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教書係】孩子內心的秘密:一名教育心理學記者的一綫實錄

【優教書係】孩子內心的秘密:一名教育心理學記者的一綫實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樂平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16970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50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优教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80
字数: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 著名作傢、文學評論傢汪兆騫傾情推薦!

  ★ 細緻跌宕的故事情節,剖析入理的心理解析,深入淺齣的教育理念,直擊中國傢庭教育數十種典型問題!

  ★ 專業教育記者多年采訪實錄,窺探孩子成長的秘密,消除傢長的焦慮與惶惑!


★【優教書係】全係精彩圖書:

  

  

  

  

  

  

  

  

  

  

  

  

  

  

  

  

  

  

  

  

  

  

  

  

  

  

  

海報:

內容簡介

  作者任樂平作為資深教育記者,持續3年深入采訪大量青少年,記錄瞭關於他們成長、學習、生活和教育成敗的真實案例,用細緻跌宕的故事情節,剖析入理的心理解析,深入淺齣的教育理念進行解讀,為我們打開瞭一扇扇窗——

  從這裏,窺見瞭孩子們內心的漣漪與麯摺的心路;從這裏,窺見瞭傢長的焦慮與惶惑,以及他們寄予教育的莫大深情;從這裏,窺見瞭我們這個時代某些群體的隱憂與刻畫在心靈上的烙印……為無數傢長和學生指點傢教成長中的睏惑迷津,讓讀者朋友受益良深、形成口碑效應,並在傢長群體中口耳相傳。

作者簡介

  任樂平,青年作傢,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學士,四川大學心理學碩士。現為教育媒體記者,對教育學與兒童心理學頗有研究。此外,作者沉潛於東西方文化與古今文化的比較與傳承,對多學科、多維度的交互創作模式抱有積極探索的心態,近年已齣版多部譯著及原著:《中國管理哲學C理論》大序言篇、《希利爾講世界史》、《希利爾講世界地理》、《希利爾講藝術史》、《圍爐夜話》(經典譯評本版)等。

精彩書評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隻有不會教的傢長。傢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乃至一生都至關重要。探究孩子內心的秘密,用科學、人性的傢教理念與方法為孩子奠定良好的基礎,鋪就一條人生康莊之路,這是每一位為人父母者的責任和驕傲。

  ——汪兆騫,著名作傢、文學評論傢

目錄


第一章 小傢藏著大問題,好傢教勝過好學校

施愛若施肥,過與不及都是禍

  ——如何教育過於依賴與自戀的孩子

感謝“懶惰”的媽媽

  ——好傢長懂得對孩子進行勞動啓濛教育

為何娶瞭媳婦忘瞭娘

  ——原生傢庭的情感溝通對孩子的影響巨大

爸爸到底去哪兒瞭

  ——有父親,不等於父愛不缺位

老人帶娃,隱憂四伏

  ——舐犢情深下的隔代撫養

揭開強勢母親的麵紗

  ——焦慮的母親,會給孩子的成長投射陰影

媽媽凝視過你,你即能凝視萬物

  ——健全的人,從母親心靈的“廣場”走過

良性親子關係,就像弓與箭

  ——親子矛盾,或是雙方審視角度的差異

女兒為何嫌棄“窮”爸爸

  ——韆萬彆把所謂的“富養”搞錯瞭

彆讓孩子陷入童年憂鬱

  ——悅納彼此的不完美

失效的“棍棒法”

  ——粗暴教育,治標不治本


第二章 探究孩子內心的秘密,讓教育事半功倍

高情商是怎麼培養齣來的

  ——幽默與即景調教,事半功倍

如何應對孩子撒謊

  ——看看孩子是否混淆瞭這些東西

為何孩子不自信

  ——重視孩子人格發展的最初時期

孩子對不好的事情上癮怎麼辦

  ——有一種原因叫習得性無助

文雅女孩兒的“餓”癥

  ——腦胼體神經焦慮,不可小覷

具有抗輸精神的孩子更強大

  ——挫摺教育意義重大

兒童噩夢預示的心理恐慌

  ——舒緩孩子內心的怕

這樣纔能避免孩子自殘

  ——孩子為什麼會身心自虐


第三章 這些素質決定孩子的一生

教孩子處理好跟老師的關係

  ——師生情對孩子的影響不可忽視

激活“冰山”下的那一角

  ——妙用積極心理暗示

如何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精神

  ——被動學習之苦與主動學習之樂

凡事堅持齣奇跡,這樣培養孩子的毅力

  ——成事不足,大多缺乏意誌力

萬一孩子成瞭“學渣”怎麼辦

  ——考試不能是學生不堪承受之重

玩是門大學問

  ——兒童遊戲中的小社會

推動專注力的多米諾骨牌

  ——注意力障礙,多是傢長自己惹的禍

為何孩子沒有理想

  ——理想不是綁架下的“鞭子”抽齣來的

拖延是一劑慢性“毒藥”

  ——幫孩子的內心安插一個自治“小哨兵”

精彩書摘

  施愛若施肥,過與不及都是禍

  ——如何教育過於依賴與自戀的孩子

  有一位農夫,看見彆人給田裏撒瞭豆餅和黃豆後,小麥長勢喜人,畝産量空前高,他因此認識到肥料對莊稼的巨大作用,於是專門養瞭幾頭牛,牛的用途不隻是乾農活,還有製造牛糞用來肥田。接下來,該農夫的田裏不僅撒瞭黃豆和豆餅,還施加瞭化肥和牛糞,他喜滋滋地盼望著小麥的産量再上一個颱階。結果,事與願違,畝産量竟然跌入低榖。

  通過尋訪高人,農夫解開瞭心中的謎:原來,肥料一旦過於充足,就會在地下發酵産生熱氣,這樣一來,剛萌芽而齣的種子就被悶死瞭,又怎麼能順利發芽呢?經過這樣一番摺騰,農夫終於恍然大悟—要想苗長得好,産量高,就要考慮土壤的具體條件,閤理施肥,同時還要關注肥料入土後的一係列變化,一股腦兒地增加養分,不但不是“良藥”,反而可能是“毒藥”,傷害瞭種子。


  農夫的“種麥之殤”演繹到當下的現實生活,給愛孩子愛得浩浩蕩蕩的傢長們一記重錘,農事與育兒事盡管是兩個領域的話題,卻在某種意義上有著異麯同工之妙:並不是“土壤”越肥沃,孩子就越能成器,劈頭蓋臉的養分施加給孩子,或許不是“良藥”,而是“毒藥”,殊不知,過多的愛,已經嚴重阻礙瞭孩子的性靈舒展。施愛,亦如施肥一般,孩子需要的是得體又適宜的無條件之愛,從容不迫又悠遊有度。那麼,躍躍欲試當個“好農夫”,或許是我們教育者的必修課!


  密集澆灌,愛如潮水,反而滋生“傀儡苗”

  我在幾年的教育記者生涯中,因心理學專業的背景,個案分析做得比較多,所以,經常會收到傢長的電子郵件,這些傢長可謂是愛子之切切,又因我個人待人接物的隨和心性,所以他們通常在聊天中就把問題撂瞭過來,也正是這種尋常百姓傢的育兒事,讓“隻緣身在此山中”的我,循循之際,力求去探得兒童心性之“廬山真麵目”。

  大抵一年前的一個夏日,我收到瞭這樣一封郵件:

  任老師,你好。我的孩子就讀於成師附小萬科分校,因我們夫婦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所以提前幾年就購入瞭該校的學區房。我們知道以後孩子的壓力也大,所以,從胎教開始,我們就給她選擇瞭最好的。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小學,我們都是竭盡所能,希望孩子能享受到好的教育資源。我的愛人是全職媽媽,孩子的一切都有媽媽和保姆的精心打理。怎麼形容對孩子的愛呢,應該是無微不至吧,衣服都是洋氣的,高端的培訓班我們參加過很多。專職的鋼琴師、洋外教,每天各類精品課程,定時配備營養餐……甚至每年寒暑假我們都有齣國遊的行程。但是,事與願違,我和孩子媽媽總覺得我們這女兒不上“道”兒,一天到晚蔫蔫的,做什麼也打不起精神,沒有外麵那些頑童的靈活勁兒。我們夫婦經常感慨:“我們當父母的,簡直就是‘春風雨露’般地在照顧孩子瞭,怎麼孩子就這麼不爭氣呢?……”


  這是一位事業成功的慈父給我寫來的信,信中的這位傢長列舉瞭他們對孩子種種的好,似乎愛得360度無死角,但是,這種顯得“劈頭蓋臉無孔不入,把孩子裹挾得密不透風”的方式,似乎愛得不得其所,最終父母也覺得自己帶齣瞭一個“傀儡小人”。那麼,問題齣在哪兒,猶豫瞭兩三日,我還是給這位父親迴瞭信,之所以審慎,一則是對這名兒童成長的原生傢庭環境的瞭解不甚周全;二則避免以偏概全。因此,以典故引入的形式與這名傢長交談,這名父親很快電話聯係我,其情切切地錶示“戳中”瞭他們傢庭教育的“痼疾”,希望以後做一些好的調整。

  實際上,我小心翼翼引入的故事,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吾本熱愛泥土,故莊子育苗給予人的啓迪,又被我信手拈來瞭——

  一日,魏王見到惠施和莊子,分彆給瞭他們一些葫蘆種子,告訴他們:“你們去試試,看看你們種齣來的葫蘆誰的更大,種得大的人,我必奬賞。”

  兩人欣然領受。

  惠施希望自己種齣來的葫蘆比莊子的更大,於是天天去施肥、鋤草、澆水。不過,莊子的做法不同,他天天來查看,但是很少施肥澆水。也怪,惠施的葫蘆苗子一直長得不茂盛,還接連死去瞭很多,幾乎沒有長成藤的;莊子的葫蘆反而枝繁葉茂,季節一到,就開花結果瞭,而且是大果兒。

  惠施苦思不解,隻好請教莊子:“先生,為何我如此精心打理,反倒都死瞭;而您一點也沒好好兒打理過,竟然種齣瞭大葫蘆呢?”

  莊子微微一笑,認真地說:“不是你說的那樣,我是用心瞭的,但是我采用瞭自然的法則,我其實是在關注它們的長勢,隻要是正常的,我都不會乾涉,讓它們肆意生長。而你,一天到晚不停地澆水施肥,鋤動其根基,不顧植物的生長規律,所以植物就死掉瞭。”


  之所以拿惠施與莊子賽葫蘆來說事,我僅僅是希望天下的父母,尤其是“愛如潮水,洶湧不止”的父母能意識到這一點:給幼苗拼命施肥,幼苗要夭摺的,對孩子施加過分的關注和愛也是這個道理。對待孩子,切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長,但實際生活中,很多傢長卻在無意識中,打著愛孩子的旗號,把兒童裹挾得韆瘡百孔,生命的激情萎縮,且不自知,應該說,這是一種親子悲哀。

  顯然,如同“一韆個讀者,就有一韆個哈姆雷特”一樣,不可能一服靈丹妙藥就能治愈所有類似情形的傢庭,但是總歸有一些可以共勉的通識性的東西,讓我們寄予思考。


  自然結果最天然

  我們到底該怎樣愛孩子呢,也許,自然結果是最天然的法則瞭。冰心的文集都在詠嘆童心、母愛、大自然,她深情款款地錶示:“孩子,就應該同野花兒一樣成長,自然又健康!”冰心女士就是呼籲傢長和教育人士尊重孩子的天性,因為孩子也有自然生長的規律,花兒之茁壯,也是源於少瞭羈絆。運用到傢庭教育中,就是告誡傢長藉鑒自然法則,給孩子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讓孩子盡情舒展性靈。


  苛求完美是大忌

  很多傢長會把自己的遠大理想放到孩子身上,一旦經濟條件許可,就無所不能地灌輸一切事物,殊不知,這種雄厚財力支持起來的全方位提供反而讓孩子密不透風、喘不過氣來。孩子對爸爸媽媽的“奢求”,無暇消化,也無法消受,他們小小的身軀需要的不完全是華衣錦食和高段的全方位教育,他們對這些不感興趣,甚至原本對某一領域的熱情也被密密匝匝的任務打消,更無從錶達抵抗,所以隻有以自己生命活力的悄然枯萎來消極抗議,甚至他們自身也無法認識到自己的不滿意。這種悲哀,纔是一種無言的呐喊。


  因勢利導是良方

  其實,傢長一番苦心的真正齣發點是好的,但是方法要拿捏好分寸。父母要發現孩子的纔能,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創造條件,培養恰當的纔能,纔是明智的。孩子的生理與心理發展水平有一定的階段性,一味不分情勢地苛求孩子,讓孩子殫精竭慮地去完成一項項任務,顯然有傷他們的身心健康。更縱深地考量,孩子的心靈,日漸濛上瞭沉重的壓力,對生活一日復一日地疊加著疲軟感,這又談何後勁和銳意進取呢?長期超負荷地將孩子捆縛在傢長的“算盤”裏,不如因勢利導地培養孩子。

  這位父親,對於我說到的很多觀點,一直點頭稱是,在後續的跟蹤采訪中,他坦言:“‘鬆綁’後的‘傀儡小人’似乎逐漸地鮮活起來!”這位父親,也算是行進在“現代好農夫”的蹊徑上瞭,且行且探索,此為後話。


  甕中捂幼,不經風雨怎破土

  在很多的傢長沙龍中,我屢屢引用一個13歲“嬰兒”的案例,13歲,本應是一個爛漫活潑且思潮飛揚的年紀,但是故事中的東陽同學,卻是一名“超齡嬰兒”,傢長過度庇護下的“施愛”,無疑成瞭一宗害!

  我是在參加某少年探險夏令營時,機緣巧閤下,結識瞭這名“大寶寶”—說他是“大寶寶”,是因為他已經13歲瞭,卻還有著嬰兒的特徵:愛哭、膽怯、凡事愛找媽媽來解決……

  野炊的間歇,我們發現這名男生情緒不錯,於是跟他聊點隨意的話題:

  “東陽,為什麼野炊時你不和其他夥伴一起去煮竹筒飯、炒一個自己最拿手的菜呢?”

  東陽很突兀地盯著我們,默不作聲。

  看到這樣靦腆的孩子,我們似乎也覺得是不是嚇到瞭他。沒想到,過瞭大概一分鍾的時間,這個孩子突然開口瞭:

  “我們傢裏人都管我叫‘寶寶’,爸爸、媽媽為瞭讓我進個好學校,叫我住在奶奶傢裏。我奶奶有三不準,刀不準動,電不準動,火不準動。我打火機都點不著,煮雞蛋也不會,哪還會做飯啊?不是我不想勞動,是我真的不會,我怕彆人笑話我……”

  東陽這個孩子的坦率,讓我們想到瞭楊絳女士的一席話:“有時候,長輩拼命付齣的愛並不是健康的,反而害瞭子孫後代。譬如‘小皇帝’的湧現。”

  東陽在班級裏還有一個綽號:東陽大寶。同學們說,這個“大寶寶”從來不知道主動參與班級裏的活動,有一次班裏要投票決定年會的演齣服裝顔色,“東陽大寶”竟然交來瞭這樣一張投票:“我明天纔能迴答,因為我要迴傢問問媽媽。”

  同學們說,這樣啼笑皆非的事情,經常發生在“東陽大寶”的身上。

  往往拋齣這個故事,會讓講颱下的傢長們嘩然,眾人紛紛開始比照自己的孩子,身上有無“東陽大寶”的影子。傢長們急切希望我簡略地做一個此類的心理解析,實際上,傢長都意識到瞭過度代勞與愛的濫施投射下的陰影,結閤近期與兒童心理谘詢師的探討,我跟傢長們隨堂互動,氣氛空前好。

  其實,“東陽大寶”絕非個案,在我接觸到的案例中,不勝枚舉。說到問題的癥結,無非就是對孩子的過度保護!這種保護,會成為一種傷害,且不可逆轉。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經曆一些磨難,這是一種規律。酸甜苦辣都是營養,生活百味都要體驗。如果把磨難和體驗全部省略瞭,什麼都替孩子包辦,看上去是省事瞭,結果卻使孩子軟弱而閉塞,膽怯而無能。

  現在有一種現象,叫“30歲兒童”現象,就是有些人到瞭而立之年,凡事仍不能自立,沒有長輩陪在身邊就惶惶不可終日。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這樣一種成長狀況,那麼,父母一定要謹記:孩子喜歡與父母在一起,父母幫助孩子完成日常瑣事,這是親情的一種錶現,但是,過猶不及,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種依戀行為應該隨著獨立性的增強而逐漸減弱,換一句話說,父母應該逐漸放手!

  案例中的“東陽大寶”,明顯有著嚴重的依戀行為,這些都是過度保護惹的禍。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是多方麵的:在生活方麵,父母唯恐孩子營養不足,一味地給孩子增加營養,颳一點兒風或下一點兒雨就不讓孩子齣門,還怕太陽曬壞瞭孩子;教養方麵,孩子被全傢人寵愛,成瞭傢庭的核心,全傢人都關心他,服從他,有求必應;在行為方麵,因為傢長怕孩子齣危險,導緻孩子愛動的天性受到壓抑,想跑、想跳等願望不能得到滿足,孩子什麼事都不用做,全由傢長包辦;在心理方麵,傢長怕孩子緊張,從不在孩子麵前錶露自己的不滿、不快與憂愁,孩子得不到充分的精神意誌鍛煉,齣現心理偏差……以上這些因素,使孩子的獨立性沒有發展起來,適應外界的能力很差,離不開父母的幫助,進而導緻孩子依戀行為的發生。

  總歸一句話,要想孩子從“繈褓”中脫身,還望為人父母者,“施肥”時,手下留情!


  不加修剪,橫枝旁逸亦為害

  在與某校德育處主任的接觸中,聽說瞭這樣一則學生逃學的事,筆者把零星的話語連綴起來,還原成這樣一個故事:

  某市高新區某高檔小區,有一個小男生,名叫小吉。小吉齣生在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傢庭,媽媽是大學老師,爸爸是醫學博士。小時候小吉就十分機靈可愛,成績也十分齣色。鄰居們都說,這孩子基因好。

  問題呢,就齣在優渥的傢庭條件上:平時,父母對小吉十分溺愛,要什麼就買什麼,想去哪裏旅遊就去哪裏。總之,物質上,父母對小吉是有求必應。爸爸媽媽實在太忙瞭,對孩子的生活學習過問很少,都是保姆照顧孩子的起居,所以,他們希望物質上對兒子有所彌補。

  小吉就讀的學校,是一所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剛進入四年級,小翅膀竟然“硬”起來瞭,這不,前些日子,老師就給小吉的父母打電話瞭:“傢長要注意瞭,這孩子上課聽講不專心,動不動就躲在宿捨裏用手機上網,老師說話不好好聽,覺得自己聰明,根本不用聽老師的嘮叨……”

  爸媽一聽著急瞭,但畢竟是知識分子,不會粗暴對待孩子。他們耐心勸說,但是收效甚微,小吉甚至頂嘴:“你們和老師沒區彆,囉唆,沒啥大齣息,哪裏有資格來教育我!”

  飛揚跋扈的小吉,在接下來的一年裏被父母送到瞭新西蘭的一所學校,他們希望兒子換個環境,能一改身上的毛病。結果事與願違,在新西蘭的日子裏,小吉遭遇瞭許許多多的睏境。學習方式與評分的模式都跟國內有彆,小吉的學習就不那麼順風順水瞭,加上他為人倨傲,很少有人願意和他交往,同學們覺得跟小吉交往起來很費勁。

  今年暑假的時候,小吉迴國度假,重返新西蘭的時候,竟然在過海關時,一把掙脫父母“逃逸”瞭。父母心急如焚,報警之後,又請假尋找兒子。好在小吉兩周後平安到傢:因為他吃不瞭苦,本來躲在郫縣的一個小館子,謊稱自己16歲瞭,幫人做工,結果半天不到,就待不下去瞭,錢一花完,就隻好灰溜溜地自己迴來瞭。

  迴傢後的小吉不肯迴原來的私立學校上學,特彆沮喪,開始自閉起來。現在,他的父母正帶著他進行各種各樣的心理輔導……

  看完小吉的傢庭故事,從心理學上分析,這個孩子,有著十分明顯的自戀型人格障礙傾嚮。關於小吉的心理疾患原因,追根溯源還在於父母的過於寵溺,導緻瞭孩子過於自我,在心理和行為上齣現瞭偏差,所以他會說齣“你們和老師沒區彆,囉唆,沒啥大齣息,哪裏有資格來教育我”這樣的話。

  由於傢庭環境的優越,小吉能夠輕易地齣國讀書,殊不知,他個人的人格傾嚮不會因為地域的改變而發生變化。遇到挫摺後,他采取的依然是極端消極的逃避方式,這樣一來,又彰顯齣瞭他人格結構裏的社交障礙和環境適應障礙。

  無疑,小吉的傢庭光環是耀眼的,自己稟賦聰穎,父母有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因此他是在彆人艷羨的目光中長大的,慢慢地天下我最棒的心理就漸漸埋下瞭伏筆,覺得沒有什麼自己不能辦到。

  遺憾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引導,隨著小吉年齡的增長,開始缺席。小吉目中無人、高高在上的態度注定在現實生活中要碰壁的。來到國外,他發現自己解決不瞭的問題接踵而來,恰在此時,父母給的依然是物質上的資助,而非心理和情感上的疏導,這就導緻瞭他沮喪地想要逃離這種生活。但是,這種從小就生活在贊美當中的孩子“潦倒”的時候,愈加不能接受自己的“與失敗”,所以,他的心理發生瞭巨大的反差性的衝突,繼而落入瞭“一蹶不振”的泥淖。

  從另一個角度看,小吉也是幸運的:正是挫摺,讓他從自戀的心理中走齣來,明白自己不是最強的人,對自己有所反思和收斂。同時,對小吉父母來講,這也是一個契機,該多花點心思在孩子的教育上,孩子需要的,更多的是心理的滋潤和關愛,愛的“養料”可不僅僅是優越的經濟條件。

  在與德育老師討論小吉案例的過程中,我們延展涉及瞭自戀型人格的大體範疇所指,這是過分自我關心、以自我為中心和自尊自誇,凡事都以自己為中心,不考慮彆人感受的一種人格缺陷。這種類型的人通常認為自己有纔學、有優勢,看不起彆人,對人的態度比較冷淡,無法設身處地對其他人進行客觀的思考,且頤指氣使、盛氣淩人,聽不得其他人的批評,覺得自己就是對的,彆人都是錯的,又不閤理地期待特殊待遇,享受特權。這是一種過分扭麯的心理障礙,容易齣現這些傾嚮的,一般都是自尊心較強、有自信和優越感的人,這一類人通常不易獲得他人的好感和認同,有人際交往的障礙。因此,傢長作為“農夫”的話,切不可在自己的土壤裏種下一顆“自戀型人格”的種子啊。


  名師之言:且施無條件之愛

  名師名片:霍大同,人稱真正淡泊名利的學者,早期於法國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應用心理學碩士點負責人。擔任中歐精神分析互動聯閤會副主席、歐洲精神分析組織間聯盟成都中心主任、四川省心理學會副理事長等職。從事精神分析的臨床實踐與教學、科研工作,發錶多篇法文論文。時評“中國精神分析第一人”。

  初鼕,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門口的樹林裏,洋溢著彆樣的氣息:沒有料峭的初寒,古樸的教學樓前,已顯金黃的銀杏葉兒偶爾輕盈地飄落。二樓教室裏,偶爾傳來老先生渾厚的聲音,伴隨著學子們熱情迴應的聲音。

  我靜靜地候在落英繽紛的林子裏,等候老先生下課,等待間歇,頭腦裏又迴放著上述諸多愛之泱泱卻成災的案例,為何在愛的施予下,我們的孩子反而變得唯唯諾諾和叛逆瞭呢?我們的孩子是不是真的體會到瞭愛的溫情和力量,這種溫情和力量是不是真的能讓孩子走上父母布置的路?似乎這一切有待商榷!

  好在霍老一席話,驚醒無數夢中人,“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把他們當成個體的活生生的人,而非自我意誌衍生的物,那麼就不會以施愛的名義來綁架與戕害兒童的成長!”在先生的點撥下,無條件之愛,看來重在我們傢長對“無條件”3個字的解讀上,無條件不是外在淺錶的給予,而是胸懷氣度理念的接納,順勢而為,大愛之揣度,而非小愛之泱泱。

  此處,我還原與霍教授的對話,以饗讀者:

  筆者:霍教授,這些鮮活的案例讓您聯想到瞭孩子背後蘊含的哪些心理機製?

  霍大同:這些孩子接受的信息,理論上講,叫與自我概念不協調的信息。簡單講,就是父母一個勁兒以愛的名義在施力,而到瞭孩子那裏,這些都是混沌的,甚至有的是有條件的,如此獲得的愛某種時候就會同兒童內在的發展規律形成矛盾。孩子接受的這種環境,我們認為是有條件的積極關注,就是說大多數父母潛意識當中有意無意地預設瞭目標,而這些目標旨在某種目的,或是希望他們迅速齣人頭地,或者是把孩子“摁”在溫室裏寵溺,但就孩子健康成長來講,恰恰需要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就是無條件的愛,當然這是在愛的情感層麵所需要給予孩子的,隻是我們傢長在對愛的定論上,需要進行更多的學習。

  筆者:您提到孩子需要無條件的積極關注,那麼,如果放眼於人一生的話,案例中寵溺性施愛的有條件積極關注會導緻什麼樣的後果?

  霍大同:這種有條件的積極關注,其結果就是:孩子們學會瞭拋棄自己的真實情感和願望,隻是接受被父母或其他權威贊許的一部分自我。他們拒絕自己的弱點和錯誤,最終,孩子變得越來越不瞭解自己,而在將來也越來越不可能成為一個心理健全的人。到瞭這個孩子的成人階段,他仍然會朝著彆人期待的方嚮走。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另一部分內容,但是,這些內容被外界否認或歪麯,作為主體的人們,也許早在童年時期就把它們從自我的概念裏剔除齣去瞭。導緻的後果就是:他們失去瞭與自己真實情感的聯係,成瞭心理不健全的人。

  筆者:既然孩子需要傢長接納自己的一切,那麼,傢長應該采取什麼樣的育兒心態呢?

  霍大同:一句話,傢長需要接納孩子人格的所有方麵。教育孩子的時候,對事不對人,對事分好壞、輕重,但對人,一定是隻有愛而沒有惡。要讓孩子感覺到,不管自己做瞭什麼,都會被傢長接受和愛護。讓孩子覺得,無須隱藏那部分可能引起愛的撤迴的自我,這樣他們就可以自由地體驗全部的自我,自由地把錯誤和弱點納入自我的概念中,體驗生活和人性的全部。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不會盲目自戀,長大後也不會有人格的缺失。當然,對於類似的“農夫”案例來講,或者錶麵上對問題的解答謬以韆裏,實則理同,有心人需要迂迴揣度一迴。

前言/序言

  我一直認為,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宿命的戲謔。15年前,從北師大文學院畢業後,我的一位英語老師引薦我去北京科技報社做見習記者,副主編孟老師為北師大師兄,食堂一頓小炸魚招待之後,孟老師委婉地錶示一綫記者已經滿員,問我能否以英語的優勢偶爾翻譯一些科技小品文。或許是懵懂幼稚之故,當年的我竟然以住得太遠為由,婉拒瞭這一珍貴的入職機會—天曉得當年《北青報》的《安頓情感專欄》給瞭我多少紀實采訪的衝動,天曉得事後我有多後悔自己的呆闆,天曉得10餘年的輾轉之後竟然還是遂瞭這一綫采訪的心願!

  有趣的是,研究生階段心理學專業的學習以及兩個孩子的齣生與教養心路,終究讓我的職場生涯拐瞭一個彎,從沿襲的教育領地,跳入瞭另一個全新的教育媒體領地。我以心理學記者的名頭,開始頻繁接觸形形色色的傢長與孩子,若乾年中,竟然也有意無意地記錄下瞭一個關乎青少年成長的“隱微世界”。忽有一日,我突發奇想,這些有著細緻跌宕故事情節、已經賦予瞭剖析入理的心理解析的案例,不正精彩紛呈地嚮人們打開一扇窗嗎?從這扇窗裏,我們不僅能窺見孩子內心的漣漪與麯摺的心路,還能窺見傢長澎湃起伏的焦慮與疑惑,同時也能窺見這個時代某些群體的隱憂與刻畫在心靈上的烙印……於是,“攝像頭精神,像攝像頭一樣如實記錄的精神”這一閃念,在我的腦海中電光火石般掠過,我執意要將它“捕捉”,而後續的事實證明,這次“捕捉”是有意義的。

  齣版圈的同鄉兼好友陳平先生,立馬就我的閃念提齣瞭若乾意見,鼓勵我寫作,諄諄善意,展露無遺。然後,中國畫報社的張文傑女士充當起瞭最直接的“相馬者”,首先嚮我拋齣瞭橄欖枝,在素材零散與構架迷惘的情況下,慧眼成為提鞭人,鞭策啓迪彼此“即便四處尚茫然,也要仗劍尋光芒”;多次的切磋與努力,張文傑女士指導我反復梳理框架,在與本報社産品不相符的背景下,又把這一蘊含著韆傢萬戶教育心得的“小窗散作”推薦給瞭國內知名“作傢捕手”傅興文先生。很幸運,傅老師亦是第一時間認真審讀瞭文本,並且細心提齣瞭諸多接地氣的建議,然後將書稿交給瞭黑龍江教育齣版社的宋舒白老師……至此,“隱微世界”的那扇窗,終於仰仗眾多同人的接棒之力,得以徐徐打開。

  我經常思忖,在包羅萬象的信息轟炸時代,當我的讀者打開這一扇窗的時候,我究竟能給他們提供什麼樣的風景呢?一個在文學與翻譯、創作世界裏遊弋摸索的教育記者,一個有著兩個孩子的典型中國媽媽,一個期待悟化人生哲思的普通人,能否有著“泥犁拔舌自擔當”的勇氣,來構築起通往孩子內心的“隱微世界”的橋梁呢?讓我欣慰的是,娓娓道來的故事,均取材於活生生的人群影像,這尋常韆萬傢的瑣屑育兒事,就在我們身邊循環上演,甚至投射下瞭我們自身的影子,我力求能夠深情款款地記錄下這些人與事,盡可能精微滲入機理地剖析這其中蘊含的心理動機,讓我的讀者們在這雅俗共賞的筆調中得以啓迪與深思,倘若可取處一二,也不枉我八九分的愚鈍之力。

  隻是,真實樸素的東西往往是有瑕疵的,拙作亦然:案例收集時間跨度稍長,可能會稍顯零散;受真實訪談所限,內容尚未覆蓋方方麵麵;更有個人性情等原因,文字盡興而來或無章法……總之,路漫,修遠,但孩子內心的“隱微世界”,永遠是我探索的“秘密花園”,他們的天然爛漫與純淨深邃,讓任何的柔軟窺見,都變成瞭一次聖潔的朝聖,這扇窗,權當拋磚引玉的第一道原生風景,以後若有機緣,必將嚮讀者呈上更為完整鮮活的縱深處景緻。

  窗已推開,那麼,拂入的一定是藹藹之息,宛如清新的晨風,會不經意間浸潤並觸動著我們。如果恰巧遇見,那就讓我們一起,潛心嗅嗅這原汁原味的斑斕與稚拙吧,事關孩子內心的秘密,或許我們都在迷離與探索的芳草徑上—以此同勉,並誠摯地祝福我的朋友們。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