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部門任務完不成,就抱怨培訓不夠。培訓部門忙前忙後組織培訓,業務人員又不積極參與。一到年底總結,培訓部就成為受氣包……企業培訓陷入惡性循環。
培訓到底該怎麼做?用友大學校長田俊國先生認為,應該做“上接戰略、下接績效”的培訓。先把準業務部門的脈,搜集一綫案例,根據實際需求研發培訓課。把建構主義作為培訓的主導思想,用五星教學法打造精彩培訓課堂,推廣行動學習,使培訓成為一種工作方式。聘用業務骨乾和高級管理者當講師,保證瞭培訓緊貼業務。真正做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這種培訓受到瞭用友集團的好評,很多業務部門的業績也得到瞭提升。
用友大學的培訓實踐證明,企業大學是非常有效的培訓組織,必將成為企業培訓的發展趨勢。
田俊國,用友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用友大學校長。中歐EMBA、高級工程師、國際注冊谘詢師。曾在數傢知名IT企業擔任過研發部經理、首席顧問、銷售總監、高級企劃經理、分公司總經理等職務。
2008年起全麵主持用友大學工作。幾年來,堅持“上接戰略、下接績效”的培訓路綫,在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精品課程開發方法、五星教學、行動學習、講師培養、培養體係建設等方麵做瞭大膽探索和創新性實踐。主要課程聚焦在中高端領導力和建構主義講師培養領域。
本書的作者田俊國先生是用友大學的創始人之一,也是用友大學的現任校長。他以個人的親身經曆為基礎,通過本書嚮大傢展示瞭用友大學的許多故事和個人體會,希望這些故事和體會能夠對大傢有所幫助。
——用友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 王文京
這本書從企業大學的定位、課程開發、教學方法、講師培養到推進組織學習,覆蓋瞭企業大學的每一個環節,更重要的是,在每一個環節,田俊國都有一套自己獨特的乾法。
——《商業評論》主編 顔傑華
田俊國先生帶領用友大學教學團隊高度重視教學研發能力培養,建構主義、精品課程、五星教學法、行動學習、講師培養等係列研究成果,都是用友大學的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體現。
——招銀大學總經理 羅開位
行動學習是企業大學的主要方法之一。行動學習在用友大學的實踐堪稱偉大,它調動瞭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參與性,構建瞭用友大學良好的學習方法。
——北京大學企業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導 吳 峰
第一章 做上接戰略下接績效的培訓
剛履新用友大學執行校長的時候,我審視瞭當年的培訓計劃,感覺當時70%的培訓都可以省去不做,因為我看不到它跟組織戰略與員工績效之間的關係,感受不到特彆明顯的價值。當時正好趕上金融危機,也是用友大學剛剛成立,很多人問我今年準備給大傢采購哪些課,我迴答說今年金融危機,厲行節約,盡量不采購外部課程。實際上當時我們在潛心開發精品課程,當年的年度計劃是為每個序列開發一門精品課程,要用精品課程給學員不一樣的培訓體驗來打破培訓的惡性循環,建立積極正嚮的良性循環。
我的“上接戰略、下接績效”主張曾經引起不少業界同仁的共鳴,當然也有不少爭論。很多培訓同仁都引用過我這句話,也有人提齣:這句話說得好聽,要實現起來很難。因為培訓部門在組織中的話語權很小是不爭的事實,如何改變這種局麵?基於用友大學幾年來的實踐,我們試圖從幾個方麵來探討“上接戰略、下接績效”策略的落地問題。
一、培訓如何上接戰略
在雲時代,客戶維權意識越來越強,對産品和服務的要求越來越苛刻;信息越來越透明,競爭越來越激烈,技術壁壘越來越容易被打破;員工越來越注重自我實現和自我幸福。所有這些因素湊在一起,就對企業經營者提齣瞭嚴峻的挑戰。對商業組織來講,適應雲時代的環境變化恐怕不是一道選做題,而是一道關乎生死存活的是非題。
在這個背景下,組織學習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以崗位勝任力模型為中心的培訓模式或將破産
美國學習型組織研究大師雷格·瑞文斯指齣,一個有機體要想生存下來,
其學習的速度(L)必須大於或等於其環境變化的速度(C)。反過來說,如果學習速度跟不上時代的變化,那就隻能是死亡,所以要L≥C。
讓我們一起看看今天的企業麵臨的外部環境變化速度吧(見圖1):三年前,微博還是個新生事物,而今天微博已經深深影響瞭我們的生活,在很多人還不知道微博是什麼的時候,瞭解微博的人卻發齣共同的聲音:微博的威力很大,它會改變世界的遊戲規則和我們的生活方式。3G、4G、物聯網等新技術、新生活方式滾滾而來。在互聯網飛速發展、人類智慧高度集結的今天,幾乎每天都會齣現一個“新大陸”,這些“新大陸”的齣現快速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引領社會潮流,影響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影響員工的行為方式,企業的管理層能對此置若罔聞嗎?我說過,在這個加速變革的時代裏,組織和個人隻有不斷學習、持續創新,纔能夠生存和發展,在快速轉型的組織裏,以崗位勝任力模型為中心的培訓模式將會破産!因為崗位勝任力模型有一個基本的假設,那就是假定崗位的要求是不變的,人的能力跟不上崗位的要求,所以要進行培訓。在環境快速變化的今天,處在競爭前沿的企業,業務持續不斷地快速轉型對崗位的要求也需要與時俱進,動態地改變。
圖1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
最近跟曾在GE剋勞頓維爾管理培訓中心(簡稱剋勞頓維爾)工作多年的邁剋先生交流,也驗證瞭我的觀點。邁剋先生說,在GE,凡是那些跟崗位素質模型相關的組織多年沉澱下來的知識,都會用E�睱earning的方式讓員工自學,剋勞頓維爾開展的培訓,除瞭領導力等例行項目,大多數課程都是緊貼業務的,以企業當前存在的突齣問題為輸入的培訓。剋勞頓維爾也有課程需求人員,他們會深入到業務中去瞭解公司轉型或業務開展比較典型的、共性的和意義重大的問題,開發有針對性的課程,然後給各個業務單元講授。我很慶幸用友大學一直是這麼做的,也許正因為這麼做,我們纔得到瞭業務部門的充分肯定。
培訓是企業戰略轉型的有效手段
特勞特(中國)公司總經理鄧德隆先生撰文說,定位是第三次全球生産力革命。他指齣:第一次革命是通過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大幅提升瞭體力工作者的生産率。第二次革命是通過德魯剋開創的管理學(核心著作是《管理的實踐》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大幅提升瞭組織的生産率。第三次革命是通過特勞特發現的定位理論(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戰》),大幅提升瞭品牌的生産率。
我認為,在世界變化越來越快的未來社會,企業試圖靠適閤的戰略定位來避開競爭是不可能的,所謂的藍海隻能短暫地存在,不可持續長久。隻要某個領域或某個商業模式有利可圖,逐利的資本和聰明的模仿者會很快跟進,隻需要很短的時間便會以更低的價格甚至是更好的産品和服務超越先前的對手,迅速把藍海變為紅海。
在這種環境下,企業要想生存必須持續創新、快速變革,不斷找到臨時的藍海纔能持續領先。未來的企業要像導彈一樣,有很強的反饋係統,邊飛行邊反饋,隨時調整飛行方嚮和路綫,未來企業的競爭是變革和效率的競爭,所以,我認為第四次生産率效率革命已經開始瞭,那就是企業變革效率的革命。
如何提升變革成功率和效率呢?在GE內部有一個公式:E=Q×A。E是指變革成功,Q是指決策質量,A是團隊對決策的認同程度。關於這個公式有一個注解:說90%失敗的變革項目都有一個質量很高的Q,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團隊對目標缺乏認同度。可見,人的因素是決定變革成敗的關鍵因素。變革成功的關鍵在於團隊對目標的認同程度,我想這個A包含瞭兩層含義:一是在意願上大傢對目標深度認同,二是在能力上團隊能夠跟得上。偏激一點也許可以這樣理解:沒有做不成的事情,隻有做不成事情的人。既然如此,我想肩負組織能力提升重任的企業大學在這個A上將大有可為。
近年來,國內的企業成立企業大學蔚然成風,我想,這大概也是雲時代的大勢所趨,企業要快速多變,勢必要加強戰略轉型中人的工作。遺憾的是,中國的企業大學並沒有定式,在不同企業的定位有所不同,有的隸屬於人力資源部,有的級彆更高,有的專注於領導力提升,有的則重點在於對新員工的培養,五花八門,大不相同。我個人的觀點是,企業大學理當成為企業變革的推進器,做上接戰略、下接績效的培訓。
好在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培訓已經到瞭講求實效的時候瞭。培訓不應該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應該是很重要的戰略轉型手段,企業培訓部門的地位要迅速提升瞭。在人力成本越來越高的未來,企業隻有通過人員素質的不斷提高,人員能力快速適應變革的要求纔能適應變化越來越快、客戶要求越來越苛刻、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環境。如果決策層對企業大學在組織中的定位沒有很高的認識,把企業大學僅僅當成一個提升普通員工的組織部門,那麼成立企業大學的意義並不大。
與戰略不搭界的培訓無效果
GE提齣瞭LIG模型,認為未來企業生存和發展最終需要的是成長、創新和領導力。我們認為,變革中最重要的三要素是商業模式、IT係統和人(見圖2)。
圖2變革中最重要的三要素
首先是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創新所帶來的效益會遠遠大於産品和服務的創新,模式對瞭,業務就對瞭。而商業模式創新有賴於對市場敏銳的觀察、對自己核心競爭力的識彆和把握,以及全麵的業務設計。對一般企業來講,模式創新需要引進谘詢公司做專業的管理谘詢。
其次,是IT係統。業務模式確定後,要把新模式下的業務流程固化到IT係統中去。今天的企業沒有IT係統支撐是可怕的,IT係統能有效打通企業內部各個部門的壁壘,實現數據共享,做到及時決策,優秀的企業IT係統甚至要延伸到企業的整個供應鏈。
最後,是最重要的,卻也是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因素——人。人對變革成敗的影響是決定性的,但以前企業管理者對此的認識程度和重視程度不夠,實際上人的轉變纔是最重要的,IBM認為IBM最重要的競爭力是IBM人。前些年很多企業實施ERP(企業資源計劃)失敗,與其說是係統失敗還不如說是變革失敗,而變革失敗的根本原因還是人沒有跟上。
2011年我們提齣瞭MIT概念,即Model(模型)、IT(信息)、Training(訓練)是變革成功、戰略落地的三個核心要素。我很喜歡MIT這三個字母,我們還給其賦予瞭更多的含義,比如,Make It True(夢想成真)。
事實上,卡普蘭教授總結的平衡計分卡也反映瞭這個道理。一些企業要想財務指標好看,就要讓客戶滿意,滿意的客戶需要由高效可靠的內部流程和人員學習成長來支撐。至少從邏輯上說明學習成長要和公司的戰略緊密關聯,這麼簡單的道理並不是所有的企業培訓部門都理解、做得到的。在國內,很多企業的培訓部門甚至是企業大學還處在“課程販子”的階段,它們的工作就是四處打聽哪些課程好、哪些老師牛,絲毫沒有自己的邏輯。我曾經問一個企業的培訓主管:“你每年花瞭數百萬元的培訓預算,給企業留下什麼無形的資産?”這位培訓主管的迴答顯然是蒼白的。有一個企業的培訓主管這樣自嘲他們的課程采購:“我們的企業就好比一個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中年人,聽說人到瞭中年以後要補鈣,又聽說某傢藥廠生産的鈣好,就買這傢藥廠生産的鈣來吃。”做瞭很多跟戰略不搭界的培訓,難怪效果不好。
迴顧用友大學四年來所做的事情,也正是有意無意地踐行瞭MIT理念。毋寜這麼說,MIT的理念也是我們總結瞭用友大學四年來所作所為總結齣來的。比如“績效管理”這門課正是為瞭公司重要的人力資源戰略落地,推進績效管理製度變革而專門開發的,當時主管人力資源的郭延生高級副總裁提齣的“五個一工程”(一個目標、一個製度、一套軟件、一門課程、一套工具),實際上是一個完整的MIT。“策略銷售”的開發也正是解決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模式轉型下銷售人員能力轉移的一個MIT;“捍衛尊嚴”自然也在解決客戶經營模式下實施顧問項目管理能力的提升。
嚮前看,企業大學扮演著組織的推動戰略轉型、促進變革落地的幫手,那麼企業大學將在環境多變、崇尚創新和變革的雲時代大有可為;往後看,企業大學如果隻作為一個組織既有知識的傳承機構,我想,雲時代帶來的E-Learning的便利將是企業大學的終結者。所以,我很認同邁剋先生的那段話:“組織已經沉澱下來的知識,大膽交給E�睱earning去普及,企業大學應該投入更大的精力去推進組織戰略轉型、變革推動。”
培訓是管理者的重要職責
我喜歡MIT的理由還因為它有另外兩層含義,即Management is Training,Manager is Trainer。管理即培訓,管理者當講師。我們把培訓提升到推進公司戰略執行、變革落地的高度,毫無疑問,培訓自然就升格成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因為推進公司戰略執行、變革落地本來就是各級管理者的職責。
事實上,很多優秀的管理者都是優秀的講師,在用友有管理者做講師的傳統。從王文京董事長開始,很多高管都在用友大學上課,不少高管獲得瞭集團“傑齣講師”稱號,尊師重教這一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用友發揚得非常好。不僅是管理者,公司還有專門的製度要求專傢當講師,規定專傢每年要上一定課時的課程,內部上課的時間和效果評估將作為專傢認知和職級晉升的重要依據。
我在擔任用友大學執行校長之前,曾經連續四年被評為集團傑齣講師——這也許正是領導們選拔我擔任這一職位的理由。用友大學從來沒缺過內部講師,這有幾方麵的原因:用友有很好的管理者專傢當講師的光榮傳統是其一;很多管理者和業務骨乾也需要一個平颱來展示自己,提升其內部影響力是其二;用友大學的課程很好,講師都願意講是其三。用友大學在內部的形象不斷提升,給用友大學講課被看作是一份榮譽。
很多人問我內部講師激勵的問題,我說一句真實的內心感受:衝著課酬來的內部講師一定不是什麼瞭不起的講師。好講師更看重的是施展的平颱。任何一個組織裏都會有一些有纔乾、熱愛講颱、喜歡講課的熱心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愛好是最好的老師,企業大學應該把這些人組織起來,成為組織能力提升的同盟軍和先鋒隊。那些在企業內訓上投入很多精力的人,久而久之,會發現他們收獲不菲:教學相長帶來的業務水平迅速提升、優先得以學習外部的優秀課程、內部的知名度和快速的升遷……
傑剋·韋爾奇在擔任GE公司CEO的20年中,舉辦瞭280次針對不同層級管理者的領導力培訓,他每次都參加授課,每次都講2~6個小時。GE的管理者把在剋勞頓維爾上課看作極高的榮譽。
我相信,把培訓部門定位為業務部門,把培訓提升到戰略執行、變革落地的高度,是很多企業董事長、CEO所期望的。然而,多數企業培訓工作的現狀仍然停留在沒有和戰略有效搭界的狀態,培訓部門還是簡單的販賣課程。從現實環境看,推動MIT是艱難的,甚至很長時間不會被人接受,但我認為MIT是未來大勢所趨,培訓一定會上升為公司的戰略業務,一定會越來越講求實效。因此,推行以戰略為導航的培訓具有普遍的社會價值,是一個值得投入的事業。
企業大學是企業變革的助推器
麵對如此形勢,作為擔負組織能力提升職能的企業大學是可以有一番作為的。企業大學可以扮演組織戰略有效執行、變革成功落地推動器的角色。企業大學可以作為一個企業級的部門協助推動企業變更,甚至潛移默化地改變企業文化,以使企業在業務層麵能夠迎閤雲時代客戶的要求。在員工治理層麵能夠逐步發揚民主,激發和釋放蘊藏在員工身上巨大的潛能,規模地解決組織在變革過程中的人員能力問題。
任何時代的變遷都需要意識先行,都需要持續不斷加強教育。未來的競爭比的不是戰略定位,而是變革的速度與質量,比的不是産品,而是産品背後的團隊,比的不是員工的數量,而是員工的狀態。在這樣的形勢背景下,企業大學在組織中的地位確實應當提到更高的高度。
2011年4月,我們去GE考察時瞭解到:GE的剋勞頓維爾的定位是相當高的,他們最為自豪的是培養變革過程中所需要領導力,即使沒有傑剋·韋爾奇、傑夫·伊梅爾特,剋勞頓維爾也會培養齣優秀的人纔來做GE的CEO。剋勞頓維爾的很多培訓是以組織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命題的,由學員們經過三周的行動學習,其間要進行大量的社會調研和客戶走訪,用行動學習的方式解決自身發展的實際問題,是中高層經理人培訓的主要形式。GE的剋勞頓維爾同時擔負著組織戰略變革的孵化中心和優秀乾部的塑造中心雙重角色。真正的企業大學當如此定位!
雲時代不可阻擋地來臨瞭,無論我們去主動擁抱,還是被動接受,這個趨勢都不可阻擋,我們無暇懷舊,所能做的隻有擁抱變化。
……
推薦序一
王文京
用友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
用友大學是中國本土的企業大學,如果有一本書,能夠以用友大學為案例,全麵介紹企業大學的辦學方法與辦學經驗,對於我來說是一件十分欣慰的事情。如果本書能夠對讀者有所幫助,也可看作是用友公司對社會又盡瞭一份義務。
2008年,用友公司成立20周年,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成為世界級的公司?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能力支撐用友世界級的夢想?如何持續擁有這些組織能力?於是,我們想到瞭GE、IBM等世界一流企業走過的曆程,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重視人纔、重視人纔的係統性培養、重視領導力的積纍和發展,因此,辦一所用友大學就成瞭用友公司的戰略選擇。
2012年11月10日,用友大學滿四歲瞭,按照“專業、係統、規模、持續”的八字方針一路前行,取得瞭很多令人矚目的成績。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如下幾個方麵。
首先,是企業大學的辦學目的。企業大學與社會大學有一個不同,就是企業大學要為企業的戰略實現服務,而社會大學是為各個組織提供人纔培養服務的。因此,用友大學“上接戰略、下接績效”的指導思想就十分重要。四年來,用友大學無論是開發精品課程,還是組織各種行動學習,都與公司戰略願景、業務策略、流程製度、文化訓導緊密結閤,支持瞭公司的業務目標。
其次,是企業大學的核心能力。專業化生存是用友公司的核心價值觀,也是辦好用友大學的基礎。用友大學的專業化能力錶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培訓培養的方法論(教育學、心理學方麵),應該說,一開始用友大學這方麵的能力很差,用友大學的創始人員大部分都不是搞教育齣身的,但他們敢於學習、勇於學習,將建構主義方法引進用友大學,並基於此廣泛采用瞭五星教學法、行動學習法,取得瞭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麵的專業能力是對培訓知識的掌握,由於大學的講師絕大部分都來自業務部門,因此對業務的理解還是有不錯的基礎。但作為講師,給彆人“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因此,用友大學一直堅持用“水塔”理論要求講師,要求講師超前一步,比彆人學得更快。
再次,是企業大學的發展目標。用友的目標是成就世界級的企業,這個目標就決定瞭支持她發展的大學的目標,因此,辦一個世界級的大學是用友大學的長期奮鬥目標。在本書中,作者總結瞭世界級企業大學的五個衡量要素,這就是:名師、名課、一流的方法論、一流的體係、卓越的品牌。應該說,用友大學一直堅持追求這些目標,盡管現在離世界級還有不小的距離,但心中有夢想,什麼都不應該是睏難。
最後,是企業大學的成長機製。企業大學很多時候被認為是一個企業的邊緣部門,因此用友大學創立之初並不能特彆吸引人纔加入,但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情況發生瞭很大的變化,除瞭專職人員穩定發展外,每年都會誕生數百名內部兼職講師,他們主要是專傢和管理者,他們視能夠成為用友大學的講師為榮。之所以這樣,除瞭公司的重視外,還因為用友大學已經在業界(包括用友公司內部)有瞭良好的口碑,就像名牌大學在社會上的口碑一樣。
本書的作者田俊國先生是用友大學的創始人之一,也是用友大學的現任校長。他以個人的親身經曆為基礎,通過本書嚮大傢展示瞭用友大學的許多故事和個人體會,希望這些故事和體會能夠對大傢有所幫助。同時,我也希望其他有誌於企業大學發展的朋友多與用友大學交流經驗和提齣建議,共同促進中國企業大學的進步,支持中國企業和經濟的發展。
推薦序二
顔傑華
《商業評論》主編
初識用友大學校長田俊國,是在2011年年底用友大學成立三周年的論壇上。田俊國登上講颱準備與颱下的人力資源和培訓的同行們做分享,他嗓門洪亮地嚮聽眾打招呼:“下午好。”聽眾輕輕地迴應瞭一聲“好”。田俊國幽默地評論:“剛纔大傢迴答的力度和培訓部門在公司的地位是相稱的。”颱下頓時發齣瞭會意的笑聲。
田俊國迴憶瞭他在2008年從用友陝西分公司總經理的位置上被調迴總部籌建用友大學的經曆。上任不到半個月,他就清晰地感受到當時的培訓工作在企業中的地位。雖然他的職位高瞭,但感覺上卻像降瞭級。以前做業務部門老總,隻要完成任務,就很有成就感,在公司也榮耀;而到瞭職能部門,雖然雜事很多,整天忙死忙活,卻和各種榮譽基本無緣。
做年底工作總結,當業務部門業績不好時,業務部門總經理總是抱怨員工能力不行,培訓不給力,等等。而當培訓部門給業務部門發放培訓需求問捲時,多數情況是業務部門總經理把問捲交代給下麵的人員草草代填一下瞭事。培訓部門卻誤以為業務部門的反饋就是真正的業務需求,其實這種需求往往和業務部門的年度業務策略沒有直接關係。可想而知,通過這種方式挖掘的培訓需求,怎麼可能是業務部門真正有待解決的問題?又怎麼可能跟公司戰略緊密銜接?誰又能指望根據這些調查需求開展的培訓課程能為企業帶來什麼實質性的轉變?年復一年,培訓成為企業內部的惡性循環,既不解決問題,也不招人待見。
因此,田俊國意識到培訓課程隻有緊貼業務,對業務有幫助,業務人員纔會歡迎。他在用友大學提齣瞭要打造“上接戰略、下接績效”的培訓。培訓部門用“行動學習法”與業務人員一起剖析業務部門明年的業務計劃,分析業務部門的戰略、機遇、優勢和劣勢,重點分析團隊的能力情況,根據團隊的能力情況來分析培訓目標,最後再來看培訓資源。在這個過程中,業務部門真正需要的能力,以及能力背後需要的培訓就自然顯現齣來瞭。
用友大學的另一個戰略是堅持精品路綫不動搖。用田俊國的話來說,哪怕他們用大半年的時間開發課程,而培訓時間隻有兩天,這兩天的課也要讓學員忘不瞭。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得讓學員忘不瞭。當學員們感受到和以前不一樣的培訓時,用友大學的內部品牌形象就慢慢樹立起來瞭。現在,很多本土企業大學剛開辦時,都熱衷於建立課程體係,結果往往變成瞭“課程販子”,隻是從外麵采購瞭很多課程,對於自己企業的針對性不夠。用友大學並沒有刻意建設序列課程體係,但每年的精品課程都緊密圍繞公司當年的戰略重點和核心業務策略開發。三四年下來,課程體係隨著公司戰略的變化,自然就建立起來瞭。
田俊國在演講中還分享瞭開發精品課程的心得,讓我眼前一亮:這個人有真材實料。我們會後馬上就安排編輯人員與他多次深入交流,挖掘經驗,經過近半年的反復討論、修改,《精品課程是這樣煉成的》終於齣爐,刊登在《商業評論》2012年6月號上,激起瞭非常大的反響,是本雜誌創刊十年來最受讀者歡迎的企業培訓類文章。
事實上,他的豐富經驗用一篇文章是很難囊括的。我和培訓界的朋友都鼓勵他寫一本書,可以更全麵地把自己的經驗總結齣來,給企業大學同行以藉鑒。沒想到,過瞭半年,在繁忙的工作中,他見縫插針,筆耕不輟,到今年年底真的交齣瞭一本書稿。收到書稿之後,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有一種酣暢淋灕的感覺。這本書從企業大學的定位、課程開發、教學方法、講師培養到推進組織學習,覆蓋瞭企業大學的每一個環節,更重要的是,在每一個環節,田俊國都有一套自己獨特的乾法。他對國際領先的教學理論如“建構主義”有深刻的理解,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精準的把握。融會貫通,腳踏實地,善於思考、改進,因此,雖然他從事企業大學的時間不算長,但他的成就和經驗卻已經遠遠超過很多前輩。
可以預見,隨著企業對提升組織能力的重視,培訓將從企業的“邊緣地位”走嚮“中心地位”。但是,傳統的企業內訓人員卻未必也能從邊緣走嚮中心,如果他們不能滿足內部客戶需求,成為內部客戶的業務夥伴的話,他們的命運將是更加邊緣化,甚至被取代。因此,我衷心希望所有企業大學的朋友都能夠重視這本書,從中藉鑒,讓自己的工作變得更有價值。
推薦序三
羅開位
招銀大學總經理
初鼕的深圳,漫長的濕熱天氣漸漸涼爽下來。在這宜人寜靜的深夜,作為一名中國企業大學的實踐探索者,細心拜讀老友田俊國先生新作《上接戰略下接績效——培訓就該這樣搞》的初稿,感慨萬韆。
用友大學所走的路可以說是中國企業大學近年在本土化發展進程中所麵臨的各種睏難和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非常成功的案例。50多年前,通用電氣的剋勞頓維爾管理培訓中心的成立標誌著全球管理培訓的開端。此後的半個多世紀裏,剋勞頓管理學院的各種管理培訓方法,如案例教學、行動式學習、群策群力等被許多企業視為經典。
近十年,企業大學的發展在中國呈星火燎原之態,簡單、快速、有效的學習方法成為企業推進改革、培養人纔的首選方式。本書中,田俊國先生與我們分享瞭用友大學的具體實踐,這些成果給中國企業大學的發展帶來瞭非常積極的影響。
企業大學的生命力在於其幫助企業培養和發展人纔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需要企業大學真正有能力做到“上聯企業戰略,下接業務績效”,並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思想方法體係和適閤企業自身特色的企業大學運營模式。用友集團和用友大學的管理者們一開始就是按照這樣的思路來經營用友大學的,這是用友大學迅速走嚮成功的寶貴經驗。
支撐企業大學高品質發展需要建立強大的培訓學習研發體係,既要進行學習發展的基礎研究,又要進行教材、教師、項目以及相關技術等實際問題研究。田俊國先生帶領用友大學教學團隊高度重視教學研發能力培養,建構主義、精品課程、五星教學法、行動學習、講師培養等係列研究成果,都是用友大學的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體現。這是用友大學能夠成功的又一秘訣。
在大數據時代,企業培訓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企業大學發展需要重點關注三個方嚮:一是如何實現從培訓組織到績效顧問的轉型;二是如何對企業的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使企業內外海量知識産生更大價值;三是如何構建更科學的學習平颱,以適用學習活動“碎片化、移動化、多元化”的需要。田俊國先生在這些方麵做瞭許多有益探索,積纍瞭一些可供藉鑒的經驗。
我與田先生猶如戰友,一同為企業大學本土化的進程做探索,細品這部著作,受益匪淺。
謹以此為序。
推薦序四
吳峰
北京大學企業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導
這是一本青春之歌——既是企業大學的青春之歌,也是企業大學踐行者的青春之歌。
接到田俊國先生的撰序邀請,我欣然接受。但是當我讀畢全書,卻怯於下筆:這不是簡單的一本講企業大學的專業書籍,更是一本用激情與責任譜寫的生命樂章——誰又有資格為之作序呢?
企業大學在中國的踐行,也僅僅十年時間,但是這也是充滿挑戰的十年——社會在質疑:為什麼叫“大學”?企業高層在質疑:企業大學能行嗎?員工在質疑:能收獲到不一樣的效果嗎?中國的企業大學發展正是在這種質疑中堅定地前行,卓越的企業大學及其負責人嚮員工、嚮企業、嚮社會遞交瞭一份份優秀答捲,用友大學及田俊國先生的答捲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四年前田俊國先生銜命籌建用友大學,四年後碩果纍纍,田俊國先生用自己的行動與纔華譜寫瞭用友大學進行麯,本書正是其紀實與寫照。
企業大學是什麼?這是一個學術界目前仍在探究的話題。用友大學用它的成長與發展很好地對企業大學的內涵做瞭腳注。在田俊國先生的這本書中,不斷閃爍著幾個特彆的關鍵詞——建構主義、績效、行動學習、雲時代,這就是對企業大學最佳詮釋。
首先,建構主義是企業大學的核心理念。企業大學是一個教育機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建構主義正是符閤員工的學習方法,它超越於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成為必然選擇。
其次,績效是企業大學的目標導嚮。企業大學為企業的戰略服務,追求績效是企業大學存在的必要條件。
再次,行動學習是企業大學的主要方法之一。行動學習在用友大學的實踐堪稱偉大,它調動瞭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參與性,構建瞭用友大學良好的學習生態。
最後,雲時代是企業大學的趨勢,它是社會化學習、信息化學習的必然發展。
在人類發展的長河中,企業大學是人類認識自己價值的分水嶺。從人力資源管理到人力資源開發,我們經曆瞭漫長的認識曆程。企業最初認為員工是創造價值的工具,隻要將其管理好就行,因此叫人事管理;後來企業認識到員工是一種資源,在最閤適的位置上能發揮最佳價值,因此叫人力資源管理;最後企業認識到員工是資本,能夠通過不斷開發而創造新的價值,因此叫人力資源開發。企業大學在全世界的快速崛起正是與人類對於自己的正確認識——人力資本這個理念密不可分的。
在人類知識體係中,企業大學是社會實踐知識的搖籃。與璀璨奪目的普通大學相比,企業大學更像是夜明珠,在無聲地貢獻自己。在普通大學,更關注的是自然存在的知識,研究與傳播自然存在的知識幾乎成為全部工作;在企業大學,關注更多的是與生産實踐緊密結閤在一起的社會知識與技能,用友大學的“五星課程”及“拍磚式講師”都體現瞭這種內涵。這兩類知識是人類知識體係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極其重要。
我與田俊國先生有幾年之交,與他之交,愈交愈醇。本書猶如此,愈讀愈醇。此書一氣嗬成,理論與實踐並長。讀完本書,你將為本書的專業性叫好,同時又會被作者的理想與使命感深深打動。優秀的企業大學負責人的勝任能力是什麼?讀完本書,你不難獲得全部答案。
企業大學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在這項事業中,企業、政府、行業、高校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共同努力推動它朝專業化、有序化發展。作為一名高校工作者,對目前高校本領域建設尚不完整及不專業深感內疚自責的同時,我對田俊國先生這樣的企業人士能有誌嚮與毅力撰寫這本書而深感贊賞,並期望通過本序對所有有意在企業大學領域耕耘文字的行業人士錶示由衷感謝。
祝願我國企業大學前景美好,祝願用友大學欣欣嚮榮。
前言
用友大學成立至今已經四年多瞭。四年,不短的時間,一個大學本科生都畢業瞭。過去的四年對我來講比再上一次大學還要充實,寫這本書的過程恍如寫畢業論文。籌建用友大學之前,我最多隻能算是個培訓愛好者,領導的信任和個人的愛好驅使我走上用友大學校長的崗位。當初稀裏糊塗地接下一副重擔,一路摸索著走過四年,而今儼然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樣子,其間的變化確實是我始料未及的。
驀然迴首,過去的四年是我職業生涯裏感覺最好的四年,是身心投入、探索創新、大膽實踐、收獲頗豐的四年,因為從事瞭自己最喜歡的工作,充分發揮我的纔能。工作之餘,我決定把這個過程寫下來,總結經驗以資藉鑒,迴顧過去以留紀念,繼往纔能開來。書中所寫都是親曆實事,曆曆在目恍如昨天,所敘全是真情實感,時時縈心如語耳畔,寫來感覺如數傢珍,寫作過程簡直是一種難得的幸福。
當然,寫本書的目的也絕不僅為瞭自娛,若是自娛也完全沒有齣版的必要。實際上,催促我完成此書的還有一種強大的使命感。我是偶然闖入教育領域的,因為工作需要,開始鑽研教育學和心理學,沒想到這潭水很深,而且我越鑽研越來勁,越鑽研越發現當前我們國傢的在職教育乃至素質教育存在很多問題——那些經典的教育學和認知心理學典籍早已把教學的方法總結得淋灕盡緻,而一些教育工作者卻很少去實踐:學院派翻譯國外的典籍多是為瞭寫論文,在自己的課堂上卻很少實踐;培訓公司來迴倒手販賣課程;企業自身的培訓管理員則疲於應付業務部門離散的培訓需求,顧不上或者想不起鑽研教育學和心理學。
在內訓師培養的課堂上我經常組織這樣的研討:讓學員描述自己經曆的最難忘的一堂課,並總結其所以難忘的原因。我遺憾地發現,國人從小到大,上過上萬乃至數萬小時的課,找一堂印象深刻的課居然有點睏難,很多人對上課的印象都是痛苦的。
好在用友大學給瞭我一個大膽實踐的平颱,使我有機會把書上所學的教育理論用在實踐中。我是個實用主義者,嚮來主張邊學習、邊創新、邊實踐,書中所介紹的精品課程開發、建構主義、五星教學、行動學習、體係建設、講師培養……都是我和用友大學的團隊持續探索學習、創新改造、大膽實踐的經驗,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有義務把我們的實踐經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與眾分享,隻要這些經驗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有一星半點的啓發和參考價值,就可能使很多人受益,因為教育工作者有機會在講颱上使其繼續發揚光大,我似乎找到瞭撬動職業教育的杠杆,想到這裏,我信心倍增。
我深信我在用友大學四年的實踐很有價值,這一點從公司內外學員的反饋就可以看齣。既然有價值,就一定要想辦法使其價值的社會效用最大化,也希冀其對國內企業在職教育現狀的改變盡一份綿薄之力。
本書一共分為八章。
第一章係統闡釋瞭我提齣的一個理念——培訓要上接戰略、下接績效。這是我2009年年初提齣的觀點,曾經在企業培訓圈子裏引起不小的爭鳴,至今還有很多培訓界同仁在引用。然而究竟如何纔能做到上接戰略、下接績效,我總結瞭一些用友大學自己的探索和實踐。
第二章介紹用友大學課程開發的實踐和主張。2012年6月,用友大學精品課程開發的實踐在《商業評論》刊齣,主編顔傑華先生重磅推薦。我們在課程開發上的實踐被《商業評論》雜誌評為創刊十年來的“十大最佳中國實踐”之一,也榮獲2012年度管理行動奬。本章詳細描述瞭最初幾門精品課程齣爐的全過程,闡述瞭用友大學的精品課程標準和獨特的課程開發方法論。
第三章介紹建構主義。建構主義可以說是用友大學的共同信仰,這個信仰背後蘊含著巨大的能量,讓我們對教育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颱階,也是我們所有實踐的總指導思想。建構主義給瞭我們勇氣和力量,也成為我們壯大自己、發展聯盟的共同綱領,因為這一共同的信仰,優秀的兼職講師乃至社會上一些講師很樂意跟我們共事。
第四章介紹五星教學。我認為五星教學是最好的教學過程劃分,很符閤我的審美標準——簡單、有效、可復製,而且可以說是完美的建構主義教學思想落地的工具。“五星”幾乎是用友大學的專職講師們今年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上課談、課間談、課程評審談、師資交流還要談……大傢共同的感受是五星教學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要做到五星教學就要和我們多年養成的灌輸式壞習慣抗爭。五星教學讓我們站齣來否定自己,新的認知就此形成瞭,新的好習慣會逐漸養成。
第五章介紹用友大學的行動學習。行動學習真是一塊寶,傑剋·韋爾奇、郭士納等人憑藉行動學習成為世界傑齣的CEO,而今行動學習應該普及為所有管理者和培訓工作者最基本的工作方法與工具,用友大學在用友集團推行行動學習的過程非常成功,四年來經曆的故事都在這一章呈現。我曾經在演講中提到,企業培訓中信仰建構主義,對於有問題又有答案的良構問題,采用精品課程和五星教學結閤的方式培訓,對有問題沒答案的病構問題,則采用行動學習的方式找答案、建立共識。我們認為,建構主義+精品課程開發+五星教學+行動學習=所嚮披靡。
第六章介紹用友大學的專兼職講師培養。用友大學對專職講師的培養有三駕馬車:正式的績效考核、師資交流會和課程評審會。工作和培養融為一體,在團隊內部積極營造學術氛圍,倡導拍磚文化——我們認為世上本沒有什麼名師,闆磚挨多瞭,便被拍成瞭名師。兼職講師培養的三階段實際是以我自己的成長過程為原型開發齣來的,經實踐很有效果。
第七章討論瞭雲時代的特徵及其對企業經營的影響,這些影響也必然涉及企業內部培訓工作的改變。雲時代的商業環境會有什麼變化?雲時代更需要什麼樣的培訓?培訓工作應該如何開展?我對這些問題的淺薄見識都在本章進行瞭論述。
第八章是關於用友大學發展曆程、未來發展與定位的討論。提齣瞭我眼中的世界級企業大學的考量維度,然後討論瞭幾個關於定位和發展的關鍵問題。我堅持認為價值是一切組織存在的理由和發展的基礎,企業大學要盡一切可能將其價值最大化。如何將企業大學的價值最大化呢?中國儒傢傳統的修齊治平的思想值得藉鑒。
以上是本書內容的大概介紹。當然,讀者還可能關心本書對讀者的價值。我信仰建構主義,還是我常講的那句老話,每個人都以自己的認知作決策,學習的過程就是學員自己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本書對讀者的價值有多大全然取決於讀者自己選擇藉鑒多少,我唯一可以保證的是書中所述的內容都源自用友大學真實的實踐。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信念和經驗作評判與藉鑒。
價值是用友大學存在的理由,用友可以沒有用友大學,沒有用友大學的前20年用友照樣發展;用友大學卻不能沒有用友,所以,用友大學要想盡一切辦法發揮自己的價值,任何組織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價值”二字。聚焦、實戰、鑽研、專業、創新是我形容用友大學團隊的主題詞,而所有這一切努力,都是為瞭最大限度地發揮用友大學的價值,此書的齣版也是希冀用友大學社會價值的發揮。如果真有人感覺全書內容無一可取,那就把本書權作建構自己認知的靶子吧,能當炮灰也是一種價值體現。
最後還要隆重感謝!感謝王文京董事長及董事會的英明決策,成立瞭用友大學,王總在百忙之中親自為本書作序,字裏行間充滿瞭對用友大學的認同和期待,這是對用友大學全體同仁最大的激勵與鞭策。感謝老領導郭延生先生的支持和信任,使用友大學度過瞭艱難的初創期,使我得以在用友大學這個平颱上曆練成長。感謝現任領導集團人力資源總監嚴紹業先生,他對用友大學的工作給予瞭很大的支持,在百忙之中審閱瞭本書的全稿,提齣很多中肯的意見。感謝用友大學的初創團隊,他們在用友大學方興未艾、前途未蔔的時候毅然選擇瞭用友大學,書中的很多實踐都有他們的貢獻。他們是:趙弘、夏凱、葉根平、楊業鬆、劉建、程雲鵬、楊平、劉嬌、梁巨平、陶娟、逄增鋼、王乃軍、劉智勇。也感謝現有的團隊:程雲鵬、逄增鋼、楊業鬆、杜銳、肖忠野、湯晶琪、布婷、張海珍、劉澄、陳愛芬、李忠星、王琢、丁萬利,我們將共同開創用友大學的未來。還要感謝所有曾經在用友大學工作過的以及為用友大學分擔培訓任務的專兼職講師、催化師及成員企業培訓工作者。
感謝《商業評論》主編顔傑華先生、招銀大學總經理羅開位先生、北京大學企業與教育研究中心吳峰教授在百忙之中為本書作推薦序。感謝我的妻子任海寜女士,她是中學教師,我們經常在一起切磋教育心得,她的很多分享對我啓發很大,在成書的過程中她提齣瞭不少中肯的建議和意見,也感謝她對我工作的支持和幫助,主動承擔瞭大量傢務,使我能夠更專心投入工作和學習。
田俊國
这本书是经典中的经典,培训工作者都应该看!
评分真的不错,写的相当好
评分Good book, worth recommending
评分这本书做为培训人还是非常有必要买的
评分买下又不看
评分嗯,不错, 挺好的……
评分送客户,不错的选择
评分买了4本书,京东竟然直接用塑料外包装就发货了,其中一本书,边边上都弄折了……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情况
评分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很感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