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3
戰爭、帝國與國際政治變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國曆史上的農民戰爭為何比歐洲的厲害得多?
歐洲昔日為何能從四分五裂中崛起?
為何說希特勒上颱也算“黑天鵝”事件?
日本投降是原子彈炸齣來的嗎?
昔日頭號陸上強國的海權夢想是如何破滅的?
大國為何不易贏得“小戰爭”?
美國人在冷戰之初為何不用原子彈滅瞭蘇聯?
為何說心智開放的軍隊有戰鬥力?
很多人心儀中“戰爭的美麗”,隻不過是從未上過戰場者頭腦中的幻象,或從屬於勝利者纔擁有的謳歌權力。實際上,戰爭中的殘殺和恐怖小至毀滅傢庭、大至毀滅國傢乃至人類文明,即便正義的戰爭也難免因其為正義服務到後仍不乏缺憾。
至少截至20世紀,戰爭,以及在戰爭及和平時期圍繞現在或未來的戰爭而進行的遠不限於軍事領域的各種規劃、動員、汲取和競爭,大體一直是各主要國傢政治生活的核心內容,也作為一種原動力塑造瞭人類的物質、精神和製度空間。
梅然,先後畢業於南京大學曆史係和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現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長期從事國際安全與戰略、戰略史、國際關係史領域的研究與教學,撰有專著《德意誌帝國的大戰略:德國與大戰的來臨》(北京大學齣版社,2016年),以及《中心-側翼理論:解釋大國興衰的新地緣政治模式》《俄羅斯、海上霸權國傢與世界政治的邏輯》等多篇論文,並參與編寫《國際關係史》等著作。
前 言
I 中國和歐洲:從古代到近代
秦國為何能笑到後,但也沒笑多久?
中國曆史上的農民戰爭為何比歐洲的厲害得多?
歐洲曆史上的戰禍為何看似比中國的輕?
歐洲昔日為何能從四分五裂中崛起?
“歐洲小龜”當初是如何超過“中國兔子”的?
首個“日不落帝國”是如何興與衰的?
英國是如何踩著法國肩膀登上世界之巔?
II 工業化時代的國際衝突:德國與一戰的來臨
列強攫取殖民地都是主要為瞭搶原料爭市場嗎?
德意誌帝國為何“因害怕死亡而自殺”?
薩拉熱窩,1914:一隻方嚮盤如何誘發瞭世界大戰?
為何說走嚮一戰是“頭號戰鬥民族”的政治悲劇?
頭號軍國主義大國是如何煉成的?
昔日頭號陸上強國的海權夢想是如何破滅的?
一戰首先是英德間“修昔底德陷阱”的體現嗎?
III 希特勒德國的興亡
為何說希特勒上颱也算“黑天鵝”事件?
希特勒上颱這隻“黑天鵝”是如何齣現的?
德國納粹的“民族社會主義”是啥名堂?
希特勒的“犯罪計劃”是啥樣的?
希特勒為何急於終結納粹的“美好時代”?
希特勒如何為其失敗挖瞭大一個坑?
IV 核戰爭、空中力量和遊擊戰
日本投降是原子彈炸齣來的嗎?
美國在冷戰之初為何不用原子彈滅瞭蘇聯?
核“魔鬼”如何成瞭美蘇和平的“守夜者”?
“精確轟炸”為何讓美國人更敢動武?
為何武裝到牙齒的大國卻難對付“小小”遊擊隊?
V 國際格局、國內政治、軍事文化和軍備競賽
“熊鯊爭雄”格局為何是大國崛起的好時機?
一國會為對內“維穩”而對外打仗嗎?
打仗的事為何不能全交給將軍們?
為何說心智開放的軍隊有戰鬥力?
軍備競賽對戰爭爆發要負多大的責?
為何說希特勒上颱也算“黑天鵝”事件?
當下有一時髦詞,叫“黑天鵝”事件,指齣乎世人預料而發生的“反常”但影響重大的事件,如同大傢本以為天鵝都是白色的,但冷不丁撞見一隻黑天鵝。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被說成2016年的兩隻大“黑天鵝”。
當年希特勒的上颱也算“黑天鵝”,至少是“灰天鵝”。這指的是:他在1933年和1934年先後成為瞭德國總理和集大權於一身的德國“元首”,但在30年代到來前,大概包括他自己,沒幾個人能料到這點。
那麼,在20世紀30年代到來前,為何說希特勒成為德國的“大獨裁者”看似沒戲?
魏瑪德國:希特勒的“首秀”
隨著第yi次世界大戰在1918年結束,德國的威權君主製垮颱瞭,皇帝威廉二世逃到荷蘭,德國變成瞭一個民主製共和國。由於製定新憲法的會議是在魏瑪(Weimar)這個城市中召開的,這個新國傢後來俗稱為“魏瑪共和國”或“魏瑪德國”。它和今天的德國都使用黑紅金三色旗為國旗,這是德意誌民主派在19世紀40年代設計的。
魏瑪德國既有議會,也有總統和總理;議會和總統是分彆經普選産生,議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是國傢元首,總理及其內閣具體負責行政;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及內閣,但總理和內閣成員的人選和政策得到議會的支持也很重要,因此,通常是在議會中占據多數的政黨或政黨聯閤來組閣。
但在一開始,魏瑪共和國就像撿來的早産寶寶,看似弱不禁風,從自傢人那兒也得不到深情厚愛。比如,德國的典型右翼,例如在皇帝時代屬於權力精英的很多將領、貴族地主和大工業傢,討厭民主製,認為它會加劇政治內鬥,導緻和平主義泛濫,方便工人階級用選舉搶班奪權和宰割有産者的財産。而且,在很多右翼民族主義者看來,建立魏瑪共和國的那班人,即左翼的社會民主黨和自由派等,就是內奸賣國賊:在一戰後期,前綫德軍並未潰敗,是這些人在國內蠱惑人心和煽動暴動,纔導緻德國因後院起火而沒法繼續打下去。
再比如,魏瑪政府剛一誕生,就被迫在巴黎和會上接受瞭著名的宰割德國的《凡爾賽條約》。雖然該條約是戰勝國倚仗武力而強加的,誰在德國當政大概都沒法拒絕,但魏瑪政府作為簽字人還是遭到瞭很多德國人尤其右翼的鄙視,增加瞭它的“原罪”色彩。還比如,在魏瑪政府建立之初,德國的經濟也很糟糕,還齣現瞭空前絕後的超級通貨膨脹,鈔票賤得還不如手紙。
這樣,在一開始,就有激進右翼想用暴力推翻魏瑪共和國。隻說兩個此類事件。一個是鬧得大的,叫“卡普政變”(Kapp putsch,卡普是此次政變的一個領導人),是半軍事化的治安部隊(freicorps)於1920年3月在柏林發動的,把德國政府都攆跑瞭,但沒過幾天也就黃瞭。
另一個更像瞎鬧,當時的實際影響與前者沒法比,但後來要有名得多,因為其主角是希特勒。1923年11月間,希特勒及其領導的“民族社會主義德意誌工人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NSDAP)即“納粹黨”在慕尼黑發動瞭“啤酒館政變”,前後不到一天,結果希特勒在監獄裏被關瞭一年齣頭。這算希特勒在德國政壇的真正“首秀”,也讓他在全國齣瞭名。他在獄中還完成瞭一部“名著”:《我的奮鬥》。
但是,從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德國的局勢看,希特勒嚮高權力的“奮鬥”看似沒啥戲。這比考上維也納藝術學院難得多,這所學校希特勒在年輕時考瞭兩次都沒過,現在人們不免會想,當年將他錄取瞭多好……
為何希特勒看似沒戲?主要說四點。
魏瑪變得更耐看瞭
第yi,這一時期,在多數德國人眼中,魏瑪共和國看似更順眼瞭,甚至比以前更親切起來,德國大眾變得更願意去維持魏瑪政體。
這首先在於:1.德國的經濟和民生有很大改善。比如,德國的名義GDP在1926年增長瞭9.9%,德國在1929年再次成為瞭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2.德國的國際地位也在改善。比如,1924年底訂立的《洛迦諾公約》規定瞭德國的西部邊界不受侵犯,從而限製瞭法國對德動武的任性(法國曾在1923年齣兵以迫使德國履行賠款義務),同時又為德國修改東部邊界留有餘地。對於達成該條約,1923—1929年間任德國外交部長的古斯塔夫·斯特萊斯曼(Gustav Stresemann)起到瞭很大作用,他也是魏瑪德國具國際聲譽的政治傢,並憑藉達成《洛迦諾公約》等成果在1926年獲得諾貝爾和平奬。雖然德國仍要嚮一戰的戰勝國提供巨額賠款,但賠款的數量和方式也變得寬鬆些瞭。德國還加入瞭類似今天聯閤國的當時頭號國際組織“國際聯盟”,類似於拿到瞭國際社會的“身份證”,很大程度上不再是見人矮三分。
即便在今天,20世紀20年代仍被廣泛視為德國的“黃金二十年代”,在2013年齣版的埃裏剋·維茨(Eric Weitz)的著作《魏瑪德國:希望和悲劇》(Weimar Germany: Promise and Tragedy)就論述瞭此時德國的活力和創造力,並將柏林視為當時世界上具藝術氣息的城市,同時感傷於魏瑪民主後來在右翼進攻下的覆滅。
在上述背景下,當時的大多數德國人覺得,魏瑪共和國值得維持下去,這也體現在選舉上。
誰更像選舉的贏傢?
第二,以上述為背景,在當時的德國大眾中,屬於中間派和左派(簡稱中左)的政治主張受支持度高,接受魏瑪民主的政黨受支持度高,右翼則不受追捧,極右或極極右的納粹黨更不受待見。
這典型地體現在議會選舉上。在20世紀20年代,德國的兩大左翼政黨是以工人為主要支持者的“德國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和更激進的“德國共産黨”(Kommu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兩大中間派政黨是“德意誌中央黨”(Deutsche Zentrumspartei,該黨屬中間偏右)和“德意誌民主黨”(Deutsche Demokratische Partei),三個主要的右翼政黨則是:大的右翼政黨“德意誌民族人民黨”(Deutschnationale Volkspartei),屬於溫和右翼的“德意誌人民黨”(Deutsche Volkspartei, 斯特萊斯曼來自該黨),極右的納粹黨。順便說一下,二戰後至今,德國的兩大主要政黨是偏左的社會民主黨(SPD)和偏右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前者就是從戰前的社會民主黨發展來的,後者則是以昔日的中央黨和民主黨等為主要前身,當前的德國總理默剋爾就來自“基民盟”。
在1924年5月、12月和1928年5月的三次議會選舉中,納粹黨之外的前六個黨是得票率高的六大黨,得票率分彆是:社會民主黨: 20.5%,26%,29.8%;共産黨:12.6%,9%,10.6%;中央黨: 13.4%,13.6%,12.1%;民主黨:5.7%,6.3%,4.8%;民族人民黨:19.5%,20.5%,14.2%;人民黨:9.2%,10.1%,8.7%。
再“隆重”展示納粹黨的數字:6.5%,3%,2.6%!後兩次太寒酸瞭。說明一下,納粹黨由於啤酒館政變而遭到官方封殺,是換個“馬甲”而參加1924年的兩次選舉。
若僅就這幾個黨統計,在這三次選舉中,中左政黨的得票率總和分彆是52.2%、54.9%和57.3%,右翼政黨是35.2%、33.6%和25.5%。社會民主黨、中央黨、民主黨是魏瑪政體的主要支持者,魏瑪憲法當初也主要是在這些政黨的參與下製定的;共産黨則將魏瑪政府批判為資産階級政權,也可以說是反魏瑪的;在右翼中,民族人民黨和納粹黨是魏瑪政體的反對者,相對溫和的人民黨還談不上要推翻它。這樣,接受魏瑪體製的幾大政黨的得票率閤計分彆是48.8%、55.1%和55.4%,反魏瑪的右翼政黨則是26%、23.5%和16.8%。而且,在這三次選舉中,中左政黨的得票率和接受魏瑪政體的政黨的得票率是逐次上升,右翼政黨的得票率和反魏瑪右翼政黨的得票率則逐次下降,在第三次選舉中尤其跌得多。以選舉結果為背景,魏瑪政府的總理和部長在多年中也主要齣自接受魏瑪政體的政黨。
這些接受魏瑪政體的政黨大體都主張容忍或有限接受《凡爾賽條約》;主張維護和平,或者,對於搞侵略擴張或用武力推翻《凡爾賽條約》有不同程度的保留;主張種族平等,或者說並非極端的反猶主義者。共産黨也反對侵略擴張和反猶主義。
這些與民族人民黨和納粹黨都有明顯反差。德國典型右翼(指溫和右翼之外的右翼)的基本主張就是:以“威權政體”取代魏瑪民主;推翻《凡爾賽條約》,重建強大軍隊,收復被剝奪的領土,甚至奪取新的生存空間;整肅國內社會秩序,打壓或封殺社會民主黨、共産黨、自由主義者和猶太人。多數右翼分子心儀的“威權政體”還是昔日的君主製,希望讓逃亡在外的威廉二世迴來繼續當皇帝,或者讓其後代即位;另外一些右翼則傾嚮於打造“墨索裏尼”式的強人政體,納粹黨就是如此。
因此,上述選舉結果能清楚錶明,當時德國大眾的主流政治傾嚮至少不是嚮右的。
右翼在選舉中也不是沒有大收獲,這主要是在總統選舉中。議會選舉和總統選舉是分開進行的。在1925年的總統競選中,皇帝時代的陸軍元帥、一戰中的“戰爭英雄”、右翼分子保羅·馮·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作為“無黨派獨立人士”參選,並終當選。
但是,此次選舉中的投票也不錶明選民是傾嚮於右翼的。
1.在第yi輪投票中,四大中左政黨社會民主黨、共産黨、中央黨和民主黨各有一位候選人參選,他們的得票率總計達到瞭56.3%,幾位右翼候選人的得票率則是40%左右。
2.興登堡之所以當選,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在第二輪選舉中,右翼候選人隻有興登堡一人,這能保證右翼選民的選票會集中投給他,共産黨則拒絕與其他中左政黨協作,撤迴本黨候選人,而共同支持中央黨的候選人威廉·馬剋斯(Wilhelm Marx)。結果,共産黨領導人恩斯特·颱爾曼(Ernst Thälmann)的繼續參選多少造成瞭中左選民投票的分散,馬剋斯以三個百分點之差敗給興登堡。
右翼是威脅,但還不敢蠻乾
第三,雖然魏瑪共和國的政治存活率在提高,但右翼仍是決定其壽命的大敵人,不過他們一時也不敢亂來。
反對魏瑪政體的典型右翼在當時的德國比比皆是,民族人民黨和納粹黨就是兩大政黨代錶。官方內的右翼分子也不少見,首推總統興登堡,他說威廉二世永遠是自己的“主子”,他同意參選總統也是事先徵求瞭主子的意見。他對於魏瑪共和國就像一個男人麵對老媽硬塞給自己的太太,一直想“換妻”。德國軍方的領導層也是一個右翼集團。
但還不好說這些右翼勢力是讓魏瑪共和國這艘船說翻就翻的驚濤駭浪,主要談四點。
1.右翼也前怕狼後怕虎。比如,他們擔心,多數國民(如選舉錶明)會不支持或反對用暴力去推翻魏瑪政體,這可能引發國內大亂,比如工人們在社會民主黨或共産黨的鼓動下造反。在前述的卡普政變期間,工人的罷工就遍布德國,多地還發生瞭武裝暴動。再比如,他們還擔心,如果將威廉二世重新扶上皇位,尤其是通過暴力,其他國傢比如英法也可能不答應。這些擔心在興登堡的身上就都有。很多右翼分子本希望,興登堡當選後能馬上利用總統大權搞政變,但興登堡覺得不能輕舉妄動,自己還是繼續“潛伏”為好。
2.在上述背景下,右翼還是傾嚮於文鬥而非武鬥。他們打算主要或優先用和平的“閤法”方式改天換地,準確地講,通過參與民主去顛覆民主,通過在憲法內行動去破除憲法。比如,用極端宣傳去鼓動大眾,再用全民公決去決定國傢走嚮;通過贏得選舉而控製議會,再通過修憲改變政體。與此相關,連納粹黨在啤酒館政變後也硬著頭皮“參政議政”。
3.如果右翼要搞“和平政變”,“圈粉”仍是令人撓頭的大問題。換言之,既然多次選舉錶明多數老百姓並非傾嚮於右翼,那如何讓他們右轉?與此相關,右翼內部也有明顯的“激進”與“務實”之爭,在民族人民黨內部就很明顯。務實派主張,為瞭吸引選民,綱領應有務實靈活的一麵,不能盡是苦大仇深、戰天鬥地的憤青味;但激進派反駁說,這是好死不如賴活,會把右翼變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沒性格沒氣質,很可能還會“掉粉”。
4.由於政見有異,加之權力之爭和個人恩怨等,右翼內部其實也不團結,各懷鬼胎,吵吵鬧鬧。興登堡就曾哀嘆右翼的四分五裂令其難以成事。對此,可參考在2016年齣版的論文集《魏瑪共和國中的德國右翼:對德國保守主義、民族主義和反猶主義曆史的研究》(The German Right in the Weimar Republic: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German Conservatism, Nationalism, and Antisemitism)。
這裏呈給大傢的是一些學術隨筆,也算是伴隨讀書和思考的一些劄記。我希望,它們的話題和內容有一定的學術或思想內涵,而其文字錶述也適閤大眾讀者。
我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主要教學和研究領域是國際安全、戰略史和國際關係史,“國際安全”主要是指“軍事安全”,“戰略史”主要是指國傢間圍繞戰爭與和平的競爭和閤作的曆史。這裏的文章都是屬於這些領域的。這些領域也是我個人的學術興趣所在。戰爭中的殘殺和恐怖是小至毀滅傢庭、大至毀滅國傢乃至人類文明的悲劇,即便正義的戰爭也難免因其為正義服務到後仍不乏缺憾。雖然不乏有人心儀於“戰爭的美麗”,即那些看似在戰火而非“平庸的”和平中纔更有機會綻放的智慧、勇氣和忠義,但這往往是那些從未上過戰場者頭腦中的幻象,或從屬於勝利者纔擁有的謳歌權力。但是,至少截至20世紀,戰爭,以及在戰爭及和平時期圍繞現在或未來的戰爭而進行的遠不限於軍事領域的各種規劃、動員、汲取和競爭,大體一直是各主要國傢政治生活的核心內容,也作為一種原動力塑造瞭人類的物質、精神和製度空間。因此,作為一種研究路徑,戰爭不失為透視人類曆史命運的一大窗口。
《戰爭、帝國與國際政治變遷》的各篇文章大緻是按照曆史脈絡而展開。曆史而非理論路徑也是我個人的偏好所在,前者看似能讓我更直觀、真切和近距離地去感受現實世界。這並非否認理論的價值,《戰爭、帝國與國際政治變遷》也會談及不少理論觀點。
這些文章分為五個部分。第yi部分是關於從古代到近代的中國和歐洲,主要圍繞軍事衝突與文明及國傢興衰等話題,將古代中國與工業革命前的歐洲作比較,論述瞭歐洲是如何崛起的,還有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歐洲頭號強國西班牙的興衰,以及英國的崛起。第二部分是關於19世紀末到第yi次世界大戰發生之際的國際衝突,主要是談德國與一戰發生的關係。第三部分是關於納粹德國,主要講它是如何齣現的?它的意識形態基礎是什麼?它為何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它在二戰中的規劃和走嚮是什麼?第四部分是主要與二戰後期相關的若乾軍事競爭話題,講的是核戰爭、空中力量以及遊擊戰與反遊擊戰。第五部分是若乾重在總結曆史經驗但不限於特定曆史時期的“綜論”性話題,主要涉及國際格局對大國興衰的作用,以及國內政治追求和“政軍關係”“軍事文化”、軍備競賽對國傢間衝突的影響。
也可以說,這些文章大緻主要是圍繞兩個問題:一是戰爭與國傢尤其大國的興衰,二是戰爭的動因。而且,每篇文章都在不同程度上同時涉及這兩方麵,並都涉及戰爭與國際政治曆史變遷之間的關係。當然,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而《戰爭、帝國與國際政治變遷》隻談及瞭其中的少數話題。如果以後還有機會,我想用新的文章不斷地去增補它。
雖然《戰爭、帝國與國際政治變遷》中的話題大體屬於我在先前的教學和研究中有所關注和瞭解的對象,但將很多話題形成為這裏的文字,依然需要將頭腦中相對碎片化的知識和認識加以整理和完善,依然需要結閤他人的研究和自己的思考去補充新的知識和認識。因此,這些文章的寫作也是一個讓我個人在學養上得以提高的機會。
我要衷心感謝漢唐陽光的齣版策劃人尚紅科先生對這些文章及我本人的抬愛和包容,以及對《戰爭、帝國與國際政治變遷》的齣版付齣的積極努力,也衷心感謝鬍子華、李占芾等學友為編輯這些文章付齣的辛勞。
書中或難免有知識和觀點上的錯漏,它們概由我本人負責。
梅然
2017年6月於北京
京東活動最給力,買瞭很多書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很多人心儀中“戰爭的美麗”,隻不過是從未上過戰場者頭腦中的幻象,或從屬於勝利者纔擁有的謳歌權力。實際上,戰爭中的殘殺和恐怖小至毀滅傢庭、大至毀滅國傢乃至人類文明,即便正義的戰爭也難免因其為正義服務到後仍不乏缺憾。
評分雙十一時收的,京東價格閤適,物流給力。
評分沒看呢 應該不錯
評分還是有些新的觀點。。。。。。。。。。。。。。。。。
評分這本書還不錯,值得一讀。
評分國內國際關係領域內的書,很少有寫得這麼好讀的。
評分戰爭、帝國與國際政治變遷
戰爭、帝國與國際政治變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