滅其身而無悟也。噫!
勢第二十七章
天下,勢而已矣。勢,輕重也。極重不可反。識其重而亟反之,可也。反之,力也;識不早,力不易也。力而不競,天也;不識不力,人也。天乎?人也,何尤!
文辭第二十八章
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文辭,藝也;道德,實也。篤其實,而藝者書之,美則愛,愛則傳焉。賢者得以學而至之,是為教。故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然不賢者雖父兄臨之,師保勉之,不學也;強之,不從也。不知務道德,而第以文辭為能者,藝焉而已。噫!弊也久矣!
聖蘊第二十九章
“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子曰:“予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然則聖人之蘊,微顔子殆不可見。發聖人之蘊,教萬世無窮者,顔子也。聖同天,不亦深乎!常人有一聞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急人知而名也,薄亦甚矣!
精蘊第三十章
聖人之精,畫卦以示;聖人之蘊,因卦以發。卦不畫,聖人之精不可得而見;微卦,聖人之蘊,殆不可悉得而聞。《易》何止五經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奧乎!
乾損益動第三十一章
君子乾乾不息於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後至。乾之用其善是,損益之大莫是過,聖人之旨深哉!“吉凶悔吝生乎動”。噫!吉一而已,動可不慎乎!
傢人睽復無妄第三十二章
治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治天下有則,傢之謂也。本必端,端本,誠心而已矣。則必善,善則,和親而已矣。傢難而天下易,傢親而天下疏也。傢人離,必起於婦人,故睽次傢人,以“二女同居而誌不同行”也。堯所以釐降二女於媯汭,舜可禪乎?吾茲試矣。是治天下觀於傢,治傢,觀身而已矣。身端,心誠之謂也;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不善之動,妄也;妄復,則無妄矣;無妄,則誠矣。故無妄次復,而曰“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深哉!
富貴第三十三章
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故常泰無不足。而銖視軒冕,塵視金玉,其重無加焉爾。
陋第三十四章
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彼以文辭而已者,陋矣!
擬議第三十五章
书的内容很好,价格便宜。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值得好好研究和阅读!
评分书籍包装很好,要慢慢看。另外京东快递真是没得说,服务好,速度快,都晚上9点了还送货到7层,没电梯,今天跑了3趟,我都不好意思了,辛苦了快递小哥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就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2018年3月18日,李敖在台北不幸过世,享年83岁。为了纪念李敖同志,我们购买他的编辑的书籍,他泉下有知,一定会开心!
评分我买了一整套,啊花了好多钱,这套还是挺值得拥有的,不过刚开始买什么没想那么多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就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扩展阅读的书。
评分2018年3月18日,李敖在台北不幸过世,享年83岁。为了纪念李敖同志,我们购买他的编辑的书籍,他泉下有知,一定会开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