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齣版社: 長春齣版社; 第1版 (2015年9月1日)
叢書名: 意林鬆果閱讀
平裝: 198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44540780
條形碼: 9787544540780
商品尺寸: 23.6 x 16.4 x 1.4 cm
商品重量: 299 g
品牌: 春風意林
編輯推薦
① 國內外一流科普達人的精彩文章;
② 文科情懷與理工思維的完美結閤;
③ 犀利點評,行文思路、理化知識全麵解讀;④拓展“知識麵”,提高“審美力”,強化“閱讀能”。
目錄
第一章 數學迷情
第二章 心理暗戰
第三章 靈感膠片
第四章 科教詩話
第五章 意念城堡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新視野號的大小和重量與一架大鋼琴相當,目前正以每秒約14韆米的速度飛馳。如果它砸中瞭你的車,那麼雙方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每秒14韆米有多快呢?我喜歡用比較的方式直觀地體現速度差異:假設你站在橄欖球場的一端,並朝另一端開槍,與此同時新視野號從你身邊呼嘯而過。那麼當新視野號飛到另一端時,子彈還沒飛到10碼綫呢。
如此高的速度意味著到今天下午的時候,新視野號將會飛齣冥王星係統,在接下來的幾周裏它將慢慢傳迴數據,告訴我們它今天看到瞭什麼。新視野號沒法在拍照的同時嚮地球發送信息,因而現在它正在全心全意給冥王星拍照,並獲取相關數據。
今天的晚些時候,探測器會暫停一下數據收集工作,並嚮地球發送一個簡訊。不是拍到的東西,隻是告訴地球上的人們,“嗨,我還活著。”如果探測器真的還幸存著的話,我們就會收到這麼一條信息。畢竟新視野號目前正以極高的速度飛過太陽係中我們從未拜訪過的一片區域,而那裏可能有許多小石頭,說不定還會有一輛車。
新視野號將會在下午發送“我一切都好”的信息,不過這個信息需要4個半小時纔能傳到地球,所以在美東時間晚上8:35分左右我們應該就能收到它——如果你打算開一個派對的話,現在可以準備起來瞭。你可以在NASA TV上看到主控室中緊張等待的人們,如果你看到人們歡呼著擁抱在一起,那麼你就知道任務成功瞭。
要想知道這次任務的更多細節,可以去看Emily Lakdawalla發錶在行星學會(Planetary Society)上的帖子《飛越時你將會看到什麼》,那裏麵詳細講述瞭任務的日期、時間點和所有設備的背景信息。(如果想要獲取實時信息,她的Twiiter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那麼這些信息對你的車來說有什麼意義呢?
坐人的汽車都有“潰縮區”,這個區域在碰撞發生時會通過變形摺疊的形式吸收部分撞擊能量,減少傳遞到乘客艙的撞擊能量。不幸的是,在如此高速的撞擊下,像金屬這樣的材料的強度將不足以把自身維係在一起。此時發生的不是潰縮,而是爆裂。當新視野號和你的汽車相互穿過時,兩者的潰縮區都會發生爆裂,由此産生的金屬射流會使汽車的剩餘部分也同樣發生爆裂。從遠處看,你將會觀察到類似於這樣的場景。
好消息是:NASA會對你的車損進行賠償。根據《外太空物體所造成損害之國際責任公約》的規定,NASA和美國政府妥妥地要對你的損失負責。而且由於你不會被認定為在事故中負有責任,在絕大多數州,法律會禁止你的保險公司漲你的保費。
不過如果你意識到這將是一次核事故的話,事情就會變得有點復雜瞭。新視野號飛得離太陽太遠瞭,太陽能電池根本沒法用,所以它是由放射性元素鈈-238衰變産生的能量驅動的。裝有鈈的容器十分堅固,因為它設計之初就是要承受再入大氣層時的惡劣條件的(而且還真的試驗過)。不過,設計它的人從沒想過它撞上一輛雪佛蘭汽車還要不受損的情況。撞擊後容器以及內裝的鈈將會濺得滿地都是。美國政府將不僅要賠你一輛新車,很有可能還需要給你的鄰居也換一輛新車。
這種事情以前還真發生過。1978年,攜帶核反應堆的蘇聯衛星宇宙-954再入大氣層時發生解體,碎片遍布加拿大。加拿大政府花費瞭數百萬美元用以清除Yellowknife周圍的放射性碎片,後來加拿大政府嚮蘇聯索要600萬加拿大元,終蘇聯嚮加拿大賠償瞭300萬美元。
所幸現在新視野號正在飛越冥王星。不過也彆擔心,就算它砸中瞭你的汽車,政府也會幫你擺平這事兒。要想知道新視野號到底會飛嚮誰——冥王星還是你的汽車——請關注NASA TV。
……以及停車的馬路。
風中的大俠
依依
不知有多少人像我一樣,看到經典片段“華山論劍”時,就有種“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衝動,幻想自己也是其中一員,白衣似雪,傲立華山之巔;青鋒在手,約戰江湖群豪……但是,我要提醒一下各位:山上風大,小心風寒。
據科學研究錶明,風速越大,人的體感溫度就越低,颳6級以上的風(40km/h)時,體感溫度比氣溫要低10℃左右。這是什麼原理呢?原來,熱傳遞分為輻射、對流、傳導三種方式,當我們的身體裸露在無風的低溫下時,周圍會形成一圈被身體加熱的“氣墊”,阻礙空氣對流和熱量散失。但當我們裸露在寒風中時,這層薄薄的隔熱層被寒風撕成碎片,對流作用加劇,體感溫度就會急劇下降。作為一個死理性派,讓我們用數字來說明問題吧。
我們假設一位1.8米的劍俠翩翩立於華山之巔,華山海拔高度為2154.9米,按照風力發電研究中采用的平均風速與高度的關係公式V=Vo(H/Ho)n計算,地麵風力Vo一般取1.6m/s,地麵海拔Ho一般取10米,地錶摩擦係數九取值為0.1~0.4,考慮華山險峻,我們取0.4。計算得齣華山平均風速為13.72m/s,摺閤成時速為49.4km/h。
氣象學傢根據流體力學得齣,氣溫在0℃以下時,人體的體感溫度經驗公式:WCTI=13.12+0.6215T-11.37V0.16+0.3956TV0.15。金庸先生的小說裏寫到華山論劍是大雪天,我們假設其空氣溫度T為-5℃,風速V假設為49.4km/h,代入計算齣體感溫度為-14.76℃。
根據風凍效應錶,體感溫度在0℃~-30℃時,人將處於危險境地,裸露的肢體會在一小時內結凍;體感溫度在-30℃~-50℃時,處於中度危險境地,裸露的肢體將在一分鍾內結凍。所以,大俠,你現在正處在危險境地,還是請你先裹得嚴嚴實實後,再來華山論劍吧。
……
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遠不止於情節的精彩或是語言的優美,更在於它所傳遞的那種獨特的“情懷”與“思維”。我一直覺得,青少年時期是塑造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而這本書恰好能在其中扮演一個重要的引導者角色。它不像那些一味灌輸“雞湯”的書籍,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引人入勝的討論,引導讀者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我能從中感受到作者對人類情感的深刻洞察,對社會現象的敏銳觀察,以及對知識的無限渴望。更重要的是,它鼓勵我去擁抱那些“不確定性”,去探索那些“未知領域”,去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會産生很多新的疑問,而這本書就像一個引路人,它不會直接給齣答案,而是提供一種思考的框架,一種探索的方法,讓我能夠自己去尋找答案。這種“授人以漁”的教育方式,比任何填鴨式的灌輸都更有價值。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有一種奇特的吸引力,它不像市麵上那些浮誇的、色彩斑斕的書籍,反而帶著一種內斂而深刻的質感。一種復古的插畫風格,人物的錶情似笑非笑,仿佛藏著無數故事。我第一眼看到它,就被那種“腦洞”的意味所吸引,但又擔心它會是那種純粹獵奇、缺乏深度的作品。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那種預感就被打破瞭。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節奏感,像是涓涓細流,又時而如潮水般湧來,將讀者帶入一個又一個奇思妙想的世界。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細節的刻畫,那種細緻入微的觀察,讓我仿佛身臨其境,能感受到空氣中的微塵,能聽到遠處的蟲鳴。故事的推進並不總是直綫式的,有時候會突然轉嚮,又在不經意間將所有綫索巧妙地串聯起來,這種“齣其不意”的驚喜感,讓人欲罷不能。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某個情節而會心一笑,又會被某個深刻的觀點觸動,甚至會停下來反復咀嚼作者的字句,思考其中的含義。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場與作者的靈魂對話,一場對未知世界的探索。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它那種“天馬行空”卻又“落地有聲”的想象力。我曾以為“腦洞大開”的書籍,往往容易流於空泛,缺乏實際的價值。然而,這本書卻將那些天馬行空的設想,巧妙地融入瞭現實的語境之中。它能夠從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細節齣發,延伸齣一條極其復雜卻又閤情閤理的邏輯綫,最終指嚮一個令人驚嘆的結論。這種構建能力,讓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纔華。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驚嘆於作者的構思之巧妙,細節之豐富,以及他對事物之間聯係的深刻理解。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想象力並非是無的放矢,而是建立在對世界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它鼓勵我去觀察生活中的點滴,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平凡之下的奇跡,去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周遭的一切。這種閱讀體驗,讓我對“創造力”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激發瞭我內心深處的探索欲望。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成長。它沒有刻意去賣弄學問,也沒有強加任何觀點,而是通過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我的思考方式和價值取嚮。我喜歡它那種不落俗套的敘事風格,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或是激起我最強烈的好奇心。在那些引人入勝的故事背後,我能感受到作者對青少年成長的關注,對知識傳遞的熱忱,以及對探索未知的鼓勵。它讓我明白,學習不僅僅是為瞭考試,更是為瞭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它鼓勵我去質疑,去探索,去嘗試,去擁抱那些挑戰,並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思維的革新。它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期待,也讓我對自己的能力有瞭更多的信心。這本書,無疑是我成長道路上的一位良師益友。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在體驗一場思維的奇妙旅行。它不像我以往讀過的任何一本青少年讀物,它不拘泥於單一的學科或者思維模式,而是巧妙地將文科的細膩情感與理工的嚴謹邏輯融閤在一起。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描繪人物情感時,那種細膩入微的筆觸,仿佛將每個角色的內心世界都剖析得淋灕盡緻,讓人感同身受。同時,在探討一些問題時,他又會展現齣一種清晰的邏輯鏈條,用一種近乎科學的嚴謹態度去分析,去解構。這種看似矛盾的結閤,卻産生瞭令人驚艷的化學反應。我曾經以為,感性與理性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存在,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們可以如此和諧地共存,甚至互相補充,互相升華。每一次閱讀,我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養分,不僅僅是知識,更是看待世界的方式。它鼓勵我去打破思維定勢,去嘗試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事物,去擁抱那些看似難以調和的矛盾。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並從中獲得成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